..續本文上一頁一切,強辭奪理,爲非作歹,于是種下惡趣(叁惡道)的業因,而受流轉惡趣(叁惡道)的果報,不得出離。
人生在世,各有所因,各有所緣,富、貴、貧、賤是有前因後果的。前世造悭貪的業因,必然就感受貧困的果報,根本不必怨天尤人。如果貧苦的人,能夠了解因果的道理,就不會多怨,而且還會一心向善。貧苦的人只要努力勤勞去做,沒有不成功的。俗話說:“人窮志不窮。”所以有多少富紳商賈,都是從艱難困苦中奮鬥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的有志氣。佛法中說:貧、富、貴、賤,都是與前世因果有關系。不應該怨天尤人,橫結惡緣。無論環境如何貧窮困苦,只要能安分守己,奮發有爲,又能盡力修善,與一切衆生多結善緣,勤勞努力,前途絕對是光明的。至于“廣結善緣”,是說與人相處,應該互相尊敬對方,互相幫助,共同維護社會的安甯,造福人群,使每一個人都能過著良好的生活。
“菩薩布施。等念怨親”:是說明菩薩和衆生不同的地方。凡夫因貧窮而常常與人橫結惡緣,這不是解決貧苦的辦法,所以菩薩就實踐布施行門,布施一切衆生,而不分怨親,一律平等的惠施。布施有叁種:
第一、財施:就是以錢財和物品布施給別人。
第二、法施:就是對人說種種法,包括世出世間法。持菩薩戒的人,如果有人來求佛法,不爲人說一句一偈,這是犯戒的,因爲菩薩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再者,能爲人解說不明了的道理,也稱作法施(法布施)。
第叁、無畏施:就是安慰救護一切衆生,使他人離開危險恐懼。
“等念怨親”的“等念”,就是心念平等而不生分別;“怨親”,害我者稱爲“怨”,愛我者稱爲“親”。這是說,發心行布施的菩薩,不但深深了解上面所說的貧窮多怨的情形,而且胸襟開闊,沒有人我之見,所以才沒有怨親的分別,而實行布施一切衆生——用自己所有的財力、物力,以平等心布施給需要的人,使他們得到真實的受用。菩薩度化衆生,以布施爲第一殊勝的法門,在六度、四攝法中,都以布施排行第一,這是表示一切行門,必須從布施下手,凡是能做到扶危濟貧、急公好義,就是菩薩大無畏的精神。我們學佛的人,應該學習菩薩的胸襟、行爲,能有一分力量,就做一分,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並且能怨親平等。
“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不念”就是不記念;“舊惡”是過去曾經有的惡緣。“不憎”就是不憎恨;“惡人”就是爲非作歹的人。這裏是說,菩薩以大悲心爲體,因爲衆生的痛苦,而生大悲心,對待一切衆生,沒有怨家與親人的分別,一律給予平等的惠施,而且所要度化的衆生,即使是過去曾經有惡緣的仇人怨家,也不記挂他們的舊惡,更不起憎恨心,用以德報怨的心去度化他們,使這些不善良的惡人,在佛法中,得到佛法的利益,而能改過向善。尤其菩薩可憐他們的愚癡,所以在菩薩的眼裏,這些作惡的衆生,都不是他們自己故意要做的,而是受無明煩惱的趨使,控製不了自己,才爲非作歹,才造出無量無邊的罪惡,我們怎麼忍心去憎恨他、討厭他呢!
要曉得一個人不可能沒有過錯。書上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只要知過能改,就應該好好地善待他們,以慈悲心去勸導他們,使他們走向光明的大道,有改過自新的機會,不應該再記恨他們過去的罪惡。所以書上又說:“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常言道“浪子回頭金不換”,都是說明知過能改的可貴。佛法說:“忏悔即清淨。”如果能至誠恭敬的禮佛,就能忏除業障。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學菩薩的心胸,不記恨惡人,多寬恕別人。世間法也說:“寬恕別人是美德。”能這樣做,也就是當前大慈大悲的菩薩。
這一段的大意是:因爲貧苦而産生怨天尤人的心理,因此與衆生橫結惡緣,而造了惡業的因。菩薩覺悟到“因果循環”的道理,于是就實行布施——怨親等施,使一切衆生,獲得惠施的利益;更不記念人過去的舊惡,也不憎恨現在作惡的人,以平等心對待一切衆生。以上就是第六“布施平等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常念叁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七覺悟叫“出家梵行覺”。說明真正發心出家的利益。
“五欲過患”的“五欲”,除了財、色、名、食、睡而外,還有色、聲、香、味、觸五塵。“塵”就是塵俗,五塵的本身就是惡法;其中的“觸”比起財、色、名、食、睡,更要不得。五塵如果沒有五根的話,五塵就不能發生任何作用。因爲五塵之中,各有滋味,能令衆生生起貪愛之心,而這五塵之欲,比財、色、名、食、睡更能誘惑人,並且沒有滿足的時候。如果被五塵之欲牽著走,那真是沒有止境,會造作罪業,惹種種的災禍,而受生死輪回的果報。“五欲”是障礙我們修道的根本,假若不趕快的覺悟,而積極的消滅它,絕對沒有辦法證得聖果的。這一句最主要的是叫我們覺醒貪求五欲是煩惱生死的過患。所以佛陀教誡我們,應該要清心寡欲;如果貪著五欲的享受,是會招來痛苦的果報。
“雖爲俗人。不染世樂”:“世樂”就是世間的欲樂。這是說,五欲不但是學佛的人應該遠離不染著,就是世俗的在家人,亦不可以過分貪染欲樂。因爲衆生沈淪在生死苦海中,就是由于五欲的過患而引起的。五欲之樂,確實含有毒素,過分貪染,一定被它所毒害。我們可以看看社會上,有些沈迷在五欲中的人,沒有一個有好後果的。我們應該知道,學佛的人,對于五欲之樂,如果貪戀不舍,都是不合乎佛法的,況且所謂的世樂,實在不是真樂。因爲世間的五欲之樂是苦樂,只有迷惑的人,才會把苦因當作快樂。學佛的人,雖然身體居在塵勞之中,要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著,心地恒常保持清淨不染。因爲居家學佛的居士,能修學佛法,並且要護持叁寶,絕不是等閑之輩。所以更不能貪著世間的五欲快樂,傷害了清淨心。
“常念叁衣。瓦缽法器”:“叁衣”就是出家人身上所披的五衣、七衣和九衣。九衣以上通稱大衣,也可以說是大禮服。“瓦缽”是出家人所用的食器,梵語叫“缽多羅”,中國話叫做“應量器”。質料不能華麗、名貴,只限于用鐵或是泥瓦製造的,容量隨各人的食量,所以也叫“應量器”。“法器”就是禮佛所用的器具,凡是放置在道場中的一切器具,都稱作法器,所謂“法器”,是表法的意思,“以事即理”。好比寺院,早晨擊鍾,就是爲了破醒昏睡長眠的衆生,警醒我們提起道心,用功拜佛、修行;晚上打鼓,就是爲了啓示無明闇昧的衆生,叫我們不要昏沈,雖然應該休息,但是心要安住在道上。佛門中“暮鼓晨鍾”,擊鍾打鼓是事相,由事相顯發所包含的道理,以這一切道理,來破除我們的迷惑,能夠開智慧;有了智慧,就能斷煩惱、了生死、證菩提。這就是這些法器所包含的深奧義理。所以凡是設在寺院裏佛殿上的每一件器具,都是禮佛、拜忏、作佛事用的,鍾、鼓、大磬、木魚等這些都叫法器,它的抑揚頓挫,都有定律,使人聽了生起深思,幫助啓發道心。在臺灣沒有大叢林,只有在傳戒或者道場中上午供的時候,能聽到大佛殿上悠揚高唱贊頌,佛門稱作梵呗。往往有人會被這些梵呗音聲感動得掉眼淚,所以我們唱頌時,一定要唱好,因爲這是唱給外人聽的,同時也是度衆生的法門之一。“叁衣、瓦缽、法器”,本來都是出家人所用的東西,世間人也要知道思念,因爲衆生心境,好像猕猴爬樹,念頭刹那不停的轉動,不是念惡就是念善,而且念善的時候比較少,念惡的時候比較多,這樣日積月累,罪惡自然多。所以世尊叫我們常念“叁衣、瓦缽、法器”,久而久之,自然生長道心,道心一發,自然發願出家。
“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志願出家”:就是犧牲愛欲,辭別父母,剃發出家,過著淡泊清淨的生活,名爲出家。出家有四種:一是心出身不出,二是身出心不出,叁是身心都出,四是身心都不出。
“守道清白”:在家學佛的人,不可以染著世間的五欲之樂,出家人能絕欲斷愛,的確不是一件尋常的事情,如果不是宿根深厚,絕對做不到的。所以世尊常常贊歎說:“出家是大丈夫的事業,絕不是普通人或者王侯將相所能做得到的。”既然出家,就要遵守清淨的律行,並且研習世尊所說的一切教法、經典,先求自利,而後作利他的菩薩事業。
“梵行高遠”:“梵”是清淨無染的意思;“行”是精進修行的意思;“高遠”就是自己所修的是清高遠大的清淨梵行。這裏是說,出家後勤修身、口、意叁業清淨的梵行,所以說“梵行高遠”。等自己修道有了相當的成就,再去教化一切衆生,也就是說“自利而後利他”。“慈悲一切”,“慈”能給衆生快樂;“悲”能拔除衆生的痛苦。平常說拔苦與樂,是說對待一切衆生,不可以分界限,要平等對待,拔除衆生的痛苦,給予衆生快樂。《華嚴經》雲“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大悲大願,才是菩薩舍己救人的精神。“慈悲”是佛法的根本宗旨,是大乘法的主體,一切佛法也可以說,都是從大慈悲心發揮出來的。如果沒有佛法,就沒有諸佛菩薩;如果沒有慈悲心,諸佛菩薩絕對不會應化世間度衆生的。所以佛法中說:“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余善生。”由此可見,佛法也就是慈悲清涼法。
諸佛菩薩無論做任何事情,必須以慈悲心爲前導,服務一切衆生,爲衆生而努力,從來不爲自己想。所以有“慈悲”才能真正的利益衆生。我們學佛的人,既然都想成佛,應該發起慈悲心,隨一切緣,盡一切能力服務他人。
總而言之,“五欲”是生死的過患,雖然是在家學佛,也不可以染著世間的五欲之樂,應該常常思念出家人,日常生活上所用的叁衣、瓦缽、法器,等到因緣成熟的時候,立志發願出家。出家以後,更要遵守佛陀所說的出家正道法,依法實地修行,過著叁業清淨的生活。自己修行成就而後作人天師,以不著相的慈…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