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一切,强辞夺理,为非作歹,于是种下恶趣(三恶道)的业因,而受流转恶趣(三恶道)的果报,不得出离。

  人生在世,各有所因,各有所缘,富、贵、贫、贱是有前因后果的。前世造悭贪的业因,必然就感受贫困的果报,根本不必怨天尤人。如果贫苦的人,能够了解因果的道理,就不会多怨,而且还会一心向善。贫苦的人只要努力勤劳去做,没有不成功的。俗话说:“人穷志不穷。”所以有多少富绅商贾,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有志气。佛法中说:贫、富、贵、贱,都是与前世因果有关系。不应该怨天尤人,横结恶缘。无论环境如何贫穷困苦,只要能安分守己,奋发有为,又能尽力修善,与一切众生多结善缘,勤劳努力,前途绝对是光明的。至于“广结善缘”,是说与人相处,应该互相尊敬对方,互相帮助,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宁,造福人群,使每一个人都能过著良好的生活。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是说明菩萨和众生不同的地方。凡夫因贫穷而常常与人横结恶缘,这不是解决贫苦的办法,所以菩萨就实践布施行门,布施一切众生,而不分怨亲,一律平等的惠施。布施有三种:

  第一、财施:就是以钱财和物品布施给别人。

  第二、法施:就是对人说种种法,包括世出世间法。持菩萨戒的人,如果有人来求佛法,不为人说一句一偈,这是犯戒的,因为菩萨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再者,能为人解说不明了的道理,也称作法施(法布施)。

  第三、无畏施:就是安慰救护一切众生,使他人离开危险恐惧。

  “等念怨亲”的“等念”,就是心念平等而不生分别;“怨亲”,害我者称为“怨”,爱我者称为“亲”。这是说,发心行布施的菩萨,不但深深了解上面所说的贫穷多怨的情形,而且胸襟开阔,没有人我之见,所以才没有怨亲的分别,而实行布施一切众生——用自己所有的财力、物力,以平等心布施给需要的人,使他们得到真实的受用。菩萨度化众生,以布施为第一殊胜的法门,在六度、四摄法中,都以布施排行第一,这是表示一切行门,必须从布施下手,凡是能做到扶危济贫、急公好义,就是菩萨大无畏的精神。我们学佛的人,应该学习菩萨的胸襟、行为,能有一分力量,就做一分,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并且能怨亲平等。

  “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不念”就是不记念;“旧恶”是过去曾经有的恶缘。“不憎”就是不憎恨;“恶人”就是为非作歹的人。这里是说,菩萨以大悲心为体,因为众生的痛苦,而生大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没有怨家与亲人的分别,一律给予平等的惠施,而且所要度化的众生,即使是过去曾经有恶缘的仇人怨家,也不记挂他们的旧恶,更不起憎恨心,用以德报怨的心去度化他们,使这些不善良的恶人,在佛法中,得到佛法的利益,而能改过向善。尤其菩萨可怜他们的愚痴,所以在菩萨的眼里,这些作恶的众生,都不是他们自己故意要做的,而是受无明烦恼的趋使,控制不了自己,才为非作歹,才造出无量无边的罪恶,我们怎么忍心去憎恨他、讨厌他呢!

  要晓得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过错。书上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知过能改,就应该好好地善待他们,以慈悲心去劝导他们,使他们走向光明的大道,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不应该再记恨他们过去的罪恶。所以书上又说:“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常言道“浪子回头金不换”,都是说明知过能改的可贵。佛法说:“忏悔即清净。”如果能至诚恭敬的礼佛,就能忏除业障。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学菩萨的心胸,不记恨恶人,多宽恕别人。世间法也说:“宽恕别人是美德。”能这样做,也就是当前大慈大悲的菩萨。

  这一段的大意是:因为贫苦而产生怨天尤人的心理,因此与众生横结恶缘,而造了恶业的因。菩萨觉悟到“因果循环”的道理,于是就实行布施——怨亲等施,使一切众生,获得惠施的利益;更不记念人过去的旧恶,也不憎恨现在作恶的人,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以上就是第六“布施平等觉”。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七觉悟叫“出家梵行觉”。说明真正发心出家的利益。

  “五欲过患”的“五欲”,除了财、色、名、食、睡而外,还有色、声、香、味、触五尘。“尘”就是尘俗,五尘的本身就是恶法;其中的“触”比起财、色、名、食、睡,更要不得。五尘如果没有五根的话,五尘就不能发生任何作用。因为五尘之中,各有滋味,能令众生生起贪爱之心,而这五尘之欲,比财、色、名、食、睡更能诱惑人,并且没有满足的时候。如果被五尘之欲牵著走,那真是没有止境,会造作罪业,惹种种的灾祸,而受生死轮回的果报。“五欲”是障碍我们修道的根本,假若不赶快的觉悟,而积极的消灭它,绝对没有办法证得圣果的。这一句最主要的是叫我们觉醒贪求五欲是烦恼生死的过患。所以佛陀教诫我们,应该要清心寡欲;如果贪著五欲的享受,是会招来痛苦的果报。

  “虽为俗人。不染世乐”:“世乐”就是世间的欲乐。这是说,五欲不但是学佛的人应该远离不染著,就是世俗的在家人,亦不可以过分贪染欲乐。因为众生沉沦在生死苦海中,就是由于五欲的过患而引起的。五欲之乐,确实含有毒素,过分贪染,一定被它所毒害。我们可以看看社会上,有些沉迷在五欲中的人,没有一个有好后果的。我们应该知道,学佛的人,对于五欲之乐,如果贪恋不舍,都是不合乎佛法的,况且所谓的世乐,实在不是真乐。因为世间的五欲之乐是苦乐,只有迷惑的人,才会把苦因当作快乐。学佛的人,虽然身体居在尘劳之中,要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著,心地恒常保持清净不染。因为居家学佛的居士,能修学佛法,并且要护持三宝,绝不是等闲之辈。所以更不能贪著世间的五欲快乐,伤害了清净心。

  “常念三衣。瓦钵法器”:“三衣”就是出家人身上所披的五衣、七衣和九衣。九衣以上通称大衣,也可以说是大礼服。“瓦钵”是出家人所用的食器,梵语叫“钵多罗”,中国话叫做“应量器”。质料不能华丽、名贵,只限于用铁或是泥瓦制造的,容量随各人的食量,所以也叫“应量器”。“法器”就是礼佛所用的器具,凡是放置在道场中的一切器具,都称作法器,所谓“法器”,是表法的意思,“以事即理”。好比寺院,早晨击钟,就是为了破醒昏睡长眠的众生,警醒我们提起道心,用功拜佛、修行;晚上打鼓,就是为了启示无明闇昧的众生,叫我们不要昏沉,虽然应该休息,但是心要安住在道上。佛门中“暮鼓晨钟”,击钟打鼓是事相,由事相显发所包含的道理,以这一切道理,来破除我们的迷惑,能够开智慧;有了智慧,就能断烦恼、了生死、证菩提。这就是这些法器所包含的深奥义理。所以凡是设在寺院里佛殿上的每一件器具,都是礼佛、拜忏、作佛事用的,钟、鼓、大磬、木鱼等这些都叫法器,它的抑扬顿挫,都有定律,使人听了生起深思,帮助启发道心。在台湾没有大丛林,只有在传戒或者道场中上午供的时候,能听到大佛殿上悠扬高唱赞颂,佛门称作梵呗。往往有人会被这些梵呗音声感动得掉眼泪,所以我们唱颂时,一定要唱好,因为这是唱给外人听的,同时也是度众生的法门之一。“三衣、瓦钵、法器”,本来都是出家人所用的东西,世间人也要知道思念,因为众生心境,好像猕猴爬树,念头刹那不停的转动,不是念恶就是念善,而且念善的时候比较少,念恶的时候比较多,这样日积月累,罪恶自然多。所以世尊叫我们常念“三衣、瓦钵、法器”,久而久之,自然生长道心,道心一发,自然发愿出家。

  “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志愿出家”:就是牺牲爱欲,辞别父母,剃发出家,过著淡泊清净的生活,名为出家。出家有四种:一是心出身不出,二是身出心不出,三是身心都出,四是身心都不出。

  “守道清白”:在家学佛的人,不可以染著世间的五欲之乐,出家人能绝欲断爱,的确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如果不是宿根深厚,绝对做不到的。所以世尊常常赞叹说:“出家是大丈夫的事业,绝不是普通人或者王侯将相所能做得到的。”既然出家,就要遵守清净的律行,并且研习世尊所说的一切教法、经典,先求自利,而后作利他的菩萨事业。

  “梵行高远”:“梵”是清净无染的意思;“行”是精进修行的意思;“高远”就是自己所修的是清高远大的清净梵行。这里是说,出家后勤修身、口、意三业清净的梵行,所以说“梵行高远”。等自己修道有了相当的成就,再去教化一切众生,也就是说“自利而后利他”。“慈悲一切”,“慈”能给众生快乐;“悲”能拔除众生的痛苦。平常说拔苦与乐,是说对待一切众生,不可以分界限,要平等对待,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华严经》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悲大愿,才是菩萨舍己救人的精神。“慈悲”是佛法的根本宗旨,是大乘法的主体,一切佛法也可以说,都是从大慈悲心发挥出来的。如果没有佛法,就没有诸佛菩萨;如果没有慈悲心,诸佛菩萨绝对不会应化世间度众生的。所以佛法中说:“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由此可见,佛法也就是慈悲清凉法。

  诸佛菩萨无论做任何事情,必须以慈悲心为前导,服务一切众生,为众生而努力,从来不为自己想。所以有“慈悲”才能真正的利益众生。我们学佛的人,既然都想成佛,应该发起慈悲心,随一切缘,尽一切能力服务他人。

  总而言之,“五欲”是生死的过患,虽然是在家学佛,也不可以染著世间的五欲之乐,应该常常思念出家人,日常生活上所用的三衣、瓦钵、法器,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立志发愿出家。出家以后,更要遵守佛陀所说的出家正道法,依法实地修行,过著三业清净的生活。自己修行成就而后作人天师,以不著相的慈…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法与人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