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P7

  ..续本文上一页悲平等心,度化一切众生,这是志愿出家,应当做的事业。

  第八觉知。生死炽燃。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这个法门叫“大心普济觉”。

  “生死炽燃。苦恼无量”:“生死”有两种,第一种是“分段生死”,就是六道凡夫的生死;六道凡夫造业受报,生死轮回不已,所以叫分段生死。但是,凡夫也具有变异生死。第二种就是出三界外,声闻、缘觉、菩萨的“变异生死”。圣人虽然离开分段的身体生死,但是还没有证到圆满的法身理体,在心念上还有生、住、异、灭刹那的四相迁流。有情众生的四相迁流,是生、老、病、死;无情的四相是成、住、坏、空。变异生死比喻说从十住到十行,从十行进入十回向,乃至于成佛,名之为变易生死。

  “炽燃”是形容烈火炽烧的意思。这里是说,还没有觉悟到解脱自在真理的时候,众生的根身,在升沉不定的生死苦海中,生生死死,轮回六道没有出期。从无始以来,受著生死痛苦的煎熬,犹如炽燃的猛火燃烧一样,当然是有无量无边的苦恼。所以说“生死苦恼无量”。众生的痛苦,虽然无量无边,但是佛法把它归纳成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苦。总而言之,就是因为有以上所说的种种烦恼,才会有生死炽燃的大火燃烧众生的身心,产生无量无边的痛苦。

  “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是说明菩萨慈悲利他的心愿。大乘是对小乘来说的,“乘”有运载的意思。我们拿车辆来作比喻,大乘佛法就比喻为大车,能运载很多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也就是说,大乘佛法能普济一切众生;普通车子比较小,把小车子比喻小乘佛法,运载的人也一定少。大乘法不但要自己成就佛道,求解脱自在,还要发大乘心,将解脱自在的方法,教化一切众生,使每一位众生也都能达到了生脱死,到达解脱自在的彼岸。这是说:发起慈悲心,普遍救济一切众生的菩萨,他们深深地觉悟“生死炽燃,苦恼无边”的道理,不但求自己的生死解脱,更要立志解救一切众生,而发起大乘的慈悲心愿,灭除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大利益,使众生都能出离生死苦海,而且决心做到普遍救济一切众生。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这是说明菩萨普济众生,舍己利人的精神。发大悲心愿的菩萨,牺牲自己的一切享受,忍受众生给予的一切烦恼,愿意代替众生受无量苦,而不愿意众生自己受苦、这才是菩萨救苦救难的伟大精神。

  “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里最主要是说,菩萨利他的慈悲心。“毕竟”是彻底的意思;“大乐”就是大菩提寂静乐。菩萨度化众生,愿意代众生受苦,目的无非是使众生成佛。发心的菩萨,他更深切的觉悟到,只有代众生受苦,不是彻底的办法,还不能算是完成广大的悲愿和度众生的任务,必须要更进一步,令诸众生永断烦恼生死,得到无上菩提法乐,才算是菩萨圆满了度化众生的悲愿。由此可知,菩萨的真正精神是“利他”的。在菩萨的眼光里,天下没有他做不到的事情,因为发大悲心的菩萨,感觉众生的苦恼是可怜愍的,为了救济众生,就是自己肝脑涂地都在所不惜;只要众生得到安乐,他愿意勇往直前的去做,绝不因为有了危险,退失自己度化众生的大悲心愿。我们更应当知道,佛法说的利他,不是单纯的利他,而是在利他之中,也含有自利。因为利他的本身,就是一种功德,如果能够多做利益众生的事业,也就是为自己多积功累德,世间没有所谓劳而不获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肯不肯去做。

  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应该互相勉励,向著这一条道路往前走,只要能够不断的精进努力,一定能做到自利利他,事业功德圆满的。这个法门再作个简单的介绍:生死炽燃的苦恼是无量无边的。因此,菩萨发起大慈悲心愿,慈济一切,代众生受无量痛苦,使一切众生得到诸佛究竟的大涅槃寂静之乐。这就是所谓的“大心普济觉”的道理。到这里,本经的正宗分经文全部介绍完了。下面是结叹的经文,也是三分科式的流通分。在结叹经文中,首先说明自利,而后说明利他,最后是说明诵念本经所得到的殊胜利益。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上面所说的八项事理,是本经的总纲,不是普通三界内的天人,或者是二乘人所能觉悟得彻底的。这些道理,乃是十方三世诸佛自觉化他,觉行圆满的道理,也是诸大菩萨自行化他的德业妙行,并且也是发心行菩萨道,自利利他的道理。这八种道理,也是成就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的妙法门。如果我们能依照这些道理去修行,就能从凡夫的生死地,趣向于佛的境界。

  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这一段经文,是说明自利成就功德。

  “精”,纯一不杂叫精;“进”,勤而不退叫进。“法身”就是一切功德圆满,离一切障碍,而积聚恒河沙数的殊胜功德法。法身也是理体的一种代名词。“涅槃”是寂静安稳自在的意思。涅槃有四种:

  第一、自性清净涅槃:自性是众生的真如本性,本性是清净不染的。众生虽然被烦恼盖覆,但是,本性并没有被烦恼所染污,它仍旧是清净不染,不生不灭的理体,所以称为自性清净涅槃。这也是每一位众生本来具有的“佛性”。

  第二、有余依涅槃:我们这个有漏的身体,就是生命的依靠;身体的存在叫做“有余依”。比如当时佛在世的时候,有弟子们已经证到圣果,但是他们的身体还存在于世间,所以称为“有余依涅槃”。如果把身体也舍掉,连微细的痛苦也没有,证得永寂涅槃。

  第三、无余依涅槃:没有所依的身体,叫做“无余依”。修行人,内心得到解脱,同时也舍弃有漏的色身,入到空寂的境界,叫做“无余依涅槃”。

  第四、无住处涅槃:无住处就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这是大乘圣人独有的,小乘圣人所知障没有破,不了解生死和涅槃,本来没有差别的道理。所以只求了生死,而贪得涅槃之乐。但是大乘人烦恼障、所知障已经断尽,证到了实相般若,来去自如,不住生死,而且也不住涅槃,所以称为“无住处涅槃”。

  众生只有前面的第一种,小乘极果的圣人有前面的三种,唯有大乘圣人,破除了无明,证得了法身,才具足四种涅槃。

  “涅槃岸”的“岸”,是一种譬喻,依佛法来说,众生在凡夫地受生死轮回,中间有烦恼的障碍,才不能了脱生死,而成就佛的果位。所以就将众生的“凡夫地”譬喻做此岸,“烦恼”比喻做中流,佛的“涅槃地”,譬喻做彼岸。涅槃的境界,是我们学佛的人,共同想要求得的,我们时常听经、念佛、拜佛,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假若我们也能依照前面所说的慈悲和智慧的行门,努力精进修学,一定能到涅槃彼岸。

  “精进行道”:是说菩萨觉悟前面所说的八项事理以后,不论任何时间,一心一意的勇猛精进,脚踏实地的依教奉行,永离生死罪恶的痛苦,得到寂静自在的大乐。

  “慈悲修慧”:是说菩萨要想成佛,必须先修般若。像本经前面所说,一切道理都是用甚深般若智慧去观察,才能彻底觉悟。所以本经前面有“惟慧是业”的语句。但是菩萨修慧是自利,同时还要发大慈悲心,教化度脱一切众生,而成就“般若德”。

  “乘法身船”:法身是理体,遍一切处,没有形相、音声可得。为什么称为船呢?这是说菩萨自利利他,普度无量众生,万行具足,福慧无缺,证得法身理体,就比喻作法身船,也就是菩萨所成就的“法身德”。

  其实,慈悲和智慧的法门,是菩萨教化众生,与乐拔苦的最方便,是不可缺少的德行。假若没有慈悲心,就不能叫做菩萨。但是有慈悲没有智慧的话,就不能辨别邪正、是非;也不了解众生千差万别的根性,因此不能对症下药,治好众生种种病痛;甚至于自利,也不可能做到圆满。菩萨修智慧,他的宗旨就在如何从有漏的闻、思、修三慧,不断的努力精进,以求取真实无漏的智慧现前,而能成就法身德。修学智慧和慈悲,也就是菩萨悲智双运的表现,才能功德圆满,乘法身船到涅槃岸。以上经文是自觉功德的科文。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这一段经文,是说明利他的功德。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的“复还”就是乘愿再来。这两句是说,诸佛菩萨自己得到庄严、自在、涅槃的境界以后,还不能忘记处在黑暗、痛苦、生死中的众生,因而不住涅槃,随机度化,发大慈悲心,乘愿再来,度脱一切众生,使众生都能得到无余涅槃。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这是说菩萨倒驾慈航,到生死大苦海中来,教化众生所用的方法,是前面所说的八种觉悟的法门,以这些法门开示化导迷惑的众生,教导众生自己去观察,觉知生死,并依如来的正法,观察我们痛苦的来源。这些痛苦的原因,就是因为迷惑而造下了业因,由于种种业而流转六道,今生侥幸得到人身,如果能更深一层了解自性本空,当然烦恼也是性空的。如果能了达迷惑的本性,是空寂的道理,还有什么生死痛苦可言。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了解这个道理,假若还不修学圣道,生死的大苦还是不能解决的。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舍弃五欲,并且还要至心修学如来的圣道,才能解决生死的大苦。圣道虽然很多,但是在本经是诸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种圣道法门,这八种圣道法门能破除人我知见,证得无上菩提。由此可知本经的八种圣道法门,对于修学佛法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段经文从“复还生死”到“修心圣道”,虽然经文很短,却已经把教化众生的方法,完全叙述出来了。可见得本经是大、小乘自利利他的无上法门,所以我们应该学习。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这是流通分最后的经文,称作“诵念得益”。也就是总结前面八种法门,可以广泛…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法与人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