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悲平等心,度化一切衆生,這是志願出家,應當做的事業。
第八覺知。生死熾燃。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
這個法門叫“大心普濟覺”。
“生死熾燃。苦惱無量”:“生死”有兩種,第一種是“分段生死”,就是六道凡夫的生死;六道凡夫造業受報,生死輪回不已,所以叫分段生死。但是,凡夫也具有變異生死。第二種就是出叁界外,聲聞、緣覺、菩薩的“變異生死”。聖人雖然離開分段的身體生死,但是還沒有證到圓滿的法身理體,在心念上還有生、住、異、滅刹那的四相遷流。有情衆生的四相遷流,是生、老、病、死;無情的四相是成、住、壞、空。變異生死比喻說從十住到十行,從十行進入十回向,乃至于成佛,名之爲變易生死。
“熾燃”是形容烈火熾燒的意思。這裏是說,還沒有覺悟到解脫自在真理的時候,衆生的根身,在升沈不定的生死苦海中,生生死死,輪回六道沒有出期。從無始以來,受著生死痛苦的煎熬,猶如熾燃的猛火燃燒一樣,當然是有無量無邊的苦惱。所以說“生死苦惱無量”。衆生的痛苦,雖然無量無邊,但是佛法把它歸納成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苦。總而言之,就是因爲有以上所說的種種煩惱,才會有生死熾燃的大火燃燒衆生的身心,産生無量無邊的痛苦。
“發大乘心。普濟一切”:是說明菩薩慈悲利他的心願。大乘是對小乘來說的,“乘”有運載的意思。我們拿車輛來作比喻,大乘佛法就比喻爲大車,能運載很多衆生,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也就是說,大乘佛法能普濟一切衆生;普通車子比較小,把小車子比喻小乘佛法,運載的人也一定少。大乘法不但要自己成就佛道,求解脫自在,還要發大乘心,將解脫自在的方法,教化一切衆生,使每一位衆生也都能達到了生脫死,到達解脫自在的彼岸。這是說:發起慈悲心,普遍救濟一切衆生的菩薩,他們深深地覺悟“生死熾燃,苦惱無邊”的道理,不但求自己的生死解脫,更要立志解救一切衆生,而發起大乘的慈悲心願,滅除一切衆生的痛苦,給予衆生大利益,使衆生都能出離生死苦海,而且決心做到普遍救濟一切衆生。
“願代衆生。受無量苦”:這是說明菩薩普濟衆生,舍己利人的精神。發大悲心願的菩薩,犧牲自己的一切享受,忍受衆生給予的一切煩惱,願意代替衆生受無量苦,而不願意衆生自己受苦、這才是菩薩救苦救難的偉大精神。
“令諸衆生。畢竟大樂”:這裏最主要是說,菩薩利他的慈悲心。“畢竟”是徹底的意思;“大樂”就是大菩提寂靜樂。菩薩度化衆生,願意代衆生受苦,目的無非是使衆生成佛。發心的菩薩,他更深切的覺悟到,只有代衆生受苦,不是徹底的辦法,還不能算是完成廣大的悲願和度衆生的任務,必須要更進一步,令諸衆生永斷煩惱生死,得到無上菩提法樂,才算是菩薩圓滿了度化衆生的悲願。由此可知,菩薩的真正精神是“利他”的。在菩薩的眼光裏,天下沒有他做不到的事情,因爲發大悲心的菩薩,感覺衆生的苦惱是可憐愍的,爲了救濟衆生,就是自己肝腦塗地都在所不惜;只要衆生得到安樂,他願意勇往直前的去做,絕不因爲有了危險,退失自己度化衆生的大悲心願。我們更應當知道,佛法說的利他,不是單純的利他,而是在利他之中,也含有自利。因爲利他的本身,就是一種功德,如果能夠多做利益衆生的事業,也就是爲自己多積功累德,世間沒有所謂勞而不獲的,問題就在于我們肯不肯去做。
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應該互相勉勵,向著這一條道路往前走,只要能夠不斷的精進努力,一定能做到自利利他,事業功德圓滿的。這個法門再作個簡單的介紹:生死熾燃的苦惱是無量無邊的。因此,菩薩發起大慈悲心願,慈濟一切,代衆生受無量痛苦,使一切衆生得到諸佛究竟的大涅槃寂靜之樂。這就是所謂的“大心普濟覺”的道理。到這裏,本經的正宗分經文全部介紹完了。下面是結歎的經文,也是叁分科式的流通分。在結歎經文中,首先說明自利,而後說明利他,最後是說明誦念本經所得到的殊勝利益。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上面所說的八項事理,是本經的總綱,不是普通叁界內的天人,或者是二乘人所能覺悟得徹底的。這些道理,乃是十方叁世諸佛自覺化他,覺行圓滿的道理,也是諸大菩薩自行化他的德業妙行,並且也是發心行菩薩道,自利利他的道理。這八種道理,也是成就法身、般若、解脫叁德的妙法門。如果我們能依照這些道理去修行,就能從凡夫的生死地,趣向于佛的境界。
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這一段經文,是說明自利成就功德。
“精”,純一不雜叫精;“進”,勤而不退叫進。“法身”就是一切功德圓滿,離一切障礙,而積聚恒河沙數的殊勝功德法。法身也是理體的一種代名詞。“涅槃”是寂靜安穩自在的意思。涅槃有四種:
第一、自性清淨涅槃:自性是衆生的真如本性,本性是清淨不染的。衆生雖然被煩惱蓋覆,但是,本性並沒有被煩惱所染汙,它仍舊是清淨不染,不生不滅的理體,所以稱爲自性清淨涅槃。這也是每一位衆生本來具有的“佛性”。
第二、有余依涅槃:我們這個有漏的身體,就是生命的依靠;身體的存在叫做“有余依”。比如當時佛在世的時候,有弟子們已經證到聖果,但是他們的身體還存在于世間,所以稱爲“有余依涅槃”。如果把身體也舍掉,連微細的痛苦也沒有,證得永寂涅槃。
第叁、無余依涅槃:沒有所依的身體,叫做“無余依”。修行人,內心得到解脫,同時也舍棄有漏的色身,入到空寂的境界,叫做“無余依涅槃”。
第四、無住處涅槃:無住處就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這是大乘聖人獨有的,小乘聖人所知障沒有破,不了解生死和涅槃,本來沒有差別的道理。所以只求了生死,而貪得涅槃之樂。但是大乘人煩惱障、所知障已經斷盡,證到了實相般若,來去自如,不住生死,而且也不住涅槃,所以稱爲“無住處涅槃”。
衆生只有前面的第一種,小乘極果的聖人有前面的叁種,唯有大乘聖人,破除了無明,證得了法身,才具足四種涅槃。
“涅槃岸”的“岸”,是一種譬喻,依佛法來說,衆生在凡夫地受生死輪回,中間有煩惱的障礙,才不能了脫生死,而成就佛的果位。所以就將衆生的“凡夫地”譬喻做此岸,“煩惱”比喻做中流,佛的“涅槃地”,譬喻做彼岸。涅槃的境界,是我們學佛的人,共同想要求得的,我們時常聽經、念佛、拜佛,就是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假若我們也能依照前面所說的慈悲和智慧的行門,努力精進修學,一定能到涅槃彼岸。
“精進行道”:是說菩薩覺悟前面所說的八項事理以後,不論任何時間,一心一意的勇猛精進,腳踏實地的依教奉行,永離生死罪惡的痛苦,得到寂靜自在的大樂。
“慈悲修慧”:是說菩薩要想成佛,必須先修般若。像本經前面所說,一切道理都是用甚深般若智慧去觀察,才能徹底覺悟。所以本經前面有“惟慧是業”的語句。但是菩薩修慧是自利,同時還要發大慈悲心,教化度脫一切衆生,而成就“般若德”。
“乘法身船”:法身是理體,遍一切處,沒有形相、音聲可得。爲什麼稱爲船呢?這是說菩薩自利利他,普度無量衆生,萬行具足,福慧無缺,證得法身理體,就比喻作法身船,也就是菩薩所成就的“法身德”。
其實,慈悲和智慧的法門,是菩薩教化衆生,與樂拔苦的最方便,是不可缺少的德行。假若沒有慈悲心,就不能叫做菩薩。但是有慈悲沒有智慧的話,就不能辨別邪正、是非;也不了解衆生千差萬別的根性,因此不能對症下藥,治好衆生種種病痛;甚至于自利,也不可能做到圓滿。菩薩修智慧,他的宗旨就在如何從有漏的聞、思、修叁慧,不斷的努力精進,以求取真實無漏的智慧現前,而能成就法身德。修學智慧和慈悲,也就是菩薩悲智雙運的表現,才能功德圓滿,乘法身船到涅槃岸。以上經文是自覺功德的科文。
複還生死。度脫衆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
這一段經文,是說明利他的功德。
“複還生死。度脫衆生”的“複還”就是乘願再來。這兩句是說,諸佛菩薩自己得到莊嚴、自在、涅槃的境界以後,還不能忘記處在黑暗、痛苦、生死中的衆生,因而不住涅槃,隨機度化,發大慈悲心,乘願再來,度脫一切衆生,使衆生都能得到無余涅槃。
“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這是說菩薩倒駕慈航,到生死大苦海中來,教化衆生所用的方法,是前面所說的八種覺悟的法門,以這些法門開示化導迷惑的衆生,教導衆生自己去觀察,覺知生死,並依如來的正法,觀察我們痛苦的來源。這些痛苦的原因,就是因爲迷惑而造下了業因,由于種種業而流轉六道,今生僥幸得到人身,如果能更深一層了解自性本空,當然煩惱也是性空的。如果能了達迷惑的本性,是空寂的道理,還有什麼生死痛苦可言。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了解這個道理,假若還不修學聖道,生死的大苦還是不能解決的。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舍棄五欲,並且還要至心修學如來的聖道,才能解決生死的大苦。聖道雖然很多,但是在本經是諸佛菩薩大人所覺悟的八種聖道法門,這八種聖道法門能破除人我知見,證得無上菩提。由此可知本經的八種聖道法門,對于修學佛法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這一段經文從“複還生死”到“修心聖道”,雖然經文很短,卻已經把教化衆生的方法,完全敘述出來了。可見得本經是大、小乘自利利他的無上法門,所以我們應該學習。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這是流通分最後的經文,稱作“誦念得益”。也就是總結前面八種法門,可以廣泛…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