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化业,唯除遍吉,观世音等,诸大菩萨,皆不能及。以是菩萨本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
虽复位高,仍须愿力熏习;虽有愿熏,又须应受化业。故唯识云: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性法尔更相系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尔,多佛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为无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当知佛能度脱一切众生,而终不能度无缘者,非虚语也。普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是无缘大慈,不舍一切也。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是同体大悲,尤悯刚强也。本愿力所熏习,谓往昔所发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不取正觉也。众生应受化业,谓多劫曾结法缘,闻名睹影,易起信心,聆法蒙光,能获果证也。遍吉,亦名普贤;观世音,亦名观自在,此二菩萨,亦与此界有大因缘,故与地藏大士相同。余大菩萨,纵令位高慧胜,不让此三大士,而众生缘浅,故皆不能及其化益也。
又是菩萨,名为善安慰说者,所谓巧说深法,能善开导初学发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
即指下文善巧说法,及进趣大乘方便,占察三种轮相法也。二别释竟。
以如是等因缘,于此世界,众生渴仰,受化得度,是故我今令彼说之。
渴仰,有世界益;受化,有为人对治益;得度,有第一义益。即是四悉檀因缘,故令说也。初序段竟。
尔时,坚净信菩萨既解佛意已,寻即劝请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哉!救世真士,善哉!大智开士,如我所问,恶世众生,以何方便而化导之,使离诸障,得坚固信。如来今者,为欲令汝说是方便,宜当知时,哀愍为说。
救世真士,领佛所明悲愿胜也。大智开士,领佛所明慧辩胜也。余可知。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语坚净信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谛听,当为汝说。
谛听,是诫辞。当说,是许辞也。听不审谛,则闻慧不生;闻慧不生,则思修无地,三慧是从凡入圣之阶梯,故须诫也。然坚净信,位非凡下,何须待诫,亦借此以诫一切耳。
若佛灭后,恶世之中,诸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世间、出世间因果法,未得决定信,不能修学无常想,苦想,无我想,不净想,成就现前。不能勤观四圣谛法,及十二因缘法。亦不勤观真如、实际、无生无灭等法。以不勤观如是法故,不能毕竟不作十恶根本过罪;于三宝功德种种境界,不能专信。于三乘中,皆无定向。
世间因果,即苦集二谛,十二因缘流转门;出世因果,即灭道二谛,十二因缘还灭门。又修学无常等想,勤观四谛因缘真如实际等法,皆是出世之因。所观真如等法,及三宝功德,皆是出世之果。以要言之,秖是不能如实观察十界善恶业报耳。又不修学无常苦无我不净想,令其成就现前;不能勤观四圣谛法,则于声闻乘无决定向;不能勤观十二因缘,则于缘觉乘无决定向;不能勤观真如等法,则于菩萨乘无决定向,此皆真实义愚也。不能不作十恶过罪,乃异熟果愚也。由此二愚,不信三宝功德境界,所以名为末法恶世也。又无常等想,局在藏教,乃厌离之初门,四谛十二因缘,并通四教,如常所明。真如实际无生无灭,皆是一实境界异名,意在圆理,不妄名真,不异名如,不虚名实,本位名际,无始故无生,无终故无灭也。三宝功德种种境界,亦通四教,所谓住持三宝,胜义三宝,别相三宝,一体三宝,具如余处广明。
如是等人,若有种种诸障碍事,增长忧虑,或疑或悔,于一切处,心不明了,多求多恼,众事牵缠,所作不定,思想绕乱,废修道业。
既无专信,又遇障缘,所以疑悔缠心,不能修道,须藉轮相以决疑也。初随机竟。
有如是等障难事者,当用木轮相法,占察善恶宿世之业,现在苦乐吉凶等事。
占察善恶,指第一轮相。占察宿世之业,指第二轮相。占察现在苦乐吉凶等事,指第三轮相也。
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
此明所立三种轮相,全依无性缘生、缘生无性之理而得成也。善恶业报,本是般若、解脱、法身三德秘藏,总名一实境界。由此真如无性,举体随缘,故染净迷悟之缘合时,便有十界善恶业报差别不同,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也。缘生之法,刹那不住,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由诸凡愚不了无性,恒起生缘,妄见诸法相似相续,其实生已无间即灭,故云缘尽则灭,所谓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也。然缘生之法,虽即无性,而随心善恶念念相续,则十界之业随心积集,业既积集,便有相现;业相既现,果报必起;因果相酬,终不失坏。所谓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如响应声,如影随形,故相应不差也。
如是谛占善恶业报,晓喻自心,于所疑事,以取决了。
三种轮相,表示自心无性缘生善恶业报,故谛占之,便能晓喻自心以决疑也。初随机立法竟。
若佛弟子,但当学习如此相法,至心归依,所观之事,无不成者。
如此相法,依于无性缘生甚深道理,故当学习,不可妄生疑贰,故云至心归依也。
不应弃舍如是之法,而返随逐世间卜筮种种占相吉凶等事,贪著乐习。若乐习者,深障圣道。
世间卜筮等法,不知依于一实境界,不能表示无性缘生,不说一切皆自心现,故乐习者,深障圣道。以其或计邪因,或计无因,终不能知正因缘法故也。二略示劝诫竟。
善男子!欲学木轮相者,先当刻木如小指许,使长短减于一寸正中,令其四面方平,自余向两头斜渐去之,仰手傍掷,令使易转,因是义故,说名为轮。
共十九轮,皆用此式也,长可九分,方可三分,须用香木。
又依此相,能破坏众生邪见疑网,转向正道,到安隐处,是故名轮。
示正因缘,故破邪见,显示善恶业报差别,故坏疑网,令行八圣道中,得到涅槃最安隐处也。
其轮相者,有三种差别,何等为三:一者轮相,能示宿世所作善恶业种差别,其轮有十。二者轮相,能示宿世集业久近,所作强弱大小差别,其轮有三。三者轮相,能示三世中受报差别,其轮有六。
下文自解,不必先释。一之与二皆云宿世者,并约过去所熏种子,即以过去名为宿世,不必独指前生也。盖善恶现行,刹那即灭,所熏种子在藏识中,不失不坏。第一轮相,但观善恶种子有无。第二轮相,乃观善恶业力强弱也。第三遍示三世报者。如下文百六十数,明现在报。次十一数,明过去报。后十八数,明未来报也。初总示竟。
若欲观宿世作善恶业差别者,当刻木为十轮,依此十轮,书记十善之名,一善主在一轮,于一面记;次以十恶书对十善,令使相当,亦各记在一面。
每轮各有四面,一面书善,一面书恶,令使相对,则余两面皆空,故使善恶有现、有不现也。
言十善者,则为一切众善根本,能摄一切诸余善法。言十恶者,亦为一切众恶根本,能摄一切诸余恶法。
十善为众善根本者,果德万善,皆由十善而生也。能摄一切诸余善法者,不惟生一切善,亦即摄一切善更无余也。且如不杀,则有事不杀、理不杀等。乃至嗔痴亦然。故曰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余皆名污戒者。十善为法界,一切法皆趣十善,是趣不过也。又散心十善,即波罗提木叉戒。定心十善,即禅戒。出世十善,即无漏戒。止一切恶,即律仪戒。具一切善,即摄善法戒。利一切众生,即饶益有情戒。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也。十恶为众恶根本者,一切恶业,身口七支摄无不尽,并由贪嗔痴三不善根而起。此三即摄一切根随烦恼,慢是贪摄;疑及五见,并属痴摄;忿恨恼嫉害,皆即嗔分。覆诳与谄,皆贪痴分;悭之与憍,皆即贪分;无惭无愧,并是痴摄。掉举放逸散乱,并等分摄。惛沈不信懈怠失念及不正知,并是痴摄。故云能摄一切诸余恶法也。问:若约圆融为语,则秖一善字,已摄百界千如皆尽;秖一恶字,亦摄百界千如皆尽。今既善恶对论,则无记品业,如何相摄?答:若欲摄者,则有覆无记,摄入恶品,是染污故;无覆无记,摄归善品,是白净故。今轮相意,则取能招乐异熟者,名为善种;能招苦异熟者,名为恶种。二种无记,但能招等流果,不招苦乐异熟,故以不现表之。又无漏善,能得离系,不感异熟,亦以不现表之。初正示轮相竟。
若欲占此轮相者,先当学至心总礼十方一切诸佛,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咨受正法;次应学至心敬礼十方一切法藏,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受持读诵,如法修行,及为他说;次当学至心敬礼十方一切贤圣,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疾皆得亲近供养,发菩提心,至不退转;后应学至心礼我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恶业重罪,离诸障碍,资生众具,悉皆充足。
至心礼佛法僧及我地藏,一一皆云学者,上则普缘十方三宝,下乃普为十方众生,即是悲智并运,须达一心无作四弘,故当学也。学此无作四弘,方名至心,有此至心,方成感应。何者?悟此现前一念心性,则为十方三宝及地藏尊;迷此现前一念心性,则为十方一切众生。迷悟总不离于一心,秖就一心而论迷悟,迷为无作苦集,如水成冰;悟为无作道灭,冰还成水。能觉名为佛,所觉名为法,能所不二名为僧。三宝是一切法依持,名为地。一切法总不出于三宝,名为藏。求契此理,名为至心敬礼;以此益他,名为因即立愿也。
如是礼已,随所有香华等,当修供养。
三宝离障清净,不受诸受,损之不嗔,供之不喜,而恶心毁谤,则自受其殃。如仰天唾,还坠己身。好心供养,则自取其福。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故须修供养也。但云随所有者,有而不供,则为悭鄙;无而强营,则妨正业。故秖令随力随分。盖物无大小,大小由心,心大则少施亦福等虚空,心小则多施亦终成有漏。譬如满屋琉璃,不及摩尼一粒。所以贫士一灯,胜阇王之千炷。五茎莲供,超多劫之事檀。良以一切供物,皆是因缘生法,当体无不即空假中。达之则事随理遍,迷之则理被事局也。…
《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