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来的话。又说是悦也,得著机缘成熟而说,这是谓如来以救度众生为怀,知道末世的众生,应当依此念佛的一法,最易得度而解脱,所以畅悦本怀,未待请问而自说。
3阿弥陀:阿弥陀译为无量寿,是说寿命无量。经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又译为无量光,是说光明无量。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此只是引证本经中,光寿二事的说明,实则弥陀不可思议功德,无论智慧神通等,一一都是无量。弥陀以四十八种大愿,造成不可思议的极乐世界,接度信愿念佛的众生,往生彼土亦是无量(详细请看弥陀略历)。
4经:这是通题。通于一切经藏,部部同称为经故。即佛所说教法三藏之一。梵语修多罗,翻为契经。因为我国好略,所以但称经。契经—契是契合,谓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所谓契机契理是妙合佛心,巧被根性。若但契理不契机,则如俗训世典;或但契机不契理,便同类于牧曲樵歌没有价值,不能称为契经。现在所讲的弥陀经,则上契弥陀释迦慈愿度生之理,下契众生信愿念佛往生之机。据杂心论的解释,经则有五义:一、出生,二、显示,三、涌泉,四、绳墨,五、结鬘,今避烦不述。但取贯摄常法四义来说明:“贯”则如线贯珠,贯穿,这是说,凡是所讲的义理令不散失的意思(妙理如无结集成经,怎能流传至今);“摄”则如磁吸石摄持,所应度的众生令不坠落(佛说一切经典无非欲度一切众生出苦,令不坠落);“常”则三世不易其理,佛所说法皆从大悲心流出称性的极谈,理真义实,虽然历千古,而不能改变其道;“法”则十界同遵其轨,此契理契机微妙的法,普利一切有情,所以得著十界共仰同遵!这就是说万古不灭的真理,发为永久不变的定论谓之经。
又经字另有一说,可以通径字解,谓经为修行成佛的路径,在这里所说持名念佛法门,为修行成佛的捷径,就是通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捷径。
复次当知!十方诸佛,皆有通别二号,现在经题之首的佛字是通号,因佛佛同称故。阿弥陀三字是别名,与他佛不同故。为什么?释迦但举其通号,而弥陀则就举出其别号,怎样不称释迦佛说阿弥陀佛经呢?这是因为释迦是我们的教主,众人所知道的,只举通号就可以无须称别,这尤其是一种的表示尊重;弥陀是他方极乐的导师,如果不把其全号举出来,恐有人不知道,故隐略通号但称别名,这亦是翻译家一种省略文法的妙笔。(释别题竟)
次合讲: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宣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土,依正庄严,只能念佛就可往生的妙法门,所以称为佛说阿弥陀经。(正解经题竟)
乙三:重约教理行果明之:
凡是圣人传留的示语悉称为教;其语言有旨趣曰理;从理起修曰行;由行克证曰果。佛所说法,于全藏中,无论是那一部经,都是具足有教理行果的四义,才能使人信解修证,所谓依教明理,从理起行,由行证果。如果经若没有如是四个目的程序,则同邪说,对于我们是毫无实益,亦无存在的价值与研究的必要,于是学者必须先明四义,否则怎能判别诸部的优劣,洞达本经的旨要!
今先约一经明教理行果,次约一题明之:从如是我闻起至作礼而去止,全经的文句名言属教,所诠即方便顿圆之教(没论是何等人都可以修持,称念一句弥陀能得往生,直至究竟成佛这才是方便圆顿)。本经所明,即常乐我净四德之理(详见本玄义),经文中所示的法门是持名念佛之行(具如本经中明),本经所证,即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本经云: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约一题明之:佛、属理、属果,即法身德(佛是觉义即理,佛是究竟极果之人即果)。阿弥陀即行,执持名号是本经特示的妙行,即般若德。说字与经字属教,即解脱德。若配合三般若来说:佛即实相般若;阿弥陀即观照般若;说与经即文字般若。经题的义理含有如此的微妙,全经的文义亦复如是!讲者听者请勿忽诸!(甲初总释经题竟)
附录 阿弥陀佛的略历
阿弥陀佛于未成佛前,在过去无量劫中,为妙喜国的国王,名为憍尸迦,他的父王名为月上转轮王,母亲是殊胜妙颜。在当时有一尊佛出世,称为世自在王如来(定光佛以下第五十三佛)。憍尸迦王听著佛说法,心怀畅悦,心地开朗,遂发无上菩提心,弃舍了国王位,皈投世自在王佛而出家,被赐号法藏比丘。他的修行意志在救度一切众生之苦,而发广大愿力。他自因地起不好修持寻常之行;成就寻常之佛,正是希望达成最极无上的佛陀。又对于沉沦苦海中的苦恼众生,尤欲赐与极上无比的大安乐与利益,方才满足他的心愿!于是他仔细思维,欲达成此目的,必须先建立一个殊胜极乐世界来摄度众生才可以,又遂复立定一种最简要的行门,能够使一切众生,易于修持而喜欢生到我的国土。尔时法藏比丘唯不知道何尊的佛土最为超绝,修持如何法门最为简易,方能达到大愿,克成伟业,于是法藏比丘,重诣佛前,顶礼已毕,长跪合掌,以颂赞佛,赞已,禀白佛言:“我发无上正觉之心,唯愿世尊广为宣演十方诸佛如来庄严的净土,并诸修证的法门,我闻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令我速成正觉,拔诸众苦。”时世自在王佛,感念其壮志,知他的高明,即细为开示诸修行门,并广说二百一十万亿诸佛刹土的境界。尔时法藏比丘,仗佛不思议神力,而其一念真诚感应的心愿,诸佛国土即时悉现与眼前,法藏比丘闻佛所说,更加欢喜踊跃,发起无上胜愿,遂于诸佛国土中,精细选择其胜舍其劣,则唯有西方净土,最为殊胜,最为适意。又于过去因行中,细心检定,舍其难而选取其最易的行门,莫过于称名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是时即再白佛说:“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时佛告法藏,汝今可说:“悦诸大众。”法藏比丘白佛言:“唯垂察听如我所愿,遂于佛前广发四十八愿。”创设新的极乐世界广度九品含灵,愿愿庄严极乐,愿愿拔度众生。尔时法藏深自思维,若非绝胜殊妙的净土,则希望往生者就少,或且是因行难为修持,虽则是殊胜的净土,如何的壮丽,亦不能广摄众生求生我国。如是奈何能酬兹大愿呢!于是就以庄严西方极乐世界,为一切众生的归宿处—果,提倡念佛法门为一切众生修行往生之因,如此绝世的大业,非是大愿大力,岂容易成就!所以法藏即时发大道心,依本誓愿力,历劫修行,勇猛精进,忍力无倦,善行不退,或生为王,或为豪富,或为比丘,或为天人等,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广修万行,多植德本,乃至修诸艰难的苦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苦行都修持过,由此可知法藏的用心了。
法藏比丘曾于过去的久远世,在善持劫中,世界的名称为删提岚,当时的教主号称宝藏如来,同时法藏比丘为转轮王,宝藏如来曾为授记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无量寿,世界名安乐(极乐又名安乐),国土清净。”
须知法藏比丘欲达成此超世绝大的宏愿,已非是一劫二劫乃至百千万劫而修来,实由无央无数劫中,长期的修积,方能成就此不可思议,万行功德来庄严此绝胜西方的净土,现时说来已是圆满成就伟业,更在极乐国中,垂手殷勤,说法度生,已是十劫之久,我们为何不早速发愿求生,而甘心长久愿作醉生梦死之辈,流浪在生死苦海中的呢!
附录 四十八愿
一、无三恶趣愿。二、不更恶趣愿。三、悉皆金色愿。四、无有好丑愿。五、宿命智通愿。六、天眼智通愿。七、天耳智通愿。八、他心智通愿。九、神境智通愿(神足智通愿)。十、漏尽智通愿。十一、住正定聚愿(必至灭度愿)。十二、光明无量愿。十三、寿命无量愿。十四、声闻无数愿。十五、眷属长寿愿。十六、无诸不善愿。十七、诸佛称扬愿。十八、念佛往生愿。十九、来迎引接愿(修诸功德愿)。二十、系念定生愿。二十一、三十二相好愿(具足诸相愿)。二十二、必至补处愿。二十三、供养诸佛愿。二十四、供具如意愿。二十五、说一切智愿(说法如佛愿)。二十六、那罗延身愿(得那罗延力愿,那罗延是天上力士之名,译云:人生本。谓梵王是众生的祖父,故云生本)。二十七、所须严净愿。二十八、见道场树愿。二十九、得辩才智愿。三十、智辩无穷愿。三十一、国土清净愿。三十二、国土严饰愿(万物庄严愿)。三十三、触光柔软愿。三十四、闻名得忍愿。三十五、女人往生愿。三十六、常修梵行愿。三十七、人天致敬愿。三十八、衣服随念愿。三十九、受乐无染愿。四十、见诸佛土愿。四十一、诸根具足愿。四十二、住定供佛愿。四十三、生尊贵愿。四十四、具足德本愿。四十五、住定见佛愿。四十六、随意闻法愿。四十七、得不退转愿。四十八、得三法忍愿。
在这四十八愿中,举要的说:即摄法身愿;摄净土愿;摄众生愿。若集中统一说:第十八愿的念佛往生愿,为其本愿,称为愿王。(经题竟)
甲二、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序言
讲说本经,怎样须要解释译人呢?当知!我们得能研究本经无上的净土要妙法门,都是这位罗什法师的功德所赐!这又是怎样说呢?本来一切经典都是梵文,不经过翻译,我们是不能知道如来无上的法味,他—罗什法师,不惜辛苦,自龟兹越山过岭来到我国,将梵文的经典,翻为华文,使二千年来的我国学者们,能得容易研究教义得到入理益,如是莫大的贡献!为尊崇感戴恩泽起见,凡是他翻译的经典仅以他的名字载于经首,以为饮水知源而纪念他的厚德!故须讲解。现在将译人十一字分为四段来解释:一、姚秦,二、三藏法师,三、鸠摩罗什,四、译。
一、姚秦(标翻译的时代):在周朝的时候有周孝王封非子于陕西,国号称秦,这为嬴秦(非子即伯益之后,精通马术,甚受孝王之器重,封邑于陕)。南北朝时代(东晋时,据有南方之地为宋齐梁陈四朝,皆汉族是为南朝。据有北方之地为后魏分东西魏…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