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P6

  ..續本文上一頁出來的話。又說是悅也,得著機緣成熟而說,這是謂如來以救度衆生爲懷,知道末世的衆生,應當依此念佛的一法,最易得度而解脫,所以暢悅本懷,未待請問而自說。

  3阿彌陀:阿彌陀譯爲無量壽,是說壽命無量。經雲:“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又譯爲無量光,是說光明無量。經雲:“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此只是引證本經中,光壽二事的說明,實則彌陀不可思議功德,無論智慧神通等,一一都是無量。彌陀以四十八種大願,造成不可思議的極樂世界,接度信願念佛的衆生,往生彼土亦是無量(詳細請看彌陀略曆)。

  4經:這是通題。通于一切經藏,部部同稱爲經故。即佛所說教法叁藏之一。梵語修多羅,翻爲契經。因爲我國好略,所以但稱經。契經—契是契合,謂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衆生可度之機。所謂契機契理是妙合佛心,巧被根性。若但契理不契機,則如俗訓世典;或但契機不契理,便同類于牧曲樵歌沒有價值,不能稱爲契經。現在所講的彌陀經,則上契彌陀釋迦慈願度生之理,下契衆生信願念佛往生之機。據雜心論的解釋,經則有五義:一、出生,二、顯示,叁、湧泉,四、繩墨,五、結鬘,今避煩不述。但取貫攝常法四義來說明:“貫”則如線貫珠,貫穿,這是說,凡是所講的義理令不散失的意思(妙理如無結集成經,怎能流傳至今);“攝”則如磁吸石攝持,所應度的衆生令不墜落(佛說一切經典無非欲度一切衆生出苦,令不墜落);“常”則叁世不易其理,佛所說法皆從大悲心流出稱性的極談,理真義實,雖然曆千古,而不能改變其道;“法”則十界同遵其軌,此契理契機微妙的法,普利一切有情,所以得著十界共仰同遵!這就是說萬古不滅的真理,發爲永久不變的定論謂之經。

  又經字另有一說,可以通徑字解,謂經爲修行成佛的路徑,在這裏所說持名念佛法門,爲修行成佛的捷徑,就是通往西方極樂世界的捷徑。

  複次當知!十方諸佛,皆有通別二號,現在經題之首的佛字是通號,因佛佛同稱故。阿彌陀叁字是別名,與他佛不同故。爲什麼?釋迦但舉其通號,而彌陀則就舉出其別號,怎樣不稱釋迦佛說阿彌陀佛經呢?這是因爲釋迦是我們的教主,衆人所知道的,只舉通號就可以無須稱別,這尤其是一種的表示尊重;彌陀是他方極樂的導師,如果不把其全號舉出來,恐有人不知道,故隱略通號但稱別名,這亦是翻譯家一種省略文法的妙筆。(釋別題竟)

  次合講: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宣說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依正莊嚴,只能念佛就可往生的妙法門,所以稱爲佛說阿彌陀經。(正解經題竟)

  乙叁:重約教理行果明之:

  凡是聖人傳留的示語悉稱爲教;其語言有旨趣曰理;從理起修曰行;由行克證曰果。佛所說法,于全藏中,無論是那一部經,都是具足有教理行果的四義,才能使人信解修證,所謂依教明理,從理起行,由行證果。如果經若沒有如是四個目的程序,則同邪說,對于我們是毫無實益,亦無存在的價值與研究的必要,于是學者必須先明四義,否則怎能判別諸部的優劣,洞達本經的旨要!

  今先約一經明教理行果,次約一題明之:從如是我聞起至作禮而去止,全經的文句名言屬教,所诠即方便頓圓之教(沒論是何等人都可以修持,稱念一句彌陀能得往生,直至究竟成佛這才是方便圓頓)。本經所明,即常樂我淨四德之理(詳見本玄義),經文中所示的法門是持名念佛之行(具如本經中明),本經所證,即究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果(本經雲: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次約一題明之:佛、屬理、屬果,即法身德(佛是覺義即理,佛是究竟極果之人即果)。阿彌陀即行,執持名號是本經特示的妙行,即般若德。說字與經字屬教,即解脫德。若配合叁般若來說:佛即實相般若;阿彌陀即觀照般若;說與經即文字般若。經題的義理含有如此的微妙,全經的文義亦複如是!講者聽者請勿忽諸!(甲初總釋經題竟)

  附錄 阿彌陀佛的略曆

  阿彌陀佛于未成佛前,在過去無量劫中,爲妙喜國的國王,名爲憍屍迦,他的父王名爲月上轉輪王,母親是殊勝妙顔。在當時有一尊佛出世,稱爲世自在王如來(定光佛以下第五十叁佛)。憍屍迦王聽著佛說法,心懷暢悅,心地開朗,遂發無上菩提心,棄舍了國王位,皈投世自在王佛而出家,被賜號法藏比丘。他的修行意志在救度一切衆生之苦,而發廣大願力。他自因地起不好修持尋常之行;成就尋常之佛,正是希望達成最極無上的佛陀。又對于沈淪苦海中的苦惱衆生,尤欲賜與極上無比的大安樂與利益,方才滿足他的心願!于是他仔細思維,欲達成此目的,必須先建立一個殊勝極樂世界來攝度衆生才可以,又遂複立定一種最簡要的行門,能夠使一切衆生,易于修持而喜歡生到我的國土。爾時法藏比丘唯不知道何尊的佛土最爲超絕,修持如何法門最爲簡易,方能達到大願,克成偉業,于是法藏比丘,重詣佛前,頂禮已畢,長跪合掌,以頌贊佛,贊已,禀白佛言:“我發無上正覺之心,唯願世尊廣爲宣演十方諸佛如來莊嚴的淨土,並諸修證的法門,我聞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令我速成正覺,拔諸衆苦。”時世自在王佛,感念其壯志,知他的高明,即細爲開示諸修行門,並廣說二百一十萬億諸佛刹土的境界。爾時法藏比丘,仗佛不思議神力,而其一念真誠感應的心願,諸佛國土即時悉現與眼前,法藏比丘聞佛所說,更加歡喜踴躍,發起無上勝願,遂于諸佛國土中,精細選擇其勝舍其劣,則唯有西方淨土,最爲殊勝,最爲適意。又于過去因行中,細心檢定,舍其難而選取其最易的行門,莫過于稱名念佛一法最爲方便。是時即再白佛說:“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時佛告法藏,汝今可說:“悅諸大衆。”法藏比丘白佛言:“唯垂察聽如我所願,遂于佛前廣發四十八願。”創設新的極樂世界廣度九品含靈,願願莊嚴極樂,願願拔度衆生。爾時法藏深自思維,若非絕勝殊妙的淨土,則希望往生者就少,或且是因行難爲修持,雖則是殊勝的淨土,如何的壯麗,亦不能廣攝衆生求生我國。如是奈何能酬茲大願呢!于是就以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爲一切衆生的歸宿處—果,提倡念佛法門爲一切衆生修行往生之因,如此絕世的大業,非是大願大力,豈容易成就!所以法藏即時發大道心,依本誓願力,曆劫修行,勇猛精進,忍力無倦,善行不退,或生爲王,或爲豪富,或爲比丘,或爲天人等,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廣修萬行,多植德本,乃至修諸艱難的苦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苦行都修持過,由此可知法藏的用心了。

  法藏比丘曾于過去的久遠世,在善持劫中,世界的名稱爲刪提岚,當時的教主號稱寶藏如來,同時法藏比丘爲轉輪王,寶藏如來曾爲授記說:“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無量壽,世界名安樂(極樂又名安樂),國土清淨。”

  須知法藏比丘欲達成此超世絕大的宏願,已非是一劫二劫乃至百千萬劫而修來,實由無央無數劫中,長期的修積,方能成就此不可思議,萬行功德來莊嚴此絕勝西方的淨土,現時說來已是圓滿成就偉業,更在極樂國中,垂手殷勤,說法度生,已是十劫之久,我們爲何不早速發願求生,而甘心長久願作醉生夢死之輩,流浪在生死苦海中的呢!

  附錄 四十八願

  一、無叁惡趣願。二、不更惡趣願。叁、悉皆金色願。四、無有好醜願。五、宿命智通願。六、天眼智通願。七、天耳智通願。八、他心智通願。九、神境智通願(神足智通願)。十、漏盡智通願。十一、住正定聚願(必至滅度願)。十二、光明無量願。十叁、壽命無量願。十四、聲聞無數願。十五、眷屬長壽願。十六、無諸不善願。十七、諸佛稱揚願。十八、念佛往生願。十九、來迎引接願(修諸功德願)。二十、系念定生願。二十一、叁十二相好願(具足諸相願)。二十二、必至補處願。二十叁、供養諸佛願。二十四、供具如意願。二十五、說一切智願(說法如佛願)。二十六、那羅延身願(得那羅延力願,那羅延是天上力士之名,譯雲:人生本。謂梵王是衆生的祖父,故雲生本)。二十七、所須嚴淨願。二十八、見道場樹願。二十九、得辯才智願。叁十、智辯無窮願。叁十一、國土清淨願。叁十二、國土嚴飾願(萬物莊嚴願)。叁十叁、觸光柔軟願。叁十四、聞名得忍願。叁十五、女人往生願。叁十六、常修梵行願。叁十七、人天致敬願。叁十八、衣服隨念願。叁十九、受樂無染願。四十、見諸佛土願。四十一、諸根具足願。四十二、住定供佛願。四十叁、生尊貴願。四十四、具足德本願。四十五、住定見佛願。四十六、隨意聞法願。四十七、得不退轉願。四十八、得叁法忍願。

  在這四十八願中,舉要的說:即攝法身願;攝淨土願;攝衆生願。若集中統一說:第十八願的念佛往生願,爲其本願,稱爲願王。(經題竟)

  甲二、譯人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序言

  講說本經,怎樣須要解釋譯人呢?當知!我們得能研究本經無上的淨土要妙法門,都是這位羅什法師的功德所賜!這又是怎樣說呢?本來一切經典都是梵文,不經過翻譯,我們是不能知道如來無上的法味,他—羅什法師,不惜辛苦,自龜茲越山過嶺來到我國,將梵文的經典,翻爲華文,使二千年來的我國學者們,能得容易研究教義得到入理益,如是莫大的貢獻!爲尊崇感戴恩澤起見,凡是他翻譯的經典僅以他的名字載于經首,以爲飲水知源而紀念他的厚德!故須講解。現在將譯人十一字分爲四段來解釋:一、姚秦,二、叁藏法師,叁、鸠摩羅什,四、譯。

  一、姚秦(標翻譯的時代):在周朝的時候有周孝王封非子于陝西,國號稱秦,這爲嬴秦(非子即伯益之後,精通馬術,甚受孝王之器重,封邑于陝)。南北朝時代(東晉時,據有南方之地爲宋齊梁陳四朝,皆漢族是爲南朝。據有北方之地爲後魏分東西魏…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涅槃是什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