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P5

  ..续本文上一页示持名,亦不是法华时所收;又涅槃:即如来欲入般涅槃,中夜寂静中的最后顾嘱,而此经亦非是时说。然非上说四时所收,则就是在方等时所说,这是无疑明显的。

  方等是可通初后,因弥陀一经是圆顿的妙理,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前承华严,后通法华,所以应当判为属通方等时摄,最为圆融的。于化仪四教中属顿教,非顿教部摄,是渐时非渐教,虽是摄在方等时说,而所说之理,无渐教相,有秘密咒(往生咒),无秘密相,是决定教(念佛决定往生),而非不定教。于化法四教中是收摄藏、通、别的三根,归入圆教,其中的义理正属圆教。约味:方等则属生酥,但本经所说俱足含有圆教之理,故应以大乘生酥为教相。

  复次当知:本经虽是属于方等,但义理实际诠入圆教,非由渐教历进别教的法门,正是融渐归圆的妙理,无妨说是生酥毒发,味同醍醐。于是判以“生酥毒发有上醍醐诠圆”为教相,最为合理,唯异与法华无上醍醐纯圆独妙而已!(释五重玄义竟)

  本

  经│…释名。此经以单人立名。

  五│…显体。此经以常乐我净四德为体。

  重│…明宗。此经以信愿持名为宗。

  玄│…论用。此经以往生不退为用。

  义│…判教。此经以大乘生酥为教相。

  表

  乙二:正解经题

  经的题目有通题和别题。通是相通,别是各别。佛说阿弥陀这五字是别题,别题所诠之法各有春秋的差异。经一字为通题,乃全藏一切的圣典悉皆称经。现在把经题用分释、合释,二种来讲解:分释—即将经题六字分开讲释。初、佛,二、说,三、阿弥陀,四、经。

  1先讲佛字,我们学佛人对此佛字的意义,必须要弄个明白,今略约事、理、因、果四种释之:

  约事: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通号,可是现在所说的,非是他方的佛陀,专指我们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

  约理:佛是梵语,完全应称佛陀,因为我国好略,单称为佛。梵语佛陀,译为觉者,其实当译为大觉者,才算恰当其称的。觉、是觉悟,者就是人,合之称为觉悟的人。何故不译为“觉人”而译为“觉者?”因为“人”的范围比较小,“者”的范围来得大,“者”字可以概括人类以外的一切有情,经云:“凡有心(知觉)者皆能作佛。”如译为觉人,则人类以外的其他一切有知觉的它们,是不是就不能成佛!这与佛说蠢动含灵皆有佛性的理论是会发生矛盾的。如说不妨碍它们的成佛,那末,以龙身成佛的众生—如龙女八岁成佛,就应该称它为觉龙了!或者以×身×身……而成佛的众生亦当一一依其原有的身份而称它为觉×觉×……了吗!?那未免太不成体统了!因此,故译为觉者,而不译为觉人。

  佛陀到底觉些什么?即是觉悟宇宙真理和人生实相罢了!它将宇宙人生的内容观察的非常清楚,洞彻的非常明白,但宇宙的真理,人生的实相究竟是什么一回事?老实说:就是缘起性空!此为佛陀观察宇宙人生的一种正确结论。一切有情迷了缘起性空的道理,妄认宇宙万有的现象为实法,四大假合的幻躯为实我,处处迷恋取著,胡闹一场,佛陀觉悟了这些道理,而不被所迷,故称他为觉者。同时也可说是觉悟人生是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众生迷昧不了三界火宅,众苦充满,认苦为乐;不了万有缘生全体是空,认假作真;不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无常计常;不了四大皆空,本无有我,无我计我;于中颠倒是非。这些虚妄从无始来,一向为众生迷梦不醒者,竟一旦被佛陀明明白白地看穿了—觉悟宇宙万有,人生一切不过如此!佛陀的觉悟可说是突破人生迷团,揭穿宇宙秘密,这就是被称为觉者的理由。按觉的意义有三:

  一、自觉:外而觉悟一切诸法幻化无常等如上所说,内而觉悟人人有个不生不灭的常住佛性。

  二、觉他:就是以先觉觉后觉的意思;众生不能解脱,就因为无有觉悟。佛陀不忍自己解脱安乐而坐视著沉沦苦海里受苦的一群痴迷众生而不顾!所以将自己所觉悟的道理一一启示他们,积极展开救济活动,要使大地众生一同觉悟起来!而获到解脱安乐。

  三、觉满:在自觉觉他的两种功德都做到究竟圆满—自觉慧满;觉他福满。自觉慧满者,由最初发菩提心依本觉理起始觉智,依智断惑,先断见思,次断尘沙,终断无明,三惑圆断,三智圆证,觉至一心本源,智慧圆满,此为自觉慧满。觉他福满者,从自觉后,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经三祇劫,广修六度万行,普遍开觉法界有情,功德圆满,此为觉他福满。自觉,觉他福慧圆满,所谓三觉圆万德具,名之曰佛。现在举释迦世尊为实例来说:从出家至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为自觉;从初转*轮至涅槃前于中四十九年之说法为觉他;直至应缘既毕鹤林示寂为觉满。

  自觉是异凡夫之迷而不觉,则超六凡法界;觉他是异二乘之自觉,则超声闻法界;觉满是异菩萨之分证,则超菩萨法界。总之!约佛陀的自证说就是自觉;约佛陀的化他说就是觉他;自行化他的工作做到彻底就是觉满。自觉是就理智(觉悟)方面讲,以宇宙人生为其觉悟的对象;觉他是就其悲行(化度)方面讲,以一切有情为其救度的对象;觉满是就其知行合一方面讲,以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为其唯一的目标。由此观之!佛陀确为一个究竟觉悟人生真理,做到圆满利人的伟大人格的圣者。

  就因为佛陀是具足一切“智慧”,故能开示一切众生,破迷启悟,揭妄显真,佛陀是具足一切“福德”,故能普利十方有情—四生六道,一律平等拔苦与乐。至于神通威德、愿行等,莫不一一不可思议!

  据上所说:佛陀觉悟的主要,即在外悟一切缘起性空之理,内悟自心本具佛性。

  但觉是迷的反面,众生痴迷长受生死痛苦,佛陀觉悟永得解脱安乐;有觉悟的佛陀才显出了痴迷的众生。本来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的,究其分野就在这迷悟之间。要知道佛性人人本具,我们如能从迷梦中醒转来,同时又能仿效佛陀的救世精神,自利利他实行做到彻底,也就是佛!

  复次:二乘不也是有了觉悟吗?何故不能称为佛陀—觉者?因为它的觉悟仅仅得到偏空真理(自觉未圆),尤其是只顾自利—解脱生死(觉他全无),所以不够称为佛陀—觉者。菩萨不也是做了觉他的事业吗?何故亦不能称为佛陀?因为觉他的功德还未做到圆满(福未足),同时尚有微细无明未断,所证未圆,如十四夜月(慧未足),因此也同样不能称为佛陀!

  在这三乘圣格中独显出佛陀的崇高伟大!所以我上面说:“佛陀当译为大觉者才算恰当其称。”就因为此。

  这三觉的道理,正与大学的“在明明德”(自觉),“在亲民”(觉他),“在止于至善”(觉满)的道理相同。

  复有三身佛,天台四教六即佛,华严十身佛等,现在略之。

  三、约因:因是因地(指现世),即教主释迦如来的一大因缘事迹,我们为佛弟子,对于教祖的史迹不可不知!故不嫌麻烦而略述之,世尊是于尘点劫前就早已成就佛道的,因为欲救度一切众生的缘故,非生现生非灭示灭(参照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据以现世因地来说明:在民国前二千四百五十五年(公元前五百四十四年)的四月初八日,垂迹于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园,诞生为净饭大王的太子,母后是摩耶夫人。太子生后才七日,摩耶夫人即就离开世间,之后,受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代为乳养。

  太子幼名称为悉达多,成道后称为牟尼。释迦是他的姓,少时聪明绝伦,读书习技,闻一知十,非唯博通一切的学问,亦兼精通武艺,实在是世间罕见罕闻的大伟人。在壮年的一日,出游于郊野,观见农夫耕田,在土中翻出伤虫,而飞鸟竞相啄食,太子睹状,深深感慨世间的无情,知一切有情日日都是为著生存而竞争!为这众生弱肉强食之苦,太子不觉心生悲愍!之后,复次出游四门,再见老、病、死种种的苦,更加畏惧忧恼万分!遂深悟人生的苦恼,诸法的无常,即于阎浮树下休息半天,静思默想,在此世间上何人才能得逃出种种的诸苦?何处才是可以安身立命之处所!?何种法才是世间究竟安乐之法?悒悒在怀。事后,得知沙门有出世法可修,得能了除生死等苦,忽然大喜,欣慕斯道!即时坚决立志,思欲出家修道,以达所愿而后已!

  时十九岁,于二月初八夜,毅然舍弃皇宫尊贵的安乐,在半夜踰城而去,初参外道数年,知道非究竟法(外道即婆罗门。世尊出家,最初于苦行林,访跋伽婆仙人,见彼等所修,一切是无益的苦行,不能达其目的,一宿而别;继之参访阿罗罗迦兰仙人,学习非非想定,这是求生无想天,福报享尽后终还坠落,不能免除轮回,亦非究竟之法。)后于伽耶山中(或谓雪山,在尼莲河附近之南斯那村),修了六年的苦行,在日中只食一麻一面,随任芦芽穿膝,鹊鸟巢顶而不管。最后于摩揭陀国的佛陀伽耶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菩提树:又云毕波罗树。金刚座即大磐石。),结跏趺座,发誓说:“吾若不成正觉不起此座。”经过三七、二十一日间,果于十二月八日的清晓,在万籁俱寂,身心清快之际,忽睹明星廓然大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世尊三十岁),作偈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因颠倒、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世尊自成道三七日后,住海印三昧定中,为法身大士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之后去到波罗奈城,鹿野苑中三转四谛*轮,及十二因缘,度五比丘(阿若憍陈如,鞍鞞,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自是以后到处弘化利生,说法四十九年如一日,谈经三百余会,转无量*轮,度无数众生,至八十岁二月十五夜,化缘已毕,非灭示灭,于拘尸那竭国,城北娑罗双树下(世尊入灭时,树华俄然,大开满林,成白色如白鹤之群居,故又名鹤林),入大般涅槃(此翻为入灭,又云灭度,灭五住烦恼,度二种生死)。

  四、约果:即究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极果。详细待讲到经文中才说明。

  2说:说是讲解的意思。谓释迦世尊金口所亲宣讲…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涅槃是什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