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示持名,亦不是法華時所收;又涅槃:即如來欲入般涅槃,中夜寂靜中的最後顧囑,而此經亦非是時說。然非上說四時所收,則就是在方等時所說,這是無疑明顯的。
方等是可通初後,因彌陀一經是圓頓的妙理,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前承華嚴,後通法華,所以應當判爲屬通方等時攝,最爲圓融的。于化儀四教中屬頓教,非頓教部攝,是漸時非漸教,雖是攝在方等時說,而所說之理,無漸教相,有秘密咒(往生咒),無秘密相,是決定教(念佛決定往生),而非不定教。于化法四教中是收攝藏、通、別的叁根,歸入圓教,其中的義理正屬圓教。約味:方等則屬生酥,但本經所說俱足含有圓教之理,故應以大乘生酥爲教相。
複次當知:本經雖是屬于方等,但義理實際诠入圓教,非由漸教曆進別教的法門,正是融漸歸圓的妙理,無妨說是生酥毒發,味同醍醐。于是判以“生酥毒發有上醍醐诠圓”爲教相,最爲合理,唯異與法華無上醍醐純圓獨妙而已!(釋五重玄義竟)
本
經│…釋名。此經以單人立名。
五│…顯體。此經以常樂我淨四德爲體。
重│…明宗。此經以信願持名爲宗。
玄│…論用。此經以往生不退爲用。
義│…判教。此經以大乘生酥爲教相。
表
乙二:正解經題
經的題目有通題和別題。通是相通,別是各別。佛說阿彌陀這五字是別題,別題所诠之法各有春秋的差異。經一字爲通題,乃全藏一切的聖典悉皆稱經。現在把經題用分釋、合釋,二種來講解:分釋—即將經題六字分開講釋。初、佛,二、說,叁、阿彌陀,四、經。
1先講佛字,我們學佛人對此佛字的意義,必須要弄個明白,今略約事、理、因、果四種釋之:
約事:佛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通號,可是現在所說的,非是他方的佛陀,專指我們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
約理:佛是梵語,完全應稱佛陀,因爲我國好略,單稱爲佛。梵語佛陀,譯爲覺者,其實當譯爲大覺者,才算恰當其稱的。覺、是覺悟,者就是人,合之稱爲覺悟的人。何故不譯爲“覺人”而譯爲“覺者?”因爲“人”的範圍比較小,“者”的範圍來得大,“者”字可以概括人類以外的一切有情,經雲:“凡有心(知覺)者皆能作佛。”如譯爲覺人,則人類以外的其他一切有知覺的它們,是不是就不能成佛!這與佛說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的理論是會發生矛盾的。如說不妨礙它們的成佛,那末,以龍身成佛的衆生—如龍女八歲成佛,就應該稱它爲覺龍了!或者以×身×身……而成佛的衆生亦當一一依其原有的身份而稱它爲覺×覺×……了嗎!?那未免太不成體統了!因此,故譯爲覺者,而不譯爲覺人。
佛陀到底覺些什麼?即是覺悟宇宙真理和人生實相罷了!它將宇宙人生的內容觀察的非常清楚,洞徹的非常明白,但宇宙的真理,人生的實相究竟是什麼一回事?老實說:就是緣起性空!此爲佛陀觀察宇宙人生的一種正確結論。一切有情迷了緣起性空的道理,妄認宇宙萬有的現象爲實法,四大假合的幻軀爲實我,處處迷戀取著,胡鬧一場,佛陀覺悟了這些道理,而不被所迷,故稱他爲覺者。同時也可說是覺悟人生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衆生迷昧不了叁界火宅,衆苦充滿,認苦爲樂;不了萬有緣生全體是空,認假作真;不了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無常計常;不了四大皆空,本無有我,無我計我;于中顛倒是非。這些虛妄從無始來,一向爲衆生迷夢不醒者,竟一旦被佛陀明明白白地看穿了—覺悟宇宙萬有,人生一切不過如此!佛陀的覺悟可說是突破人生迷團,揭穿宇宙秘密,這就是被稱爲覺者的理由。按覺的意義有叁:
一、自覺:外而覺悟一切諸法幻化無常等如上所說,內而覺悟人人有個不生不滅的常住佛性。
二、覺他:就是以先覺覺後覺的意思;衆生不能解脫,就因爲無有覺悟。佛陀不忍自己解脫安樂而坐視著沈淪苦海裏受苦的一群癡迷衆生而不顧!所以將自己所覺悟的道理一一啓示他們,積極展開救濟活動,要使大地衆生一同覺悟起來!而獲到解脫安樂。
叁、覺滿:在自覺覺他的兩種功德都做到究竟圓滿—自覺慧滿;覺他福滿。自覺慧滿者,由最初發菩提心依本覺理起始覺智,依智斷惑,先斷見思,次斷塵沙,終斷無明,叁惑圓斷,叁智圓證,覺至一心本源,智慧圓滿,此爲自覺慧滿。覺他福滿者,從自覺後,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利生爲事業,弘法是家務,經叁祇劫,廣修六度萬行,普遍開覺法界有情,功德圓滿,此爲覺他福滿。自覺,覺他福慧圓滿,所謂叁覺圓萬德具,名之曰佛。現在舉釋迦世尊爲實例來說:從出家至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爲自覺;從初轉*輪至涅槃前于中四十九年之說法爲覺他;直至應緣既畢鶴林示寂爲覺滿。
自覺是異凡夫之迷而不覺,則超六凡法界;覺他是異二乘之自覺,則超聲聞法界;覺滿是異菩薩之分證,則超菩薩法界。總之!約佛陀的自證說就是自覺;約佛陀的化他說就是覺他;自行化他的工作做到徹底就是覺滿。自覺是就理智(覺悟)方面講,以宇宙人生爲其覺悟的對象;覺他是就其悲行(化度)方面講,以一切有情爲其救度的對象;覺滿是就其知行合一方面講,以自利、利他,福慧圓滿爲其唯一的目標。由此觀之!佛陀確爲一個究竟覺悟人生真理,做到圓滿利人的偉大人格的聖者。
就因爲佛陀是具足一切“智慧”,故能開示一切衆生,破迷啓悟,揭妄顯真,佛陀是具足一切“福德”,故能普利十方有情—四生六道,一律平等拔苦與樂。至于神通威德、願行等,莫不一一不可思議!
據上所說:佛陀覺悟的主要,即在外悟一切緣起性空之理,內悟自心本具佛性。
但覺是迷的反面,衆生癡迷長受生死痛苦,佛陀覺悟永得解脫安樂;有覺悟的佛陀才顯出了癡迷的衆生。本來心佛衆生是叁無差別的,究其分野就在這迷悟之間。要知道佛性人人本具,我們如能從迷夢中醒轉來,同時又能仿效佛陀的救世精神,自利利他實行做到徹底,也就是佛!
複次:二乘不也是有了覺悟嗎?何故不能稱爲佛陀—覺者?因爲它的覺悟僅僅得到偏空真理(自覺未圓),尤其是只顧自利—解脫生死(覺他全無),所以不夠稱爲佛陀—覺者。菩薩不也是做了覺他的事業嗎?何故亦不能稱爲佛陀?因爲覺他的功德還未做到圓滿(福未足),同時尚有微細無明未斷,所證未圓,如十四夜月(慧未足),因此也同樣不能稱爲佛陀!
在這叁乘聖格中獨顯出佛陀的崇高偉大!所以我上面說:“佛陀當譯爲大覺者才算恰當其稱。”就因爲此。
這叁覺的道理,正與大學的“在明明德”(自覺),“在親民”(覺他),“在止于至善”(覺滿)的道理相同。
複有叁身佛,天臺四教六即佛,華嚴十身佛等,現在略之。
叁、約因:因是因地(指現世),即教主釋迦如來的一大因緣事迹,我們爲佛弟子,對于教祖的史迹不可不知!故不嫌麻煩而略述之,世尊是于塵點劫前就早已成就佛道的,因爲欲救度一切衆生的緣故,非生現生非滅示滅(參照法華經如來壽量品)。據以現世因地來說明:在民國前二千四百五十五年(公元前五百四十四年)的四月初八日,垂迹于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藍毗尼園,誕生爲淨飯大王的太子,母後是摩耶夫人。太子生後才七日,摩耶夫人即就離開世間,之後,受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代爲乳養。
太子幼名稱爲悉達多,成道後稱爲牟尼。釋迦是他的姓,少時聰明絕倫,讀書習技,聞一知十,非唯博通一切的學問,亦兼精通武藝,實在是世間罕見罕聞的大偉人。在壯年的一日,出遊于郊野,觀見農夫耕田,在土中翻出傷蟲,而飛鳥競相啄食,太子睹狀,深深感慨世間的無情,知一切有情日日都是爲著生存而競爭!爲這衆生弱肉強食之苦,太子不覺心生悲愍!之後,複次出遊四門,再見老、病、死種種的苦,更加畏懼憂惱萬分!遂深悟人生的苦惱,諸法的無常,即于閻浮樹下休息半天,靜思默想,在此世間上何人才能得逃出種種的諸苦?何處才是可以安身立命之處所!?何種法才是世間究竟安樂之法?悒悒在懷。事後,得知沙門有出世法可修,得能了除生死等苦,忽然大喜,欣慕斯道!即時堅決立志,思欲出家修道,以達所願而後已!
時十九歲,于二月初八夜,毅然舍棄皇宮尊貴的安樂,在半夜踰城而去,初參外道數年,知道非究竟法(外道即婆羅門。世尊出家,最初于苦行林,訪跋伽婆仙人,見彼等所修,一切是無益的苦行,不能達其目的,一宿而別;繼之參訪阿羅羅迦蘭仙人,學習非非想定,這是求生無想天,福報享盡後終還墜落,不能免除輪回,亦非究竟之法。)後于伽耶山中(或謂雪山,在尼蓮河附近之南斯那村),修了六年的苦行,在日中只食一麻一面,隨任蘆芽穿膝,鵲鳥巢頂而不管。最後于摩揭陀國的佛陀伽耶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菩提樹:又雲畢波羅樹。金剛座即大磐石。),結跏趺座,發誓說:“吾若不成正覺不起此座。”經過叁七、二十一日間,果于十二月八日的清曉,在萬籁俱寂,身心清快之際,忽睹明星廓然大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世尊叁十歲),作偈歎曰:“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因顛倒、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世尊自成道叁七日後,住海印叁昧定中,爲法身大士說大方廣佛華嚴經,之後去到波羅奈城,鹿野苑中叁轉四谛*輪,及十二因緣,度五比丘(阿若憍陳如,鞍鞞,跋提,十力迦葉,摩诃男),自是以後到處弘化利生,說法四十九年如一日,談經叁百余會,轉無量*輪,度無數衆生,至八十歲二月十五夜,化緣已畢,非滅示滅,于拘屍那竭國,城北娑羅雙樹下(世尊入滅時,樹華俄然,大開滿林,成白色如白鶴之群居,故又名鶴林),入大般涅槃(此翻爲入滅,又雲滅度,滅五住煩惱,度二種生死)。
四、約果:即究竟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極果。詳細待講到經文中才說明。
2說:說是講解的意思。謂釋迦世尊金口所親宣講…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