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P4

  ..续本文上一页身,永离苦难,得大解脱,依正二报,一一庄严无比,这无非皆由弥陀的大愿力,无量功德所造成就的。凡是有愿求生者,请至速发心念佛,千万不可执理废事,或作为幻海楼阁的观念!方不负如来叮咛开示的大恩德!

  问曰:“大乘般若”是明一切法皆空,如心经、金刚经等,所明:“既一切法皆空”,为何又有西方净土的可说?又经论所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为何离心识之外,更有诸佛净土呢?答:噫!这皆是未能深明佛法圆融一贯的道理,须知佛法的明空正为破执故,是即有而说空,然有乃非有,是名妙有,空而不空,即是真空。须知一切法皆由因缘而生,本无自性,缘生则有,缘灭则空,以无自性所以能明一切法空。以因缘生故,明一切法有,所以说真空不离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则唯心不碍净土之有,净土亦不碍唯心之空。若云:唯心净土,净土唯心,则可以,若说:只有真空没有净土则就不成了。

  复次:当知吾人现前的一念,这是不可穷尽的,而依心所现的十方世界亦不可穷尽,经云:“虚空无尽,世界无量。”此则说非独指有一个西方极乐,而东方净琉璃世界等,无量诸世界,也无不一一当以称实,是名信事。

  次:信理,前已上述法界唯心,既如是以吾人现前的一念心,即具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故云:“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如是十万亿的国土岂非是在眼前乎!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以佛心周遍,我心亦遍,国土亦遍,一切众生心性莫不是皆遍,譬如在一室中设放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这是没有相妨碍的,此则符合西方依正主伴,皆是我们现前一念心中的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所谓:不劳跬步,当体即是极乐,这是说不须向外求自性,自己内心即是弥陀。莲池大师云:“由念空真念,生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是名信理。

  复次:当知不可执理废事,亦不能著事迷理,如莲池大师云:“著事迷理,类如蒙童读古圣之书,执理废事若贫人获家豪之卷。”于是执理废事,则理亦不能圆融,著事迷理,则功自不高。然著事而能够实行精勤,这是不负往生之望的!若执理而无实行,恐有招至落空之祸。所以必须深证事理圆融,自他无碍,则尽美尽善!学者当体会之!

  (7)信因、果:能生为因如种子,其所成就曰果—收获。有因必有果,而果必是由因而来。又作事之初为因,感受后报是果。如种麻因收麻实果。斯因感斯果,这是自然的定理,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犹如我们自幼读书,则成士人;学稼、则成农夫;习艺、则成工匠;习贾、则成商人,世间的一切随人所为,从心所作,无不一一依因而成果。我们能发一念真心,念佛为“因”,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究竟成佛为“果”这是无疑的。须知散乱称名,犹为成就如来种子,便是念得一心不乱,何怕不生净土耶!是名信因、信果。(初明信竟)。

  二、明愿:虽是说,已俱信心,如果不发愿,这也是为难成就,不能得到实益。如病人虽有良医告以妙药,只信药之妙,置之不服,想欲得却病健康,这是绝无其事的。窃以娑婆是苦、是秽,而苦须舍,秽须厌;西方极乐,乐当求,净当欣,所以我说应当发愿,愿厌离娑婆五浊之苦,愿欣求西方五清之乐,才是我们的目的。

  兹更约六义明之:一、愿舍一切贪嗔痴等诸烦恼,一心求生极乐。二、愿从现时起永不作诸恶业,得免坠三恶道苦,求生极乐。三、愿所作善业,不求生神道,更不求再生人道受富贵,专心一意,愿求生极乐。四、愿任何的逆境灾难病苦等,终不改念佛之心。五、愿持戒、布施、诵经、礼佛等所得功德,悉皆回向净土,为往生之助。六、愿法界一切众生,秉发念佛之心,同生极乐。总之愿心确切,则往生无难矣!如果不发愿,或愿不切,则如斯殊胜庄严的极乐世界,终是不能得到的。虽然有信,亦属虚信,不能领纳实益,所以应当发愿。(明愿竟)

  三、明持名:持,是执持;名,是名号。为什么要持名?即持念阿弥陀佛一句佛号,就是众德具备,百行齐收,这是弥陀如来的功德不可思议故。若只具信愿,而无真实修行,亦不能得到往生。犹如画饼不能充饥,更似终生为人数宝,而自己不能得富一样,何益于事!要须自己脚踏实地真诚修行,一心念佛方能得到往生。

  盖念佛,有实相、观像、观想、持名,四种不同,然而一一功行成就即皆生净土。其中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极为容易,实方便中的第一方便!了义中的无上了义!圆顿中的最极圆顿!本经所明持名之行,我们能实行放下一切,发心念佛,无分昼夜,不论闲忙,只以六字洪名执持不忘,自然而然能得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得蒙佛接引,决定往生。如果念心不真切,泛尔称名,则不得往生,虽是不得生,亦可能种植未来成佛的善根,故云:“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讲到这里,只求行者信念要坚固,不为一切外道邪魔所诱惑,或毁谤而失道心;所发大愿要牢强,莫为逆境所动而退愿;不可为困苦而退愿;莫为名利而退愿;所持念佛要专切,不以艰难而不念;不以事牵而不念;不以灾患而不念。由此则知信愿行为往生的要素、更是本经之宗要,愿学者研讨之!(明宗竟)

  (四)论用:精说曰论,用、是功用、力用,修成效果曰功,充足应用曰力。一切经典若无胜用,则是徒劳修行,谁肯苦心而为!所以在明宗之后,必须论用。一切诸经有各各的功用不同,如楞严:以“离爱得脱”为用,般若心经:以“度苦破妄”为用。然本经,以何为用?是以“往生不退”为用。本经文云:“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又云:“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先来说明往生,次说明不退。因为念佛的行人,有勤惰、定散、事理、迷悟、带业、不带业的差异,故往生分有四土之殊,莲位有九品之设,现在略略来说明。先明四土,次明九品。

  1四土往生(约四教说明):若执持名号,未能断除见思惑,带业往生者,只能生到同居净土,见化身弥陀,闻生灭三十七道品,悟偏空佛性,此藏教所摄。又随其往生者信心的深浅,愿力的大小,功行之勤怠,其中分为三辈九品,若持名至事一心不乱,见思惑,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见劣应身弥陀,闻无生三十七道品,悟真空佛性,此属通教。若念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能生到实报庄严净土,亦得分证常寂光土,见胜应身弥陀,闻无量三十七道品,悟但中佛性,此别教所摄。若无明俱断尽,则生究竟常寂光净土,见法身弥陀,闻无作三十七道品,悟圆中佛性,此是圆教所摄。(明四土往生竟)

  2九品往生:九品即上、中、下三品。每品各再分三:谓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最上三品的往生者,是宏智大悲的菩萨;中三品的往生者,乃断惑证真的圣众;下三品的往生者,则是带业的凡夫。

  若细论之:上上品即等觉菩萨;上中品为登地菩萨;上下品为地前权教菩萨;中上品为缘觉圣者;中中品为阿罗汉圣者;中下品为初、二、三果的声闻众;下上品为国王大臣发心出家,俱足众戒,读诵大乘经典,修一切福德者;下中品为一般俱深信愿的念佛者;下下品为造了五逆十恶,应堕三恶道的罪人,忽然听著善知识的开导,顿起信心,发愿念至一心不乱者之往生。(明九品往生竟)

  次明不退:不退有三:一、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依莲华托质,永不退堕人间。二、行不退:三界的见思既落,尘沙亦破,得生方便土,进趋极果,永不退堕同居。三、念不退:破无明,显法身,生实报土,分证如来寂光,心心流入萨婆若海(此云:一切种智,即诸佛究竟圆满极果之智)。

  更有究竟不退:谓不论定心、散心、信心、不信心等,但念弥陀一声,或经耳根,虽是不能现世即生,在于千万年劫后,毕竟因斯功德,能得度脱而得往生。这犹如人们腹里贮藏著金刚,决定不能消除,念佛功德,亦复如是!

  综上所说,因众生的根机有利钝,业有轻重,行有深浅的殊异,故报亦有优劣位有高下,才有四土之分,莲有九品之异,然既能得往生,不论任何即永久不退转,而成就究竟圆满菩提。虽然是带业的往生,既至同居土,则证位不退,由此可至一生补处的佛位。若能一到同居净土,即可进生于上三土。一证位不退,即可圆证三不退。可知生到安乐刹,则就是无事不办,无行不圆,如斯的胜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这若不是弥陀愿力,焉有如斯不可思议之功德,愿大家依教奉行!发愿念佛才不负如来一片大悲真实的老婆心。(明论用竟)

  (五)判教:判是判别,教是教相。圣人所遗留之言曰教,分别一代圣教的次第曰相。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集为三藏十二部。其中大小乘、权实教,顿、渐、偏、圆之理,各各互陈,如果不一一判别,则怎能知道此经所诠的教理,是顿、是渐、或大、或小,这不免有混滥经旨之虞,所以论用后,必须判教。我祖天台大师,特具手眼,以通别五时,两种四教,判释如来一代教化的大纲,使研究佛理的学者们,方便容易深入法海,是有很多帮助而有益的。五时八教的详细请阅拙著般若心经要释附录。

  然,本经在五时中,究竟是属何时?于八教中是属何教所摄?这更需要知道!盖华严时是世尊初成道,为诸法身大士,宣说圆顿的法门,这是单独针对大乘之根机,虽有小乘人在座,如聋若哑不知所以,而本经专为五浊众生念佛求生安养而说,是以一切有情为对象,三根普被的妙法门,非华严时所收摄;若阿含时,则专谈小乘法,而本经是说弥陀依正功德,往生不退,究竟成佛的妙旨,亦不能摄入为阿含时;若说般若时,则独谈菩萨法,而此经不论任何人,更不择何类的有情,能够一心念佛,都可以得到往生,这更非般若时可以收摄;法华时乃开权显实,直下开示佛之知见,而此经专…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涅槃是什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