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P4

  ..續本文上一頁身,永離苦難,得大解脫,依正二報,一一莊嚴無比,這無非皆由彌陀的大願力,無量功德所造成就的。凡是有願求生者,請至速發心念佛,千萬不可執理廢事,或作爲幻海樓閣的觀念!方不負如來叮咛開示的大恩德!

  問曰:“大乘般若”是明一切法皆空,如心經、金剛經等,所明:“既一切法皆空”,爲何又有西方淨土的可說?又經論所明:“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爲何離心識之外,更有諸佛淨土呢?答:噫!這皆是未能深明佛法圓融一貫的道理,須知佛法的明空正爲破執故,是即有而說空,然有乃非有,是名妙有,空而不空,即是真空。須知一切法皆由因緣而生,本無自性,緣生則有,緣滅則空,以無自性所以能明一切法空。以因緣生故,明一切法有,所以說真空不離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則唯心不礙淨土之有,淨土亦不礙唯心之空。若雲:唯心淨土,淨土唯心,則可以,若說:只有真空沒有淨土則就不成了。

  複次:當知吾人現前的一念,這是不可窮盡的,而依心所現的十方世界亦不可窮盡,經雲:“虛空無盡,世界無量。”此則說非獨指有一個西方極樂,而東方淨琉璃世界等,無量諸世界,也無不一一當以稱實,是名信事。

  次:信理,前已上述法界唯心,既如是以吾人現前的一念心,即具豎窮叁際,橫遍十方,故雲:“無邊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如是十萬億的國土豈非是在眼前乎!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佛心周遍,我心亦遍,國土亦遍,一切衆生心性莫不是皆遍,譬如在一室中設放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這是沒有相妨礙的,此則符合西方依正主伴,皆是我們現前一念心中的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所謂:不勞跬步,當體即是極樂,這是說不須向外求自性,自己內心即是彌陀。蓮池大師雲:“由念空真念,生入無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離生此。”是名信理。

  複次:當知不可執理廢事,亦不能著事迷理,如蓮池大師雲:“著事迷理,類如蒙童讀古聖之書,執理廢事若貧人獲家豪之卷。”于是執理廢事,則理亦不能圓融,著事迷理,則功自不高。然著事而能夠實行精勤,這是不負往生之望的!若執理而無實行,恐有招至落空之禍。所以必須深證事理圓融,自他無礙,則盡美盡善!學者當體會之!

  (7)信因、果:能生爲因如種子,其所成就曰果—收獲。有因必有果,而果必是由因而來。又作事之初爲因,感受後報是果。如種麻因收麻實果。斯因感斯果,這是自然的定理,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猶如我們自幼讀書,則成士人;學稼、則成農夫;習藝、則成工匠;習賈、則成商人,世間的一切隨人所爲,從心所作,無不一一依因而成果。我們能發一念真心,念佛爲“因”,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究竟成佛爲“果”這是無疑的。須知散亂稱名,猶爲成就如來種子,便是念得一心不亂,何怕不生淨土耶!是名信因、信果。(初明信竟)。

  二、明願:雖是說,已俱信心,如果不發願,這也是爲難成就,不能得到實益。如病人雖有良醫告以妙藥,只信藥之妙,置之不服,想欲得卻病健康,這是絕無其事的。竊以娑婆是苦、是穢,而苦須舍,穢須厭;西方極樂,樂當求,淨當欣,所以我說應當發願,願厭離娑婆五濁之苦,願欣求西方五清之樂,才是我們的目的。

  茲更約六義明之:一、願舍一切貪嗔癡等諸煩惱,一心求生極樂。二、願從現時起永不作諸惡業,得免墜叁惡道苦,求生極樂。叁、願所作善業,不求生神道,更不求再生人道受富貴,專心一意,願求生極樂。四、願任何的逆境災難病苦等,終不改念佛之心。五、願持戒、布施、誦經、禮佛等所得功德,悉皆回向淨土,爲往生之助。六、願法界一切衆生,秉發念佛之心,同生極樂。總之願心確切,則往生無難矣!如果不發願,或願不切,則如斯殊勝莊嚴的極樂世界,終是不能得到的。雖然有信,亦屬虛信,不能領納實益,所以應當發願。(明願竟)

  叁、明持名:持,是執持;名,是名號。爲什麼要持名?即持念阿彌陀佛一句佛號,就是衆德具備,百行齊收,這是彌陀如來的功德不可思議故。若只具信願,而無真實修行,亦不能得到往生。猶如畫餅不能充饑,更似終生爲人數寶,而自己不能得富一樣,何益于事!要須自己腳踏實地真誠修行,一心念佛方能得到往生。

  蓋念佛,有實相、觀像、觀想、持名,四種不同,然而一一功行成就即皆生淨土。其中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極爲容易,實方便中的第一方便!了義中的無上了義!圓頓中的最極圓頓!本經所明持名之行,我們能實行放下一切,發心念佛,無分晝夜,不論閑忙,只以六字洪名執持不忘,自然而然能得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得蒙佛接引,決定往生。如果念心不真切,泛爾稱名,則不得往生,雖是不得生,亦可能種植未來成佛的善根,故雲:“散稱爲佛種,執持登不退。”講到這裏,只求行者信念要堅固,不爲一切外道邪魔所誘惑,或毀謗而失道心;所發大願要牢強,莫爲逆境所動而退願;不可爲困苦而退願;莫爲名利而退願;所持念佛要專切,不以艱難而不念;不以事牽而不念;不以災患而不念。由此則知信願行爲往生的要素、更是本經之宗要,願學者研討之!(明宗竟)

  (四)論用:精說曰論,用、是功用、力用,修成效果曰功,充足應用曰力。一切經典若無勝用,則是徒勞修行,誰肯苦心而爲!所以在明宗之後,必須論用。一切諸經有各各的功用不同,如楞嚴:以“離愛得脫”爲用,般若心經:以“度苦破妄”爲用。然本經,以何爲用?是以“往生不退”爲用。本經文雲:“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又雲:“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今先來說明往生,次說明不退。因爲念佛的行人,有勤惰、定散、事理、迷悟、帶業、不帶業的差異,故往生分有四土之殊,蓮位有九品之設,現在略略來說明。先明四土,次明九品。

  1四土往生(約四教說明):若執持名號,未能斷除見思惑,帶業往生者,只能生到同居淨土,見化身彌陀,聞生滅叁十七道品,悟偏空佛性,此藏教所攝。又隨其往生者信心的深淺,願力的大小,功行之勤怠,其中分爲叁輩九品,若持名至事一心不亂,見思惑,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余淨土,見劣應身彌陀,聞無生叁十七道品,悟真空佛性,此屬通教。若念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能生到實報莊嚴淨土,亦得分證常寂光土,見勝應身彌陀,聞無量叁十七道品,悟但中佛性,此別教所攝。若無明俱斷盡,則生究竟常寂光淨土,見法身彌陀,聞無作叁十七道品,悟圓中佛性,此是圓教所攝。(明四土往生竟)

  2九品往生:九品即上、中、下叁品。每品各再分叁:謂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最上叁品的往生者,是宏智大悲的菩薩;中叁品的往生者,乃斷惑證真的聖衆;下叁品的往生者,則是帶業的凡夫。

  若細論之:上上品即等覺菩薩;上中品爲登地菩薩;上下品爲地前權教菩薩;中上品爲緣覺聖者;中中品爲阿羅漢聖者;中下品爲初、二、叁果的聲聞衆;下上品爲國王大臣發心出家,俱足衆戒,讀誦大乘經典,修一切福德者;下中品爲一般俱深信願的念佛者;下下品爲造了五逆十惡,應墮叁惡道的罪人,忽然聽著善知識的開導,頓起信心,發願念至一心不亂者之往生。(明九品往生竟)

  次明不退:不退有叁:一、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同居土,依蓮華托質,永不退墮人間。二、行不退:叁界的見思既落,塵沙亦破,得生方便土,進趨極果,永不退墮同居。叁、念不退:破無明,顯法身,生實報土,分證如來寂光,心心流入薩婆若海(此雲:一切種智,即諸佛究竟圓滿極果之智)。

  更有究竟不退:謂不論定心、散心、信心、不信心等,但念彌陀一聲,或經耳根,雖是不能現世即生,在于千萬年劫後,畢竟因斯功德,能得度脫而得往生。這猶如人們腹裏貯藏著金剛,決定不能消除,念佛功德,亦複如是!

  綜上所說,因衆生的根機有利鈍,業有輕重,行有深淺的殊異,故報亦有優劣位有高下,才有四土之分,蓮有九品之異,然既能得往生,不論任何即永久不退轉,而成就究竟圓滿菩提。雖然是帶業的往生,既至同居土,則證位不退,由此可至一生補處的佛位。若能一到同居淨土,即可進生于上叁土。一證位不退,即可圓證叁不退。可知生到安樂刹,則就是無事不辦,無行不圓,如斯的勝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這若不是彌陀願力,焉有如斯不可思議之功德,願大家依教奉行!發願念佛才不負如來一片大悲真實的老婆心。(明論用竟)

  (五)判教:判是判別,教是教相。聖人所遺留之言曰教,分別一代聖教的次第曰相。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集爲叁藏十二部。其中大小乘、權實教,頓、漸、偏、圓之理,各各互陳,如果不一一判別,則怎能知道此經所诠的教理,是頓、是漸、或大、或小,這不免有混濫經旨之虞,所以論用後,必須判教。我祖天臺大師,特具手眼,以通別五時,兩種四教,判釋如來一代教化的大綱,使研究佛理的學者們,方便容易深入法海,是有很多幫助而有益的。五時八教的詳細請閱拙著般若心經要釋附錄。

  然,本經在五時中,究竟是屬何時?于八教中是屬何教所攝?這更需要知道!蓋華嚴時是世尊初成道,爲諸法身大士,宣說圓頓的法門,這是單獨針對大乘之根機,雖有小乘人在座,如聾若啞不知所以,而本經專爲五濁衆生念佛求生安養而說,是以一切有情爲對象,叁根普被的妙法門,非華嚴時所收攝;若阿含時,則專談小乘法,而本經是說彌陀依正功德,往生不退,究竟成佛的妙旨,亦不能攝入爲阿含時;若說般若時,則獨談菩薩法,而此經不論任何人,更不擇何類的有情,能夠一心念佛,都可以得到往生,這更非般若時可以收攝;法華時乃開權顯實,直下開示佛之知見,而此經專…

《佛說阿彌陀經要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涅槃是什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