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问过两次,我们变成了好朋友。
他给我讲,他肯定境随心转。所以他做实验,很著名、很显著的实验,日本的琵琶湖。日本琵琶湖很大,琵琶湖有个小湾,这个湾里面的水不干净,这个湾的水流不出去,死水,水的气味很难闻,臭水沟一样的。他约了五、六十个同道,请了一位法师,大家到湖边上去发愿、去祈祷,念什么?很简单,每个人都念「湖水干净了,湖水我很爱你,我喜欢你,你干净了」,念了十几、二十分钟,这么简单,就是我们的心念希望它干净了。
到了第三天,这个湖水果然干净了,风平浪静。湖边的山色倒映在里面,像在镜子一样。他拿了这个照片给我看,三天前,他们祈祷的时候的照片,你看那个湖水;三天之后,你再去看那个湖水,有感应!这是说明,山河大地外面物质环境,所有一切物质,用今天的话来说,有机的,活的,它不是死的,它懂得人的意思。人的善念,它就变得非常美好;人的念头不善、行为不善,它就变得很丑陋。山河大地随着人心在变,所以人有贪心、有瞋恚、有愚痴,就变成什么?就变成水灾、火灾、风灾、地震。人如果心要是善,心善、行善,思想善、言行善,这个灾难统统都没有!
现在的科学家对这个说法,他不相信。但是江本胜做这种实验,他们觉得这是奇迹,这是不可思议的。他信不信?半信半疑,甚至于完全不能相信,不符合科学,真的是这个现象。所以我们懂得这个原理,我们身上有毛病,我们也像江本胜那个念法,「病赶快好,病好了」,它就会好。你如果想,我这个病很严重,一直就想到死了。想死,自然就死了,想病,他就病了。所以我们正确的观念,要常常想我们身体每个细胞各自在本位上做好自己本位的工作,与其他的细胞、器官互助合作,这你身体就健康。这是从自己内心里面,坚定的信心,一丝毫疑虑都没有,这个身体任何器官,无论在任何的时候自己统统可以用意念来调整。现在这种说法也愈来愈多,甚至于我还听说,有医生医疗的时候用心理,这都渐渐与佛所讲的这些理论相接近。
在大乘教里头,这些道理很多,我们要细心去读。读了之后,信解行证就得手了。所以对于圣教不能怀疑。对圣教怀疑,那个「疑」是六个根本烦恼之一。学佛同学都知道,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那个疑不是对于普通的疑惑,是对圣人教诲的疑惑,叫根本烦恼,障道!他障碍你信心,障碍你正确的理解,障碍你修行,障碍你证果,你说麻烦大不大?对于圣人教诲没有疑心,这种人叫善根,善根深厚,虽然不懂,他也不怀疑,他对圣人尊敬,他觉得圣人绝对不会骗我,不会骗人,圣人的话一定有道理,我慢慢来学习。一接触就不能够接受,甚至于还有批评,这就显示出善根浅薄,没有善根。
我们再看下面所问,「岂唯不违,亦由得一,方能广现。由多现故,方令悟一」。这几句话说得非常好。说明宇宙之间万事万物,佛门里术语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正如同我们身体,外面眼耳鼻舌身,五官,内里面五脏六腑,这不就是多!它有没有相违背?没有。不但不相违背,「亦由得一,方能广现」,这个「一」是什么?所说的全是物质、全是法相,一是精神,一是一心。因为有精神、有一心,这个五官、五脏六腑它就起作用,这个人就是活人。如果我们那个一要是离开了,离开这个人就变成躯壳,我们叫死尸。中国人叫这个「一」叫灵魂,佛法叫神识。
我们这个身有生灭,灵性不生灭,这是佛的经教里头讲得非常透彻,灵性不生灭。所以确确实实有三世,三世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过去还有过去,过去无始;未来还有未来,未来无终,生命不是一世。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人就应当为来生后世着想。我们希望一世比一世生活美好殊胜,那你一定要记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一生在人间,来生可能生到天堂。
外国的宗教讲天堂,只讲一个,佛法里面讲天堂不止一个,很多,也很复杂,层次很多,佛法讲二十八层天,你是到哪一层去?每一层天里面的境界也各各不相同。就像我们到这个人道,我们人道就生在这个地球上。我们看到太空当中许许多多的星球,这许多星球里面有不少都有人住。那我们住在地球上这么多人,每个人生活环境不一样;在这个地球上,寒带跟热带不相同,大陆跟岛屿不相同。人间如是,天上也有这种情形。凡事都离不开因缘果报的道理,这一定要懂,这绝对不是迷信。
所以这里说是「由得一,方能广现;由多现,方能悟一」。从多里面,你恍然大悟,你悟到一,悟到能现能变的,我们今天在哲学的名词说「本体」。「多」是现象,从现象里面认识到本体,从本体里头明了现象,所以相辅相成,成就我们的智慧。因此世出世间做学问,必须博学多闻,而后能悟入,悟入万法归一。这个境界就是此地所讲的「一法」,这个一法就是法性。你悟入法性,我们一般叫明心见性,见性了,见性就是在一切法里头见到一。这个还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比喻,古大德所说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从这个比喻上我们就明白。
博学多闻,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你才能够悟入法性。可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是「一门深入」,老师教导我们不可以同时学两门,是不是跟此地所讲的相违背?这怎么解释?给诸位说,确实不相违背。广学多闻它有次第,像现在我们学校教学,你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现在学校教育只有灌输知识而疏忽了悟性,启发悟性这个教学的方式疏忽了,只着重在灌输知识。这个问题很严重,这也不是我说的,民国初年,梁启超、唐大圆他们说的。你看看唐大圆唯识注疏,他注了不少种。他谈到现在这个学校教学的方法破坏了根本智。根本智被破坏,哪来的后得智?所以这些人主张,还是中国从前古老的教学有道理。
中国从前私塾教学,学童入学,孩童,教他们就是一门深入,起步。年纪小小的,培养什么?培养他的根本智。什么叫根本智?《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知之知是根本智,不能让他知道太多。知道太多,他烦恼就生起来,他生妄想分别执着,这就坏了。所以一定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至少要修十年。十年之后,他有定了,换句话说,他有戒、他有定。儒家讲,他懂礼。这个十年学什么?学《弟子规》,他懂礼。其他圣人这些经论,经论你只要去背诵,不要去研究,还是一门深入,一部一部的去背,十年也背得不少。你看看这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方法妙绝了。
十年之后,你的戒定有相当的基础,接着再到最后一个阶段,慧学,帮助你开智慧,老师给你讲解,你听了会开悟。为什么会开悟?因为你得了一。现在人,古圣先贤这些经论讲给你听,你不会开悟,你有很多疑问,这都是必然的现象,为什么?你没有定。我们再换句话说,说「定」这个佛学名词,大家还是难懂。你的心不清净,定是什么?定是清净心。经通过十年,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训练,他心定,纯净了,清净心能开悟!他烦恼少,就是说他妄想分别执着少,心地清净,心地真诚。这就具足了悟性,老师给他讲解,研究讨论,他就悟入。在以前背过的这些经书,他都通达,一通一切通。所以说一闻千悟,道理在此地。
现在我们学习的方法、程序错了。中国古人的教学,我常常讲五千年的历史。如果不是真正好东西,怎么能传五千年?现在我们不相信,我们不要了,要学新的一套。新的一套变成什么?真的变成了无知,变成什么都不是。对于传统这些教学的仪规方式画上多少问号,不能接受。叫自找苦吃!那广学多闻是在你悟了以后,大彻大悟以后,这才广学多闻。所以四弘誓愿是很好的指导原则,你看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叫你发愿;第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根本智就是断烦恼;烦恼都断了,妄想分别执着不起,再广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你还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就不能广学多闻,广学多闻有害,没有益。如果真的妄想分别执着断了,广学多闻契入法性,那就正确。通过广学多闻,后面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答意,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同学们,请看经文,德首菩萨偈颂第一首:
【时德首菩萨以颂答曰:佛子所问义,甚深难可了,智者能知此,常乐佛功德。】
这首偈,这是第一首,赞叹文殊菩萨所问的利益。清凉大师在《疏》里面为我们所说的「偈中分二」,十首偈分为两大段,第一段就是这一首,第一段就是一首。这一首「叹问利益」,这第一首。「上半叹深,但言一理,深而非甚。今即多是一,故曰甚深」。这些甚深的义理,我们在前面问答义趣里头都说过。清凉大师这个地方说得很好,如果只说一个理论,理是深,但是不能讲甚深。现在都把这个看作为哲学,这个也确实不为过,它真的是很深的哲学。
方老师当年把佛经哲学介绍给我,给我讲这个单元,告诉我,佛经哲学是世界上哲学最高深的一部分;然后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他这一句话引进佛门。我们不讲佛学,我们讲佛门。因为佛学,把它纯粹当作哲学来学习,得不到受用,要入门。要入门,那就不是佛学,而是学佛。所以学佛跟佛学是两桩事,不是一桩事。这个我们同学必须要辨别清楚,学佛才得受用,搞佛学不得受用,那是搞学问。换句话说,这里头差别在哪里?学佛一定要按照程序,发心、断烦恼、求智慧,然后契入境界。做学问,他不断烦恼,依旧用他的妄想分别执着来学习,这就变成世间学问,普通的一种学问。这是我们不能不注意的。
偈颂里面前面两句,『佛子所问义』,这个地方称的「佛子」,是德首菩萨所称的。德首菩萨称佛子,就是称文殊师利菩萨。菩萨是佛子,真正的佛子,继承…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