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二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問過兩次,我們變成了好朋友。

  

  他給我講,他肯定境隨心轉。所以他做實驗,很著名、很顯著的實驗,日本的琵琶湖。日本琵琶湖很大,琵琶湖有個小灣,這個灣裏面的水不幹淨,這個灣的水流不出去,死水,水的氣味很難聞,臭水溝一樣的。他約了五、六十個同道,請了一位法師,大家到湖邊上去發願、去祈禱,念什麼?很簡單,每個人都念「湖水幹淨了,湖水我很愛你,我喜歡你,你幹淨了」,念了十幾、二十分鍾,這麼簡單,就是我們的心念希望它幹淨了。

  

  到了第叁天,這個湖水果然幹淨了,風平浪靜。湖邊的山色倒映在裏面,像在鏡子一樣。他拿了這個照片給我看,叁天前,他們祈禱的時候的照片,你看那個湖水;叁天之後,你再去看那個湖水,有感應!這是說明,山河大地外面物質環境,所有一切物質,用今天的話來說,有機的,活的,它不是死的,它懂得人的意思。人的善念,它就變得非常美好;人的念頭不善、行爲不善,它就變得很醜陋。山河大地隨著人心在變,所以人有貪心、有瞋恚、有愚癡,就變成什麼?就變成水災、火災、風災、地震。人如果心要是善,心善、行善,思想善、言行善,這個災難統統都沒有!

  

  現在的科學家對這個說法,他不相信。但是江本勝做這種實驗,他們覺得這是奇迹,這是不可思議的。他信不信?半信半疑,甚至于完全不能相信,不符合科學,真的是這個現象。所以我們懂得這個原理,我們身上有毛病,我們也像江本勝那個念法,「病趕快好,病好了」,它就會好。你如果想,我這個病很嚴重,一直就想到死了。想死,自然就死了,想病,他就病了。所以我們正確的觀念,要常常想我們身體每個細胞各自在本位上做好自己本位的工作,與其他的細胞、器官互助合作,這你身體就健康。這是從自己內心裏面,堅定的信心,一絲毫疑慮都沒有,這個身體任何器官,無論在任何的時候自己統統可以用意念來調整。現在這種說法也愈來愈多,甚至于我還聽說,有醫生醫療的時候用心理,這都漸漸與佛所講的這些理論相接近。

  

  在大乘教裏頭,這些道理很多,我們要細心去讀。讀了之後,信解行證就得手了。所以對于聖教不能懷疑。對聖教懷疑,那個「疑」是六個根本煩惱之一。學佛同學都知道,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那個疑不是對于普通的疑惑,是對聖人教誨的疑惑,叫根本煩惱,障道!他障礙你信心,障礙你正確的理解,障礙你修行,障礙你證果,你說麻煩大不大?對于聖人教誨沒有疑心,這種人叫善根,善根深厚,雖然不懂,他也不懷疑,他對聖人尊敬,他覺得聖人絕對不會騙我,不會騙人,聖人的話一定有道理,我慢慢來學習。一接觸就不能夠接受,甚至于還有批評,這就顯示出善根淺薄,沒有善根。

  

  我們再看下面所問,「豈唯不違,亦由得一,方能廣現。由多現故,方令悟一」。這幾句話說得非常好。說明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佛門裏術語說十法界依正莊嚴,正如同我們身體,外面眼耳鼻舌身,五官,內裏面五髒六腑,這不就是多!它有沒有相違背?沒有。不但不相違背,「亦由得一,方能廣現」,這個「一」是什麼?所說的全是物質、全是法相,一是精神,一是一心。因爲有精神、有一心,這個五官、五髒六腑它就起作用,這個人就是活人。如果我們那個一要是離開了,離開這個人就變成軀殼,我們叫死屍。中國人叫這個「一」叫靈魂,佛法叫神識。

  

  我們這個身有生滅,靈性不生滅,這是佛的經教裏頭講得非常透徹,靈性不生滅。所以確確實實有叁世,叁世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過去還有過去,過去無始;未來還有未來,未來無終,生命不是一世。懂得這個道理,我們人就應當爲來生後世著想。我們希望一世比一世生活美好殊勝,那你一定要記得「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一生在人間,來生可能生到天堂。

  

  外國的宗教講天堂,只講一個,佛法裏面講天堂不止一個,很多,也很複雜,層次很多,佛法講二十八層天,你是到哪一層去?每一層天裏面的境界也各各不相同。就像我們到這個人道,我們人道就生在這個地球上。我們看到太空當中許許多多的星球,這許多星球裏面有不少都有人住。那我們住在地球上這麼多人,每個人生活環境不一樣;在這個地球上,寒帶跟熱帶不相同,大陸跟島嶼不相同。人間如是,天上也有這種情形。凡事都離不開因緣果報的道理,這一定要懂,這絕對不是迷信。

  

  所以這裏說是「由得一,方能廣現;由多現,方能悟一」。從多裏面,你恍然大悟,你悟到一,悟到能現能變的,我們今天在哲學的名詞說「本體」。「多」是現象,從現象裏面認識到本體,從本體裏頭明了現象,所以相輔相成,成就我們的智慧。因此世出世間做學問,必須博學多聞,而後能悟入,悟入萬法歸一。這個境界就是此地所講的「一法」,這個一法就是法性。你悟入法性,我們一般叫明心見性,見性了,見性就是在一切法裏頭見到一。這個還是我們前面所講的比喻,古大德所說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從這個比喻上我們就明白。

  

  博學多聞,四弘誓願裏面所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你才能夠悟入法性。可是現在我們所提倡的是「一門深入」,老師教導我們不可以同時學兩門,是不是跟此地所講的相違背?這怎麼解釋?給諸位說,確實不相違背。廣學多聞它有次第,像現在我們學校教學,你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現在學校教育只有灌輸知識而疏忽了悟性,啓發悟性這個教學的方式疏忽了,只著重在灌輸知識。這個問題很嚴重,這也不是我說的,民國初年,梁啓超、唐大圓他們說的。你看看唐大圓唯識注疏,他注了不少種。他談到現在這個學校教學的方法破壞了根本智。根本智被破壞,哪來的後得智?所以這些人主張,還是中國從前古老的教學有道理。

  

  中國從前私塾教學,學童入學,孩童,教他們就是一門深入,起步。年紀小小的,培養什麼?培養他的根本智。什麼叫根本智?《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知之知是根本智,不能讓他知道太多。知道太多,他煩惱就生起來,他生妄想分別執著,這就壞了。所以一定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至少要修十年。十年之後,他有定了,換句話說,他有戒、他有定。儒家講,他懂禮。這個十年學什麼?學《弟子規》,他懂禮。其他聖人這些經論,經論你只要去背誦,不要去研究,還是一門深入,一部一部的去背,十年也背得不少。你看看這是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這方法妙絕了。

  

  十年之後,你的戒定有相當的基礎,接著再到最後一個階段,慧學,幫助你開智慧,老師給你講解,你聽了會開悟。爲什麼會開悟?因爲你得了一。現在人,古聖先賢這些經論講給你聽,你不會開悟,你有很多疑問,這都是必然的現象,爲什麼?你沒有定。我們再換句話說,說「定」這個佛學名詞,大家還是難懂。你的心不清淨,定是什麼?定是清淨心。經通過十年,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的訓練,他心定,純淨了,清淨心能開悟!他煩惱少,就是說他妄想分別執著少,心地清淨,心地真誠。這就具足了悟性,老師給他講解,研究討論,他就悟入。在以前背過的這些經書,他都通達,一通一切通。所以說一聞千悟,道理在此地。

  

  現在我們學習的方法、程序錯了。中國古人的教學,我常常講五千年的曆史。如果不是真正好東西,怎麼能傳五千年?現在我們不相信,我們不要了,要學新的一套。新的一套變成什麼?真的變成了無知,變成什麼都不是。對于傳統這些教學的儀規方式畫上多少問號,不能接受。叫自找苦吃!那廣學多聞是在你悟了以後,大徹大悟以後,這才廣學多聞。所以四弘誓願是很好的指導原則,你看第一「衆生無邊誓願度」,叫你發願;第二「煩惱無盡誓願斷」,根本智就是斷煩惱;煩惱都斷了,妄想分別執著不起,再廣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不能廣學多聞,廣學多聞有害,沒有益。如果真的妄想分別執著斷了,廣學多聞契入法性,那就正確。通過廣學多聞,後面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答意,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同學們,請看經文,德首菩薩偈頌第一首:

  

  【時德首菩薩以頌答曰:佛子所問義,甚深難可了,智者能知此,常樂佛功德。】

  

  這首偈,這是第一首,贊歎文殊菩薩所問的利益。清涼大師在《疏》裏面爲我們所說的「偈中分二」,十首偈分爲兩大段,第一段就是這一首,第一段就是一首。這一首「歎問利益」,這第一首。「上半歎深,但言一理,深而非甚。今即多是一,故曰甚深」。這些甚深的義理,我們在前面問答義趣裏頭都說過。清涼大師這個地方說得很好,如果只說一個理論,理是深,但是不能講甚深。現在都把這個看作爲哲學,這個也確實不爲過,它真的是很深的哲學。

  

  方老師當年把佛經哲學介紹給我,給我講這個單元,告訴我,佛經哲學是世界上哲學最高深的一部分;然後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他這一句話引進佛門。我們不講佛學,我們講佛門。因爲佛學,把它純粹當作哲學來學習,得不到受用,要入門。要入門,那就不是佛學,而是學佛。所以學佛跟佛學是兩樁事,不是一樁事。這個我們同學必須要辨別清楚,學佛才得受用,搞佛學不得受用,那是搞學問。換句話說,這裏頭差別在哪裏?學佛一定要按照程序,發心、斷煩惱、求智慧,然後契入境界。做學問,他不斷煩惱,依舊用他的妄想分別執著來學習,這就變成世間學問,普通的一種學問。這是我們不能不注意的。

  

  偈頌裏面前面兩句,『佛子所問義』,這個地方稱的「佛子」,是德首菩薩所稱的。德首菩薩稱佛子,就是稱文殊師利菩薩。菩薩是佛子,真正的佛子,繼承…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