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二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如來的教法。你所問的意義,『甚深難可了』,真的甚深,不容易明了。明了尚且不容易,要把它說清楚,那就更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解釋,如果說一個道理,我們講宇宙之間的真理,一個道理,很深!雖深,還不能講甚深。怎麼講甚深?今天講「即多是一」,那就甚深。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要用我們現代的話說,宇宙萬有森羅萬象,過去未來,一切種種是一,這個道理就太深,這甚深。

  

  下面一句就顯得那更難明了,「即一之多」,一爲什麼現這麼多的現象?法性是一,爲什麼現這麼多的現象?這個事情你要搞清楚,那就更難!所以大師講「不可但以一多知故」,一多是事實真相,爲什麼會産生這個現象?確實是甚深,真的是難了。這甚深之法能不能說?給諸位說,不能說。不能說而說,這是不得已。誰能聽得懂?具足根本智的人,行!他能聽得懂。

  

  所以《華嚴經》佛不是在人間講的,爲什麼?人間聽不懂,他在定中講的。這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裏頭第一部。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入定,經裏頭有說「二七日中」,二七是十四天,也有經中講「叁七日中」。究竟是二七、叁七,我們不必去執著;總而言之,他是定中講的。叁七就是二十一天,二七是十四天,定中宣講的。那就是什麼人能夠入釋迦牟尼佛定中去聽法,這個我們凡夫做不到。所以他的對象,這聽衆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就可想而知,四十一位是從圓教初住菩薩,他才有能力,難了他能了,十信菩薩都沒有資格。

  

  在這個地方我們所看到的,《華嚴經》上也講到人天大衆。這個經上現在所講的,這是四信位的菩薩,十信,四信位的菩薩。爲什麼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還從幼稚園教起?這個法門是完整的,不能有欠缺的,法身大士也必須把這些初學的課程,也要好好溫習一遍,然後才能跟大法接上。當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龍樹菩薩他也是在定中參訪大龍菩薩,在大龍菩薩龍宮裏面見到《大方廣佛華嚴經》,把這個經帶到人間,這就傳開來。于是人間才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入定,原來是在那裏開華嚴法會,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這才知道。

  

  他出了定之後,知道這樣的法,閻浮提衆生沒有人能接受。爲了適合我們這個世間衆生的根機,佛講什麼?佛講小乘,講阿含。阿含是佛教的小學,阿含裏面講什麼?給諸位說,講十善業道,講叁皈五戒。所以佛在《戒經》裏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導我們,學佛如果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世尊說「非佛弟子」,你不是佛的好學生。佛的好學生,依教奉行。

  

  我們淨宗同學大家都知道,我們遵守學習最高的指導原則是「淨業叁福」。我們始終這幾十年沒有離開「淨業叁福」,它是我們的綱領,是我們的方向。「淨業叁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有沒有做到?「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你看第一福、第二福,那就是阿含。佛說阿含十二年,十二年奠定這個基礎,然後才到方等。方等是大乘的開始,從小乘入大乘,十二年的基礎修學。

  

  但是佛教傳到中國,小乘經翻得非常完整,跟現在巴利文的經典比較,他們比我們漢文經典只多五十部,經典總共將近差不多叁千部。你看叁千部只差五十部,可見得我們翻得相當完整,《大藏經》裏面的《四阿含》。很可惜這經典翻出來之後,只是在隋唐盛行一陣子,時間不長,唐朝中葉就衰了。這十個宗派裏頭,俱舍宗、成實宗這兩宗是小乘,唐中葉以後沒有了,這什麼緣故?我們不能不知道。

  

  那中國人學佛,他沒有從小乘,他直接就學大乘。那不是違背了佛的教義嗎?沒有違背。中國人是用儒、道做基礎代替小乘,這就對了!儒、道裏面所說的跟小乘教相仿佛,但是在心量、知見上比小乘還要高一等,所以契入大乘更容易,于是中國佛教出家、在家的都不學小乘教。沒有不讀儒書的,沒有不看道經的,所以他能夠契入大乘,在大乘上都能夠有不可思議的成就。

  

  但是現在我們佛門衰了,不學小乘也不學儒、也不學道,直接來搞大乘,搞了一輩子,一無所成。這樣怎麼樣?這樣把佛教形象破壞了,你看,這個人這麼用功搞了一輩子,一無所成,這佛法有問題。不知道這個問題是出在他學習的程序、方法錯誤,不是佛法本身有問題。佛法本身有問題,在曆代這麼多年爲什麼成就這麼多的聖人、祖師大德?是學習的方法錯誤。即使是近代的,我們知道這些高僧,禅宗像虛雲老和尚;教下像谛閑法師,谛閑法師的學生,寶靜法師;另外像民國初年興慈法師、圓瑛法師。哪一個沒有念過儒書?儒、釋、道都通,他才能成爲一代祖師。可是現代出家人沒有儒的基礎。沒有儒的基礎,沒有道的基礎,大乘怎麼能契入?這個道理我們不但要懂,而且要重視,不可以疏忽。

  

  所以我們今天從哪裏學起?還是要用儒做基礎。用儒做基礎,我總覺得比小乘好。但是我學佛是從小乘學起的,從儒、從小乘。李老師在臺中教導我們,教我們從《論語》,四書裏面,我們讀了叁部,《大學》、《中庸》、《論語》;我們讀了叁百篇《古文觀止》;小乘經裏面,他老人家給我們選了有十幾部。小乘經分量都不多,像《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屍迦羅越六方禮經》,這些小乘經,我們從這打基礎。

  

  在行門方面,老師沒有講,但是叫我們自己去看、自己去學《五種遺規》,前清陳弘謀所編輯的。我們現在把《五種遺規》重新做版來翻印流通。重新做版,就沒有版權了。過去我們用的底本是中華書局《四庫荟要》裏面的本子,字比較小,現在我們印字比較大,很醒目,重新做版。我們把它分爲五冊,《五種遺規》五種,每一種一冊。從前中華書局印的,它是上下兩冊。從這裏面,我們就學到做人的方法。中國古聖先賢傳統教育的綱領,《五種遺規》裏頭第一篇,就是朱子《白鹿洞書院揭示》,言簡意赅。我讀這篇東西,對朱夫子佩服得五體投地,那就是儒學的承傳的綱要。從堯舜,堯舜距離我們現在四千五百年,我們相信那絕對不是堯舜那個時候他們自己編寫出來,他們也是承傳前代的,往上推至少五千年了。中國這個民族非常重視教育,這個根太好。所以有這麼好的根基,這佛法一入中國來就跟這個接上,所以佛法在中國才能夠真正茁壯,開花結果。不但不輸世尊當年在印度的成就,甚至超過了印度。

  

  佛法之衰弱,也不過是最近一百年到一百五十年的樣子,衰了!衰了是我們疏忽了基礎的教學,特別是最近六十年大幅度的衰退,真叫一落千丈,我們看到非常寒心。所以今天要挽救、要拯救,從哪裏做起?從《弟子規》做起。如果我們不學《弟子規》、不學《十善業道》,那你根就沒有,你基礎就沒有,你學什麼都不能成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承認的。爲什麼我們這麼重視?爲什麼我不勸諸位來學《華嚴》?你看《華嚴》字字句句無量義,聽的時候很好聽,做不到!爲什麼做不到?你沒有基礎。你如果有《弟子規》、《十善業道》的基礎,你聽《華嚴經》有受用。那個受用最低限度,像《論語》裏面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會得法喜充滿,你會常生歡喜心,這是最低限度的受用你能得到。今天聽了這個得不到受用,原因是沒有根。所以這個根比什麼都重要,決定不容懷疑,決定不可以疏忽。如果懷疑、疏忽,我們這一生就沒救。這個道理與事實希望我們同學們要特別留意。

  

  《疏》文裏頭說「下半知益」,益是利益。「知此甚深,方知愛樂」。這個「樂」就是愛好,你才喜歡,你才會愛好它。所以『智者能知此』,這個「智者」就是具足根本智的人,他行,他聽了能懂,能理解、能相信。『常樂佛功德』,「樂」是愛好,這個字念去聲,好樂,喜歡佛的甚深功德。「功」是他修行的功夫,「德」,那就是無量的智慧德能相好。功夫是什麼?功夫是離妄想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也就是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斷無明煩惱,自性本具的功德就現前。智慧不是學來的,德能、相好都不是學來的,自性本來具足,無量無盡。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開發我們的性德,恢複我們自己的佛功德。佛是覺悟,覺悟的功德。

  

  這是第一首,德首菩薩的偈頌答複文殊師利,答複菩薩。「後九喻答」,從第二首到第十首,這十首都是用比喻來答複。「皆叁句喻況」,這個偈頌一首偈是四句,前面叁句是比喻,末後一句是「法合」。「喻中」,比喻裏面。這後面九首都是這樣的,「皆上二句,即體之用」,體是性體,用是現象,就是種種,用是多,體是一。「二叁兩句,即用之寂」,二叁兩句就是後半偈,是即用之寂,用是多,寂是一;換句話說,即多之一。前面兩句即體之用是即一之多。你在這裏面才能夠真正悟入一多不二!入一多不二,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才曉得生佛不二,生是衆生,佛是如來;自他不二,他是佛,自是我,我跟佛不二。心現識變,爲什麼會這樣變?這道理就太深了。

  

  後面當然有說「又初二句,以一成多,次句不礙常一,故不相違。然此九喻,別答九種無量,總顯境界無量」。別說裏面一共有九句,這個文殊菩薩問的。他問的是「雲何乃說無量諸法,現無量剎,化無量衆」,這個比喻一首一首來答。第一首我們剛才讀過了,這一看就曉得答第一句,別說的裏頭第一句,「雲何乃說無量諸法」。偈頌第二首:

  

  【譬如地性一。】

  

  這是用大地來做比喻,我們現在這個地球,這一個地球。

  

  【衆生各別住,地無一異念。】

  

  地沒有分別。

  

  【諸佛法如是。】

  

  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說得很好,「剎依住勝劣,地無異故」,地沒有兩樣。這一首我們一看就知道,答別的第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