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来的教法。你所问的意义,『甚深难可了』,真的甚深,不容易明了。明了尚且不容易,要把它说清楚,那就更难!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如果说一个道理,我们讲宇宙之间的真理,一个道理,很深!虽深,还不能讲甚深。怎么讲甚深?今天讲「即多是一」,那就甚深。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要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宇宙万有森罗万象,过去未来,一切种种是一,这个道理就太深,这甚深。
下面一句就显得那更难明了,「即一之多」,一为什么现这么多的现象?法性是一,为什么现这么多的现象?这个事情你要搞清楚,那就更难!所以大师讲「不可但以一多知故」,一多是事实真相,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确实是甚深,真的是难了。这甚深之法能不能说?给诸位说,不能说。不能说而说,这是不得已。谁能听得懂?具足根本智的人,行!他能听得懂。
所以《华严经》佛不是在人间讲的,为什么?人间听不懂,他在定中讲的。这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里头第一部。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入定,经里头有说「二七日中」,二七是十四天,也有经中讲「三七日中」。究竟是二七、三七,我们不必去执着;总而言之,他是定中讲的。三七就是二十一天,二七是十四天,定中宣讲的。那就是什么人能够入释迦牟尼佛定中去听法,这个我们凡夫做不到。所以他的对象,这听众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就可想而知,四十一位是从圆教初住菩萨,他才有能力,难了他能了,十信菩萨都没有资格。
在这个地方我们所看到的,《华严经》上也讲到人天大众。这个经上现在所讲的,这是四信位的菩萨,十信,四信位的菩萨。为什么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还从幼稚园教起?这个法门是完整的,不能有欠缺的,法身大士也必须把这些初学的课程,也要好好温习一遍,然后才能跟大法接上。当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龙树菩萨他也是在定中参访大龙菩萨,在大龙菩萨龙宫里面见到《大方广佛华严经》,把这个经带到人间,这就传开来。于是人间才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入定,原来是在那里开华严法会,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这才知道。
他出了定之后,知道这样的法,阎浮提众生没有人能接受。为了适合我们这个世间众生的根机,佛讲什么?佛讲小乘,讲阿含。阿含是佛教的小学,阿含里面讲什么?给诸位说,讲十善业道,讲三皈五戒。所以佛在《戒经》里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导我们,学佛如果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世尊说「非佛弟子」,你不是佛的好学生。佛的好学生,依教奉行。
我们净宗同学大家都知道,我们遵守学习最高的指导原则是「净业三福」。我们始终这几十年没有离开「净业三福」,它是我们的纲领,是我们的方向。「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有没有做到?「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看第一福、第二福,那就是阿含。佛说阿含十二年,十二年奠定这个基础,然后才到方等。方等是大乘的开始,从小乘入大乘,十二年的基础修学。
但是佛教传到中国,小乘经翻得非常完整,跟现在巴利文的经典比较,他们比我们汉文经典只多五十部,经典总共将近差不多三千部。你看三千部只差五十部,可见得我们翻得相当完整,《大藏经》里面的《四阿含》。很可惜这经典翻出来之后,只是在隋唐盛行一阵子,时间不长,唐朝中叶就衰了。这十个宗派里头,俱舍宗、成实宗这两宗是小乘,唐中叶以后没有了,这什么缘故?我们不能不知道。
那中国人学佛,他没有从小乘,他直接就学大乘。那不是违背了佛的教义吗?没有违背。中国人是用儒、道做基础代替小乘,这就对了!儒、道里面所说的跟小乘教相仿佛,但是在心量、知见上比小乘还要高一等,所以契入大乘更容易,于是中国佛教出家、在家的都不学小乘教。没有不读儒书的,没有不看道经的,所以他能够契入大乘,在大乘上都能够有不可思议的成就。
但是现在我们佛门衰了,不学小乘也不学儒、也不学道,直接来搞大乘,搞了一辈子,一无所成。这样怎么样?这样把佛教形象破坏了,你看,这个人这么用功搞了一辈子,一无所成,这佛法有问题。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出在他学习的程序、方法错误,不是佛法本身有问题。佛法本身有问题,在历代这么多年为什么成就这么多的圣人、祖师大德?是学习的方法错误。即使是近代的,我们知道这些高僧,禅宗像虚云老和尚;教下像谛闲法师,谛闲法师的学生,宝静法师;另外像民国初年兴慈法师、圆瑛法师。哪一个没有念过儒书?儒、释、道都通,他才能成为一代祖师。可是现代出家人没有儒的基础。没有儒的基础,没有道的基础,大乘怎么能契入?这个道理我们不但要懂,而且要重视,不可以疏忽。
所以我们今天从哪里学起?还是要用儒做基础。用儒做基础,我总觉得比小乘好。但是我学佛是从小乘学起的,从儒、从小乘。李老师在台中教导我们,教我们从《论语》,四书里面,我们读了三部,《大学》、《中庸》、《论语》;我们读了三百篇《古文观止》;小乘经里面,他老人家给我们选了有十几部。小乘经分量都不多,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这些小乘经,我们从这打基础。
在行门方面,老师没有讲,但是叫我们自己去看、自己去学《五种遗规》,前清陈弘谋所编辑的。我们现在把《五种遗规》重新做版来翻印流通。重新做版,就没有版权了。过去我们用的底本是中华书局《四库荟要》里面的本子,字比较小,现在我们印字比较大,很醒目,重新做版。我们把它分为五册,《五种遗规》五种,每一种一册。从前中华书局印的,它是上下两册。从这里面,我们就学到做人的方法。中国古圣先贤传统教育的纲领,《五种遗规》里头第一篇,就是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言简意赅。我读这篇东西,对朱夫子佩服得五体投地,那就是儒学的承传的纲要。从尧舜,尧舜距离我们现在四千五百年,我们相信那绝对不是尧舜那个时候他们自己编写出来,他们也是承传前代的,往上推至少五千年了。中国这个民族非常重视教育,这个根太好。所以有这么好的根基,这佛法一入中国来就跟这个接上,所以佛法在中国才能够真正茁壮,开花结果。不但不输世尊当年在印度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印度。
佛法之衰弱,也不过是最近一百年到一百五十年的样子,衰了!衰了是我们疏忽了基础的教学,特别是最近六十年大幅度的衰退,真叫一落千丈,我们看到非常寒心。所以今天要挽救、要拯救,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如果我们不学《弟子规》、不学《十善业道》,那你根就没有,你基础就没有,你学什么都不能成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承认的。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为什么我不劝诸位来学《华严》?你看《华严》字字句句无量义,听的时候很好听,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你没有基础。你如果有《弟子规》、《十善业道》的基础,你听《华严经》有受用。那个受用最低限度,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会得法喜充满,你会常生欢喜心,这是最低限度的受用你能得到。今天听了这个得不到受用,原因是没有根。所以这个根比什么都重要,决定不容怀疑,决定不可以疏忽。如果怀疑、疏忽,我们这一生就没救。这个道理与事实希望我们同学们要特别留意。
《疏》文里头说「下半知益」,益是利益。「知此甚深,方知爱乐」。这个「乐」就是爱好,你才喜欢,你才会爱好它。所以『智者能知此』,这个「智者」就是具足根本智的人,他行,他听了能懂,能理解、能相信。『常乐佛功德』,「乐」是爱好,这个字念去声,好乐,喜欢佛的甚深功德。「功」是他修行的功夫,「德」,那就是无量的智慧德能相好。功夫是什么?功夫是离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也就是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断无明烦恼,自性本具的功德就现前。智慧不是学来的,德能、相好都不是学来的,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无尽。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开发我们的性德,恢复我们自己的佛功德。佛是觉悟,觉悟的功德。
这是第一首,德首菩萨的偈颂答复文殊师利,答复菩萨。「后九喻答」,从第二首到第十首,这十首都是用比喻来答复。「皆三句喻况」,这个偈颂一首偈是四句,前面三句是比喻,末后一句是「法合」。「喻中」,比喻里面。这后面九首都是这样的,「皆上二句,即体之用」,体是性体,用是现象,就是种种,用是多,体是一。「二三两句,即用之寂」,二三两句就是后半偈,是即用之寂,用是多,寂是一;换句话说,即多之一。前面两句即体之用是即一之多。你在这里面才能够真正悟入一多不二!入一多不二,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才晓得生佛不二,生是众生,佛是如来;自他不二,他是佛,自是我,我跟佛不二。心现识变,为什么会这样变?这道理就太深了。
后面当然有说「又初二句,以一成多,次句不碍常一,故不相违。然此九喻,别答九种无量,总显境界无量」。别说里面一共有九句,这个文殊菩萨问的。他问的是「云何乃说无量诸法,现无量剎,化无量众」,这个比喻一首一首来答。第一首我们刚才读过了,这一看就晓得答第一句,别说的里头第一句,「云何乃说无量诸法」。偈颂第二首:
【譬如地性一。】
这是用大地来做比喻,我们现在这个地球,这一个地球。
【众生各别住,地无一异念。】
地没有分别。
【诸佛法如是。】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好,「剎依住胜劣,地无异故」,地没有两样。这一首我们一看就知道,答别的第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