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八叁卷)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四大段說法甚深,德首菩薩偈頌第叁首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亦如火性一,能燒一切物,火焰無分別,諸佛法如是。】
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告訴我們,這首偈是以火來做比喻。「火一燒多」,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幾乎每天都能見到的,菩薩用這個比喻來答複教化無量衆生。佛法裏面常常用『火焰』代表智慧,以般若智慧燒煩惱薪,把煩惱習氣比喻作柴火,遇到火它就會燒盡。所以「火」象征著光明,象征著智慧。
『火性』是『一』。在大火燃燒的時候,我們常常看到火燒山,在南洋就常常可以看到他們的農民種植,他要去除草很辛苦,反正土地多,森林也多,放一把火把整個山都燒掉了。這座山上不但樹木花草,還有許許多多的動物都不能逃過這一劫。這個地方的比喻是說火是一,它所燒的就太多太多!比喻菩薩在前面所問的:佛所悟的是一法,雲何能化無量衆生。這個比喻我們如果細心去思惟能通其義,確實能叫我們明白爲什麼能教化無量無邊的衆生,像第一句說無量無邊的法門。這個大火燃燒的時候你就看到了,火是一,燒無量無邊不同的樹木花草,也是衆生,衆緣和合而生。這裏面含著有很深的啓示,那就是智慧。由此可知,唯有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能解答一切問題,能化解一切問題。
現在這個世間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爲一切大衆所憂慮的就是沖突,沖突的事情在現在社會每個處所,正所謂是一切處、一切時沒有中斷過!從最小的範圍你去觀察,夫妻沖突、父子沖突、兄弟沖突、鄰裏鄉黨沖突;這延伸到社會,種族的沖突、宗教的沖突、文化的沖突,實在是太多太多!所以許許多多志士仁人以及政府都在謀求怎樣化解沖突,沖突太多!很認真的在尋求、找化解沖突的方法。多少人力,多少財力、物力,至少幾十年了,都還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所以有很多人懷疑,甚至于中學生都懷疑。
我在澳洲,有一次有一批中學生到我們學院來訪問,我接見他們的時候,就有一個學生提出來:沖突是不是真的能化解?這世界還會有和平嗎?十幾歲的小朋友對這個事情也憂心忡忡。我們讀這首偈應當有所覺悟,智慧能化解,必須要社會上先是少數人智慧開了,然後多數人智慧開了。怎樣教他開智慧?首先你要肯定,你才會生信心。肯定什麼?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中國儒家講的人性本善,你要肯定這個大前提,然後你才會有信心。孔夫子的教學、釋迦牟尼佛教學能收到很大的效果,就是他有這個信心,他知道人性本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本性裏面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沒有沖突!
換句話說,本性沒有沖突。沖突從哪裏生的?習性。《叁字經》上講的「茍不教,性乃遷」,那是習性,沒有受到好的教育。我們常說染上不良的習慣,這個不善的習慣是後天染汙,不是本性,本性是善的。于是我們就知道了,世出世間聖人設教(就是設立教學)目的何在?目的是保持你的本性不受染汙,擴充你的性能,提升你自己生活品質,這就是讀書樂!世間什麼最快樂?讀書最快樂,讀佛書尤其快樂。我們契入大乘經教,這是人生真的是最高的享受。我們同學們在此地,每天在這裏學習《華嚴》,說聽都是一種享受!不是享受,我們就不會幹這個事情。這個事情在世法裏面講,無利可圖,絕對不是物質上的利益(利潤),精神生活不斷向上提升,確實幫助我們化解煩惱,化解本性跟習性的沖突、矛盾、對立,從自己本身化解,這裏面得大自在。大自在就是真正的幸福美滿,唯有智慧能夠化解。
清涼這個地方講「物從火化,不擇薪故」,無需要選擇,也就是無量無邊的衆生不需要選擇對象,上中下叁根佛都能夠教化;上根的人幫助他轉凡成聖,中根的人幫助他轉迷爲悟,下根的人幫助他種善根,幫助他轉惡爲善,「叁根普被,利鈍全收」。這個道理我們如果真正明白了,好學的願生起來,學習的信心建立了。有很多人天分比較差一點,對自己沒信心,還有一些人年歲大了,覺得學這是年輕的事情,年輕失學,年歲大了就不行。這都是失去信心,不懂、不明白真正的事實真相。學習不分年齡、不分智愚、不分貴賤,只要你好學,沒有不成就的。所以世間法裏頭,諺語裏頭常講「懶死了」,真的,懶的後面就是死,死亡,一事無成,懶惰懈怠;沒有聽到說勤奮死了,沒有。勤勞、勇猛精進,那真的是樂在其中。
我們今天所看的世間人認爲這些嚴重問題,在佛法裏是小問題。佛法裏面說什麼問題是大問題?生死是大問題。我們世間人叫生死,儒跟佛都不是講生死,是講「死生」。生死是一個段落就沒有了,斷滅了,從生到死就沒有了;儒跟佛都不是這樣說法,儒跟佛講死生,這個身體死了,另外一個身體又生了。如果說生跟死,生了死掉,那就沒問題,死生就有問題。說死生,這裏頭意思就是含著輪回,叁世,這一世死了,來世生了,來世死了,後世又生了。
說死生這個意思,永遠沒有間斷的,一世接著一世,這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不需要很深的功夫,小小的定功你就能證明。所以儒家有得定的,道家,道教裏頭得定的人就更多,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我們知道,修什麼?都是修禅定,戒定慧叁學,定就是禅定。佛法的定達到究竟圓滿,比古印度的宗教、比中國的道教要深得多,爲什麼?道家跟古印度宗教,佛在經上講他們的修定,這定功到色界天、到無色界天,他就不再往上去了。他認爲到那個境界,這是佛家講第二十八層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到那個地方他認爲那已經是達到究竟圓滿了。佛知道那不是究竟圓滿,還要向上突破,再向上突破,那就超越六道輪回了。六道輪回之外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一層比一層定功要深。十法界裏面的佛法界還是不圓滿,還要向上突破,往上突破就是一真法界。這些理跟事只有佛家的功夫能達到。
我不學佛,我是用其他方法來修定能不能達到?能。佛法絕對不講專利,佛法說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達到那個境界,那就是菩薩、那就是佛,境界完全相同。其實那個境界裏頭,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那個境界裏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只要到一真法界,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沒有分別心了。在四聖法界裏面,妄想沒斷,還有很輕的分別,執著決定沒有了。但是分別決定是斷,妄想(起心動念)伏住了,這樣才能夠突破十法界。定的作用就是智慧,定是體,慧是用。它兩個可以互爲體用,智是體,定是用;定是體,智是用。我們講智、講慧,這首偈子裏頭用火做比喻,它性是一,所以能化無量衆,能教化無量衆。如果我們懂得這一層深的意思,儒跟佛學習最高的目標是開智慧,佛法講開悟,儒家也講開悟。
我在抗戰時期念初中,在貴州銅仁,我就聽到我們的老師,他們在休息室裏面聊天,我們從門外走過,這是偶然有那麼一次聽到裏面老師在講話,老師們在那裏討論學生:某個學生有悟性。我聽到之後印象很深,幾十年都不忘記。那個時候老師教學著重悟性,某個學生的悟性很高,某個學生的悟性比較差。所以那個時候的教學跟現在教學真的不一樣,我們念書考試的時候,考試老師出題目最多大概都是五個題目、六個題目。五個題目是全做,一個題目二十分;六個題目是隨便你選擇五個題目,那真的是考悟性;最少的,兩個題目。讓你自由發揮,不一定要按照書本,你能把你悟處寫出來,老師從這裏來評分。跟現在不一樣,現在好象畫加減選擇,那沒有悟性,那個變成機械了。
不但一般科目,連數學有時候老師都出問答題。確實那個時候的老師比現在老師高明。我們這樣年代的人還有幸遇到這樣的老師,大概現在學校裏頭已經沒有了,沒有這種教學,沒有這種考試方法了,所以儒跟佛都著重悟性。教學,做老師不容易,老師怎樣幫助學生?悟性是你本性裏面本來具足的,你現在被煩惱習氣障礙住,如何把它再引導出來,這個方法在佛法裏稱之爲善巧方便。誘導學生,這叫教化,你教,他就産生變化。教學,學是模仿,老師是個榜樣,向老師學習,最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當中啓發你的悟性,這個重要!
所以佛法的教學「戒定慧」,經典雖然多,經典是科目。大乘教裏面,佛說:諸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諸法我們要知道,不限于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當然八萬四千法門是諸法,除八萬四千法門之外,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統統包括在裏面,這個道理就深了,所以這是說法甚深。你真了解這個甚深,那我們問:基督教《新舊約》,我們依照那個修行能不能成佛?給諸位說,能。我們現在學校裏頭用的那些教科書,要以從前講,譬如我們念的古文、念的四書、念的諸子百家,能不能成菩薩、能不能成佛?告訴你,能。現在教科書,我不知道編的是些什麼東西,你問能不能成佛、能不能成菩薩?我也告訴你,能。你愈聽就愈覺得奇怪,怎麼說能?這裏頭有個道理,很深很深的道理。
你要懂得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面所說的,你學習一定要遵守「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會開智慧。所以不管什麼東西,他都是要定。這四弘誓願裏面講「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就不止八萬四千,全都包括在裏頭了,所以說:佛氏門中,不舍一法。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大乘教裏講的一點也不錯。
一切法裏頭,你只要懂得運用這個原則,「離言說相」,文字是言說的符號,離言說相當然同時就離文字相,也就說明文字要不要?要,言說也要,可不能執著。不但不能執著,不能分別。「離名字相」,名字是名詞術語,佛家有很多名詞術語,世法裏頭名詞術語更多,不能執…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八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