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虚云和尚法汇—文记▪P2

  ..续本文上一页托云云。为霖大师。曾辨其谬。续指月录。引以为证。按宗统编年。宋重和元年戊戌。楷祖示寂。丹霞淳嗣。淳祖盖芙蓉嗣法二十六人中之上首也。明年淳祖示寂。真歇了嗣。其后三十有四载。为南宋绍兴二十三年癸酉。了祖示寂。天童珏嗣。越十四载为乾道四年戊子。珏祖示寂。雪窦鉴嗣。经四载为乾道七年辛卯。鉴祖示寂。天童净嗣。又二载为乾道九年癸巳。净祖示寂。鹿门觉始嗣。去楷祖示寂。时历五十有五年矣。何得竟以鹿门觉。误为净因觉。显紊世次。兹从传灯及正续指月。列鹿门觉于天童嗣法。增补丹霞淳至天童净五世。纠正位中符之谬。明三峰汉月法藏禅师。初秉拂于吴门北禅寺。嗣法天童悟祖。厥后三峰著五宗原以立异。悟祖不满。遂至追拂。清世宗著拣魔辨异录。于三峰一派。屏斥尤严。三峰不获与临济儿孙之列。已成铁案。惟三峰平日于法门。不无建白。弘戒法仪。为后世矜式。兹列三峰于尊宿卷中。示绝于悟祖。仍不泯其护教之功。

  通鉴载。明建文帝因燕王兵破金川门。帝发太祖遗箧。得杨应能度牒。及缁衣。编修程济曰。数也。因召主录僧溥洽。为帝削发。从水关中出。先入蜀。后入滇云云。今按云南丛书。滇释记第二卷载。应文大师。俗称文和尚。明太祖长孙。故懿文太子之子也。建文四年时。燕王棣举兵南伐。有内臣出高帝遗命。得度牒三。曰应文。应能。应贤。僧服如之。于是帝与御史叶希贤为应文应贤。吴王教授杨应能为应能。并为僧。编修程济为道人。遂从复道中出。历游吴楚黔粤。入滇居永晶白龙山。复结茅于鹤庆浪穷间。又驻锡武定狮子山。遗像袈裟犹存在滇。数十年间。常疏法华。楞严。间多题咏。后东归。寿八十余。坐化宫中。葬于西山。称为老佛云。按叶希贤杨应能。明史皆有本传。建文殉国。皆称殉难者也。滇释记所载。当较详实。又叶杨两公之墓。尚在滇中洱源潜龙庵。即建文隐修之处。今第四卷建文更正为应文。以矫正诸家之讹误。并存随从忠义之名焉。

  阿若憍陈如尊者天竺

  尊者中天竺人。系出世尊母族。世尊成道后。为五人转四谛*轮。尊者居首。闻声悟道。为僧宝中第一。故世尊呼为阿若憍陈如。亦名俱邻。此名已知。或言无知者。非无所知。乃是知无耳。 赞曰。

  歌利挥剑。早已说破。鹿苑初唱。惟师首和。一个耳聋。一个话堕。热瞒大地。居僧上座。

  梁坞石月华智药三藏尊者天竺

  师天竺人。梁天监元年航海达广州。将彼土菩提树一株。植于宋求那跋陀罗在法性寺所建戒坛之畔。志曰。后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演上乘。传佛心印。求那建坛亦曾立碑曰。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天监元年壬午至唐仪凤五年丙子。凡百七十五年。六祖至此受戒弘法。两师之言验矣。师复由南海经曹溪口。掬水而饮。谓徒曰。此水与西天无别。溪源必有胜地为兰若。至源上观山水曰。宛如西天宝林山。谓居民曰。可于此建梵刹名宝林。百七十年后有菩萨来此演化。得道如林。皆如所谶。并建罗浮月华等寺。肉身现在月华寺。赞曰。

  西天来此。羊城植树。饮水建刹。预待大士。

  悬谶百七。苍生蒙度。留身月华。永洒甘露。

  智岩禅师《迦叶至此三十三世牛头第二世》

  师曲阳华氏子。弱冠智勇过人。身长七尺六寸。隋大业中为郎将。累立战功。唐武德中。年四十八。入舒州皖公山。从宝月禅师出家。一日晏坐。睹异僧长丈余。谓师曰。卿历八十世出家。宜加精进。言毕不见。谷中入定。山水瀑涨。复参融禅师。发明大事。融谓师曰。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胜过涅槃。吾说亦如梦幻。夫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过此。吾复何云。仪凤二年正月初十日示寂。赞曰。

  八十世生。深谷危坐。尘沙劫来。不是这个。

  融师拨转。顺风帆柁。万古千秋。高风不堕。

  慧方禅师《西天三十四世牛头第三世》

  师润州延陵濮氏子。投开善寺出家。及进具。洞明经论。后谒岩师。咨询秘要。岩审其根器堪荷正法。示以心印。师豁然领悟。复付法于法持禅师。隐居茅山。将入灭。见五百许众。髻发后垂。如菩萨状。各持旛华云。请法师讲。又感山神现大蟒身。至庭前如将泣别。唐天册元年八月一日示寂。小林变白。溪涧绝流。道俗哀慕。声动山谷。世寿六十有七。僧腊四十。赞曰。

  一相无相。谁能思量。一身多身。万物皆真。

  动也行云出岫。静也声湛谷神。赴机千江月。拟议隔河津。

  法持禅师《西天三十五世牛头第四世》

  师润州江宁人。姓张。幼出家。年三十。游黄梅。依忍大师座下。闻法心开。复值方禅师为之印可。及黄梅垂灭。谓弟子玄赜曰。从传吾法者。可有十人。金陵法持。是其一也。唐长安二年终于金陵延祚寺无常院。遗诫露骸松下。饲诸鸟兽。迎出日。空中有神旛西来。绕山数匝。所居故院。竹围林木变白。七日而止。寿六十八 赞曰。

  黄梅闻法。牛头受记。传法威师。绵远相继。

  露骸松下。含灵等利。慧日长明。辉天耀地。

  智威禅师《西天三十六世牛头第五世》

  师江宁陈氏子。四岁依天宝寺统法师出家。谒法持禅师。传受正法。自尔江左学侣。奔凑门下。有慧忠者。师视为法器。示偈曰。莫系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忠答曰。念想由来幻。性自无终始。若得此中意。长波当自止。师又示偈曰。余本性空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处坐。忠复答曰。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忘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师审其了悟。遂付法。唐开元十七年终于延祚寺。赞曰。

  中持师毒。著佛头粪。唤钟作瓮。欺贤罔圣。

  越空劫外。三更日正。实体虚无。凌霄藤盛。

  潮阳灵山大颠宝通禅师《西天三十六世青原第三世》

  师陈帝之裔。颖川人。祖官于潮。开元间。师诞于潮郡。幼岁慕云林。与药山惟俨。并事惠照禅师。受戒已。同游南岳参石头和尚。得大无畏法。唐贞元初入罗浮。至潮阳。开辟牛岩及灵山等处。韩愈问道。留衣致敬。事载传灯录。长庆四年一日告辞而逝。寿九十三。著有金刚经心经释义。塔在灵山左。赞曰。

  彻证至理。岂拘正偏。扬眉瞬目。一任风颠。

  语默动静。妙阐幽玄。昌黎拜倒。衣书记传。

  鼓山灵峤禅师西《天三十六世南岳第三世》

  师不知何许人也。与五泄山灵默禅师同印心于马祖。隐居鼓山前岩。故岩以师名名之。涌泉寺址原系深潭。为毒龙窟宅。尝为民害。郡从事裴胄请师制之。师乃临潭诵华严经。龙出听经。遂徙去。众感其德。以潭址建寺。迎师住锡。于唐建中四年开法。敕赐额华严。大弘法化。后不知所终。出弘释录及闽志。赞曰。

  契马师机。神珠无价。妙阐华严。龙归座下。

  开辟石鼓。雷音普化。万古巍巍。光辉昼夜。

  牛头鹤林玄素禅师《西天三十七世牛头第六世》

  师延陵人也。姓马。参威禅师悟旨。复居京口鹤林寺。一日有屠者预谒。愿就所居办供。师欣然往。众皆见讶。师曰。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何差别之有。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会即不会。疑即不疑。又曰。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又有僧叩门。师问是甚么人。曰是僧。师曰。非但是僧。佛来亦不著。曰为甚么不著。师曰。无汝栖泊处。天宝十一年示寂。塔于黄鹤山。敕谥大律禅师。大和宝航之塔。赞曰。

  佛性平等。海水味一。屠儿刀放。三涂顿息。

  西来何意。会即不疑。不疑不会。佛亦奚为。

  径山道钦禅师《西天三十八世牛头第七世》

  师苏州昆山朱氏子。初服膺儒教。年二十八。投素禅师出家。得旨后。至径山驻锡。玄化大振。僧问如何是道。师曰。山上有鲤鱼。海底有红尘。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汝问得不当。曰如何是当。师曰。待吾灭后。即向汝说。唐大历三年。代宗征至阙下。亲加瞻礼。帝悦。谓忠国师曰。朕欲锡钦师一名。国师欣然奉诏。乃议号国一焉。后辞归本山。于贞元八年十二月示寂。说法而逝。谥大觉禅师。赞曰。

  为真法宝。作丈夫事。鼻祖双径。龙王献地。

  马师试惑。帝主钝置。唐国一人。声振百世。

  韶州灵树如敏禅师《西天三十八世南岳第五世》

  师闽人。嗣长庆安。(南汉)广主刘氏。奕世钦重。封知圣大师号。僧问佛法至理如何。师展两手而已。有问和尚有缘甚么处。师曰。日出东。月落西。师三十年不请首座。有问如何不请。师曰。吾首座初生也。一日曰。出家也。一日曰。行脚也。一日命众出三门迎首座。云门果至。化被岭表。四十余年颇有异迹。广主将兴兵。躬入请师决臧否。师已先知。怡然坐化。王至。问和尚何时得疾。对曰。未曾得疾。适封一函子。令呈大王。王开函得一帖子云。人天眼目。堂中上座。王悟师旨。遂寝兵。乃召第一座开堂说法。云门也。龛塔葬仪。皆广主办。谥灵树禅师真身塔焉。赞曰。

  师坐道场。尊法崇重。七古八怪。循机变弄。

  卅载等人。留函酬问。域中大事。上座担任。

  唐石钟发光禅师

  师河南汝阳杨氏。世居官。见罪人叹曰。人本无罪。无明陷之。地狱本无。夙业感之。遂发愿诣少林寺出家。受具于开元。精研毗尼。及诸教乘。后遍历诸方。究西来直指。发明向上。步礼迦叶。至鸡足。驻锡其间。创石钟寺。遂成法宇。赞曰。

  偶然一语。捷出群机。任性自在。空费钳锤。

  饮光隐处。日月重耀。石钟发响。音震冥微。

  鸟窠道林禅师《西天三十九世牛头第八世》

  师姓潘。富阳人也。母朱氏。梦日光入口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岁于荆州果愿寺受具。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处。学华严经起信论。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代宗诏国一禅师至阙下。师谒之。发明心地。及南归。见秦望山有长松。盘曲如盖。遂栖止其上。白侍郎出守杭郡。入山问道。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童也晓得。师曰。八十老翁行不得。忽一日谓侍者曰。吾今报尽…

《虚云和尚法汇—文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