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托雲雲。爲霖大師。曾辨其謬。續指月錄。引以爲證。按宗統編年。宋重和元年戊戌。楷祖示寂。丹霞淳嗣。淳祖蓋芙蓉嗣法二十六人中之上首也。明年淳祖示寂。真歇了嗣。其後叁十有四載。爲南宋紹興二十叁年癸酉。了祖示寂。天童珏嗣。越十四載爲乾道四年戊子。珏祖示寂。雪窦鑒嗣。經四載爲乾道七年辛卯。鑒祖示寂。天童淨嗣。又二載爲乾道九年癸巳。淨祖示寂。鹿門覺始嗣。去楷祖示寂。時曆五十有五年矣。何得竟以鹿門覺。誤爲淨因覺。顯紊世次。茲從傳燈及正續指月。列鹿門覺于天童嗣法。增補丹霞淳至天童淨五世。糾正位中符之謬。明叁峰漢月法藏禅師。初秉拂于吳門北禅寺。嗣法天童悟祖。厥後叁峰著五宗原以立異。悟祖不滿。遂至追拂。清世宗著揀魔辨異錄。于叁峰一派。屏斥尤嚴。叁峰不獲與臨濟兒孫之列。已成鐵案。惟叁峰平日于法門。不無建白。弘戒法儀。爲後世矜式。茲列叁峰于尊宿卷中。示絕于悟祖。仍不泯其護教之功。
通鑒載。明建文帝因燕王兵破金川門。帝發太祖遺箧。得楊應能度牒。及缁衣。編修程濟曰。數也。因召主錄僧溥洽。爲帝削發。從水關中出。先入蜀。後入滇雲雲。今按雲南叢書。滇釋記第二卷載。應文大師。俗稱文和尚。明太祖長孫。故懿文太子之子也。建文四年時。燕王棣舉兵南伐。有內臣出高帝遺命。得度牒叁。曰應文。應能。應賢。僧服如之。于是帝與禦史葉希賢爲應文應賢。吳王教授楊應能爲應能。並爲僧。編修程濟爲道人。遂從複道中出。曆遊吳楚黔粵。入滇居永晶白龍山。複結茅于鶴慶浪窮間。又駐錫武定獅子山。遺像袈裟猶存在滇。數十年間。常疏法華。楞嚴。間多題詠。後東歸。壽八十余。坐化宮中。葬于西山。稱爲老佛雲。按葉希賢楊應能。明史皆有本傳。建文殉國。皆稱殉難者也。滇釋記所載。當較詳實。又葉楊兩公之墓。尚在滇中洱源潛龍庵。即建文隱修之處。今第四卷建文更正爲應文。以矯正諸家之訛誤。並存隨從忠義之名焉。
阿若憍陳如尊者天竺
尊者中天竺人。系出世尊母族。世尊成道後。爲五人轉四谛*輪。尊者居首。聞聲悟道。爲僧寶中第一。故世尊呼爲阿若憍陳如。亦名俱鄰。此名已知。或言無知者。非無所知。乃是知無耳。 贊曰。
歌利揮劍。早已說破。鹿苑初唱。惟師首和。一個耳聾。一個話墮。熱瞞大地。居僧上座。
梁塢石月華智藥叁藏尊者天竺
師天竺人。梁天監元年航海達廣州。將彼土菩提樹一株。植于宋求那跋陀羅在法性寺所建戒壇之畔。志曰。後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薩。于此樹下演上乘。傳佛心印。求那建壇亦曾立碑曰。有肉身菩薩。于此受戒。天監元年壬午至唐儀鳳五年丙子。凡百七十五年。六祖至此受戒弘法。兩師之言驗矣。師複由南海經曹溪口。掬水而飲。謂徒曰。此水與西天無別。溪源必有勝地爲蘭若。至源上觀山水曰。宛如西天寶林山。謂居民曰。可于此建梵刹名寶林。百七十年後有菩薩來此演化。得道如林。皆如所谶。並建羅浮月華等寺。肉身現在月華寺。贊曰。
西天來此。羊城植樹。飲水建刹。預待大士。
懸谶百七。蒼生蒙度。留身月華。永灑甘露。
智岩禅師《迦葉至此叁十叁世牛頭第二世》
師曲陽華氏子。弱冠智勇過人。身長七尺六寸。隋大業中爲郎將。累立戰功。唐武德中。年四十八。入舒州皖公山。從寶月禅師出家。一日晏坐。睹異僧長丈余。謂師曰。卿曆八十世出家。宜加精進。言畢不見。谷中入定。山水瀑漲。複參融禅師。發明大事。融謂師曰。吾受信大師真訣。所得都亡。設有一法勝過涅槃。吾說亦如夢幻。夫一塵飛而翳天。一芥墮而覆地。汝今過此。吾複何雲。儀鳳二年正月初十日示寂。贊曰。
八十世生。深谷危坐。塵沙劫來。不是這個。
融師撥轉。順風帆柁。萬古千秋。高風不墮。
慧方禅師《西天叁十四世牛頭第叁世》
師潤州延陵濮氏子。投開善寺出家。及進具。洞明經論。後谒岩師。咨詢秘要。岩審其根器堪荷正法。示以心印。師豁然領悟。複付法于法持禅師。隱居茅山。將入滅。見五百許衆。髻發後垂。如菩薩狀。各持旛華雲。請法師講。又感山神現大蟒身。至庭前如將泣別。唐天冊元年八月一日示寂。小林變白。溪澗絕流。道俗哀慕。聲動山谷。世壽六十有七。僧臘四十。贊曰。
一相無相。誰能思量。一身多身。萬物皆真。
動也行雲出岫。靜也聲湛谷神。赴機千江月。擬議隔河津。
法持禅師《西天叁十五世牛頭第四世》
師潤州江甯人。姓張。幼出家。年叁十。遊黃梅。依忍大師座下。聞法心開。複值方禅師爲之印可。及黃梅垂滅。謂弟子玄赜曰。從傳吾法者。可有十人。金陵法持。是其一也。唐長安二年終于金陵延祚寺無常院。遺誡露骸松下。飼諸鳥獸。迎出日。空中有神旛西來。繞山數匝。所居故院。竹圍林木變白。七日而止。壽六十八 贊曰。
黃梅聞法。牛頭受記。傳法威師。綿遠相繼。
露骸松下。含靈等利。慧日長明。輝天耀地。
智威禅師《西天叁十六世牛頭第五世》
師江甯陳氏子。四歲依天寶寺統法師出家。谒法持禅師。傳受正法。自爾江左學侶。奔湊門下。有慧忠者。師視爲法器。示偈曰。莫系念。念成生死河。輪回六趣海。無見出長波。忠答曰。念想由來幻。性自無終始。若得此中意。長波當自止。師又示偈曰。余本性空無。緣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還歸空處坐。忠複答曰。虛無是實體。人我何所存。忘情不須息。即泛般若船。師審其了悟。遂付法。唐開元十七年終于延祚寺。贊曰。
中持師毒。著佛頭糞。喚鍾作甕。欺賢罔聖。
越空劫外。叁更日正。實體虛無。淩霄藤盛。
潮陽靈山大顛寶通禅師《西天叁十六世青原第叁世》
師陳帝之裔。穎川人。祖官于潮。開元間。師誕于潮郡。幼歲慕雲林。與藥山惟俨。並事惠照禅師。受戒已。同遊南嶽參石頭和尚。得大無畏法。唐貞元初入羅浮。至潮陽。開辟牛岩及靈山等處。韓愈問道。留衣致敬。事載傳燈錄。長慶四年一日告辭而逝。壽九十叁。著有金剛經心經釋義。塔在靈山左。贊曰。
徹證至理。豈拘正偏。揚眉瞬目。一任風顛。
語默動靜。妙闡幽玄。昌黎拜倒。衣書記傳。
鼓山靈峤禅師西《天叁十六世南嶽第叁世》
師不知何許人也。與五泄山靈默禅師同印心于馬祖。隱居鼓山前岩。故岩以師名名之。湧泉寺址原系深潭。爲毒龍窟宅。嘗爲民害。郡從事裴胄請師製之。師乃臨潭誦華嚴經。龍出聽經。遂徙去。衆感其德。以潭址建寺。迎師住錫。于唐建中四年開法。敕賜額華嚴。大弘法化。後不知所終。出弘釋錄及閩志。贊曰。
契馬師機。神珠無價。妙闡華嚴。龍歸座下。
開辟石鼓。雷音普化。萬古巍巍。光輝晝夜。
牛頭鶴林玄素禅師《西天叁十七世牛頭第六世》
師延陵人也。姓馬。參威禅師悟旨。複居京口鶴林寺。一日有屠者預谒。願就所居辦供。師欣然往。衆皆見訝。師曰。佛性平等。賢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何差別之有。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會即不會。疑即不疑。又曰。不會不疑底。不疑不會底。又有僧叩門。師問是甚麼人。曰是僧。師曰。非但是僧。佛來亦不著。曰爲甚麼不著。師曰。無汝棲泊處。天寶十一年示寂。塔于黃鶴山。敕谥大律禅師。大和寶航之塔。贊曰。
佛性平等。海水味一。屠兒刀放。叁塗頓息。
西來何意。會即不疑。不疑不會。佛亦奚爲。
徑山道欽禅師《西天叁十八世牛頭第七世》
師蘇州昆山朱氏子。初服膺儒教。年二十八。投素禅師出家。得旨後。至徑山駐錫。玄化大振。僧問如何是道。師曰。山上有鯉魚。海底有紅塵。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汝問得不當。曰如何是當。師曰。待吾滅後。即向汝說。唐大曆叁年。代宗征至阙下。親加瞻禮。帝悅。謂忠國師曰。朕欲錫欽師一名。國師欣然奉诏。乃議號國一焉。後辭歸本山。于貞元八年十二月示寂。說法而逝。谥大覺禅師。贊曰。
爲真法寶。作丈夫事。鼻祖雙徑。龍王獻地。
馬師試惑。帝主鈍置。唐國一人。聲振百世。
韶州靈樹如敏禅師《西天叁十八世南嶽第五世》
師閩人。嗣長慶安。(南漢)廣主劉氏。奕世欽重。封知聖大師號。僧問佛法至理如何。師展兩手而已。有問和尚有緣甚麼處。師曰。日出東。月落西。師叁十年不請首座。有問如何不請。師曰。吾首座初生也。一日曰。出家也。一日曰。行腳也。一日命衆出叁門迎首座。雲門果至。化被嶺表。四十余年頗有異迹。廣主將興兵。躬入請師決臧否。師已先知。怡然坐化。王至。問和尚何時得疾。對曰。未曾得疾。適封一函子。令呈大王。王開函得一帖子雲。人天眼目。堂中上座。王悟師旨。遂寢兵。乃召第一座開堂說法。雲門也。龛塔葬儀。皆廣主辦。谥靈樹禅師真身塔焉。贊曰。
師坐道場。尊法崇重。七古八怪。循機變弄。
卅載等人。留函酬問。域中大事。上座擔任。
唐石鍾發光禅師
師河南汝陽楊氏。世居官。見罪人歎曰。人本無罪。無明陷之。地獄本無。夙業感之。遂發願詣少林寺出家。受具于開元。精研毗尼。及諸教乘。後遍曆諸方。究西來直指。發明向上。步禮迦葉。至雞足。駐錫其間。創石鍾寺。遂成法宇。贊曰。
偶然一語。捷出群機。任性自在。空費鉗錘。
飲光隱處。日月重耀。石鍾發響。音震冥微。
鳥窠道林禅師《西天叁十九世牛頭第八世》
師姓潘。富陽人也。母朱氏。夢日光入口有娠。及誕。異香滿室。遂名香光。九歲出家。二十一歲于荊州果願寺受具。後詣長安西明寺複禮法師處。學華嚴經起信論。禮示以真妄頌。俾修禅那。代宗诏國一禅師至阙下。師谒之。發明心地。及南歸。見秦望山有長松。盤曲如蓋。遂棲止其上。白侍郎出守杭郡。入山問道。師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白曰。叁歲孩童也曉得。師曰。八十老翁行不得。忽一日謂侍者曰。吾今報盡…
《虛雲和尚法彙—文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