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三五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六首看起:
【又如众地界。展转因依住。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前面我们学习清凉大师的注疏,约自类,现在我们看第二段约异类。「二约异类者,如下文,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无所依」,前面我们学习到这个地方。现在我们接着看下文,「准此,妄境依妄心,妄心依本识,本识依如来藏,如来藏无所依,是故若离如来藏,余诸妄法,各互相依,无体能相知,是则妄法无不皆尽」,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段很重要,实在讲意思跟前面大同小异,我们学习一定要能把原理原则掌握到,这个非常重要。
境,六根、六尘都是属于境,心是六识,在这个地方讲,六识真的它起的作用非常广大。在前面清凉大师跟我们说的第六识,就第六识来讲,实在讲,说第六当然就包括第七,第六是分别,第七是执着。十法界依正庄严,六、七识作用最大,这是妄心,此地讲的妄心。业是所造,业就是妄境,妄境是所造,妄心是能造,前面清凉大师跟我们讲,并皆速灭,妄心、妄境,你要知道这是有为法。不但六、七识是妄心,这个地方讲的本识,你看「妄境依妄心,妄心依本识」,本识是阿赖耶,阿赖耶也是妄心。阿赖耶里面含藏着种子,这个种子永远不会灭坏,遇到缘它就起作用,就现行。色法如是,心法亦如是。前七识跟相应的心所都是缘生的,所以心法、色法之起,这个地方讲的妄心跟妄境,统统是缘生,缘生无性,依阿赖耶,阿赖耶确实来先去后作主公。
「本识依如来藏」,如来藏就是法性,就是真心,僧肇大师所讲的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个意思。「如来藏无所依」,如来藏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可是阿赖耶依它而有的,阿赖耶是能依(本识),如来藏是所依,能所是一不是二,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清凉大师在这里给我们说,「是故若离如来藏」,实在讲这是离不开的,这是假设,若离如来藏,「余诸妄法,各互相依,无体能相知」。如来藏是真性,在哪里?含藏在一切有为法之中,这是法性,这是一切诸法的真性,一切诸法的本性。所以说,离如来藏,一切诸法没有自体,没有自体怎么能相知?所以说『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统统给我们讲「不相知」的道理。
前面我们读过,清凉大师在此地所说的,如来藏与无明合,这叫阿赖耶,这就是本识。本识、阿赖耶怎么来的?如来藏跟无明合在一起,这是大乘教里面法相宗所说的真妄和合,如来藏是真,无明是妄,合起来就另外叫个名词,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不同其他的七个识;其他七识是从阿赖耶识里头变现出来的,纯妄,没有真。清凉大师在此地讲得好,「若离如来藏,余诸妄法」,就是八识里面其他的七识跟心、心所法、不相应行法、色法,「各互相依」,变现是唯识所变,心现识变。心、境都没有自体,都是缘生的,无自性,无体性,所以「各各不相知」。末后这句总结得好,「是则妄法无不皆尽」,把一切法统统包括尽了,没有例外的,所以一切法各各不相知,这给我们答复出来了。
第二看「依所依者」,我们看大师这段的开示。「依所依者,地界正由各无自性而得存立,向若有体,则不相依,不相依故,不得有法,是故揽此无性,以成彼法」,这是说明一切法因为皆无自性,所以诸法能建立。如果真的它要是有自性,就是它有自体,它就不能相依。正因为一切法没有自体,所以说「揽此无性,以成彼法」,这个彼法就是一切妄法,我们要懂这个意思。为什么说一切妄法?是因为无自性而能够相依互起,这就是所谓因缘所生法,《中论》里面讲的「我说即是空」,空就是无自性,它能够互起又彼此不相妨碍。
这些事情我们在大乘经教里面学了,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提起观照。观照,六根最利的还是眼根跟耳根,《楞严经》上文殊菩萨拣选圆通,特别选中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他老人家讲,「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但是,我们这个世间眼根利的也大有人在!宗门里面,看花开花谢、看流水、看青山开悟的人不少。他悟什么?从一法当中,任何一法,能看出诸法实相。诸法实相缘起无性,无自性,剎那生灭,皆无所有,它怎么会相知?文殊菩萨也问得好,你要知道皆无所有,你就晓得彼此不相知,可是现象我们真正是很难体会。
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张开眼睛见外面的色相,眼睛睁开接受外面境界相,确实境界相能够保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虽然很短很短,比剎那生灭的时间长。也就是说,实际上这个现相已经灭掉,已经不在,可是它的印象还保留在我们眼识里面,我们的第六意识缘眼识的相分。外面境界相,前面相灭了,后面它就又生了,前面的相灭掉,不常;后面的相接着就生,不断,所谓不常不断。前面相灭了,这是不生,后面相接着起来,它不灭。你在这里体会到什么?不生不灭,不常不断。再细心去体会,境界相不一不异。不一,绝对前面的境界相跟后面的境界相不一样,不是一个。但也是不异,不异是什么?它相似,前面境界跟后面境界相似,它不是异。
从见色当中入了这个境界,这境界是佛境界,入佛境界,入佛知见。见色如此,闻声亦如是。音声,我们现在讲的音波,波动的现象,波一定是就像水波一样,有前浪后浪。前波灭了,后面波就生了,前波不到后波,后波也不会到前波,跟流水、跟火焰、跟风动,前面的意思你懂得,你回头想想是不是?我们今天读这个经,在日常生活当中忘掉了、疏忽掉了,没有在日常生活当中起观照,起观照才叫用功。细心观察诸法实相,实相真的是清楚、明白了,你的妄想、分别、执着自然就放下。为什么现在讲这么难放下?哪一个同学都说:我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什么原因放不下?总得要晓得,什么原因?实在说真相没有看清楚。
我们心目当中,依旧是落在妄相上、妄法上,把妄当作真,你才会起心动念,你才会有分别、执着。如果你知道事实真相,你怎么会有分别?怎么会执着?你为什么不会有分别?不会有执着?能现、所现,能造、所造(能造所造就是能变、所变),并皆速灭。你的分别心才动,这个境界相早就不存在了,去之远矣!我要想着去执着它,那去之就更远更远!所以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真话,不可得,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一切诸法有即非有,非有即有;你说它有,它已经灭了,你说没有,下面一个又起来了。前灭后起,灭起不住,不住就是它不停止,一个接一个,法尔如是,这才叫真相,事实真相。这品经文对这桩事情讲得很清楚,不厌其烦,反复的在这里教导我们,加深我们的印象。目的在哪里?目的是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提得起观照,就在日常生活见色、闻声,能想得起佛给我们说的这些。
小的,观照我们这一身,我们这个身体五脏六腑,眼耳鼻舌身,这是什么?器官,身体外面、身体里面许许多多器官。这些器官怎么样?各各不相知。所以,文殊菩萨问的这个话,我们把它缩小在一个身体上来说。「心性是一,云何种种」,心性是法性,真心、法性,这是一。为什么在我们身上有这么多的器官?而每个器官又是许许多多细胞在组成的,虽然都在一个身体,各各不相知。在外表,我们手伸出来五个手指,大指不知道小指,食指不知中指,各各不相知。这是什么原因?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它是缘生的,因缘所生法,缘会,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心性是一,心性是真的体;虽是一,像这个经里面前面跟我们说的,「真随妄隐」,这是凡夫,凡夫的病在此地。着相,所以你就见不到真性,真随妄隐。
觉悟的人放下妄想分别执着,那就是真性全隐而恒露。我们在《中国禅宗史》里面见到,宗门大彻大悟的人,悟后,你听听他们常常说的,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随拈一法,无有不是,「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岂不是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讲的真性全隐而恒露!问题在哪里?我们凡夫没看到!佛在楞严会里面教我们,也教了一招,佛说我们这个身体心性是一,云何种种;我们今天执着种种,分别种种,把心性是一忘掉了。佛跟我们凡夫讲,心性在哪里?六根的根性。怎么知道这个东西是真的?六根、六尘、六识是生灭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我们这个身体精神跟肉体都是生灭法,六根的根性不生不灭,这个东西疏忽掉了。
六识不是根性,譬如说眼,眼识,眼里头有见性,见性是真的,眼识是依见性而起的,妄心(此地讲的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绝对没有起心动念;有起心动念,它就是生灭法,它就有前念后念。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永远常住,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所以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六根里头有身根,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在鼻舌身叫觉性,你有感觉,在意叫知性,我们用「见、闻、觉、知」来形容它;见闻觉知是自性,里头没有分别。睁开眼睛见外面境界,见性见,一有分别就落在意识里头,那就是意识缘眼识,见性就忘掉了,见性虽有,你完全不能觉察。
《楞严》,交光大师讲得好,他提示我们,世尊在这部经上,用意就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舍识用根。举个例子说,我们眼睛见,不要用眼识见,要用见性见,这高明。见性见外面的色是什么?色性,就是明心见性,那才真正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无有一法不是。佛门里头有句话说,哪一法是佛法?迷的人不知道,觉悟的人:哪一法不是佛法?悟的人是法法皆是佛法。迷的人是一切法里头找不到佛法,找不到法性;悟的人是一切法里头皆是法性,无心之性就是法性,遍法界虚空界,真正没有生灭。所以你要晓得经上讲的,你看前面…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