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叁五卷)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覺首菩薩偈頌第六首看起:
【又如衆地界。展轉因依住。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前面我們學習清涼大師的注疏,約自類,現在我們看第二段約異類。「二約異類者,如下文,地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虛空,虛空無所依」,前面我們學習到這個地方。現在我們接著看下文,「准此,妄境依妄心,妄心依本識,本識依如來藏,如來藏無所依,是故若離如來藏,余諸妄法,各互相依,無體能相知,是則妄法無不皆盡」,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段很重要,實在講意思跟前面大同小異,我們學習一定要能把原理原則掌握到,這個非常重要。
境,六根、六塵都是屬于境,心是六識,在這個地方講,六識真的它起的作用非常廣大。在前面清涼大師跟我們說的第六識,就第六識來講,實在講,說第六當然就包括第七,第六是分別,第七是執著。十法界依正莊嚴,六、七識作用最大,這是妄心,此地講的妄心。業是所造,業就是妄境,妄境是所造,妄心是能造,前面清涼大師跟我們講,並皆速滅,妄心、妄境,你要知道這是有爲法。不但六、七識是妄心,這個地方講的本識,你看「妄境依妄心,妄心依本識」,本識是阿賴耶,阿賴耶也是妄心。阿賴耶裏面含藏著種子,這個種子永遠不會滅壞,遇到緣它就起作用,就現行。色法如是,心法亦如是。前七識跟相應的心所都是緣生的,所以心法、色法之起,這個地方講的妄心跟妄境,統統是緣生,緣生無性,依阿賴耶,阿賴耶確實來先去後作主公。
「本識依如來藏」,如來藏就是法性,就是真心,僧肇大師所講的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一個意思。「如來藏無所依」,如來藏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可是阿賴耶依它而有的,阿賴耶是能依(本識),如來藏是所依,能所是一不是二,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所以,清涼大師在這裏給我們說,「是故若離如來藏」,實在講這是離不開的,這是假設,若離如來藏,「余諸妄法,各互相依,無體能相知」。如來藏是真性,在哪裏?含藏在一切有爲法之中,這是法性,這是一切諸法的真性,一切諸法的本性。所以說,離如來藏,一切諸法沒有自體,沒有自體怎麼能相知?所以說『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統統給我們講「不相知」的道理。
前面我們讀過,清涼大師在此地所說的,如來藏與無明合,這叫阿賴耶,這就是本識。本識、阿賴耶怎麼來的?如來藏跟無明合在一起,這是大乘教裏面法相宗所說的真妄和合,如來藏是真,無明是妄,合起來就另外叫個名詞,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不同其他的七個識;其他七識是從阿賴耶識裏頭變現出來的,純妄,沒有真。清涼大師在此地講得好,「若離如來藏,余諸妄法」,就是八識裏面其他的七識跟心、心所法、不相應行法、色法,「各互相依」,變現是唯識所變,心現識變。心、境都沒有自體,都是緣生的,無自性,無體性,所以「各各不相知」。末後這句總結得好,「是則妄法無不皆盡」,把一切法統統包括盡了,沒有例外的,所以一切法各各不相知,這給我們答複出來了。
第二看「依所依者」,我們看大師這段的開示。「依所依者,地界正由各無自性而得存立,向若有體,則不相依,不相依故,不得有法,是故攬此無性,以成彼法」,這是說明一切法因爲皆無自性,所以諸法能建立。如果真的它要是有自性,就是它有自體,它就不能相依。正因爲一切法沒有自體,所以說「攬此無性,以成彼法」,這個彼法就是一切妄法,我們要懂這個意思。爲什麼說一切妄法?是因爲無自性而能夠相依互起,這就是所謂因緣所生法,《中論》裏面講的「我說即是空」,空就是無自性,它能夠互起又彼此不相妨礙。
這些事情我們在大乘經教裏面學了,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提起觀照。觀照,六根最利的還是眼根跟耳根,《楞嚴經》上文殊菩薩揀選圓通,特別選中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他老人家講,「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但是,我們這個世間眼根利的也大有人在!宗門裏面,看花開花謝、看流水、看青山開悟的人不少。他悟什麼?從一法當中,任何一法,能看出諸法實相。諸法實相緣起無性,無自性,剎那生滅,皆無所有,它怎麼會相知?文殊菩薩也問得好,你要知道皆無所有,你就曉得彼此不相知,可是現象我們真正是很難體會。
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張開眼睛見外面的色相,眼睛睜開接受外面境界相,確實境界相能夠保留一段時間,這段時間雖然很短很短,比剎那生滅的時間長。也就是說,實際上這個現相已經滅掉,已經不在,可是它的印象還保留在我們眼識裏面,我們的第六意識緣眼識的相分。外面境界相,前面相滅了,後面它就又生了,前面的相滅掉,不常;後面的相接著就生,不斷,所謂不常不斷。前面相滅了,這是不生,後面相接著起來,它不滅。你在這裏體會到什麼?不生不滅,不常不斷。再細心去體會,境界相不一不異。不一,絕對前面的境界相跟後面的境界相不一樣,不是一個。但也是不異,不異是什麼?它相似,前面境界跟後面境界相似,它不是異。
從見色當中入了這個境界,這境界是佛境界,入佛境界,入佛知見。見色如此,聞聲亦如是。音聲,我們現在講的音波,波動的現象,波一定是就像水波一樣,有前浪後浪。前波滅了,後面波就生了,前波不到後波,後波也不會到前波,跟流水、跟火焰、跟風動,前面的意思你懂得,你回頭想想是不是?我們今天讀這個經,在日常生活當中忘掉了、疏忽掉了,沒有在日常生活當中起觀照,起觀照才叫用功。細心觀察諸法實相,實相真的是清楚、明白了,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放下。爲什麼現在講這麼難放下?哪一個同學都說:我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什麼原因放不下?總得要曉得,什麼原因?實在說真相沒有看清楚。
我們心目當中,依舊是落在妄相上、妄法上,把妄當作真,你才會起心動念,你才會有分別、執著。如果你知道事實真相,你怎麼會有分別?怎麼會執著?你爲什麼不會有分別?不會有執著?能現、所現,能造、所造(能造所造就是能變、所變),並皆速滅。你的分別心才動,這個境界相早就不存在了,去之遠矣!我要想著去執著它,那去之就更遠更遠!所以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真話,不可得,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一切諸法有即非有,非有即有;你說它有,它已經滅了,你說沒有,下面一個又起來了。前滅後起,滅起不住,不住就是它不停止,一個接一個,法爾如是,這才叫真相,事實真相。這品經文對這樁事情講得很清楚,不厭其煩,反複的在這裏教導我們,加深我們的印象。目的在哪裏?目的是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提得起觀照,就在日常生活見色、聞聲,能想得起佛給我們說的這些。
小的,觀照我們這一身,我們這個身體五髒六腑,眼耳鼻舌身,這是什麼?器官,身體外面、身體裏面許許多多器官。這些器官怎麼樣?各各不相知。所以,文殊菩薩問的這個話,我們把它縮小在一個身體上來說。「心性是一,雲何種種」,心性是法性,真心、法性,這是一。爲什麼在我們身上有這麼多的器官?而每個器官又是許許多多細胞在組成的,雖然都在一個身體,各各不相知。在外表,我們手伸出來五個手指,大指不知道小指,食指不知中指,各各不相知。這是什麼原因?這段經文就是告訴我們這個,它是緣生的,因緣所生法,緣會,沒有自性,沒有自體。心性是一,心性是真的體;雖是一,像這個經裏面前面跟我們說的,「真隨妄隱」,這是凡夫,凡夫的病在此地。著相,所以你就見不到真性,真隨妄隱。
覺悟的人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真性全隱而恒露。我們在《中國禅宗史》裏面見到,宗門大徹大悟的人,悟後,你聽聽他們常常說的,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隨拈一法,無有不是,「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豈不是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講的真性全隱而恒露!問題在哪裏?我們凡夫沒看到!佛在楞嚴會裏面教我們,也教了一招,佛說我們這個身體心性是一,雲何種種;我們今天執著種種,分別種種,把心性是一忘掉了。佛跟我們凡夫講,心性在哪裏?六根的根性。怎麼知道這個東西是真的?六根、六塵、六識是生滅法,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我們這個身體精神跟肉體都是生滅法,六根的根性不生不滅,這個東西疏忽掉了。
六識不是根性,譬如說眼,眼識,眼裏頭有見性,見性是真的,眼識是依見性而起的,妄心(此地講的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絕對沒有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它就是生滅法,它就有前念後念。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永遠常住,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所以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六根裏頭有身根,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鼻舌身叫覺性,你有感覺,在意叫知性,我們用「見、聞、覺、知」來形容它;見聞覺知是自性,裏頭沒有分別。睜開眼睛見外面境界,見性見,一有分別就落在意識裏頭,那就是意識緣眼識,見性就忘掉了,見性雖有,你完全不能覺察。
《楞嚴》,交光大師講得好,他提示我們,世尊在這部經上,用意就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舍識用根。舉個例子說,我們眼睛見,不要用眼識見,要用見性見,這高明。見性見外面的色是什麼?色性,就是明心見性,那才真正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無有一法不是。佛門裏頭有句話說,哪一法是佛法?迷的人不知道,覺悟的人:哪一法不是佛法?悟的人是法法皆是佛法。迷的人是一切法裏頭找不到佛法,找不到法性;悟的人是一切法裏頭皆是法性,無心之性就是法性,遍法界虛空界,真正沒有生滅。所以你要曉得經上講的,你看前面…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