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叁六卷)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覺首菩薩偈頌第六首,清涼大師《疏》裏面的第二段,「別對諸不相知,及通前難者」。這裏面有幾個小段,第一小段流水比喻,第二小段大火比喻,第叁小段長風比喻,我們今天從第叁小段看起。「次以長風喻前因緣,答前好醜,遇物鼓扇,現諸相故」。清涼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這個比喻只說一對,這個一對就是「因不知緣,緣不知因」,來答前面問到種種差別裏面有好醜,就是心性是一,爲什麼見有好醜?
這也是屬于正報,正報裏面有善、有惡,叁善道是善,叁惡道是惡,各有好醜不同。在這個比喻裏面答複的是現前衆生所受的報,有這種差別是由于業緣不同,所以他得的滿業不一樣。就如同風,長風一樣,風鼓動這些物相,風向東吹,樹木花草都偏在東面,風向西吹,樹木花草就偏在西面,用這個比喻來比喻受報業緣不相同。前面有說過,譬如我們以善心、以善行對待一切衆生,果報就是善的。前面給我們舉例子,一個人的心善、行善、持戒、積德,他的相貌就好,身體就健康。如果這個人平素惡習氣很重,貪瞋癡很重,常常發脾氣,他的相貌愈來就愈差。這是中國人常講「相隨心轉」,心就是念頭,相跟著念頭轉。你的心清淨、行清淨,你相貌就清淨,身體就清淨;心地慈悲,行慈悲,相貌就慈悲,真的相隨心轉。
于是世出世間法,在從前,現在的情形我不太知道,我讀這些古書,古人對這個很重視,特別是做主管官,多少他對于人相都有一點研究。爲什麼?他要用人。從相貌、從言語、從行動的態度,能夠辨別一個人的清、濁、善、惡,能辨別得出來!對于他用人是很重要的參考,特別是做主官的。中國從前這些帝王大臣對這個都有研究,不但命相,陰陽五行都研究,這裏頭確實有學問。我們雖然不居領導人的地位,我們今天要修養自己,知道淨,清淨、善良對自己的品德修養很重要,對自己一生的幸福更是關鍵的所在。
一個人在世間不怕吃虧,也不怕上當,古人所說的吃虧是福,這個話有道理。我們學了佛之後,對這句話更有深刻的體會,福在哪裏?業障消了就是福!世間人這個概念很淡薄,可是修行人要談到消業障,比一般世間人要深刻得多。都知道業障很重,天天在這裏讀經、念佛,求忏悔,消業障,業障有沒有消了?好象沒有什麼效果。雖沒有效果還是做,自己總是覺得什麼?做比不做好!形式上還是要做。業障要真正有效的消除,是你要知道什麼是業障,然後努力去學習,後不再造,業障就消了。所謂是改往修來,過去這些不善的習氣毛病要改。
佛在經教裏面教導我們的標准,我們不必多,抓到幾條,你要認真去做,一生受用不盡!最基本的教條,十善。第一個不殺生。沒有學佛之前不懂這個道理,看到別人殺生,很平常的現象,爲什麼不能殺生?學佛之後明白了。世間天災人禍的根源在哪裏?佛給我們講,根源在殺生吃肉。初學佛的時候聽到,縱然不否定,依舊不重視,認爲這只是佛勸人行善的一句話,哪有什麼果報?你看天天吃肉的人,他也沒有得什麼惡報,天天殺生的人,好象他還發財了。這都是我們一時粗心大意,你沒看得出來。如果你要是細心微密觀察,你會看到果報真的就在現前,正是所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他殺生吃肉,所以說他正在行好運的時候,這些冤親債主沒離開他,在他四周圍不碰他,等待機緣,等待你的好運享盡,他就來找麻煩。在什麼時候?你特別留意,他在臨命終之前,你看他現的果報,殺豬的,他的動作、聲音就像豬,殺雞的,動作、音聲就像雞,這個時候你看到了。
古書上有記載,現前我們在環境裏面,我們周邊這些認識的人,或者不認識的人,你只稍爲留意你就能看到。業因果報絲毫不爽,常常存心害人的人,到最後不免被別人陷害,果報恒如是。善行的人,吃虧、上當不計較,當時好象真的是吃虧、上當,後果都是好的。在中國從前人常講,我也聽到耳熟,四十歲之前,你的面貌好醜是過去生中的業報有影響;四十歲之後,你的容貌,你的身體,我們講身體的強弱、健康狀況要自己負責。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沒學佛之前聽到的時候不深刻,學佛之後是愈想愈有道理。
四十歲之前,我們中國一般人講先天,四十歲之後是後天,先天受前生業力影響,大概到四十歲,那影響力已經沒有了。四十歲以後,就是你這一生當中,你從出生到四十歲,這麼長的時間當中你所造的業,在你後半生當中,果報就現前。這個果報在佛法裏面講,叫花報,好象植物先開花後結果,花報。果報?果報在來世。如果這一生當中花報好,那肯定果報殊勝;這一生當中花報不好,肯定果報也不好。所以從四十歲以後,看到你的容貌,看到你的舉止,看到你的健康跟生活狀況,斷定你來生在哪一道,善道跟惡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德行的,有福報的,肯定人天福報;沒有德行、沒有福報的,很多!
我們看到許多人,我在年輕的時候,看到我們長一輩、老一輩的,在少壯的時候飛黃騰達,做大官,發大財,享受人間富貴,我們見了很多。可是到晚年,年歲大了,退休了,退休之後沒有幾年,退休當然他還有些積蓄,他不在位了,這個錢或者是投資,或者做生意買賣,沒有幾年全賠掉,過窮苦的日子。當年有權有勢的時候,家裏傭人五、六個,一呼百應,出門前呼後擁;到晚年的時候,家裏一個傭人都用不起,自己要上街提個籃子去買菜,親戚朋友沒有一個上門來的。我們看到這個現象我們就曉得,晚年沒有福報。年輕時候沒有修,得志的時候沒有好好去照顧別人、去幫助別人、去方便別人,到你的權勢失掉之後,沒有人理你!這種事情只要我們稍爲冷靜細心觀察,時時刻刻你都見到。
所以,我們在曆史上,讀曆史,你看明理的人,懂得積德修善的人,他退休了,地位、權勢都沒有了,所謂告老還鄉,回到故鄉去養老,還受到地方人的尊敬,大家把他看成長者來看待。這就是他在有權有勢的時候,他知道幫助別人,他知道方便別人,知道行善積德,晚年退休之後果報現前。雖然沒有權勢,依舊有很多年輕人喜歡接近他,向他老人家請教,義務的來照顧他,現在我們講義工。我們知道這種人他的來生果報一定好,決定不失人身;如果他要是念佛,要求生淨土往生極樂世界,不難。
昨天東天目山齊居士打個電話給我,告訴我,前天他們山上有位老人往生,預知時至,瑞相很好,大家都受了感動。前兩、叁天,這個老人跟她聊天,說這個世間太苦,他想走了。齊居士還告訴他,假如這世間沒有什麼緣分,早點走是好,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這個老人就向齊居士要一個房間,打掃幹淨,他在那裏往生。齊居士真的就替他准備了,人一點病都沒有。房間跟他准備好了,他搬到裏面去住,上午搬進去,下午兩點鍾,他就走了,還留了遺囑。山上大衆念佛送他,兩天之後,身上完全是軟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他們山上這些年來有十幾位往生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生病。
他打電話告訴我,好事情,這是證明這個道場的成就。道場的興旺、成就,不是說你香火盛,你這個地方人衆多,不在此地。在你這個地方,真正修行人有多少?如理如法!開悟的有多少?證果的有多少?往生淨土是證果。這也是在大衆當中,給大家現身說法,告訴大家這個法門是真的,不是假的。齊居士告訴我,這麼多年來,過去還有一位是站著走的。
我們學佛,目的在哪裏?不是在這一生求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那就錯了,這個罪過非常嚴重。你出家,你的生活起居接受的是十方供養,這十方大衆供養你,憑什麼?希望你修行真有成就,他們得福。我們自己修行沒有成就,那就是古人講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我在年輕的時候,跟李老師學佛,老師常常教導我們,尤其是出家之後,老師多次提醒我。說古大德說的,「只怕沒有道,不怕沒有廟」,老師這個話提醒我很多次,告訴我出家修道要緊,要有道。出家不要天天想廟,如果你的念頭想建個道場,經營一個道場,錯了。那怎麼樣?那就變成佛店,這個話很難聽,你開佛店!開佛店,違背了道,哪有不墮叁途的?不要以爲這是無本的生意,好做,又不要納稅,經營這個生意,作威作福,不得了,罪過不得了。你要知道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過廟,我們學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榜樣。
佛陀在世當年的生活很簡單,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不求人!心地清淨,沒有名聞利養的念頭,沒有是非人我的念頭,沒有貪圖享受五欲六塵的念頭,身心清凈。所以每天吃飯,一餐飯就夠了,到外面去托缽。晚上休息,找棵大樹底下盤腿打坐,就休息了。這是世尊當年在世的生活。後來,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講,講經說法,教化衆生,名氣愈來愈大,得利益的人多,對釋迦牟尼佛産生了崇拜、尊敬,樂意接受他的教誨。這個傳開出去之後,居然那些國王大臣也來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佛是慈悲,心地慈悲平等,一視同仁的教誨。這些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紛紛的邀請釋迦牟尼佛到他們居住的城市,或者是鄉鎮,去講經說法。他們自己有花園、有別墅,把這些地方提出來供養釋迦牟尼佛。
你們看《彌陀經》,祇樹給孤獨園,那是個很好的環境。給孤獨長者的花園,本來是祇陀太子的,給孤獨長者向太子把這個花園買下來。太子跟他開玩笑,因爲他有錢,他說你要買我這個花園,行,你用黃金鋪地,你鋪多少我賣多少給你。給孤獨長者真的把黃金搬出來鋪地,感動祇陀太子。所以才問他,你要我這個地方幹什麼?想禮請釋迦牟尼佛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教化衆生。他說他是什麼人,你能夠這樣子來對待他!他把釋迦牟尼佛介紹給…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叁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