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尤其日常生活就是练功,顺境、善缘不生贪恋,练这个;逆境、恶缘不生瞋恚,一切时一切处不说人过、不说是非,在这里下真功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还贪恋,完了,自己要知道,不能往生;逆境、恶缘生瞋恚心,还会不高兴,这事小,不能往生。经教我们可以在一起,这是课堂,我们这空中课堂在一起学习,功夫在生活当中锻炼。功夫不在课堂里面,在生活、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功夫得力心平气和,无论对待什么样的人,一团欢喜。你的诚敬、你的信义是自然流露出来,自自然然能感动人。不是装模作样,装模作样是假的,稍稍有点学问的人,一眼就把你看穿了,一文不值;真诚、真实功夫自然感动人,这是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彻底放下。
佛为什么这样强调彻底放下,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把虚妄的放在心上,你的心就变成妄心,就这么个道理。极乐世界是真实的世界,是一真法界,带一丝毫虚妄去不了,跟极乐世界格格不入;要把一切虚妄统统放下,你才能够进入极乐世界,就这么个道理。那个地方是一真,那个地方是清净。所以我们勉励同学们,起心动念想一想,要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言语造作一定要与五戒十善相应,不可以违背。还有妄语、两舌、恶口,怎么能往生?不但不能往生,肯定堕三恶道。你说为什么?你破坏佛教形象,破坏佛教形象是什么罪?等于破和合僧的罪,五逆罪。你的形象让别人什么?这出家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就是这样的,把释迦牟尼佛的人丢尽了,你这罪多重。
这些现象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习气、毛病养成了,所以要痛改前非。真正有效的方法,印光法师说得好,读经那来不及了,读因果!读因果,中国人无过于《感应篇》、《阴骘文》,你每天去读这些东西,拿这些东西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个标准,检讨你一天到晚思想、言语、行为。果然能依这个标准改过自新,你还有救;不依这个标准改过自新,没救了,这说实话。每天诵经念佛是福报,不能往生。这不能往生就是你的习气太重,你心不清净,三业不清净不能往生;往生的人三业清净,往生的人一点火气都没有了,火旺不行。
「体用无依」,这个意思前面讲得很多,真正明了法性、法界,你就晓得体用无依。无依之体就是法性,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理体。「是故佛身,亦不可以遍空而取」,不能用妄想分别执着,也不能够用偏空。这个意思很深,一下体会不到,不要紧,底下还会说到,下一品经还会谈到。
这一卷末后有李长者的《论》,他老人家所说的,也非常精彩,我们把它念念,「已上文殊师利说此十颂,叹佛十德,令起信心者,发信进修行故」。这一卷经讲是如来的意业,「名号品」身业,「四谛品」语业,「光明觉」意业,如来身语意。说法的目的是诱导我们初学,希望我们读到这个经文,向佛菩萨学习。「此光明觉品,举佛果法」,这上面三品经都是属于果法。「令信心者,正自入信,信同诸佛果法,不移法身不动智,菩萨行遍周一体」,所以不动智佛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清净法身佛。文殊师利菩萨是自性的妙慧。「菩萨行遍周一体,自古及今,更无他法」,这是道,大道。
「凡圣一性,同无性味」,不但凡圣,虚空法界剎土众生皆同一性,这个性是法性,所以佛经上面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同无性味」,一性无性,无性是一性,佛说的话,我们要懂得他的义趣,那就是说决定不能执着在言语文字,一着就错了。所以读经要求你怎么读?恭恭敬敬的读,诚诚恳恳的读,决定不可以分别,决定不能执着,决定不能够打妄想,想这句什么意思,不可以,没有意思。这个话我过去讲得很多,圣教没有意思,没有意思,字字句句才有无量义;有意思是死的,有意思就不能有第二个意思。
所以现在世间这个文字,报纸、杂志它有意思,你就不能说第二个说法。佛法圆融,长说、短说、深说、浅说、正面说、反面说,怎么说都有道理,什么原因?没有意思。我们长说也好,短说、深说、浅说、正说、偏说,统统没有意思,教你在这个里面觉悟!是在启发你的悟性。人为什么学佛都着了相?都认为它有意思,我听懂了,听懂就错了,听不懂也错了,怎样才不错?觉悟就不错了,那就对了,这是佛法之妙处。不但佛法妙,古圣先贤真正有证的人,有修有证的人,他的东西都有味道,其味无穷。
「同大愿大慈大悲大智」,一切众生与诸佛如来同,「文殊妙慧普贤万行之味,总为动寂一体用故」,你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现在这个世间芸芸众生,即使在六道里面,又何尝不是动寂一体作用?不过说六道里面众生作用是什么?是带着迷,起这个作用。四圣、一真法界,觉的作用,迷的作用,不管觉跟迷总是一体,这要知道。你知道它是一体,恶道众生,你自然就生怜悯心,你会生度脱心,我怎样去帮助他,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运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你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没有两样。这就是什么?五品里面的六度心。六度落实在四摄,四摄是手段,不用这个手段,六度不能落实。
「如是信修,从初发心,一时并进」。长者讲的这个初发心是双关语,浅深不同,深说初发心,位位都是初发心,一般是指圆教初住;浅说,十信位里面的初信位,要是给你细说,位位都是初发心,四十一个菩萨阶位,位位都是初发心。「一时并进」,就是《华严》上所说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圆融,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行布,循序渐进,像爬楼梯一样,一步一步往上提升。「以此十信位内,置一百四十大愿,成大悲行」,我们这个十信位,后面还有三品经,看看我们在这里的学习,能不能成就大悲,大悲是对一切众生,尤其是苦难众生,生起怜悯心。
「法身慧身智身,一时俱进故」,法身是理体,慧身就是报身,智身跟慧身都是属于报身。如果把它拣别,慧身是般若波罗蜜,智身是方便、愿、力、智,权智,慧身就是佛的报身,智身是佛的应化身。如来三身一时俱进,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理可顿悟,事须渐除,修学的时候,淘汰烦恼习气这个东西不是一下就能成功的。有说断就断掉的,实在讲他还是渐修成功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学,到这一生成就了,他一下就断掉了,不是这一生才修的,这一生不可能。
你看看,佛在经上讲的,凡夫修成佛真的是无量劫,无量劫才入佛门,为什么这么长的时间?进进退退,进得少、退得多。这条路确实如此,进一步退十步,你怎么成功?所以非常困难。踏进佛门不退转了,三不退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才叫不退。三种都不退了,圆教初住菩萨,从这一天开始到圆满菩提,这大经常讲三大阿僧祇劫,有期限;没有入门之前,没有期限。哪一尊佛不是这样修成的?我们怎么能例外?所以成佛有先后,各人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虽然善导大师讲:总在遇缘不同。那个遇缘跟善根福德有密切关系,殊胜的机缘,哪有那么容易遇到的,不容易!
所以这个成就,我们再看下去,「法身者,即十色世界是」,前面我们读到的金色世界。「智身者,即十智佛是,慧身者,即文殊师利是,大悲者,即一百四十大愿成之是。如是已上诸法,皆是此光明觉品,悉皆信入」。所以大乘佛法里面,你要不懂得表法的意思,你就不得其门而入。你读这个经也不会有兴趣,甚至于你觉得这个东西是无聊,这个里面所讲的东西,这文字、章法结构不合逻辑,你肯定是这样批评。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就听过台湾大学一位教授,还是很有名的教授,他就是这个批评。我听了笑笑,他年龄大我十几二十岁,名教授,我们不好跟他讲话,我们讲话他也不服,听了笑笑而已。要懂表法的意思,那你看起来就真有味道了。
「十色世界」是什么?我们眼前这个世界在十色世界之内,不在外,就是。法身不生不灭,又不碍成住坏空,妙了!不来不去,也不碍有来有去,这是什么?不二法门。你懂得不二吗?懂得不二就是佛知佛见。二是凡夫见解,不二是佛知佛见。
下面说「如问明品即是已入信中,问答法则,成其信力修行故」,底下「问曰,何故成十信门,皆文殊师利说法」,这个问的意思很明显,《华严经》的内容是说什么?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华严》内容。说完之后,「离世间品」讲修行的原理、原则,你看原理、原则的品题,离世间,就是第八首末后一句,「毕竟离着乃能见」,「离世间品」里面简简单单给我们介绍了两千个法门。最后「入法界品」,那是表演,把前面你所信的、你所解的、你所行的,一一在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做出来给你看。所以从前方东美先生讲,《华严经》是世间最好的哲学概论,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这在世界上像这种教科书找不到的,这么完美!做出来给你看,方便你学习,你知道怎么个学法了。
在「入法界品」一开头,文殊菩萨,表十信,善财童子是代表一个修行的人,修学大乘的,那就叫善财。善是善根,财是有福德,是取这个意思。所以善财,有善根有福德的人,这个人就叫善财。千万不要误会,想到善财童子就想到观世音菩萨旁边的一个小孩,那就错了,表法的。男女老少只要有善根、有福德,能信、能解、能行,这个人就叫善财,不论男女老少。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社会大众的代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具足了信解行,你遇到任何人,遇到任何境界,都成就你智慧,就是成就你戒定慧三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得利益,不受其害,具足正信、正解、正行。
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不被染污的,这一染污就变成邪知邪见,迷而不觉,受其害不得其利。外面境界中立的,法界,法身法界,为什么有人成就戒定慧?有人成就贪瞋痴?没有别的,就是觉跟迷。迷邪染,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就成贪瞋痴;觉正净,那你接触六尘境界就成戒定慧。同样是一个境界,各人得的利害不一样,并没有换一个境界,这正是宗门大德常讲「你会么」?你会,就成就戒定慧,你不会,那你就成就贪瞋痴。那个问问得好!
那我们今天不是宗门根器,我们自己要常常反省、常常检点,我在现前环境里头应该怎样学。环境没有优劣,它是法身,它是法界,无论是人事环境,无论是物质环境,对于一个会修的人总是有利,顺境成就了他,逆境也成就了他。对于一个迷惑颠倒的人,顺境他堕落,逆境他也堕落,顺境他贡高我慢,贪婪无厌,逆境他怨天尤人,害己害人,都造罪业。晓得这个现象,你才知道古人为什么要发心教别人,这就是讲的大悲心,大慈大悲教人。教人最重要的没有别的,要教人破迷开悟,要教人回头是岸,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迷回头依觉,从邪回头依正,从染回头依清净。总的就是从迷邪染回头依觉正净,这是佛法,这是大乘。
我们再看这里答,问的时候十信门,十信门为什么文殊菩萨说法。「答曰,为明文殊是十方诸佛妙慧,善简择正邪」,这句话很重要,文殊代表自性里面的妙慧,只有妙慧,你才能够分别邪正、是非、善恶,你不开慧怎么行?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正邪既定,方以行修,行即普贤行也」。所以你先要有能力辨别正邪,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什么是觉?什么是染?你总得搞清楚、搞明白。行,行就是普贤行,《华严》里面行是普贤行,净土里面行也是普贤行,你看看《无量寿经》经文一开端在第二品,第二品序品,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魏默深把《普贤行愿品》附在三经后面,成为净土四经,没错!祖师大德都赞叹,这说明净土跟《华严》的关系是一不是二。
「次第合然,故明文殊师利是童子菩萨,以因创发启蒙,入信之首故,因行成名也」,文殊师利,文殊师利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妙吉祥,也翻作德首,妙吉祥是妙慧,这最吉祥的。所以文殊称为童子,称童子意思是什么?启蒙,菩萨这一门学问的启蒙,文殊启蒙。特别是在「入法界品」里面,我们看到了,善财童子启蒙的老师是文殊菩萨,从文殊菩萨这里起信,成就根本智。成就根本智之后,老师是文殊菩萨,教他出去参学,这后面就是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成就后得智。五十三参是什么?清凉大师说得好,「历事炼心」,让你去磨炼,你接触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去磨炼,炼什么?看看你的心还动不动。还会不会起心动念,还有没有分别执着,要炼!炼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功德圆满了,你见佛了,你成佛了,见佛就是成佛。「光明觉品」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七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