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八颂》讲记之一
藏王朗达玛毁灭佛教之后,佛法再次弘扬的时期,称为后弘期。后弘期刚刚开始的时候,以阿底峡尊者为代表的很多名震四方的大成就者、班智达纷纷到西藏弘扬佛法。在他们弘扬的佛教当中,有一个嘎当派。
嘎当派分新旧两种。所谓旧嘎当派,是指宗喀巴大师尚未创立格鲁巴之前,在几百年间流传甚广的,由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法脉,称为旧嘎当派。
旧嘎当派也分为两派,一个为经论派,经论派主要强调大乘佛法的理论;另一派为诀窍派,该派着重于修法。
新的嘎当派也叫格鲁派,是由宗喀巴大师创立的。
在旧嘎当派当中,涌现了很多著名的修行人,直至现在,他们都是藏传佛教中举足轻重的传承上师,是所有修行人的模范与榜样。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很多非常珍贵,并具有巨大加持力的修心论典,我们今天所讲的《修心八颂》,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我们讲的《修心七要》,也属于旧嘎当派的论典。这两部论典都是以菩提心为主题的。这次讲的《修心八颂》虽然字面上不是那么广,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修法,再加上我有一个很好的《修心八颂》的传承,也很愿意与大家分享,这就是讲《修心八颂》的原因。
《修心八颂》虽然只有八个偈子,但在藏传佛教当中却享有很高的地位。因为它是由非常有名的成就者——朗日塘巴尊者,将自己的修法精华归纳而成的,具有窍诀性的论典,藏传佛教的每个修行人都很重视。
作为大乘佛教徒,我们首先一定要修的,就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前提,又是出离心。
本来凡夫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私心——我执,再加上西方文化,以及某些精神糟粕的影响,使现代人的自私心更加巩固、强化——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着想。为了自己的生存、自己的利益,任何事情都敢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去做。
在这种环境当中,要找出一条真正的大乘佛法之路,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我们在修菩提心上面一定要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目前很多人,都在学《入菩萨行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两个宝典里面所讲的,都是菩提心。《入菩萨行论》从头到尾都在强调菩提心;《广论》分为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三部分,上士道就是修菩提心。
我们千万不能忘记,无论修什么法,都不能离开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密宗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就不能成为解脱道。要使生、圆次第成为解脱道,唯一的诀窍就是拥有菩提心,这样生起次第等等才会发挥作用;离开了菩提心,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就已经名不副实了。当然,我们本来也不会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与大圆满;即便我们会修,如果缺少菩提心,也无法修成。菩提心的重要性我们已经翻来覆去地讲了好多次了,《入菩萨行论》的第一品讲的都是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重要性,因为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想成佛或者做一个大乘修行人,就不能离开菩提心,菩提心非常重要!
今生能遇到大乘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虽然我们仍有贪、嗔、痴等烦恼,以及很多不好的陋习,但我们遇到了大乘佛法,并极其向往菩提心和大乘的成就,这种来之不易的机遇,使我们的人生变得非常完美、圆满而有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
菩提心说起来很简单,真正要修起来,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了。比如,偶尔拿点比较重要的身外之物去布施别人,或者在两、三天当中去医院当义工照顾病人等等,我们都可以做到,但这还不是菩提心。要修出真正的菩提心,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再难,我们也要克服困难去修,力争减少自己的自私心。
当我们把自私心抛弃或减少以后,是不是就很消极——什么都不做,更不去发展自己的事业了呢?当然不是!上次我们也提到过,佛陀在大乘佛法里也一再提及,菩萨学“十明”或者“五明”,就是为了度化众生;我们发了菩提心,也照样需要工作。只是在工作与事业的奋斗方向方面,应该作一些取舍。
比如说,在没有修学大乘佛法以前,一个生意人是为了自己与家人的生存而做生意,自从菩提心生起来以后,他照样可以做生意,但是在动机上就有了很大的改变,从此以后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是为了众生挣钱。只要做好了取舍,菩提心跟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不但没有任何冲突,而且是一种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完美、伟大的思想。
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可以修菩提心。在家人和出家人的不同,只是外表与一些行为标准上的不同,在思想上与一些修法上,在家修行人与出家人不应该有什么区别——出家人修什么,在家人也同样可以修;出家人思维什么,在家人也照样可以思维,不管是菩提心,还是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等,在家人都可以和出家人一样地修。
现在转入正题,开始讲《修心八颂》:
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
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来看待所有的众生。《入菩萨行论》当中也特别强调过,譬如说,我们发了菩提心,发誓度化众生,要为众生作出奉献,但众生是不是我们的负担呢?不能这样看!我们应该把每一个众生、每一个生命像如意宝一样地看待。
如意宝是什么样的东西呢?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都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或哪个考古学家发现了如意宝,就像现在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生命,很多动物、植物在绝种一样,如意宝也像恐龙一样不复存在了,但是,历史上曾经有过如意宝。
在佛没有出世的时候,众生没有听闻佛法的大福报,但他们有比听闻佛法的福报小一点的福报,就是拥有如意宝。如意宝是一种宝石,如果供奉、祈祷它,就会心想事成。无论是长寿、健康、发财等等,任何一种需求,如意宝都能满足。
我们为什么要把众生看作如意宝呢?因为有了众生,我们就可以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成佛!有众生我们才可以成佛,没有众生我们就不能成佛。
譬如说,菩萨的所有行为,可以归纳为六度。六度的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包括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因为有了众生,这三种布施我们才能完成;如果没有众生,那怎么布施呢?法布施——给谁讲法?无畏布施——救什么生命?财布施——施舍的财物给谁?任何布施都不能完成;
持戒也是同样,在大、小乘的佛经里,讲了很多很多的戒律,但佛说过,所有戒律中最重要的戒律,就是断除伤害众生。如果众生都不存在,这个戒律怎么守?没有办法守!
然后是忍辱,有了众生我们可以修忍辱,如果世上除了自己一个人以外,没有任何一个生命,我们有没有办法修忍辱?没有办法!精进也是一样,为了自己的解脱再努力、再精进,都不是成佛之因;六波罗蜜多的最后两个,是禅定与智慧,如果离开了菩提心,这两个也不是大乘佛法,不是成佛之因。菩提心也是一样,大乘佛法的核心就是菩提心,因为有了众生,我们才可以修菩提心、发菩提心,如果没有众生,就根本没有办法修菩提心。有了众生,我们才可以学大乘佛法,我们在众生身上获得的利益是非常非常大的,但众生从我们身上得到的利益却很小很小、微不足道。
譬如我们放生,从表面上来看,是我们在度这些众生,利益这些众生,而不是这些众生在利益我们,所有人的概念都是这样,但从实际的利益上来看,我们所放的这些生命给我们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我们从他们身上所获得的利益,却远远超过了这些众生从我们这里所得到的利益!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道理大家基本上都知道,这些众生在我们身上得到的直接利益,就是我们救了他们一命。在世俗生活中,救命当然是所有恩德当中最大的恩德,但是,如果只是救命而没有什么佛法上的利益,就只是救一次命而已,从整个生命轮回来说,也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他下一次投生到哪里?我们还能够救吗?没有办法!另外,我们通过给他们念经等等,在他们的心里播下解脱的种子,这当然也是一个很大的利益,但我们发菩提心所获得的资粮,却远远超过了这些众生所获得的利益!如此看来,实际上不是我们在利益这些众生,而是这些众生在利益我们,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世俗生活中很多情况都是这样,一个很善良的人去做一件善事,譬如去照顾病人,或者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从表面上看,是这个人在利益这些众生,并不是这些众生在利益这个人,但从因果的角度来说,这些善因肯定会带来善报,这个人所获得的利益,远远超过了众生从他身上所获得的利益。
比如,前几年发生海啸的时候,很多善良的人到现场去救了无数难民,从医疗、生活、安抚等方面,给难民带来了一定的帮助。从表面上看,是这些人在拯救、利益这些难民,而不是这些灾区的难民在利益这些人,但从因果的角度来说,他们对这些难民所做的一切都不会白做,虽然不能在当下看到什么回报,但这些因果永远都会存在,他们必将得到千百万倍的回报!所以说,实际上是灾区的难民在利益这些帮助灾民的人。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不是任何人的安排。
作为初发心的大乘修行人,虽然我们已经发愿要度化一切众生,但由于我们目前的修行还没有到位,所以对众生的利益还不是很大。我们千万不能认为,我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我正在度化众生,我已经很了不起了,芸芸众生中我高高在上,众生都是没有出息的愚痴者,是我拯救的对象!觉得自己像救世主一样。要知道,在无形当中,实际上是这些众生在帮助我们,这些众生带给我们的利益,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对他们的帮助,我们对众生做的这些事情都不足挂齿、不值得骄傲,这些众生才是我们的救星。这样思维以后,我们的贡高我慢、骄傲自大一下子就会遭到重创。
当然,众生度我们,是建立在我们发菩提心的基础上的,这一点是我们自己的功德,如果我们不发菩提心,这些众生也不会给我…
《慧灯之光五《修心八颂》讲记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