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五《修心八頌》講記之一

  《修心八頌》講記之一

  藏王朗達瑪毀滅佛教之後,佛法再次弘揚的時期,稱爲後弘期。後弘期剛剛開始的時候,以阿底峽尊者爲代表的很多名震四方的大成就者、班智達紛紛到西藏弘揚佛法。在他們弘揚的佛教當中,有一個嘎當派。

  嘎當派分新舊兩種。所謂舊嘎當派,是指宗喀巴大師尚未創立格魯巴之前,在幾百年間流傳甚廣的,由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法脈,稱爲舊嘎當派。

  舊嘎當派也分爲兩派,一個爲經論派,經論派主要強調大乘佛法的理論;另一派爲訣竅派,該派著重于修法。

  新的嘎當派也叫格魯派,是由宗喀巴大師創立的。

  在舊嘎當派當中,湧現了很多著名的修行人,直至現在,他們都是藏傳佛教中舉足輕重的傳承上師,是所有修行人的模範與榜樣。他們爲後人留下了很多非常珍貴,並具有巨大加持力的修心論典,我們今天所講的《修心八頌》,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我們講的《修心七要》,也屬于舊嘎當派的論典。這兩部論典都是以菩提心爲主題的。這次講的《修心八頌》雖然字面上不是那麼廣,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修法,再加上我有一個很好的《修心八頌》的傳承,也很願意與大家分享,這就是講《修心八頌》的原因。

  《修心八頌》雖然只有八個偈子,但在藏傳佛教當中卻享有很高的地位。因爲它是由非常有名的成就者——朗日塘巴尊者,將自己的修法精華歸納而成的,具有竅訣性的論典,藏傳佛教的每個修行人都很重視。

  作爲大乘佛教徒,我們首先一定要修的,就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前提,又是出離心。

  本來凡夫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私心——我執,再加上西方文化,以及某些精神糟粕的影響,使現代人的自私心更加鞏固、強化——一切所作所爲,都是爲自己著想。爲了自己的生存、自己的利益,任何事情都敢不擇手段、不計後果地去做。

  在這種環境當中,要找出一條真正的大乘佛法之路,是相當不容易的,所以,我們在修菩提心上面一定要下功夫。只有這樣,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目前很多人,都在學《入菩薩行論》和《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兩個寶典裏面所講的,都是菩提心。《入菩薩行論》從頭到尾都在強調菩提心;《廣論》分爲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叁部分,上士道就是修菩提心。

  我們千萬不能忘記,無論修什麼法,都不能離開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密宗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就不能成爲解脫道。要使生、圓次第成爲解脫道,唯一的訣竅就是擁有菩提心,這樣生起次第等等才會發揮作用;離開了菩提心,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就已經名不副實了。當然,我們本來也不會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與大圓滿;即便我們會修,如果缺少菩提心,也無法修成。菩提心的重要性我們已經翻來覆去地講了好多次了,《入菩薩行論》的第一品講的都是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重要性,因爲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如果想成佛或者做一個大乘修行人,就不能離開菩提心,菩提心非常重要!

  今生能遇到大乘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雖然我們仍有貪、嗔、癡等煩惱,以及很多不好的陋習,但我們遇到了大乘佛法,並極其向往菩提心和大乘的成就,這種來之不易的機遇,使我們的人生變得非常完美、圓滿而有意義,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

  菩提心說起來很簡單,真正要修起來,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了。比如,偶爾拿點比較重要的身外之物去布施別人,或者在兩、叁天當中去醫院當義工照顧病人等等,我們都可以做到,但這還不是菩提心。要修出真正的菩提心,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再難,我們也要克服困難去修,力爭減少自己的自私心。

  當我們把自私心抛棄或減少以後,是不是就很消極——什麼都不做,更不去發展自己的事業了呢?當然不是!上次我們也提到過,佛陀在大乘佛法裏也一再提及,菩薩學“十明”或者“五明”,就是爲了度化衆生;我們發了菩提心,也照樣需要工作。只是在工作與事業的奮鬥方向方面,應該作一些取舍。

  比如說,在沒有修學大乘佛法以前,一個生意人是爲了自己與家人的生存而做生意,自從菩提心生起來以後,他照樣可以做生意,但是在動機上就有了很大的改變,從此以後不是爲了自己的生存,而是爲了衆生掙錢。只要做好了取舍,菩提心跟日常生活與社會發展不但沒有任何沖突,而且是一種能夠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完美、偉大的思想。

  無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可以修菩提心。在家人和出家人的不同,只是外表與一些行爲標准上的不同,在思想上與一些修法上,在家修行人與出家人不應該有什麼區別——出家人修什麼,在家人也同樣可以修;出家人思維什麼,在家人也照樣可以思維,不管是菩提心,還是人身難得、死亡無常、自他相換、自輕他重等等,在家人都可以和出家人一樣地修。

  現在轉入正題,開始講《修心八頌》:

  願我以勝如意寶,饒益他衆之意樂,

  時時刻刻倍珍愛,輪回一切諸有情。

  這句話是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樣來看待所有的衆生。《入菩薩行論》當中也特別強調過,譬如說,我們發了菩提心,發誓度化衆生,要爲衆生作出奉獻,但衆生是不是我們的負擔呢?不能這樣看!我們應該把每一個衆生、每一個生命像如意寶一樣地看待。

  如意寶是什麼樣的東西呢?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都沒有聽說過哪個國家,或哪個考古學家發現了如意寶,就像現在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生命,很多動物、植物在絕種一樣,如意寶也像恐龍一樣不複存在了,但是,曆史上曾經有過如意寶。

  在佛沒有出世的時候,衆生沒有聽聞佛法的大福報,但他們有比聽聞佛法的福報小一點的福報,就是擁有如意寶。如意寶是一種寶石,如果供奉、祈禱它,就會心想事成。無論是長壽、健康、發財等等,任何一種需求,如意寶都能滿足。

  我們爲什麼要把衆生看作如意寶呢?因爲有了衆生,我們就可以做一件偉大的事情——成佛!有衆生我們才可以成佛,沒有衆生我們就不能成佛。

  譬如說,菩薩的所有行爲,可以歸納爲六度。六度的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包括法布施、財布施和無畏布施,因爲有了衆生,這叁種布施我們才能完成;如果沒有衆生,那怎麼布施呢?法布施——給誰講法?無畏布施——救什麼生命?財布施——施舍的財物給誰?任何布施都不能完成;

  持戒也是同樣,在大、小乘的佛經裏,講了很多很多的戒律,但佛說過,所有戒律中最重要的戒律,就是斷除傷害衆生。如果衆生都不存在,這個戒律怎麼守?沒有辦法守!

  然後是忍辱,有了衆生我們可以修忍辱,如果世上除了自己一個人以外,沒有任何一個生命,我們有沒有辦法修忍辱?沒有辦法!精進也是一樣,爲了自己的解脫再努力、再精進,都不是成佛之因;六波羅蜜多的最後兩個,是禅定與智慧,如果離開了菩提心,這兩個也不是大乘佛法,不是成佛之因。菩提心也是一樣,大乘佛法的核心就是菩提心,因爲有了衆生,我們才可以修菩提心、發菩提心,如果沒有衆生,就根本沒有辦法修菩提心。有了衆生,我們才可以學大乘佛法,我們在衆生身上獲得的利益是非常非常大的,但衆生從我們身上得到的利益卻很小很小、微不足道。

  譬如我們放生,從表面上來看,是我們在度這些衆生,利益這些衆生,而不是這些衆生在利益我們,所有人的概念都是這樣,但從實際的利益上來看,我們所放的這些生命給我們帶來的利益,或者說我們從他們身上所獲得的利益,卻遠遠超過了這些衆生從我們這裏所得到的利益!

  爲什麼這麼說呢?這個道理大家基本上都知道,這些衆生在我們身上得到的直接利益,就是我們救了他們一命。在世俗生活中,救命當然是所有恩德當中最大的恩德,但是,如果只是救命而沒有什麼佛法上的利益,就只是救一次命而已,從整個生命輪回來說,也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他下一次投生到哪裏?我們還能夠救嗎?沒有辦法!另外,我們通過給他們念經等等,在他們的心裏播下解脫的種子,這當然也是一個很大的利益,但我們發菩提心所獲得的資糧,卻遠遠超過了這些衆生所獲得的利益!如此看來,實際上不是我們在利益這些衆生,而是這些衆生在利益我們,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世俗生活中很多情況都是這樣,一個很善良的人去做一件善事,譬如去照顧病人,或者去幫助有困難的人。從表面上看,是這個人在利益這些衆生,並不是這些衆生在利益這個人,但從因果的角度來說,這些善因肯定會帶來善報,這個人所獲得的利益,遠遠超過了衆生從他身上所獲得的利益。

  比如,前幾年發生海嘯的時候,很多善良的人到現場去救了無數難民,從醫療、生活、安撫等方面,給難民帶來了一定的幫助。從表面上看,是這些人在拯救、利益這些難民,而不是這些災區的難民在利益這些人,但從因果的角度來說,他們對這些難民所做的一切都不會白做,雖然不能在當下看到什麼回報,但這些因果永遠都會存在,他們必將得到千百萬倍的回報!所以說,實際上是災區的難民在利益這些幫助災民的人。這是一種自然規律,不是任何人的安排。

  作爲初發心的大乘修行人,雖然我們已經發願要度化一切衆生,但由于我們目前的修行還沒有到位,所以對衆生的利益還不是很大。我們千萬不能認爲,我是發了菩提心的菩薩,我正在度化衆生,我已經很了不起了,芸芸衆生中我高高在上,衆生都是沒有出息的愚癡者,是我拯救的對象!覺得自己像救世主一樣。要知道,在無形當中,實際上是這些衆生在幫助我們,這些衆生帶給我們的利益,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對他們的幫助,我們對衆生做的這些事情都不足挂齒、不值得驕傲,這些衆生才是我們的救星。這樣思維以後,我們的貢高我慢、驕傲自大一下子就會遭到重創。

  當然,衆生度我們,是建立在我們發菩提心的基礎上的,這一點是我們自己的功德,如果我們不發菩提心,這些衆生也不會給我…

《慧燈之光五《修心八頌》講記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