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帶來這些利益,這是善有善報的結果,也是佛陀在大乘經典中對菩提心贊歎不已的原因。有了衆生,我們才可以做一件非常殊勝的事情——積累無窮無盡的資糧,所以,我們應當把衆生當作如意寶。
你們不要認爲:沒有衆生我也有辦法積累資糧啊!我可以在自己家裏供曼茶羅,供曼茶羅不是也可以積累資糧嗎?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供曼茶羅的前提,仍然是菩提心。在具備菩提心的前提下供曼茶羅,才能積累資糧,離開了菩提心,就沒有什麼功德,佛菩薩絕不可能缺少我們曼茶羅上的那麼一點點糧食。
菩提心從哪來呢?我們一般認爲,就是我們自己發起來的,但實際上不是這樣,沒有衆生,我們就無法發菩提心,所以,大乘佛法的要求,就是要把衆生當作自己的父親、母親、如意寶等等來看待——因爲有衆生,我才有修行大乘佛法的機會;因爲有衆生,我才有成佛的機會,衆生給我了一切!我給衆生了什麼呢?即使我們在不求回報的條件下去放生,也只是給了他們第二次生命,重新讓他們回歸大自然而已。我們不能認爲人類可以主宰一切,人類是非常了不起的,人類可以征服一切……實際上我們什麼也做不了。
我們可以想象,即使我們今天真正獲得了如意寶,又能怎麼樣呢?只有一輩子享用不完的物質財富等身外之物,除此以外,如意寶既不能讓我們成佛,也不能給我們菩提心、出離心,但是,衆生卻給了我們發菩提心的機會,成佛的機會。
按照世間的常規,如果某個衆生對自己有非常大的恩德,而我們卻心安理得、毫不在乎,這種忘恩負義的做法,世間人都會嗤之以鼻。佛教更是一直都強調、提倡感恩的觀念。
對誰感恩呢?我們不能分什麼種族、類別等等,而是對所有衆生感恩。修菩提心首先是思維衆生的恩德,然後就是要去感恩、報恩。我們今天走上菩提道的推動力,就是來自于感恩,而不是某些哲學和宗教所說的“第一推動力是某某某”。如果沒有感恩的理念,我們就不會有動力,所以感恩非常重要。因爲有了感恩的觀念,我們才會發誓成佛,才能走上正規的大乘佛法之路,而不會脫離大乘佛法的軌道,所以,我們要把衆生視爲比如意寶還要珍貴的寶貝。這樣才能成爲一個大乘修行人——既可以發菩提心,又沒有傲慢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有個學氣功的人告訴我,他們修到一定層次的時候,就把芸芸衆生觀想在自己的下方,並培養這樣一種心態:“他們是毫無功德的,我才是最了不起的!”也許他們就是在這樣的心態中完成一些修煉過程的,但大乘佛教徒卻萬萬不能這樣。
以前的修行人在證悟以後,不但是對自己的上師感恩,對衆生感恩,而且對自己學佛、證悟的地方也感恩。
一百年前有個叫竹欽仁波切的修心人,他就是這樣。他上師所在的地方叫“弟果”,他證悟的時候,在著作裏寫道:“頂禮弟果的山、弟果的水!頂禮弟果的狗!因爲有了弟果這個地方,我的上師才會在這裏傳法;有上師傳法,我才有修行的機會;因爲我修行了,所以今天才能開悟。”
不僅僅是一個成就者有如此感受,我只是舉了其中的一個例子而已,很多的高僧大德都有這樣的感覺。當他們開悟的時候,生起菩提心的時候,或者是生起大圓滿智慧的時候,當下便對一切感激萬分,他們才不會認爲“我很了不起,我現在有菩提心了,我現在有智慧了”,而會回過頭去看,這些是從哪裏來的?是誰賜給我的?是誰給我創造了這樣的條件?然後便生起感恩戴德之情,並迫不及待地准備去報恩。
我再舉一個世俗的例子:前幾年有幾個人開車去西藏,只是到珠峰腳下所有遊人都可以抵達、觀光的地方逛了逛,根本沒有登上珠峰,卻回去宣稱:“我們征服了珠峰!”征服什麼呢?那是所有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開車上去的地方啊!他們的心態就是這樣。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真正第一個登上珠峰的西藏人在接受電視臺采訪時,記者問他:“你是第一個征服珠峰的人,你是不是覺得很光榮?”他回答道:“不能這樣說,人類是永遠不能征服大自然的!與此相反,我非常感謝珠峰,正是她的寬容,才讓我有機會趴在她的肩膀上看這個世界!”前後二者迥然不同的心態,也暴露出當事人內心的淺薄與成熟。
所以,當自己的某件事情成功以後,我們不能認爲:“因爲我很了不起,所以才成功了”等等,而要知恩圖報,感謝給我們創造條件的人或者大自然。
以前西方人認爲,人類可以征服大自然,並不計後果地、過度地開發能源等等,現在意識到人類即將面臨無法生存的困境之際,才開始提倡“環保”的概念,這已經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了,但古人卻不是這樣,他們認爲,大自然對人類有一定的恩德,因爲她給人類提供了生存的環境,所以他們也很愛護環境。如果始終都對整個人類社會,包括大自然有著感恩之心,我們也不會隨隨便便去破壞大自然,環保意識自然而然也會加強。
作爲大乘佛教徒,我們永遠不能有征服大自然,征服某些國家、某些民族或某些人的想法,而要感謝大自然,感謝所有的衆生,因爲有了大自然和衆生,我們才能完成一個偉大的事情——發菩提心、證悟空性!
有了感恩的觀念以後,該如何報答衆生呢?是不是說聲謝謝你們,或拿些錢來回報他們呢?都不是!唯一的報恩方式,就是給每個衆生指一條光明的道路,然後讓他們自己走。以現代人的口吻來說,這是“最科學”的方法。
願我交往何人時,視己較衆皆卑下,
誠心誠意又真摯,尊重他人獻愛心。
這句話是告訴我們,無論在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時間,跟任何一個人相處的時候,應該保持一個什麼樣的心態。
世間人在這些情況下,會是什麼樣的心態呢?譬如,無論事業上也好,學習上也好,如果別人比自己強一點,就會嫉妒、不高興;如果別人與自己不相上下,就會想方設法超過他;如果別人不如自己,就會尋機侮辱對方。剛剛相處的時候,不一定立即看得出來;時間久了以後,這些心態就會慢慢出現。凡夫基本上離不開這樣的心態。這不是我說的,而是佛說的,佛經上多次提到這一點。
但是大乘佛法卻告訴我們,在和任何一個人相處的時候,要發自內心地認爲,在所有人當中我是最底層的人,我不如所有的人。爲什麼要這樣想呢?這樣我們就不會有驕傲自滿的心態,才不會去欺負任何一個生命。
不過,這種心態必須發自內心,而不是矯揉造作的,倘若心裏自以爲了不起,卻表面上說自己是最差的、最弱的,只是虛僞地做個樣子給別人看,就不符合大乘精神。
所有的生命,包括螞蟻、蚯蚓等等,對我們的恩德都是很大的,雖然也許在這一生當中沒有給我們帶來什麼,但在整個生命輪回當中,這些螞蟻、蚯蚓等等卻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利益,而我們又是怎樣對待這些衆生的呢?在流轉輪回的多世累劫當中,我們有些時候是去殺這些衆生,有些時候是去罵這些衆生,傷害這些衆生,偷衆生的東西等等,就只會這樣對待他們,而不會有其他作爲,哪怕只是在這一生,我們也傷害了很多很多的衆生。
漢地的學佛人很多都不是從小就開始學佛的,除了一些小孩子以外,都是半路學佛的,雖然在此之前,我們不是什麼屠夫、妓女,但現代人的生活,卻總是跟“點殺”等殘忍字眼連在一起的,即使現在我們也學佛了,聽了很多法,學了很多大乘知識,但我們現在有沒有菩提心,有沒有證悟呢?如果什麼都沒有的話,我們不是最差的又是什麼呢?
我們才不能認爲,因爲我有錢、有權、有名,所以不是最差的!現代人就是這樣,有了一點錢、一點權、一點學問,連走路的方式都不一樣了——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大乘佛法最反感的就是這些做法,有了這樣的心態,就永遠也不會成爲一個修行人。
名利、金錢到了關鍵的時候,能起什麼作用呢?你們可以想想,全世界最富有的富翁倒在病床上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他的錢可不可以幫他解決什麼問題呢?根本無法解決!那個時候,他和最貧窮的老百姓所面臨的都是一樣的,名利、金錢等等,只是一套用來欺騙我們的騙術而已!
這次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詞——“和諧從心開始”說得很好,一切就是從心開始的。中國聯通的廣告詞——“溝通從心開始”也是這樣,溝通也是從心裏開始的,如果心與心不溝通,心與心不和諧,表面的溝通與和諧實際上都是虛假的、騙人的,這些騙局不但對整個生命沒有好處,而且還會導致很多的不利因素。
雖然大乘佛法並不是說什麼事情只是心裏想想就可以了,僅僅將菩提心停留在口頭上或思想上,而沒有實際的行動是不行的,但真正的菩提心卻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內心,第一步一定要從心裏開始,之後才是外表上的實際行動。沒有發自內心的一舉一動,都是虛僞的,整個佛法都不歡迎、不提倡這一點!
當然,我們上次也講過,在實際行動上,也是有過程、有次第的,不是今天發了菩提心,明天就要把身體也布施了。
有了內心的願望以後,行爲方面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佛也沒有要求我們一定要度化所有生命,這個佛也做不到,我們更做不到!但是,如果有了這樣的心,根據自己的力量去利益衆生,就基本上達到了佛的要求。
大乘佛法的宗旨,就是真心實意、全力以赴地服務于所有生命——不是全人類,而是所有的生命!這也不是說,從今天起,大乘修行人就不能爲自己做任何事情,不能吃好的東西,不能穿新的衣服,不能住舒適的房間,全部都要過原始生活,佛沒有這樣要求我們,即便是要求了,我們也做不到。佛要求我們,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不需要太大的投入。只要有了利益衆生的發心,基本的、樸素的生活條件自然而然就會具備。不僅如此,如果我們的力量、精力沒有投錯方向,不但自己的事情會成就,衆生的事情也會成就的。
從有史以來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金錢、名利,或者子女、前程…
《慧燈之光五《修心八頌》講記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