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立即答应。亦可见大师口灿莲花,法乳溥济之功。
最后,我总感到师父虽离开了我们,但他为我们指示了法门,留下了真谛法乳,伴随我们在菩提道上前进。
应倪维泉居士之嘱,恭书还记得起点点滴滴,以纪念亲教师。以后再补充,广宣上人之丰功伟绩。
菩萨戒弟子冯定戡
廿一、海公上师业绩简颂
赞扬海公伟绩丰 懿行硕德堪推颂
报国从戎立战功 为民除害惩匪凶
舍俗出家修佛法 献身佛门救世间
了悟宇宙人生秘 全在广大佛法中
初次赴藏学密宗 经乐山又朝峨嵋
不畏艰险与遐荒 跋涉雪山忘生死
直达康定跑马山 降巴格西作依止
勤奋修学经灌顶 边学妙法边讲经
韩道尹疑不久留 再次入藏发大愿
步行抵达金沙江 境愈困难志愈坚
途中晴雨多变化 几度衣湿又吹干
沿途夜夜撑帐蓬 大雪蓬塌压身躯
河水冰冻赤足渡 雪满山沟不辨路
沟中遍布荆棘剌 剌入足心痛无比
破衣当被无盖褥 山顶风尖入骨寒
赤足行久脚皮厚 趾长肉甲衣膏油
全身污垢虱子满 夜间猛兽嚎四周
近旬不见人烟绕 备足干粮自背负
求法之苦难描述 千辛万苦抵拉萨
传承康萨仁波卿 背水扫地杂务勤
喇嘛欣诺传密法 长随五年得传承
筹资跋涉返祖国 途中饥渴晕倒地
藏民携水供饮料 苏醒再走患吐泻
腹痛难忍仍礼拜 讲经译著不稍暇
昼夜不停三十年 不辞辛劳译仪规
修建寺庙与塔院 创立修行六道场
汉族黄密先例创 显密圆融通三藏
十年动乱受折磨 视若等闲不怨尤
道心坚韧传正法 爱国爱教勤劳著
文革风暴打击重 弘法大愿难为继
上师自叹世缘尽 决心离世端坐逝
说走就走真道力 道场法流正传续
一生弘法利众生 提倡戒律振僧纲
发愿沟通佛教学 多待佛子继遗志
各国论著译汉字 汉藏经论译外文
谆谆教导应记取 学术交流作贡献
显密十德堪敬佩 宗师道风千古颂
丙寅年仲夏 三宝弟子李鸿敬撰
廿二、忆海公上师教诲我们 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
我国佛教徒,为了解决衣食住处问题,曾有不少高僧大德,提倡亦农亦禅的生活方式。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如百丈、怀海和沩山灵祜等,都非常重视农业和林业等生产劳动,我们的海公上师更为突出。他老人家经常教诫我们,要发扬祖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优良传统、自成都近慈寺开创以来,便采取了农禅并举,便体现了马祖、百丈自耕自食的精神。
解放后,即一九五○年,上师为了贯彻党的自食其力政策,叫我们去绵竹县汉旺乡云雾寺植树造林,开荒种地,为国家创造财富。遵照这一教诲,由金刚院的上座有、融空、先学、请佛、兴法和方云师先到,其后还有近慈寺加行堂,学戒堂甚至学事堂的僧人,亦到云雾寺、植树种地。一九五一年上师也到云雾寺,一面讲授教法、安居结夏,一面写讲义率众植地造林,开荒种地,并亲到山坡上来鼓励大家,讲述造林的重要意义。为了森林不受破坏,还派一位善于武术的隆吉师负责看守山林,在他认真的护理下,避免了乱砍乱伐现象,这对发展社会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庄严国上,利乐有情”这是佛陀的教导。一九五三年,上师率众到五台,接受了久已失修的清凉桥吉祥寺,节衣缩食,铢积寸累。一面修复寺庙,一面美化环境。遵照上师的教诫劳动学修两不误,弟子们翻山越岭,到西台山下的成果庵去抬木料,修复殿宇,一边走一边默诵每天必修的仪轨。五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但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时期,山上梵宇琳
宫和翠绿的林海,累遭破坏、名山胜景变得面貌全非,为了庄严五台山,从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六年,上师率众大量种植松树,弟子们不辞劳苦到十九里外的森林中移植幼苗,后来又到山西省林业局领来大量松树种子,播种于山上。僧众们不仅把清凉桥的前后左右的荒山都种上了树。还跑到方圆十九里的荒山上植树造林。我一别五台山已有二十余年,清凉桥可能变成了群峰翠绿,名不虚传的清凉桥胜景了。
不仅植树造林,师还给大家建立起畜牧业组,要僧众植树造林,种地和搞好三项工作,以达到生活自给,不用国家补助。我们上师虽然同我们永别了,但他老人家对我们的教授教诫,时时刻刻都还是铭记在心。愿他老人家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精神永垂不朽。
一九八六年 弟子马庆云
廿三、纪念能海上师一百十周年诞辰
我的缅怀
海公上师赴藏学密法,深得藏传佛教宗喀巴大师及诸大德密传,对黄教教法造诣很深,精研透澈。回内地弘扬密宗,鼎盛一时。佛教从唐朝南禅宗兴旺之际,直至而今,广修禅法,各大寺庙,禅师大德,证得明心见性者层出无穷。近数十年,藏传密宗在内地颇为盛行。海公上师在成都外南近慈寺创建密宗第一金刚道场。当时七众弟子云集上师座下,聆听上师讲经说法,修持密法,普渡众生。每有大型佛事、传菩萨戒及密宗灌顶大法,佛事博大,殿宇辉煌,油灯千盏,水杯无限,鲜花遍殿堂、果品糕点满具盘,灯光四射,映照出另外人间佛刹、香烛缭铙,铃鼓声钧,诵经梵音响彻云霄。显现出金科曼茶那庄严之妙境。众弟子稽首礼拜,皆得大日如来密乘教法之加持,领悟人生妙趣,识宇宙之真谛。如此殊妙胜境非大乘
密法不可得知也。
我昔日家母信佛教。家母感到人间苦多,社会繁杂,尔虞我诈的旧社会,难以生存,萌生离俗出世、归依佛门求得解脱之念。时年我十岁左右,随著家母的信仰我也随之而同化。在我幼小的心中也感到旧社会之恶劣、人欺压人,人吃人的现象时时有之,而对旧社会不理解,产生嫉恶愤世,想跳出人间大火坑。家母领我去近慈寺见到海公上师,慈颜容貌庄严无比。而生出家之想、又得上师开导更增加了我出家的信念,特别是幼小出家感到难能可贵。家母也极赞同我学佛。许多因缘由于我善根初发,成为佛门弟子一员。但是,在上师教化众生时,我最难忘有二三事,现回忆如下:其一:我小时人灵巧,初到近慈寺,正遇上师云集众弟子在大威德殿讲经说法。我也随同大众坐在左边。因为左边是男居士坐处,我的侧面同坐一位老居士姓周,同我是家门。在听经前,有一段诵经过程,当诵到须弥供时,有一种手印,叫须弥供手印,我见侧面的老居士做此手印,我一看就会做了。此居士甚赞我之灵巧聪明。有心问及我的情况后,善言劝我回家读书,并言,他能出力帮助我读书一事。此事上师知道了,阻止了这位好心居土的想法。并说:不要断我的发心善根。此话语虽短其意深长。因为,每人善念如若受到其它因缘阻止,就失去了一种萌发善心的机会。时过境迁,不免另生出其他不可想像事情。要再出家就难了,如若听了老居士的话,岂不断了我初发善心的机缘,又踏上人间受苦之路。初到庙中,受到上师亲切关照,派师父管我吃和住。愍我幼年入庙,离母别家、特别的像慈母爱子一样,关心我,照看我。怕我冻,叫侍者师父赐给我一床小垫褥,此垫褥是上师从西藏学成回川,跟随上师数年很有价值意义的物品,同时,也是上师学法修定常坐的座具,很有加持力。我爱之如命,此褥随我二十多年。特别是我离开上师后,见此物就引起我怀念。思物时,就好像看见上师慈容坐在自己面前,用手摸我头顶作加持。
其二:上师对青年人,最为爱护,寄期望于青年人,因为,弘扬佛法,要后继有人。上师在近慈寺创办沙弥堂、译经院。沙弥堂是如我一类的小人,年不满拾叁周岁。宗旨是培养佛学人材。如同当时的重庆汉藏教理院,均为佛门的专门学院。沙弥堂每天主要时间是读经书,包括佛教理论书籍。也就是大乘各种论藏,如俱舍论,中观论等。早晚诵经。在沙弥堂
求学的沙弥鼎盛之时,有八十多人,都是四川各寺院各小庙送来学法的,我住沙弥堂数年,背诵的书有沙弥戒、定道资粮、菩提道次第、俱舍论、现证庄严论、中观论、唯识论,因明论等佛教理论书籍。使我对佛学有一定的理解。上师创建沙弥堂,费尽心血建译经院,新修房屋,吃、住,教均有人管理,体现了上师的大慈大悲,对待沙弥如同自己的子女一样的倍加爱护教养。小沙弥在沙弥堂亦同寺内大师父一样,过午不食,上师意识到沙弥年幼,过午不食,沙弥受不了要饿,派侍者师父送点心到沙弥堂,散给小沙弥吃,不让正当发育的沙弥身体受到影响。沙弥堂的众沙弥在上师的护祜下茁壮成长。后来译经院建成,我又住进译经院学藏文。
事之三:我在五六年中又有幸见着上师。在未见之前自己很有顾虑,怕见上师被指责受呵斥,自己感到惭愧。而见着上师后,上师仍是从前一样,慈祥和蔼、容光笑面的向我说:要自己已种下的善根不要断,信仰佛法之念不要丢。谈到一切世间法就是如此。所谓佛法住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尤如觅兔角。又言:为出生死路,随缘度春秋。这种随缘而安的高尚境界,是超出一般常人的思想意识,也恰去掉我凡夫俗子顾虑之念。上师是有修证的大德,他悲愍众生,慈悲观照诸弟子。不会因弟子形相改变,而弃去不管。反而体现出上师对一切众生不生分别相,怨亲平等,无德无怨的真空妙境。这点凡是受过上师教诲的弟子们均能感觉到这种殊恩。谁知,这次分别竟成为永…
《能海上师永怀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