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海上師永懷錄▪P16

  ..續本文上一頁立即答應。亦可見大師口燦蓮花,法乳溥濟之功。

   最後,我總感到師父雖離開了我們,但他爲我們指示了法門,留下了真谛法乳,伴隨我們在菩提道上前進。

   應倪維泉居士之囑,恭書還記得起點點滴滴,以紀念親教師。以後再補充,廣宣上人之豐功偉績。

   菩薩戒弟子馮定戡

  廿一、海公上師業績簡頌

  贊揚海公偉績豐 懿行碩德堪推頌

  報國從戎立戰功 爲民除害懲匪凶

  舍俗出家修佛法 獻身佛門救世間

  了悟宇宙人生秘 全在廣大佛法中

  初次赴藏學密宗 經樂山又朝峨嵋

  不畏艱險與遐荒 跋涉雪山忘生死

  直達康定跑馬山 降巴格西作依止

  勤奮修學經灌頂 邊學妙法邊講經

  韓道尹疑不久留 再次入藏發大願

  步行抵達金沙江 境愈困難志愈堅

  途中晴雨多變化 幾度衣濕又吹幹

  沿途夜夜撐帳蓬 大雪蓬塌壓身軀

  河水冰凍赤足渡 雪滿山溝不辨路

  溝中遍布荊棘剌 剌入足心痛無比

  破衣當被無蓋褥 山頂風尖入骨寒

  赤足行久腳皮厚 趾長肉甲衣膏油

  全身汙垢虱子滿 夜間猛獸嚎四周

  近旬不見人煙繞 備足幹糧自背負

  求法之苦難描述 千辛萬苦抵拉薩

  傳承康薩仁波卿 背水掃地雜務勤

  喇嘛欣諾傳密法 長隨五年得傳承

  籌資跋涉返祖國 途中饑渴暈倒地

  藏民攜水供飲料 蘇醒再走患吐瀉

  腹痛難忍仍禮拜 講經譯著不稍暇

  晝夜不停叁十年 不辭辛勞譯儀規

  修建寺廟與塔院 創立修行六道場

  漢族黃密先例創 顯密圓融通叁藏

  十年動亂受折磨 視若等閑不怨尤

  道心堅韌傳正法 愛國愛教勤勞著

  文革風暴打擊重 弘法大願難爲繼

  上師自歎世緣盡 決心離世端坐逝

  說走就走真道力 道場法流正傳續

  一生弘法利衆生 提倡戒律振僧綱

  發願溝通佛教學 多待佛子繼遺志

  各國論著譯漢字 漢藏經論譯外文

  諄諄教導應記取 學術交流作貢獻

  顯密十德堪敬佩 宗師道風千古頌

   丙寅年仲夏 叁寶弟子李鴻敬撰

  

  廿二、憶海公上師教誨我們 發揚佛教的優良傳統

   我國佛教徒,爲了解決衣食住處問題,曾有不少高僧大德,提倡亦農亦禅的生活方式。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如百丈、懷海和沩山靈祜等,都非常重視農業和林業等生産勞動,我們的海公上師更爲突出。他老人家經常教誡我們,要發揚祖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優良傳統、自成都近慈寺開創以來,便采取了農禅並舉,便體現了馬祖、百丈自耕自食的精神。

   解放後,即一九五○年,上師爲了貫徹黨的自食其力政策,叫我們去綿竹縣漢旺鄉雲霧寺植樹造林,開荒種地,爲國家創造財富。遵照這一教誨,由金剛院的上座有、融空、先學、請佛、興法和方雲師先到,其後還有近慈寺加行堂,學戒堂甚至學事堂的僧人,亦到雲霧寺、植樹種地。一九五一年上師也到雲霧寺,一面講授教法、安居結夏,一面寫講義率衆植地造林,開荒種地,並親到山坡上來鼓勵大家,講述造林的重要意義。爲了森林不受破壞,還派一位善于武術的隆吉師負責看守山林,在他認真的護理下,避免了亂砍亂伐現象,這對發展社會經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莊嚴國上,利樂有情”這是佛陀的教導。一九五叁年,上師率衆到五臺,接受了久已失修的清涼橋吉祥寺,節衣縮食,铢積寸累。一面修複寺廟,一面美化環境。遵照上師的教誡勞動學修兩不誤,弟子們翻山越嶺,到西臺山下的成果庵去擡木料,修複殿宇,一邊走一邊默誦每天必修的儀軌。五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但在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時期,山上梵宇琳

  宮和翠綠的林海,累遭破壞、名山勝景變得面貌全非,爲了莊嚴五臺山,從一九五叁年至一九五六年,上師率衆大量種植松樹,弟子們不辭勞苦到十九裏外的森林中移植幼苗,後來又到山西省林業局領來大量松樹種子,播種于山上。僧衆們不僅把清涼橋的前後左右的荒山都種上了樹。還跑到方圓十九裏的荒山上植樹造林。我一別五臺山已有二十余年,清涼橋可能變成了群峰翠綠,名不虛傳的清涼橋勝景了。

   不僅植樹造林,師還給大家建立起畜牧業組,要僧衆植樹造林,種地和搞好叁項工作,以達到生活自給,不用國家補助。我們上師雖然同我們永別了,但他老人家對我們的教授教誡,時時刻刻都還是銘記在心。願他老人家發揚佛教優良傳統、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精神永垂不朽。

   一九八六年 弟子馬慶雲

  

  廿叁、紀念能海上師一百十周年誕辰

   我的緬懷

   海公上師赴藏學密法,深得藏傳佛教宗喀巴大師及諸大德密傳,對黃教教法造詣很深,精研透澈。回內地弘揚密宗,鼎盛一時。佛教從唐朝南禅宗興旺之際,直至而今,廣修禅法,各大寺廟,禅師大德,證得明心見性者層出無窮。近數十年,藏傳密宗在內地頗爲盛行。海公上師在成都外南近慈寺創建密宗第一金剛道場。當時七衆弟子雲集上師座下,聆聽上師講經說法,修持密法,普渡衆生。每有大型佛事、傳菩薩戒及密宗灌頂大法,佛事博大,殿宇輝煌,油燈千盞,水杯無限,鮮花遍殿堂、果品糕點滿具盤,燈光四射,映照出另外人間佛刹、香燭缭铙,鈴鼓聲鈞,誦經梵音響徹雲霄。顯現出金科曼茶那莊嚴之妙境。衆弟子稽首禮拜,皆得大日如來密乘教法之加持,領悟人生妙趣,識宇宙之真谛。如此殊妙勝境非大乘

  密法不可得知也。

   我昔日家母信佛教。家母感到人間苦多,社會繁雜,爾虞我詐的舊社會,難以生存,萌生離俗出世、歸依佛門求得解脫之念。時年我十歲左右,隨著家母的信仰我也隨之而同化。在我幼小的心中也感到舊社會之惡劣、人欺壓人,人吃人的現象時時有之,而對舊社會不理解,産生嫉惡憤世,想跳出人間大火坑。家母領我去近慈寺見到海公上師,慈顔容貌莊嚴無比。而生出家之想、又得上師開導更增加了我出家的信念,特別是幼小出家感到難能可貴。家母也極贊同我學佛。許多因緣由于我善根初發,成爲佛門弟子一員。但是,在上師教化衆生時,我最難忘有二叁事,現回憶如下:其一:我小時人靈巧,初到近慈寺,正遇上師雲集衆弟子在大威德殿講經說法。我也隨同大衆坐在左邊。因爲左邊是男居士坐處,我的側面同坐一位老居士姓周,同我是家門。在聽經前,有一段誦經過程,當誦到須彌供時,有一種手印,叫須彌供手印,我見側面的老居士做此手印,我一看就會做了。此居士甚贊我之靈巧聰明。有心問及我的情況後,善言勸我回家讀書,並言,他能出力幫助我讀書一事。此事上師知道了,阻止了這位好心居土的想法。並說:不要斷我的發心善根。此話語雖短其意深長。因爲,每人善念如若受到其它因緣阻止,就失去了一種萌發善心的機會。時過境遷,不免另生出其他不可想像事情。要再出家就難了,如若聽了老居士的話,豈不斷了我初發善心的機緣,又踏上人間受苦之路。初到廟中,受到上師親切關照,派師父管我吃和住。愍我幼年入廟,離母別家、特別的像慈母愛子一樣,關心我,照看我。怕我凍,叫侍者師父賜給我一床小墊褥,此墊褥是上師從西藏學成回川,跟隨上師數年很有價值意義的物品,同時,也是上師學法修定常坐的座具,很有加持力。我愛之如命,此褥隨我二十多年。特別是我離開上師後,見此物就引起我懷念。思物時,就好像看見上師慈容坐在自己面前,用手摸我頭頂作加持。

   其二:上師對青年人,最爲愛護,寄期望于青年人,因爲,弘揚佛法,要後繼有人。上師在近慈寺創辦沙彌堂、譯經院。沙彌堂是如我一類的小人,年不滿拾叁周歲。宗旨是培養佛學人材。如同當時的重慶漢藏教理院,均爲佛門的專門學院。沙彌堂每天主要時間是讀經書,包括佛教理論書籍。也就是大乘各種論藏,如俱舍論,中觀論等。早晚誦經。在沙彌堂

  求學的沙彌鼎盛之時,有八十多人,都是四川各寺院各小廟送來學法的,我住沙彌堂數年,背誦的書有沙彌戒、定道資糧、菩提道次第、俱舍論、現證莊嚴論、中觀論、唯識論,因明論等佛教理論書籍。使我對佛學有一定的理解。上師創建沙彌堂,費盡心血建譯經院,新修房屋,吃、住,教均有人管理,體現了上師的大慈大悲,對待沙彌如同自己的子女一樣的倍加愛護教養。小沙彌在沙彌堂亦同寺內大師父一樣,過午不食,上師意識到沙彌年幼,過午不食,沙彌受不了要餓,派侍者師父送點心到沙彌堂,散給小沙彌吃,不讓正當發育的沙彌身體受到影響。沙彌堂的衆沙彌在上師的護祜下茁壯成長。後來譯經院建成,我又住進譯經院學藏文。

   事之叁:我在五六年中又有幸見著上師。在未見之前自己很有顧慮,怕見上師被指責受呵斥,自己感到慚愧。而見著上師後,上師仍是從前一樣,慈祥和藹、容光笑面的向我說:要自己已種下的善根不要斷,信仰佛法之念不要丟。談到一切世間法就是如此。所謂佛法住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尤如覓兔角。又言:爲出生死路,隨緣度春秋。這種隨緣而安的高尚境界,是超出一般常人的思想意識,也恰去掉我凡夫俗子顧慮之念。上師是有修證的大德,他悲愍衆生,慈悲觀照諸弟子。不會因弟子形相改變,而棄去不管。反而體現出上師對一切衆生不生分別相,怨親平等,無德無怨的真空妙境。這點凡是受過上師教誨的弟子們均能感覺到這種殊恩。誰知,這次分別竟成爲永…

《能海上師永懷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法尊法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