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此可被改变。这说明了我们的祈愿为何会有效,以及度母为何会回应。
这也说明了,为何在证得自心本性时,所有的恐惧会同时消失。
八种怖畏
依照传统的说法,度母能保护众生免于八大恐惧或危险,例如象、狮、蛇、火、水、盗贼、牢狱及非人(鬼魅);在古印度时代,这八种危险显然是人类最大的挑战。不过,度母的能力不止于此。只要我们具足信心向她虔诚祈祷,度母可以保护我们免于所有的危险。
对于八种怖畏,有另一种说法。首先,八种怖畏可以指在我们的生活中,身体所可能面临的不同危险。再则,可以指心中的情绪烦恼,这些是最主要的危险,因为它们可能导致我们去作负面的行为。由于业力因果的关系,这些行为于是成为未来我们一切痛苦的起因。
八种怖畏有以下的对应诠释:
◆大象之灾=盲目(痴)
◆狮子之灾=傲慢(慢)
◆大火之灾=愤怒(瞋)
◆毒蛇之灾=嫉妒(疑)
◆盗贼之灾=邪见
◆牢狱之灾=贪婪
◆大水之灾=贪爱与执着(贪)
◆非人之灾=怀疑
为了保护众生免于内在的恐惧,度母也能消除烦恼情绪,这些是我们痛苦的起因,也是我们所受的苦果。
自古以来,有许多度母拯救众生免于毒蛇、大火、非人侵扰等等的故事,但是,只要向她祈请,度母的救度事业从过去到现在并无丝毫改。当代也有一些故事可以作为证明。
度母和牙痛
当卡卢仁波切在西藏康区的八蚌寺时,曾经患了严重的牙痛,当时他大约十七、十八岁。度母在他的梦境中告诉他:「虽然你对我没有特别的信心,也没有修持我的法门,不过我可以传你这个咒语,只要持诵一万遍,你的牙痛就会好了。」卡卢仁波切于是遵照度母的指示,念完一万次的咒语,隔天他的牙痛就完全好了。
问:度母的事业是保护众生,也有其他例如玛哈嘎拉(又称大黑天)等护法的角色,也是保护众生,请问祂们之间有何差别?
仁波切答:这两者的保护,内容略有差异。玛哈嘎拉与其他护法的主要事业,是为去除修行和佛法事业的各种障碍,包括一切有害于佛法的内、外状况。度母的保护则是比较属于个人的,是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困境中护佑我们。
度母面面观
度母的最主要形象是一面二臂、寂静尊的绿度母,她的主要事业是保护众生免于恐惧与危险。
度母的确还有许多不同的形象,例如《二十一圣救度母礼赞文》中的二十一度母、救难八度母和度母瑜珈女等等。然而这些不同的形象并不表示是不同的度母,而是为了因应不同的情况,由同一位本尊所展现的不同形相。
虽然不同形相的度母有不同的修持仪轨,当我们祈请度母时,只要对绿度母祈请就可以,并思惟她能成就我们所求的一切事业。
其他本尊,如手按大地母、咕噜咕咧佛母、大白伞盖佛母、佛顶尊胜佛母、时轮金刚的佛母、无我母等,有时也被认为是度母的化现。
所有女性的本尊,尽管样貌多变,其本质真正只有一个,就是般若波罗密多,也就是圆满的智慧。
度母续的起源
度母续的起源与所有的续法一样,无法追溯其时间。续法是由不同的佛以其遍智力,在不同的时期依不同因缘而宣说,因此无法确定其起源。究竟而言,续法是恒常存在的。度母续也是一样,安住于佛的遍智之中,这部续在此时代由佛宣说之前,早已于过去多劫中宣说过。
就我们所在的这一劫而言,度母续在释迦牟尼佛出世前,已由观世音菩萨在普陀拉净土中多次宣说。
我们所在的这一劫分为四个部分:
◆一、大劫:指一切劫的开始,此时人的寿命极长,且物资丰饶、具有正见、相亲相爱,因此具足安乐。
◆二、中劫:寿命、物资、安乐开始衰败。
◆三、成劫:衰败更加明显。
◆四、坏劫:我们所处的艰困时代(我们所有的历史,甚至更久以前,皆属此劫),人的寿命限于百岁,而安乐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
观世音菩萨最初在「大劫」时期以八十万句偈宣说度母续,第二次在「中劫」时以六时万句偈宣说度母续,第三次在「成劫」时期以一万两千句宣说。最后一次是在坏劫、释迦牟尼佛出世之前,以一千句偈宣说。
释迦牟尼佛宣说续法
我们现在所知的度母续,并非由观世音菩萨所宣说的度母续,而是释迦牟尼佛依以下因缘所说:
释迦牟尼佛在证悟的前夕,于菩提树下禅定之时,一群魔众前来干扰,想要阻止他成佛;此时度母示现,并以八声大笑令魔军退倒在地,无法作乱,释迦牟尼佛因此安住于三昧而于清晨证得佛果。此后,他随即宣说度母续,而那时尚非将续法传至人间的时机,待至数百年后方才因缘具足。
释迦牟尼佛宣说续法时,并非对人道众生宣说,而是对菩萨、天人、龙族及其他众生宣说,且地点大部分不在人间,而是在普陀拉净土等其他地方。包括度母续在内的大部分续法,都是由金刚手菩萨所守护,也因此金刚手菩萨被称为「秘密守护主」。在有人类以前,曾有其他类的众生能够接受续法,并透过修持而得到利益。
度母法门的仪轨在佛陀灭度很久以后,才由圣众揭示。例如学者月官居士在净观中由本尊亲授一百零八部仪轨。
问:不论我们的愿望是什么,持诵度母祈请文可以满所有的愿。但如果们的愿望不是那么好,比如像小偷那样可以偷到东西呢?
仁波切答:诸佛菩萨完全是为了利益有情。诸佛菩萨有三种极大的功德:遍智、大悲以及大力。他们不只是以大悲来利益众生,且利益众生的方法也不会有偏差。因此,度母圆满众生的愿望,而这些愿望必须是能为他们带来暂时及永久的安乐;对于会造成恶业或更多痛苦的愿望,度母不会让他满愿。
由于我们对什么是有益、什么是有害,可能仍因盲目而无法分辨,因此在一些祈请文中,我们会祈请本尊为我们分辨。例如,我们会说:「如果这对我有益,愿我所愿得以成就;如果这对我有害,愿我所愿皆不成就。」或者说:「如果这个愿望不好,愿我不会有这样的愿望;就算在心里生起这样的愿望,也愿它不要成真!」
问:据说因果业力是真实不虚的,我们必定要承受自己所造的业。如果我们祈请得到自己所未拥有的,或祈请去除生活中痛苦的状况,这不是违背了业果的法则吗?
仁波切答:每个人的业都不同,且有各种不同的业。有些业是无法转变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要受苦的业,还是会发生。反之,如果没有享受安乐的业,也不会发生。祈请文很难能改变事情。
当我们说因果业力真实不虚时,是指若无任何其他因素阻止事情发生,则因必然会产生果。但如果这之间有了新的因素,就可能产生变化。虔敬心、祈请文,以及忏悔过去所造的恶行,都是可以转业的因素。这些是和真实证悟者或本尊相关的甚深法门。除非能让这些因素发生作用,否则业必然会正确无误的产生果。除非我们将刚发芽的草拔除,否则草的种子必然会发芽茁壮。
文章撷自《波卡仁波切谈度母》∕灵鹫山出版
《波卡仁波切谈度母》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