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恒相续转。
[21]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五心章〉以十二门分别中,说第二门云︰
第二辨相者,且如眼初堕于境,名率尔堕心。意识先未缘此,今初同起,亦名率尔。故《瑜伽论》第三云︰「意识任运﹝及﹞散乱缘不串习境时,无欲等生。尔时意识,名率尔堕心﹝唯缘过去境。五识无间所生意识,或寻求、或决定,唯应说缘现在境。若此,即缘彼境生﹞。」有欲等生,寻求等摄故。
又《解深密经》及〈决择〉七十六说,五识同时必定有一分别意识俱时而转。故眼俱意,名率尔心,初率堕境故。此既初缘,未知何境──为善?为恶?──为了知故,次起寻求。与欲俱转,希望境故。既寻求已,识知先境,次起决定,印解境故。决定已,识境界差别,取正因等相──于怨住恶,于亲住善,于中住舍──染净心生。由此染净意识为先,引生眼识同性善、染,顺前而起,名等流心。如眼识生,耳等识亦尔。
[22] 此下为彼设救言。
[23] 《瑜伽》卷四中云︰
又于烧热大那落迦中,多受如是治罚重苦──谓彼所摄狱卒以诸有情置无量逾缮那热、极热,遍极烧燃大铁鏊﹝藏文作「lcags zavs」﹞上,左右转之,表里烧煿。又如炙鱼,以大铁串从下贯之、彻顶而出,反复炙之,令彼有情诸根、毛孔,以及口中,悉皆焰起……。
[24] 「愤」字,《疏翼》原作「瞋」,《大正藏》作「愤」。
[25] 《瑜伽》卷五云︰
或有所得自体,由自所害,不由他害──谓有欲界天,名游戏忘念,彼诸天众,或时耽着种种戏乐久相续住,由久住故,忘失忆念,由失念故,从彼处没。或复有天,名曰意愤,彼诸天众有时展转角眼相视,由相视故,意愤转增,意愤增故,从彼处没。
[26] 即「四种得自体差别」。
[27] 即须弥山四陲。
[28] 居须弥山顶。
[29] 如理《义演》云︰
除四王天、忉利天,以彼二天可相杀故。
[30] 即《瑜伽》卷三「一剎那五识身生已」文。
[31] 胜友《瑜伽师地论释》云︰
「率尔心」者,谓由唯依住境义体故,如是意识亦由如是行相故,许为率尔心。
[32] 「彼」,谓《瑜伽》。
[33] 引义非文。
[34] 谓以前五识为依。
[35] 「五识身」,《瑜伽》第三原作「眼等识」。
[36] 「七十六」,《述记》原作「六十七」,今改。《瑜伽》卷七十六云︰
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
[37] 《集量论》第一〈现量品〉初云︰
又意以缘及领受色等境界为行相而转起,唯无分别。
见德格丹珠因明部﹝ce, 15B.6﹞。
[38] 如本论卷五初云︰
灭定既是圣道等流,极寂静故,此亦非有。
[39] 「耳」,即耳识。
[40] 道邑《义蕴》云︰
此意说定中先有意识,后耳识生,既得以意为五识缘,何故五位出心,不以第七为第六依耶?
问︰安慧灭定,既无第七,如何说七为第六依?答︰就前师说。或此第二义,非唯安慧,故不相违。下准此释。
[41] 「自」字,原作「异」,应改。
[42] 「自」字,应作「异」。
[43] 「缘」,即等无间缘。
[44] 即难陀等。
[45] 本论《述记》卷十九云︰
金刚心菩萨等,既有二说,若已起者,时少,故不说。
本论卷十云︰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即初现起。……有义:此品解脱道时初成佛故,乃得初起。
[46] 见《摄论》卷一、两释卷三。说母胎中和合识「依染污故,时无断故」。
[47] 《摄论‧无性释》云︰
如是结生相续时识于一切处、一切种类、一切时分,皆依染污。即中有摄后心为依,此所依心,生有为境。于一切处、一切种类、一切时分,是染污故,能依之识非是意识,由此越于意识法故。或有说言:与四烦恼恒相应心,名染污依,已相续心应成染污。此已成立许为无记,异熟性故。
《枢要》卷下解世亲所以或指第七意者,因无性有「或有说言等」文。
[48] 《摄论‧世亲释》云︰
谓此意识﹝即第六﹞贪等烦恼所染污,意﹝即第七﹞为所依止,缘生有境,故是染污。即此﹝藏文作「yid bon movs pa can」﹞为依,名染污依。于此位中所依异熟,不容染污,是无记故。
[49] 《对法》卷二云︰
云何非苦似苦,住大寂静?谓已得究竟菩萨摩诃萨等,乘大悲愿力故,生诸有中。由能除灭无量众生相续大苦故,名住大寂静。
[50] 即难陀等师之说。
[51] 《瑜伽》卷三原作:
亦非五识身有二剎那相随俱生,亦无展转、无间更互而生。
[52] 如理《义演》云︰
如定中意识先有,得与五识为依,如无心位意断已,应用七、八为依,以恒有故。
[53] 此应指四缘中之等无间缘。
[54] 即本论卷七。
[55] 智周《演秘》云︰
自身八识,名为异类。
[56] 于中有二︰一、难他识为依,二、难前为后依。
[57] 即初难中初「诸识不俱难」。
[58] 《瑜伽》卷五十一原文作:
谓阿赖耶识或于一时,唯与一种转识俱转,所谓末那。何以故?由此末那我见、慢等,恒共相应思量﹝藏文作「rlom pa」﹞行相,若有心位,若无心位,恒与阿赖耶识一时俱转、缘阿赖耶识以为境界,执我、起慢思量行相;或于一时,与二俱转,谓末那及意识;或于一时,与三俱转,谓五识身随一转时;或于一时,与四俱转,谓五识身随二转时;或时乃至与七俱转,谓五识身和合转时。
[59] 道邑《义蕴》云︰
同所依缘,名为「用等」。或俱能变见、相二分,名「用等」。自证一故,名「体等」。
[60] 即无异类识作自心隔。
[61] 如理《义演》云︰
意说心、心所自前后生时,无余心等能隔自心,名「无间缘」。
[62] 《瑜伽》卷三十八云:
等无间缘及所缘缘,唯望一切心、心法说。由彼一切心及心法前生开导所摄受故,所缘境界所摄受故,方生、方转。
[63] 《瑜伽》卷三云:
因缘者,谓种子。等无间缘者,谓若此识无间,诸识决定生,此是彼等无间缘。所缘缘者,谓诸心、心所所缘境界。增上缘者,谓除种子,余所依;如眼及助伴法﹝如作意等﹞望眼识。所余识,亦尔。
[64] 即指《摄论‧无性释》。
[65] 《摄论‧无性释》卷一原文:
心及心法,四缘定故。
[66] 见《摄论》卷一。《摄论‧无性释》云︰
又若离其俱生俱灭摄受种子相应道理,但执唯有前剎那心能为种子,引生无间后剎那心;即阿罗汉后心不成,不应得入无有余依妙涅槃界。由最后心能为种子,等无间缘,生余心故,如是即应无无余依妙涅槃界。是故色、心前后相生,但应容有等无间缘及增上缘,无有因缘。
《摄论‧世亲释》云︰
谓阿罗汉终不应得无余涅槃,色、心两因永无尽故。前剎那色望于后色,前剎那识望于后识,应知容有等无间缘,无有因缘。
[67]《摄论‧无性释》原文作:
又经部师不说唯色名为心法,等无间缘,此所无故,心及心法,四缘定故。
[68] 如理《义演》云︰
第三、是上座部中经部师。
[69] 《显扬》卷一。
[70] 「施设离别」,《疏》引为「离别施设」,今改。
[71] 《显扬》卷一原为:
由此与心同缘一境,故说和合,非不和合。如薄伽梵说︰若于此伺察,即于此了别;若于此了别,即于此伺察;是故此二恒和合,非不和合;此之二法不可施设离别殊异。复如是说︰心、心法行,不可思议。证有此二阿笈摩者,如薄伽梵说︰由依寻伺故,发起言说,非无寻伺。诸心法中略不说者,如其所应广说应知。如识与心法不可思议,是诸心法展转相望,应知亦尔。
《瑜伽》卷五十五云︰
问︰如经言︰「此四无色蕴当言和合,非不和合,不可说言如是诸法可分、可析,令其差别。」何故彼法异相成就,而说和合无差别耶?答︰众多和合,于所缘境受用﹝和﹞领解﹝藏文作「don rtogs pa」﹞方圆满故,若不尔者,随缺一种,于所为事应不圆满。
[72] 本论《述记》卷四十四云︰
即简相似法沙门义,彼一一心所自望为缘,非望余故。
《大毗婆沙论》卷十云︰
相似相续沙门说曰︰心与心作近等无间缘,非受等。受等与受等作近等无间缘,非心等。
[73] 道邑《义蕴》云︰
第七决定见道位转,第八金刚无间、解脱,两师不同﹝见本论卷十中﹞,言「随﹝其﹞何位」也。
[74] 「即」字,《义演》作「即」,余多作「既」。
[75] 「等」,谓《摄论》世亲、无性两《释》。
[76] 如《对法》卷五云︰
等无间缘者,谓中无间隔,等无间故,同分异分心、心所生,等无间故,是等无间缘义。中无间隔等无间者,不必剎那中无间隔。虽隔剎那,但于中间无异心隔,亦名中无间隔。若不尔,入无心定心望出定心,应非等无间缘,然是彼缘。是故于一相续中前心望后心,中间无余心隔故,是等无间缘。如心望心,当知心所亦尔。同分异分心、心所生等无间者,谓善心、心所望同分善、异分不善、无记,无间生心、心所,为等无间缘。如是不善、无记心、心所,望同分、异分无间生心、心所亦尔。又欲界心、心所,望欲、色、无色界,及无漏无间生心、心所为等无间缘。如是色界等心、心所,各各别望色界等及欲界等无间生心、心所,如其所应,尽当知。
[77] 「等」,取《瑜伽》卷七十六。
[78] 「意」即意识。
[79] 《瑜伽》卷七十六云:
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
[80] 《瑜伽》卷三:
若不散乱,必定意识中第二决定心生。由此寻求、决定二意识故,分别境界。
[81] 《佛地经论》卷三云︰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初地初现观时最初现行。
《庄严经论》云︰
若诸菩萨证法现前﹝藏文作「现观」﹞时,即得一切平等性智。
《佛地经论》卷三云︰
无漏种姓,无始本有,依异熟识,生灭相续;发心已去,由外熏习渐渐增长;大圆镜智相应心品,金刚喻定现在前时,转灭一切有漏种子﹝及﹞异熟识等,尔时方得最初现行一切佛果,无漏种子圆满依附,尽未来际,常无间断。
《庄严经论》卷三云︰
转第八识得镜智。
[82] 《摄论》卷一、两《释》卷三。
[83] 《对法》卷七初。
[84] 「悲愿」,《对法》卷七原作「大悲愿力」。
[85] 《瑜伽》卷八十五云:
等无间缘者,谓前六识等及相应法,等无间灭,后六识等及相应法,等无间生。
[86] 「三」字,《述记》作「王」,今改。
[87] 《显扬》卷十八原文为:
若从此识等无间,诸识等决定生,此是彼等无间缘。
[88] 即异识。
[89] 《摄论‧无性释》卷一解论文「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
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云︰
谓于声闻,虽离为说阿赖耶识,但由粗浅色等境界,苦、集等性、无常等行,正观察时便能永断一切烦恼。彼为此义,依世尊所,勤修梵行。
言「粗浅」者,谓诸色法体相粗故;受等诸法所缘、行相,易可分别,行相粗故;与此相违,如其所应,阿赖耶识说名「深细」。如说「我不说一法未达未遍知﹝藏文有「终可脱离苦」﹞」等者,此密意说不断烦恼,以别相声,说总相处,非诸烦恼,有各别断,或取共相无常等行﹝《了义灯》卷十二云「此意以别相名,意诠生空总相义处方能断惑。或共相无常行,非缘别别色等之智而能断惑」﹞。故不为说阿赖耶识,亦无过失。
如理《义演》云︰
若准《摄论》文,即言别意总。言「一法未达」名「别」。意有生空理名「总」。即准断执证生空理故,则密意说。……又如有云︰「一法未解﹝原作「达」﹞」,可即不解一法,亦是言总意别与此意同。
智周《演秘》云︰
二乘之人依十六行观于四谛,赖耶既在苦谛中收,无常等行亦该第八。 据斯共相,二乘亦知。所以圣教望共不共二相,而说知不知也。
[90] 《了义灯》卷十二云︰
「依」是不共依,「缘」是因缘依。以总聚言,不须分别种之与现。种不离识自体分故,云「依缘同」。
又解︰以总聚言,缘﹝藉﹞第八识。因缘、增上,种现虽殊,总不离第八,但不说等无间,非所缘﹝藉﹞故。此据染说,若无漏位,亦缘﹝藉﹞无间识。
[91] 《了义灯》云︰
「依」即所依,「缘」即所缘。以因缘、增上,俱名为「依」。「缘」即所缘,即下﹝安慧﹞许第八自体及种子,如次计为我及我所师义。
[92] 此即护法义。智周《演秘》云︰
若﹝安慧﹞缘种家,以「依缘同」简无间讫,不烦约胜而重简之,义明定故,由此故知非是彼义。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九、广开导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