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十一、应观察相,十二、不应观察相。
应知过去亦有十二种相︰一、已度因相,二、已度缘相,三、已度果相,四、体已坏相,五、已灭种类相,六、不生法相,七、静息杂染相,八、静息清净相,九、应顾恋处相,十、不应顾恋处相,十一、应观察相,十二、不应观察相。
[20] 《对法》卷三云︰
云何过去?几是过去?为何义故,观过去耶?谓自相已生已灭故,因果已受用故,染净功用已谢故,摄因已坏故,果及自相有非有故,忆念分别相故,恋为杂染相故,舍为清净相故,是过去义。「因果已受用」者,谓已生故、已灭故,如其次第。「染净功用已谢」者,谓如现在贪等、信等,令心染净功能无故。「摄因已坏」者,置习气已,方灭故。「果及自相有非有」者,谓于今时所引习气有故,能引实事无故。「忆念分别相」者,谓唯有彼所缘境相故,一切一分,是过去,除未来、现在及无为故。为舍执着流转我故,观察过去。
云何未来?几是未来?为何义故,观未来耶?谓有因,非已生故,未得自相故,因果未受用故,杂染清净性未现前故,因果﹝应作「及」﹞自相有非有故,希﹝藏文作「mvon par dga” ba」﹞,为杂染相故;不希,为清净相故,是未来义。「有因非已生」者,为简无为,彼虽非已生,而无因故。「未得自相」者,自体未生故。「因果未受用」者,谓彼种子未作所作故,彼性未生故。一切一分,是未来,为执着舍流转我故,观察未来。
云何现在?几是现在?为何义故,观现在耶?谓自相已生未灭故,因果受用未受用故,染净﹝藏文作「染净作用」﹞现前故,能显过去未来相故,作用现前故,是现在义。「因果受用未受用」者,谓因已灭故,果犹有故。「能显过去未来相」者,谓现在世是能施设去来相。所以者何?依止现在,假立去来故;约当得位,假立未来;约曾得位,假立过去。「作用现前」者,谓眼等法正为识等所依等事故,一切一分、是现在,为舍执着流转我故,观察现在。
问︰何故过去、未来、现在,说名言事,非涅槃等耶?答︰内自所证,不可说故。唯曾、当、现,是言说所依处故﹝藏文为「名言事」与「涅槃」分别问答,非总问总答﹞。所以者何?因说过去等事,遂显经中三种言事﹝藏文无「显经中」等意﹞。谓依三世建立,非涅槃等。由彼内自所证,离名言故,不可宣说。又唯去来今是见、闻、觉、知言说所依处故。
[21] 《辩中边论》卷二〈辩真实品〉第二云︰
应知因果已、未受用,随其所应,三世义别。谓于因果俱已受用,是过去义;若于因果俱未受用,是未来义;若已受用因、未已受用果,是现在义。
[22] 《瑜伽》卷六十六云︰
若于过去生自体差别,明了记忆,名宿住随念。若智具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于念,与念相应,此方得转,是故说名宿住随念智。余如前说﹝「即此智种子由生缘所摄受故,势力增长相续随转,名宿住随念智作证。如是一切,总摄为一,名宿住随念智作证通」﹞。若诸有情好、恶色等种种差别,从彼别别有情众﹝藏文作「ris」﹞没,于此别别有情众﹝中﹞生,说名死生。若修果,眼所摄清净色,以为依止,缘死生境识相应智,名死生智,余如前说。若一切结无余永断,名为漏尽。即于此中世间尽智,及无生智,名漏尽智。所余一切,如前应知。
[23] 「三」字,原作「四」,今改。
如《对法》卷三云︰
以他心通了有贪等种种心行,故名入行﹝藏文作「spyod pa la ”jug pa」﹞。以宿住通了过去生展转来世,故名「来」。以天眼了达未来所往生事,故名「往」。以漏尽通了知解脱三界方便,故名「出离」。如是一切,皆是所通达,后以三通遍缘一切境界故,为舍执着有威德我故,观察所通达。
[24] 《对法》卷十四云:
「心差别通」者,谓依止静虑,于入﹝藏文作「”jug pa」﹞他有情心行差别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及彼相应诸心、心法」﹞。
「入他有情心行差别」者,谓如实知有贪等心行差别。
「宿住随念通」者,谓依止静虑,于随念前际所行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随念前际所行」者,谓随念过去生名字、种、族﹝藏文作「rigs dav ris」﹞等展转差别事。
「死生通」者,谓依止静虑,于观有情死生差别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
「观诸有情死生差别」者,谓以天眼观诸有情死时、生时、好色、恶色、当往善趣、当往恶趣,后际差别。
「漏尽通」者,谓依止静虑,于漏尽智及彼相应诸心、心法;「漏尽智」者,谓由此智通达一切漏尽方便及诸漏尽。
「威德具足」者,此智成满故。
[25] 《萨遮尼干子经》卷七末云︰
沙门瞿昙所有他心神通智行,所有众生、众生所摄、如其心念︰所谓善心、不善心、无记心、顺烦恼心、背烦恼心、声闻心、辟支佛心、菩萨心、佛心、天心、龙心、夜叉心、干闼婆﹝梵文为「gandharva」﹞心、阿修罗﹝梵文为「asura」﹞心、迦楼罗﹝梵文为「garuda」﹞心、紧那罗﹝梵文为「kijnara」﹞心、摩亩罗伽﹝梵文为「mahoraga」﹞心、人非人心、地狱心、畜生心、饿鬼心、阎罗处众生心、过去心、未来心,悉分别知。何以故?沙门瞿昙安住大悲,能知他心无碍无障。无诸烦恼故,断诸习气故,照一切法故。能如是解,是名他心神通智行。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所有宿命神通智行念知过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及天地成坏、无量世界成、无量世界坏、无量成坏世界、无量成坏劫,知诸众生于是中生、如是种姓、如是名字、如是色像、如是寿命、如是受苦、如是受乐、如是住处、如是衣服饮食。于是中死、还是中生,于彼中死、还彼中生,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尽过去际,悉知无余。又知过去尽过去际所有诸佛,如是眷属、父母、妻子、兄弟、姊妹,从初发心出家求道、修集愿行、供养诸佛、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坐菩提树、成等正觉、如是名号、如是住处、如是胜坐、如是声闻、如是侍者、如是天、如是人、如是大众、如是外道、如是说法、如是度众生、如是寿命、如是灭度、如是正法住、如是像法住,悉能念知。何以故?安住大悲,善解作业故;是智无恼,安住禅定故;是智无畏,善摄智慧故;是智自然,不从他求现得善知故;是智正忆,毕竟不失故;是智功德,究竟大乘故;是智善根,从波罗蜜生到彼岸故;是名知宿命神通智行。
[26] 「由」字,原作「而」。
[27] 「澄」字,灵泰《抄》、《秘蕴》误作「证」。
[28] 本论卷二云:
虽无分别而澄净故,设无实用,亦现彼影。
[29] 智周《演秘》云︰
又《瑜伽论》三十七﹝中﹞、《大般若经》第九﹝初﹞、《萨遮尼干子经》第七﹝末﹞、《璎珞经》第六、《清净毗尼方广经》、《寂调音天子问经十地论》第五、《对法》第十四、无性《摄论》第九,皆悉明之,具如〈章〉引。
当别有〈六神通章〉、或〈三世章〉,今已不见。
[30] 灵泰《抄》云︰
此胜军论师因果等法用,即与上座部因果相似。谓胜军言︰即此一个种子而有二时︰谓生时酬因,灭时引果。即后法为前果,即此现在法至灭相时,与后法生;即灭为因,生为果。
[31] 「彼」,谓胜军。
[32] 如本论卷三云︰
因现有位,后果未生,因是谁因?果现有时,前因已灭,果是谁果?
[33] 《枢要》卷中云︰
别显﹝即「出法体」﹞中有三︰一、举极速以明时,二、举一体而成二﹝即「于一法辨」﹞,三、举二体而彰有﹝即「于二法辨」﹞。
[34] 应有「是」字。
[35] 「等」,包括胜军。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二、逐难证成大乘缘起正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