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叁 十二、逐難證成大乘緣起正理▪P4

  ..續本文上一頁,十一、應觀察相,十二、不應觀察相。

  

  應知過去亦有十二種相︰一、已度因相,二、已度緣相,叁、已度果相,四、體已壞相,五、已滅種類相,六、不生法相,七、靜息雜染相,八、靜息清淨相,九、應顧戀處相,十、不應顧戀處相,十一、應觀察相,十二、不應觀察相。

  

  [20] 《對法》卷叁雲︰

  

  雲何過去?幾是過去?爲何義故,觀過去耶?謂自相已生已滅故,因果已受用故,染淨功用已謝故,攝因已壞故,果及自相有非有故,憶念分別相故,戀爲雜染相故,舍爲清淨相故,是過去義。「因果已受用」者,謂已生故、已滅故,如其次第。「染淨功用已謝」者,謂如現在貪等、信等,令心染淨功能無故。「攝因已壞」者,置習氣已,方滅故。「果及自相有非有」者,謂于今時所引習氣有故,能引實事無故。「憶念分別相」者,謂唯有彼所緣境相故,一切一分,是過去,除未來、現在及無爲故。爲舍執著流轉我故,觀察過去。

  

  雲何未來?幾是未來?爲何義故,觀未來耶?謂有因,非已生故,未得自相故,因果未受用故,雜染清淨性未現前故,因果﹝應作「及」﹞自相有非有故,希﹝藏文作「mvon par dga” ba」﹞,爲雜染相故;不希,爲清淨相故,是未來義。「有因非已生」者,爲簡無爲,彼雖非已生,而無因故。「未得自相」者,自體未生故。「因果未受用」者,謂彼種子未作所作故,彼性未生故。一切一分,是未來,爲執著舍流轉我故,觀察未來。

  

  雲何現在?幾是現在?爲何義故,觀現在耶?謂自相已生未滅故,因果受用未受用故,染淨﹝藏文作「染淨作用」﹞現前故,能顯過去未來相故,作用現前故,是現在義。「因果受用未受用」者,謂因已滅故,果猶有故。「能顯過去未來相」者,謂現在世是能施設去來相。所以者何?依止現在,假立去來故;約當得位,假立未來;約曾得位,假立過去。「作用現前」者,謂眼等法正爲識等所依等事故,一切一分、是現在,爲舍執著流轉我故,觀察現在。

  

  問︰何故過去、未來、現在,說名言事,非涅槃等耶?答︰內自所證,不可說故。唯曾、當、現,是言說所依處故﹝藏文爲「名言事」與「涅槃」分別問答,非總問總答﹞。所以者何?因說過去等事,遂顯經中叁種言事﹝藏文無「顯經中」等意﹞。謂依叁世建立,非涅槃等。由彼內自所證,離名言故,不可宣說。又唯去來今是見、聞、覺、知言說所依處故。

  

  [21] 《辯中邊論》卷二〈辯真實品〉第二雲︰

  

  應知因果已、未受用,隨其所應,叁世義別。謂于因果俱已受用,是過去義;若于因果俱未受用,是未來義;若已受用因、未已受用果,是現在義。

  

  [22] 《瑜伽》卷六十六雲︰

  

  若于過去生自體差別,明了記憶,名宿住隨念。若智具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于念,與念相應,此方得轉,是故說名宿住隨念智。余如前說﹝「即此智種子由生緣所攝受故,勢力增長相續隨轉,名宿住隨念智作證。如是一切,總攝爲一,名宿住隨念智作證通」﹞。若諸有情好、惡色等種種差別,從彼別別有情衆﹝藏文作「ris」﹞沒,于此別別有情衆﹝中﹞生,說名死生。若修果,眼所攝清淨色,以爲依止,緣死生境識相應智,名死生智,余如前說。若一切結無余永斷,名爲漏盡。即于此中世間盡智,及無生智,名漏盡智。所余一切,如前應知。

  

  [23] 「叁」字,原作「四」,今改。

  

  如《對法》卷叁雲︰

  

  以他心通了有貪等種種心行,故名入行﹝藏文作「spyod pa la ”jug pa」﹞。以宿住通了過去生展轉來世,故名「來」。以天眼了達未來所往生事,故名「往」。以漏盡通了知解脫叁界方便,故名「出離」。如是一切,皆是所通達,後以叁通遍緣一切境界故,爲舍執著有威德我故,觀察所通達。

  

  [24] 《對法》卷十四雲:

  

  「心差別通」者,謂依止靜慮,于入﹝藏文作「”jug pa」﹞他有情心行差別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及彼相應諸心、心法」﹞。

  

  「入他有情心行差別」者,謂如實知有貪等心行差別。

  

  「宿住隨念通」者,謂依止靜慮,于隨念前際所行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隨念前際所行」者,謂隨念過去生名字、種、族﹝藏文作「rigs dav ris」﹞等展轉差別事。

  

  「死生通」者,謂依止靜慮,于觀有情死生差別威德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

  

  「觀諸有情死生差別」者,謂以天眼觀諸有情死時、生時、好色、惡色、當往善趣、當往惡趣,後際差別。

  

  「漏盡通」者,謂依止靜慮,于漏盡智及彼相應諸心、心法;「漏盡智」者,謂由此智通達一切漏盡方便及諸漏盡。

  

  「威德具足」者,此智成滿故。

  

  [25] 《薩遮尼幹子經》卷七末雲︰

  

  沙門瞿昙所有他心神通智行,所有衆生、衆生所攝、如其心念︰所謂善心、不善心、無記心、順煩惱心、背煩惱心、聲聞心、辟支佛心、菩薩心、佛心、天心、龍心、夜叉心、幹闼婆﹝梵文爲「gandharva」﹞心、阿修羅﹝梵文爲「asura」﹞心、迦樓羅﹝梵文爲「garuda」﹞心、緊那羅﹝梵文爲「kijnara」﹞心、摩畝羅伽﹝梵文爲「mahoraga」﹞心、人非人心、地獄心、畜生心、餓鬼心、閻羅處衆生心、過去心、未來心,悉分別知。何以故?沙門瞿昙安住大悲,能知他心無礙無障。無諸煩惱故,斷諸習氣故,照一切法故。能如是解,是名他心神通智行。

  

  大王當知!沙門瞿昙所有宿命神通智行念知過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及天地成壞、無量世界成、無量世界壞、無量成壞世界、無量成壞劫,知諸衆生于是中生、如是種姓、如是名字、如是色像、如是壽命、如是受苦、如是受樂、如是住處、如是衣服飲食。于是中死、還是中生,于彼中死、還彼中生,死此生彼、死彼生此,盡過去際,悉知無余。又知過去盡過去際所有諸佛,如是眷屬、父母、妻子、兄弟、姊妹,從初發心出家求道、修集願行、供養諸佛、教化調伏一切衆生、坐菩提樹、成等正覺、如是名號、如是住處、如是勝坐、如是聲聞、如是侍者、如是天、如是人、如是大衆、如是外道、如是說法、如是度衆生、如是壽命、如是滅度、如是正法住、如是像法住,悉能念知。何以故?安住大悲,善解作業故;是智無惱,安住禅定故;是智無畏,善攝智慧故;是智自然,不從他求現得善知故;是智正憶,畢竟不失故;是智功德,究竟大乘故;是智善根,從波羅蜜生到彼岸故;是名知宿命神通智行。

  

  [26] 「由」字,原作「而」。

  

  [27] 「澄」字,靈泰《抄》、《秘蘊》誤作「證」。

  

  [28] 本論卷二雲:

  

  雖無分別而澄淨故,設無實用,亦現彼影。

  

  [29] 智周《演秘》雲︰

  

  又《瑜伽論》叁十七﹝中﹞、《大般若經》第九﹝初﹞、《薩遮尼幹子經》第七﹝末﹞、《璎珞經》第六、《清淨毗尼方廣經》、《寂調音天子問經十地論》第五、《對法》第十四、無性《攝論》第九,皆悉明之,具如〈章〉引。

  

  當別有〈六神通章〉、或〈叁世章〉,今已不見。

  

  [30] 靈泰《抄》雲︰

  

  此勝軍論師因果等法用,即與上座部因果相似。謂勝軍言︰即此一個種子而有二時︰謂生時酬因,滅時引果。即後法爲前果,即此現在法至滅相時,與後法生;即滅爲因,生爲果。

  

  [31] 「彼」,謂勝軍。

  

  [32] 如本論卷叁雲︰

  

  因現有位,後果未生,因是誰因?果現有時,前因已滅,果是誰果?

  

  [33] 《樞要》卷中雲︰

  

  別顯﹝即「出法體」﹞中有叁︰一、舉極速以明時,二、舉一體而成二﹝即「于一法辨」﹞,叁、舉二體而彰有﹝即「于二法辨」﹞。

  

  [34] 應有「是」字。

  

  [35] 「等」,包括勝軍。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叁 十二、逐難證成大乘緣起正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