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七、别破小乘──所执色▪P5

  ..续本文上一页能表示内心。此表,即于声上假立;业,谓发语思;业依语门能起表故,名「语表业」。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唯识章〉云︰

  

  摄法归无为之主,故言一切法皆如也。摄法归有为之主,故言诸法皆唯识。

  

  [60] 「前」字,《金藏》无。

  

  [61] 《摩诃僧祇律波罗提木叉大比丘戒》本﹝梵文为「pratimoksa

  

  mahasajghika vinayemula」﹞云︰

  

  诸大德为得道故,一心勤精进。所以者何?诸佛一心勤精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分律》﹝梵文为「dharmagupta vinaya」﹞卷五十三云︰

  

  譬如有人与大众共行,若在前,若在中,若在后,常得安乐而无有畏。比丘亦复如是,行步入出乃至默然,常尔一心。比丘有如是圣戒,得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进觉悟,常尔一心无有错乱。……

  

  《俱舍论》卷十三,毗婆沙师引经证有无表色云︰

  

  又契经说离杀等戒名堤塘。戒能长时相续堰遇犯戒过故,非无有体,可名堤塘。

  

  [62] 《摄论‧无性释》卷一云︰

  

  由此道理,余部所立胸中色物意识别依,亦不成就。

  

  《杂集论述记》卷十一云︰

  

  《摄论》破上座部即色为意根。

  

  本论《述记》卷三十云︰

  

  上座部救胸中色物为其色根,非第七者。不然,「意非色故」说第七界皆是心故,意识应无二分别故,如五识等依色根故。

  

  《瑜伽论记》卷二说《摄论‧无性释》乃「破正量部心藏色为意根

  

  义」,恐误。

  

  [63] 「初总后别」四字,《金藏》有,余无。

  

  [64] 「初也」二字,《金藏》有,余无。

  

  [65] 《成业论》末云︰

  

  若三种业但思为体,于散乱位及无心位尔时无思,如何得有名具律仪不律仪者?由思差别所熏成种不损坏故,名具律仪不律仪者,故无有过。思差别者,简取胜思能发律仪不律仪无表。由此思故,熏成二种殊胜种子。依二种子未损坏位,假立善恶律仪无表﹝藏文无「熏成」以下二十四字﹞。齐何当言损坏如是由思差别所熏成种?谓从此后,不作因生遮不遮思,如先所受。

  

  [66] 「谓依思者」下,《金藏》作「正是业体。『愿』者,显成无表之相。

  

  谓由发愿制身语思,随」等二十一字。余作「是定道戒愿,谓散无

  

  表,或思起愿」十三字。

  

  [67] 「发」字,《金藏》无。

  

  [68] 「未成佛前」四字《金藏》有,余无。

  

  《枢要》卷中云︰

  

  是除佛外。佛身循环,不增长故。

  

  [69] 「无无表义」四字,《金藏》有,余无。

  

  [70] 「由愿势力」四字,《金藏》有,余无。

  

  [71] 善恶身语七业所熏。《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九〈表无表色章〉云︰

  

  戒但七支,说有无表。律仪名通,无表局故。非由名律仪皆有无表故。律仪之与无表义各别故。

  

  [72] 「如」字,《金藏》有,余无。

  

  [73] 原有依,现无依。原有依者为︰一、施羁旅人,二、施路行人,三、

  

   施有病人,四、施侍病人,五、施园林,六、施常乞人,七、随时施。

  

  [74] 「要」字,《金藏》作「邀」。

  

  [75] 「羯磨」,梵文为「karma」;藏为「las」;汉为「作业」。受戒时有

  

  两表白文字,一为「白」﹝梵为「jbapti」;藏为「gsol ba」﹞,二为羯

  

  磨。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十〈表无表色章〉云︰

  

  出家大戒,第三羯磨竟,是事如是持时得。其菩萨戒亦第三羯磨答言「能持」时得。先发期心所邀胜愿,今满足故。僧众法事,此时具故。

  

  [76] 「邀」字,《金藏》作「要」。

  

  [77] 「阇黎」,梵文为「acarya」,即轨范师。

  

  [78] 「杀」字,《金藏》误作「煞」。

  

  [79] 「子」字,《金藏》有。

  

  [80] 「用」字,《金藏》无。

  

  [81] 《了义灯》卷六云︰

  

  问︰无表之色,依表种立,表有多念,依何念立?答︰于初剎那正发身、语之思,或俱时发,或前后发。俱时同一种,前后各别种,皆于初上立。第二剎那以去,非因等起,但名剎那等起。非根本故。

  

  [82] 「不」字,《金藏》误作「故」。

  

  [83] 谓审虑思﹝《瑜伽》卷五十四作「加行思」﹞,及决定思。

  

  [84] 动发思。《瑜伽》卷五十四作「等起思」。

  

  [85] 智周《演秘》云︰

  

  第二念后,心、心所等,但名剎那。剎那剎那自相引起。近因起者,名之为转。依彼现种,立表、无表。剎那等起,名为随转。随前转故,不依现种立无表等。以非决定是善恶性起身语故。由有随转业起分明,故立有也。

  

  [86] 「以」字,《金藏》有,余无。

  

  [87] 见《显扬》卷一。

  

  [88] 谓《显扬》。

  

  [89] 智周《演秘》云︰

  

  彼《显扬论》定、道、别解脱,三戒合说,云「依不现行,建立色性」。三皆能止恶身语故。……此《唯识论》显随心戒,及不随心二戒差别,故别解言「发身语」也。定道不定皆能发故。

  

  道邑《义蕴》云︰

  

  八地以上菩萨能发,七地以前或不能发故。又菩萨能发,二乘定必不尔。「定、道不发业」者,约二乘说,亦不相违。

  

  [90] 此谓除正见、正思维、正精进、正念、正定以外。

  

  [91] 谓现行无漏思。

  

  [92] 智周《演秘》云︰

  

  望发身语,而名为表。据防恶﹝表﹞色,名为无表。

  

  [93] 智周《演秘》云︰

  

  八地以去,及于如来,既恒在定,六纯无漏,岂可不有身语表耶?疏虽三释,后解为正。

  

  [94] 「解」字,《金藏》有,余无。

  

  [95] 《金藏》作「同」,余作「用」。

  

  [96] 「解」字,《金藏》有,余无。

  

  [97] 《金藏》作「期」,余作「祈」。

  

  [98] 道邑《义蕴》云︰

  

  如大乘中唯受一不杀戒等,亦发无表,不要具受五戒。萨婆多亦等,经部不然,必须具受方发无表。

  

  [99] 《枢要》卷中:

  

  问︰若许思所发身语,立「表」名,意亦由思作,应当立「表」称!答︰身语性是业,可依立「表」名。意非体是业,如何得「表」称?问︰身、语、思所作,即许立「业」名;意识,思所作,亦应立「表」称!

  

  答︰不然。身语外彰,他表名「表」。意唯内解,自表非他。造作名为「业」,身、语,体造作;意体虽他引,非作,不名「业」。其触、作意等皆由思作,以成三性。体非造作,亦不名「业」,亦不名自他表,非主、非胜故。五十九﹝至六十﹞云:身语名业道,发思名业,贪、恚、邪见,名道者,顺萨婆多;与此不违﹝如卷六十云「复次,思是业,非业道。杀生及至绮语,亦业,亦业道。贪、恚、邪见,业道,非业」﹞。

  

  [100] 「别抄」谓:《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九〈表无表色章〉。此中说大

  

  乘对无表有无,有三师说,具许有意表。引《瑜伽》卷五十三为证云︰

  

  若有不欲表示于他,唯自起心,内意思择,不说语言,但发善染污无记法现行意表业,名意表业。

  

  第一师云︰

  

  其此表业发无表者,唯是善性。菩萨亦成,唯有三支,依业道故﹝即无贪、无瞋、正行﹞。

  

  第二师云︰

  

  不善亦有无表。十恶业道极重方成,后三意表亦发无表,理有何失?百行所摄,俱名律仪,翻此,乃是不律仪性。故知意三亦发无表。何容发身语思种名无表?独意种思不名无表?……

  

  第三师云︰

  

  意表,总教虽然,不见别文说有无表,发身语思外彰最猛,熏种增上,可发无表。意思内发,唯自表知,非最增猛;虽熏种子,非用倍增。故唯身语,方有无表……。

  

  《略纂》卷二十七云︰

  

  如发身语业时,必有意表以为方便。自意表知我作如是事等。即前表知,后作此事。意俱表业,名意表业。

  

  智周《演秘》云︰

  

  问︰表义云何?答︰后思表前思,名意表业。问︰前思已灭,何所表耶?答︰如第三羯磨无心之时,方名表者。表前方便思故,得名为表。此亦尔也。又思见分及自证分,更互相表,名为表也。」

  

  《略纂》卷七云︰

  

  身语二表,以相表见。意表业者,见自证分、证自证分互各自表,如理应思。

  

  [101] 《瑜伽》卷五十四云:

  

  又定所行色,若依此系定,即由此系大种所造。又此定色但是世间,有漏无漏由定而生﹝藏文作「依有漏无漏世间定而生」﹞,非出世间﹝《略纂》卷二十八云「定、道共戒,何处大造耶?无间有漏无漏任运定能起此色,非励力思惟定能生此色。若菩萨,是无漏。若二乘,是有漏。皆能变化令他受用,名威德定,余假想观不尔,非威德定不名实色」﹞。由此定色有戏论行﹝相之﹞定为因故。又非一切所有定心皆有能生此色功能,唯一类有。如能起化,谓不思惟,但先时作意所引,离诸暗昧,极善清净,明了现前。当是定乃能生色。若定力励数数思惟,假胜解力而得见者,当知不能生起此色。

  

  [102] 《瑜伽》卷六十六:

  

  问︰世尊说有无见无对色,当言何等大种所造?答︰若彼定心思惟欲界有色诸法影像生起,当言欲界大种所造。若彼定心思惟色界有色诸法影像生也,当言色界大种所造。

  

  [103] 「二」字,原误作「七」。

  

  [104] 谓本论《述记》卷十六云:

  

  受所引色中,若定、道共戒,即此﹝本识﹞不缘。唯以观行思为体故。别解表业,此亦不缘,以亦思故。无表色可尔,是思种故。既缘诸种,故得缘之。若尔,如二无心定﹝无想及灭尽﹞等皆依种立,应亦得缘。由此即是心等种上差别功能,但缘种体不缘别能,即不缘者,无表亦尔。是思种上差别功能,亦是防色之别能故。故知如彼,亦不得缘。

  

  [105] 《佛地经论》卷第四云︰

  

  又如空中色等诸法,虽有坏等,但是世俗,而非实有。所以者何?身等三业不善等性,皆由相应发起势力,假名建立,不由自性。非块石等由发起力可实建立为不善,身等亦尔。地等和合所成性故。语业亦如钟鼓声等,非不善等。诸无表业唯以不作为其性故,亦非实有。意业亦由相应势力,立不善等,如余相应,亦非实有。因既非实,果亦应尔。故法界中若业,若果,一切皆是分别所起世俗识等变现而生,如变现相。如是建立,皆非真实。

  

  [106] 《成业论》云︰

  

  由此思故,熏成二种﹝律仪及非律仪﹞殊胜种子。依二种子,未损坏位,假立善恶律仪无表﹝「熏成」以下二十四字藏文无﹞。齐何当言损坏如是由思差别所熏成种?谓从此后,不作因生遮、不遮思如先所受。谁能损坏如是种子?谓若有思能发于表,因此弃舍善恶律仪,及余舍因﹝断善根等﹞亦能损坏。

  

  [107] 谓动发思。

  

  [108] 此非依文而引。

  

  [109] 「发」字下,《金藏》有「表」字。

  

  [110] 「中」字,《金藏》无。

  

  [111]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十〈表无表色章〉第三假实分别门云︰

  

  身语二业,假表业体,实是表色,非是业性。《显扬》﹝卷十八﹞等说身语二业表善恶故,假名善恶,实是无记﹝原文为「色非自体有善恶性,随能发心,假说善恶故」﹞。故不能招当异熟果,从业为假故。《唯识》﹝卷一﹞云「或身语表,由思发故,假说为业」。五十三说「一切表业,皆是实有」。其发身语现行之思,实是业性,招异熟故;而非身语,亦非是表,亦非是色;假名身语表色。所发,是表;所防、所发,俱是色,故思假名色。其无表色,实是无表。无所表示故,而体非色,亦从所发、所防,假名为色。故《显扬》﹝卷一﹞云:诸律仪色「依﹝彼﹞不现行法建立色性」,此从所防,故名为色。以决定故,

  

  [112] 「解」字,《金藏》有,余无。

  

  [113] 见《瑜伽》卷五十三。

  

  [114] 「为」字,《金藏》作「是」。

  

  [115] 「果」字,《金藏》有,余无。

  

  [116] 「亦」字,《金藏》无。

  

  [117] 谓贪、恚、邪行三种。

  

  [118] 「正」字,《金藏》作「又」。

  

  [119] 智周《演秘》云︰

  

  「义」,即境也。

  

  [120] 「也」字,《金藏》有。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七、别破小乘──所执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