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表示內心。此表,即于聲上假立;業,謂發語思;業依語門能起表故,名「語表業」。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叁〈唯識章〉雲︰
攝法歸無爲之主,故言一切法皆如也。攝法歸有爲之主,故言諸法皆唯識。
[60] 「前」字,《金藏》無。
[61] 《摩诃僧祇律波羅提木叉大比丘戒》本﹝梵文爲「pratimoksa
mahasajghika vinayemula」﹞雲︰
諸大德爲得道故,一心勤精進。所以者何?諸佛一心勤精進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四分律》﹝梵文爲「dharmagupta vinaya」﹞卷五十叁雲︰
譬如有人與大衆共行,若在前,若在中,若在後,常得安樂而無有畏。比丘亦複如是,行步入出乃至默然,常爾一心。比丘有如是聖戒,得聖諸根。食知止足,初夜後夜精進覺悟,常爾一心無有錯亂。……
《俱舍論》卷十叁,毗婆沙師引經證有無表色雲︰
又契經說離殺等戒名堤塘。戒能長時相續堰遇犯戒過故,非無有體,可名堤塘。
[62] 《攝論‧無性釋》卷一雲︰
由此道理,余部所立胸中色物意識別依,亦不成就。
《雜集論述記》卷十一雲︰
《攝論》破上座部即色爲意根。
本論《述記》卷叁十雲︰
上座部救胸中色物爲其色根,非第七者。不然,「意非色故」說第七界皆是心故,意識應無二分別故,如五識等依色根故。
《瑜伽論記》卷二說《攝論‧無性釋》乃「破正量部心藏色爲意根
義」,恐誤。
[63] 「初總後別」四字,《金藏》有,余無。
[64] 「初也」二字,《金藏》有,余無。
[65] 《成業論》末雲︰
若叁種業但思爲體,于散亂位及無心位爾時無思,如何得有名具律儀不律儀者?由思差別所熏成種不損壞故,名具律儀不律儀者,故無有過。思差別者,簡取勝思能發律儀不律儀無表。由此思故,熏成二種殊勝種子。依二種子未損壞位,假立善惡律儀無表﹝藏文無「熏成」以下二十四字﹞。齊何當言損壞如是由思差別所熏成種?謂從此後,不作因生遮不遮思,如先所受。
[66] 「謂依思者」下,《金藏》作「正是業體。『願』者,顯成無表之相。
謂由發願製身語思,隨」等二十一字。余作「是定道戒願,謂散無
表,或思起願」十叁字。
[67] 「發」字,《金藏》無。
[68] 「未成佛前」四字《金藏》有,余無。
《樞要》卷中雲︰
是除佛外。佛身循環,不增長故。
[69] 「無無表義」四字,《金藏》有,余無。
[70] 「由願勢力」四字,《金藏》有,余無。
[71] 善惡身語七業所熏。《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九〈表無表色章〉雲︰
戒但七支,說有無表。律儀名通,無表局故。非由名律儀皆有無表故。律儀之與無表義各別故。
[72] 「如」字,《金藏》有,余無。
[73] 原有依,現無依。原有依者爲︰一、施羁旅人,二、施路行人,叁、
施有病人,四、施侍病人,五、施園林,六、施常乞人,七、隨時施。
[74] 「要」字,《金藏》作「邀」。
[75] 「羯磨」,梵文爲「karma」;藏爲「las」;漢爲「作業」。受戒時有
兩表白文字,一爲「白」﹝梵爲「jbapti」;藏爲「gsol ba」﹞,二爲羯
磨。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十〈表無表色章〉雲︰
出家大戒,第叁羯磨竟,是事如是持時得。其菩薩戒亦第叁羯磨答言「能持」時得。先發期心所邀勝願,今滿足故。僧衆法事,此時具故。
[76] 「邀」字,《金藏》作「要」。
[77] 「阇黎」,梵文爲「acarya」,即軌範師。
[78] 「殺」字,《金藏》誤作「煞」。
[79] 「子」字,《金藏》有。
[80] 「用」字,《金藏》無。
[81] 《了義燈》卷六雲︰
問︰無表之色,依表種立,表有多念,依何念立?答︰于初剎那正發身、語之思,或俱時發,或前後發。俱時同一種,前後各別種,皆于初上立。第二剎那以去,非因等起,但名剎那等起。非根本故。
[82] 「不」字,《金藏》誤作「故」。
[83] 謂審慮思﹝《瑜伽》卷五十四作「加行思」﹞,及決定思。
[84] 動發思。《瑜伽》卷五十四作「等起思」。
[85] 智周《演秘》雲︰
第二念後,心、心所等,但名剎那。剎那剎那自相引起。近因起者,名之爲轉。依彼現種,立表、無表。剎那等起,名爲隨轉。隨前轉故,不依現種立無表等。以非決定是善惡性起身語故。由有隨轉業起分明,故立有也。
[86] 「以」字,《金藏》有,余無。
[87] 見《顯揚》卷一。
[88] 謂《顯揚》。
[89] 智周《演秘》雲︰
彼《顯揚論》定、道、別解脫,叁戒合說,雲「依不現行,建立色性」。叁皆能止惡身語故。……此《唯識論》顯隨心戒,及不隨心二戒差別,故別解言「發身語」也。定道不定皆能發故。
道邑《義蘊》雲︰
八地以上菩薩能發,七地以前或不能發故。又菩薩能發,二乘定必不爾。「定、道不發業」者,約二乘說,亦不相違。
[90] 此謂除正見、正思維、正精進、正念、正定以外。
[91] 謂現行無漏思。
[92] 智周《演秘》雲︰
望發身語,而名爲表。據防惡﹝表﹞色,名爲無表。
[93] 智周《演秘》雲︰
八地以去,及于如來,既恒在定,六純無漏,豈可不有身語表耶?疏雖叁釋,後解爲正。
[94] 「解」字,《金藏》有,余無。
[95] 《金藏》作「同」,余作「用」。
[96] 「解」字,《金藏》有,余無。
[97] 《金藏》作「期」,余作「祈」。
[98] 道邑《義蘊》雲︰
如大乘中唯受一不殺戒等,亦發無表,不要具受五戒。薩婆多亦等,經部不然,必須具受方發無表。
[99] 《樞要》卷中:
問︰若許思所發身語,立「表」名,意亦由思作,應當立「表」稱!答︰身語性是業,可依立「表」名。意非體是業,如何得「表」稱?問︰身、語、思所作,即許立「業」名;意識,思所作,亦應立「表」稱!
答︰不然。身語外彰,他表名「表」。意唯內解,自表非他。造作名爲「業」,身、語,體造作;意體雖他引,非作,不名「業」。其觸、作意等皆由思作,以成叁性。體非造作,亦不名「業」,亦不名自他表,非主、非勝故。五十九﹝至六十﹞雲:身語名業道,發思名業,貪、恚、邪見,名道者,順薩婆多;與此不違﹝如卷六十雲「複次,思是業,非業道。殺生及至绮語,亦業,亦業道。貪、恚、邪見,業道,非業」﹞。
[100] 「別抄」謂:《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九〈表無表色章〉。此中說大
乘對無表有無,有叁師說,具許有意表。引《瑜伽》卷五十叁爲證雲︰
若有不欲表示于他,唯自起心,內意思擇,不說語言,但發善染汙無記法現行意表業,名意表業。
第一師雲︰
其此表業發無表者,唯是善性。菩薩亦成,唯有叁支,依業道故﹝即無貪、無瞋、正行﹞。
第二師雲︰
不善亦有無表。十惡業道極重方成,後叁意表亦發無表,理有何失?百行所攝,俱名律儀,翻此,乃是不律儀性。故知意叁亦發無表。何容發身語思種名無表?獨意種思不名無表?……
第叁師雲︰
意表,總教雖然,不見別文說有無表,發身語思外彰最猛,熏種增上,可發無表。意思內發,唯自表知,非最增猛;雖熏種子,非用倍增。故唯身語,方有無表……。
《略纂》卷二十七雲︰
如發身語業時,必有意表以爲方便。自意表知我作如是事等。即前表知,後作此事。意俱表業,名意表業。
智周《演秘》雲︰
問︰表義雲何?答︰後思表前思,名意表業。問︰前思已滅,何所表耶?答︰如第叁羯磨無心之時,方名表者。表前方便思故,得名爲表。此亦爾也。又思見分及自證分,更互相表,名爲表也。」
《略纂》卷七雲︰
身語二表,以相表見。意表業者,見自證分、證自證分互各自表,如理應思。
[101] 《瑜伽》卷五十四雲:
又定所行色,若依此系定,即由此系大種所造。又此定色但是世間,有漏無漏由定而生﹝藏文作「依有漏無漏世間定而生」﹞,非出世間﹝《略纂》卷二十八雲「定、道共戒,何處大造耶?無間有漏無漏任運定能起此色,非勵力思惟定能生此色。若菩薩,是無漏。若二乘,是有漏。皆能變化令他受用,名威德定,余假想觀不爾,非威德定不名實色」﹞。由此定色有戲論行﹝相之﹞定爲因故。又非一切所有定心皆有能生此色功能,唯一類有。如能起化,謂不思惟,但先時作意所引,離諸暗昧,極善清淨,明了現前。當是定乃能生色。若定力勵數數思惟,假勝解力而得見者,當知不能生起此色。
[102] 《瑜伽》卷六十六:
問︰世尊說有無見無對色,當言何等大種所造?答︰若彼定心思惟欲界有色諸法影像生起,當言欲界大種所造。若彼定心思惟色界有色諸法影像生也,當言色界大種所造。
[103] 「二」字,原誤作「七」。
[104] 謂本論《述記》卷十六雲:
受所引色中,若定、道共戒,即此﹝本識﹞不緣。唯以觀行思爲體故。別解表業,此亦不緣,以亦思故。無表色可爾,是思種故。既緣諸種,故得緣之。若爾,如二無心定﹝無想及滅盡﹞等皆依種立,應亦得緣。由此即是心等種上差別功能,但緣種體不緣別能,即不緣者,無表亦爾。是思種上差別功能,亦是防色之別能故。故知如彼,亦不得緣。
[105] 《佛地經論》卷第四雲︰
又如空中色等諸法,雖有壞等,但是世俗,而非實有。所以者何?身等叁業不善等性,皆由相應發起勢力,假名建立,不由自性。非塊石等由發起力可實建立爲不善,身等亦爾。地等和合所成性故。語業亦如鍾鼓聲等,非不善等。諸無表業唯以不作爲其性故,亦非實有。意業亦由相應勢力,立不善等,如余相應,亦非實有。因既非實,果亦應爾。故法界中若業,若果,一切皆是分別所起世俗識等變現而生,如變現相。如是建立,皆非真實。
[106] 《成業論》雲︰
由此思故,熏成二種﹝律儀及非律儀﹞殊勝種子。依二種子,未損壞位,假立善惡律儀無表﹝「熏成」以下二十四字藏文無﹞。齊何當言損壞如是由思差別所熏成種?謂從此後,不作因生遮、不遮思如先所受。誰能損壞如是種子?謂若有思能發于表,因此棄舍善惡律儀,及余舍因﹝斷善根等﹞亦能損壞。
[107] 謂動發思。
[108] 此非依文而引。
[109] 「發」字下,《金藏》有「表」字。
[110] 「中」字,《金藏》無。
[111]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十〈表無表色章〉第叁假實分別門雲︰
身語二業,假表業體,實是表色,非是業性。《顯揚》﹝卷十八﹞等說身語二業表善惡故,假名善惡,實是無記﹝原文爲「色非自體有善惡性,隨能發心,假說善惡故」﹞。故不能招當異熟果,從業爲假故。《唯識》﹝卷一﹞雲「或身語表,由思發故,假說爲業」。五十叁說「一切表業,皆是實有」。其發身語現行之思,實是業性,招異熟故;而非身語,亦非是表,亦非是色;假名身語表色。所發,是表;所防、所發,俱是色,故思假名色。其無表色,實是無表。無所表示故,而體非色,亦從所發、所防,假名爲色。故《顯揚》﹝卷一﹞雲:諸律儀色「依﹝彼﹞不現行法建立色性」,此從所防,故名爲色。以決定故,
[112] 「解」字,《金藏》有,余無。
[113] 見《瑜伽》卷五十叁。
[114] 「爲」字,《金藏》作「是」。
[115] 「果」字,《金藏》有,余無。
[116] 「亦」字,《金藏》無。
[117] 謂貪、恚、邪行叁種。
[118] 「正」字,《金藏》作「又」。
[119] 智周《演秘》雲︰
「義」,即境也。
[120] 「也」字,《金藏》有。
《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七、別破小乘──所執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