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一‧一○八 然诸我执,略有二种:
【疏翼】
答我不可得文势有五中,第四解释彼执分别、俱生伏、断位次。
【述记‧卷四】
破我之中,自下第四解释彼执分别、俱生。若作三科,此即[1]第二也[2]。于中有二︰初、别解二执,第二、「如是所说一切我执」下,总解二执。初中有三︰第一、标执举数,二、列名,三、别解释。此即初也。
总[3]举有其二种。此中诸门,如别章[4]说。谓:迷谛总别、诸识有无[5]、伏断位次、九品所摄、伏与不伏、人法二执断位粗细、分别俱生,二十句等一一分别,如下当知。虽一有情无二十句等,然说法界,亦得有之。言「我执」者,显非唯见。心、心所法皆名执故[6]。
【论文】
一‧一○九 一者、俱生,二者、分别。
【疏翼】
文势有五,第四解释彼执分别、俱生中,第二列执差别名。
【述记‧卷四】
此列差别。
与身俱起,名曰「俱生」;后横计生,名「分别」起。下别释之。
【论文】
一‧一一○ 俱生我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
【疏翼】
第四别解释彼执分别俱生中,第三别解释。中又分三。
【述记‧卷四】
自下别释。先释俱生,后释分别。初中有三︰初、释俱生[7]义,二、显其差别,三、明断位。唯藉内种起,与分别缘别。
「恒与[8]身俱」者,解其「俱」义。而言「转」者,解其「生」义。余文易知。
【论文】
一‧一一一 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
【疏翼】
别释俱生我执中,第二显其差别。于中分二︰先显常相续,后显有间断。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
「常相续」者,显恒起义。「在第七」者,显执所依。「缘第八」者,显所缘境。「起自心相」者,显缘第八不亲着也[9]。「执为实我」者,不称境知[10],故执生也。未得无漏第七识中,我执恒起,名「常相续」。缘恒具故。非如第六意识中执。
何故相续唯在第七?略有二义︰
一、缘少故:谓眼、耳、鼻等、意、八、七识,或九、八、七、五、四、三,缘少故[11]。若加等无间及俱有增上,即更增之。所藉缘少,故第七恒相[12]续我执,非余。如第七卷[13]缘多少说。
二、由行相深及相续故:第八续而不深,第六深而不续,五识不深不续,第七具[14]有,故唯第七,非余。
第七识本质,即以第八为境。由似一、常、似实我相,故缘第八,七我恒行。影像相中,亦无实我,唯似第八,是第七识自心之相。若从见说,名染无记;若从本说,名净无记。以许染净,故[15]杂种所生。执此自心所变之相,以为常、一,不称境故,名为执也;不称本质,名为执者。五识亦应名为有执!
此约影像依他为相。若约所执,当情显现,亦名为相[16]。缘第八者,即是本质。下准此知,相亦有二。
【论文】
一‧一一二 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所变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我。
【疏翼】
第二显俱生我执差别中,第二显有间断。
【述记‧卷四】
「在第六识」,显执所在。第六行相深远,亦复间断;第七深而不断;五识断而不深;第八不深不断。故此我执,唯六识中。
「五取蕴」者,彰此俱生我见之境,不缘无漏。萨婆多中,一切烦恼皆名为取。蕴从取生,或能生取,故名「取蕴」[17]。
今者大乘,如《对法》说欲、贪名取,唯贪为体。染希五蕴,蕴能生取。蕴从取生,蕴立取名[18]。缘蕴总别,显执行相。总缘五蕴为我,名「总」;别缘五蕴为我,名「别」;非二十句等别我见也。二十句见,唯分别故[19]。第七识中,唯缘别识蕴,行相常定,我见一类,不可论其此总,此别[20],故与此殊。第七唯托第八为相,举其本质,言「起自[21]心相」。
此中所言「五取蕴相或总,或别」者,是第六本质。「起自心相」者,是影像相。显缘不着,妄生我解。又第六本质非定一法,故不别言,其实亦有。非无本质是俱生故。故此所言五取「蕴」等,皆是[22]起影像[23]。
【论文】
一‧一一三 此二我执,细故难断。后修道中,数数修习胜生空观,方能除灭。
【疏翼】
第二显俱生我执差别中,第三明断位。
【述记‧卷四】
第三文也。显执细微,断之所在。
无始串习,体相微隐。故《十地》云:远随现行故,不作意缘故,是俱生义,故名为「细」[24]。一、非世道伏。二、非初道断:初道断者,即见道断。三、非地未满修道能断,要第九胜道方断,故言「难断」。初简修道不相应惑[25]。第二简见道一切;第三显自行相细,胜道方除,故唯修断[26]。
一、识分别:第六数断,非第七。二、乘分别:第六识者,二乘数断,非菩萨于[27]六识中。三[28]、习种[29]分别:若菩萨数断习,非种子,若二乘,种数断,非习[30]。
不数断者,道数数修;若数断者,断道俱数。于二乘中渐次行者,故唯修断。若顿悟者,亦通见断,先世间道伴已[31]伏故[32]。菩萨不然,不障地故,无超越故。然初二果,不能断之。有覆无记第九品故[33]。
断有二种︰一、断种,二、伏灭。今论断种。
第六识中:二乘入圣,道暂伏灭;要离自地欲尽方断;于[34]金刚心方究竟尽。菩萨初地暂能伏灭;第[35]四地永不行;金刚心位方究竟尽。第七[36]识中:二乘入无漏心,方[37]暂伏灭;金刚心种[38]方断尽。菩萨七地以前入无漏心能伏;八地以上方永不行;金刚心方顿断[39]尽。故言数数修道,方解除断。
又总而论,六、七道数数修,断有数数、不数数义。二乘断彼第六识我[40]执种子,数数断[41];非习能数数断。菩萨数数断其粗重,名数数断,其种子等道数数修,非断数数。以十地中皆不断故。第七识执,要金刚心方能顿断。三乘修道,道数数修,方能除灭,非数数断。
此中二执[42]行微,名细;何故三心初断[43]名细?
若言品类粗细:初断为粗,难易粗细,先断名细。此中言品类,修道下品,名细,三心约难易,故初断名细。亦不相违。以界言之[44],第九品断名细,品类细故。有难断,不名细,即三心中第二、三品;有名细,非难断,即三心中初中品等;有名细,亦难断,如九品中下下品等。此中所说二我[45]执故。三心约难易以分粗细,九品约行相以分粗细。九品中,从所治行相名细;三品中,从能治行相名细。亦不相违。
唯言生空断者,一、通三乘,二、以行相相翻[46]而说。其实,菩萨亦法空断。「胜生空」者,简异有漏及游观生空心断。彼不能故。
此说无间,非解脱道。
【疏翼】
以上别解释俱生我执讫。
【论文】
一‧一一四 分别我执,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
【疏翼】
文势第四别解释彼执分别俱生中,第三别解释,已解俱生我俱讫。今解分别我执,文亦分三︰一、释分别义,二、显其差别,三、明断位。初中义二︰一、释分别,二、明所在,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四】
此释分别[47]。文亦有三:内缘必藉,兼藉外缘,故于外缘,说于「亦」字。「非与身俱」以来,显异俱生。「要待」以下,显分别义。
言「分别」者,显横计起[48],谓邪教分别及邪思分别。一「分别」言,可[49]通二处也,自下别解分别之执。余文可知。
【论文】
一‧一一五 唯在第六意识中有。
【疏翼】
解分别我执中,释分别讫。今明所在,即初中第二也。
【述记‧卷四】
显执所在。
间断、粗猛,故有此执。余识浅、细及相续故,不能横计、起邪分别[50]。邪分别者,必有间断及粗猛故。以第[51]八识浅而不间断[52],五识[53]间而又浅,七二俱无[54],故唯在六[55]。
【疏翼】
以上二文释分别义讫。
【论文】
一‧一一六 此亦二种:一缘邪教所说蕴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
【疏翼】
第三别解释中第二别解分别我执,第二显其差别。文又分二︰一、即蕴计我,二、离蕴即我。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
第一、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五、我执差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