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五、我执差别▪P2

  ..续本文上一页即是即蕴计我二十句等。自心相等,如前二解[56]。

  

  

  

  【论文】

  

  一‧一一七 二、缘邪教所说我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我。

  

  

  

  【疏翼】

  

  第二显其差别中,二离蕴计我。

  

  

  

  【述记‧卷四】

  

  离蕴计我。余义如前。

  

  心所变相,众同分摄[57]。随其所应,依何法变,或以名教而为本质[58],起自心相[59]。二重如前[60],不说二境总别之相,如《枢要》说[61]。

  

  

  

  【疏翼】

  

  以上第二显其差别讫。

  

  

  

  【论文】

  

  一‧一一八 此二我执,粗故易断,初见道时,观一切法生空真如,即能除灭。

  

  

  

  【疏翼】

  

  解分别我执中,第三明断位。

  

  【述记‧卷四】

  

  显执相粗,断之所在。违见道故,道生便灭。相见道中,不断之故,故论言「初」。

  

  又真见中,有无间、解脱。无间道断,异解脱名「初」,此依种子;又解脱道能断粗重,亦名为「初」,此约一心。若三心者,准[62]法执说。唯有三品断,望俱生者,总名为「粗」。行相猛,名为「粗」[63]。初圣道除,名为「易断」。此依二乘及行相[64]说,言生空断。菩萨亦通以法空断。

  

  

  

  【疏翼】

  

  以上第四解释彼执分别俱生中,第一别解二执讫。

  

  

  

  【论文】

  

  一‧一一九 如是所说,一切我执,自心外蕴,或有或无。

  

  

  

  【疏翼】

  

  文势第四解释彼执分别俱生中,第二总解二执。文分为二︰一、解所依有无,二、解蕴我有无。初中分三︰一、本质或有或无,二、亲所缘定有,三、缘无常五蕴相。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

  

  此下,第二总释二执,合说本质之有无也。于中有二︰初、解所依有无,后、「然诸蕴相」下,解蕴我有无。合有三解︰一、七、六有无,二、修见有无,三、即离有无。随义应说。

  

  从粗至细展转推故。即是他人及于己身以为本质,并是此摄。能缘缘不着,皆名心外故[65]。第七计我心外唯有[66]。第六计我,心外之蕴或是于无。如吠世等我,无所依蕴,故说为无。俱生定有,分别或无。即蕴计我,本质是有;离蕴计我,本质是无。

  

  

  

  【论文】

  

  一‧一二○ 自心内蕴,一切皆有。

  

  

  

  【疏翼】

  

  解二执所依有无中,第二亲所缘定有。

  

  

  

  【述记‧卷四】

  

  亲所缘也。

  

  不问即离计为我者,影像必有。故无少法能取少法,唯有自心还取自心,故皆缘蕴。

  

  此上总辨我所依也[67]。

  

  

  

  【论文】

  

  一‧一二一 是故我执,皆缘无常、五取蕴相,妄执为我。

  

  【疏翼】

  

  解二执所依有无中,第三缘无常五取蕴相。

  

  

  

  【述记‧卷四】

  

  结成前义。

  

  影像相分必是蕴故,缘此为我。义显大乘亲缘于无,心不生也,成所缘缘,必有法故。

  

  

  

  【疏翼】

  

  以上第二总解二执中,第一解所依有无讫。

  

  

  

  【论文】

  

  一‧一二二 然诸蕴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妄所执我,横计度故,决定非有。

  

  

  

  【疏翼】

  

  第二总解二执中,第二解蕴我有无。于中有二︰一、立理,二、引教。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

  

  自下第二、解内心相对我有无。内相依他,缘生故有。外境[68]横计,故定是无。

  

  

  

  

  

  【论文】

  

  一‧一二三 故契经说:苾刍当知,世间沙门、婆罗门等所有我见,一切皆缘五取蕴起。

  

  

  

  【疏翼】

  

  解蕴我有无中,第二引教。

  

  

  

  【述记‧卷四】

  

  恐义无由,故引经证内心相有[69]。

  

  言「沙门」[70]者,息恶之义。「婆罗门」[71]者,净行种也,四姓之中一姓,等余三姓[72];或等所余,若天,若魔,若梵等也[73]。总是能起计[74]人。

  

  「所有我见」者,是能执慧。「五取蕴起」,所计境也。余文易解。

  

  

  

  【疏翼】

  

  以上文势第四解释彼执分别、俱生讫。

  

  

  

  

  

  

  

  

  --------------------------------------------------------------------------------

  

  [1] 「此即」二字,《金藏》无。

  

  [2] 若作四科,此即第三也。

  

  [3] 「总」字之前,《金藏》有「斯即」二字。

  

  [4] 即《大乘义林章》卷十四〈二执章〉。〈二执章〉原以十门分别,今

  

  仅存︰一、出体,二、释名,三、性摄,四、相应,五、所缘。

  

  [5] 《金藏》有「地」字。

  

  [6] 〈二执章〉出体门云︰

  

  若言生法我见,唯别境中慧、根本烦恼中萨迦耶见,以为体性。故《瑜伽》﹝卷五十八﹞云:五见世俗有。即慧分故﹝原为「此五见是慧性故,互不相应︰自性自性不相应故」﹞。离慧体无,唯以有漏染慧为体、若言生法我执,随其所应二执通局、慧俱四蕴以为体性。

  

  [7] 「生」字,《金藏》无。

  

  [8] 「与」字,《金藏》有,无。

  

  [9] 为疏所缘。

  

  [10] 即当情显现。

  

  [11] 本论《述记》卷四十云︰

  

  今大乘稍别,眼识依肉眼具九缘生︰谓空、明、根、境、作意,五同小乘。若加根本第八、染净第七、分别俱六、能生种子,九依而生。若天眼,唯除明、空。耳识依八,除明。鼻、舌等三,依七。复除空。以至境方取故。第六依五缘生︰根,即第七也;境,一切法也;作意,及根本第八;能生,即种子;五依生。第七、八,以四缘生︰一、即第八、七识互﹝《金藏》有「互」字,余无﹞为俱有依,并﹝泰《抄》牒文、《金藏》有「并」字﹞无根本依。即为俱有依故。二、以随所取为所缘。三、作意。四、种子。故有四缘也。或说第八依四,第七依三,即以所依为所缘故。此据正义。然若取等无间缘,即如次十、九、八、六、五、四缘而生。即所托处,皆名为缘故。

  

  [12] 「相」字,《金藏》有,余无。

  

  [13] 谓《述记》卷第七本。

  

  [14] 《金藏》作「具」,余作「俱」。

  

  [15] 「故」字,《金藏》作「净、染」二字。

  

  [16] 即所遍计相。

  

  [17] 《俱舍论》卷一云︰

  

  烦恼名取,蕴从取生,故名取蕴,如草糠火。或蕴属取,故名取蕴,如帝王臣。或蕴生取,故名取蕴,如华果树。

  

  [18] 《对法》卷一云:

  

  问︰云何名取蕴?答︰以取合故,名为取蕴。取者,谓诸蕴中所有欲、贪。何故欲、贪说名为取?谓于未来、现在诸蕴能引,不舍故;希求未来,染着现在。欲、贪名取──欲者,希求相;贪者,染着相。由欲希求未来自体为方便故,引取当蕴令起现前;由贪染着现在自体为方便故,执取现蕴令不舍离。是故此二,说名为取。

  

  《瑜伽》卷八十九云︰

  

  当知此中,若所取,若能取,若所为取,如是一切总说为取。

  

  《十地经论》卷八说爱增长名取。

  

  [19] 《瑜伽》卷八十八云︰

  

  又依分别萨迦耶见立二十句,不依俱生。

  

  [20] 「此总,此别」二「此」字,《金藏》作二「有」字。

  

  [21] 「自」字,《金藏》无。

  

  [22] 《金藏》有「是」字,余无。

  

  [23] 本论卷二云「若约所执,当情显现,亦名为相」。

  

  [24] 《十地经论》卷十一〈善慧地〉说六种随逐云︰

  

  一者、有不断随逐:以有不断相似使﹝藏文作「随眠」﹞作缚故﹝藏文作「无间种种长时随逐」﹞……。二者、远对随逐故﹝藏文作「唯紧随逐」﹞:……。三、一身生随逐故:眼等诸入门六种生集识同生随逐故。及阿黎耶熏故随逐﹝藏文作「行于一切界、一切心、一切境而随逐」﹞……。四、不实随逐:对治实义故﹝藏文作「有对治义故、即无义随逐」﹞……。五、微细随逐:于九地中六入处烦恼身随逐故……。六、离苦随逐:出世间行余行不能离故……。

  

  [25] 智周《演秘》云︰

  

  独头贪等,名不相应,世道能伏。

  

  [26] 《枢要》卷上云︰

  

  「此二我执,细故难断」等中,疏有三解︰一、以修道之中我见行相微细,于见道见故;或修道中,自望前八品为细故。二、以见道易断名细,上道难除名粗,为三心中,自分粗细﹝三心能除软中品等随眠。见本论卷九﹞。三、见道约能治道弱,所断相,从初品名细。修道约自品行相名细。「难断」疏解亦三︰一、世道不伏。二、渐次初道不断,非见断故。三、缺道不能除,要九品满道方能断故。

  

  此下增第四解,乃指小乘超越第三果人,断第六识执,有五释不同。今姑略。

  

  [27] 「于」字,《义演》牒文、《金藏》作「于」,余作「断」。

  

  [28] 「三」字下,《金藏》有「种」字。

  

  [29] 《义演》释义作「习种」,余无「种」字。

  

  [30] 如理《义演》云︰

  

  问︰此论言于修道中,数数修习方能除断。如何除断?答︰有三义︰「一识分别」者,意云︰此显数数修断有三义解。且如第一识分别者,识有多种,一即第七、六二识执。具如二乘人第六识中执,即数断。第七识中,非数断。何以故?若第七识执,总有一品,其体细微,要与九品烦恼一时顿断。障无学果,未障前三果,所以不断。

  

  二、约乘分别者,且如第六识中执。二乘人数断,然菩萨人不数断。故言「非菩萨于六识中」。意显菩萨不断第六识中执也。何以故?不障地故。菩萨求菩提,非求涅槃。我见等障涅槃,所以菩萨不断。

  

  三、约习种分别,且如菩萨断习,非种;二乘断种,非习。此总都标上三义略释也。下自作法。

  

  [31] 「伴已」二字,《金藏》作「已折」,余均作「伴已」。

  

  [32] 智周《演秘》云︰

  

  又言「伴」者,流类相助,非要相应。

  

  道邑《义蕴》云︰

  

  余修道惑,亦名「伴」故。

  

  [33] 如理《义演》云︰

  

  意说初二果人根钝,智微,不能世道伏,入见道不断,要至欲界第九品胜道,方断第六识中我见。然是有覆无记性。

  

  [34] 「于」字前,《金藏》有「能」字。

  

  [35] 「第」字,《金藏》有,余无。

  

  [36] 「七」字,《金藏》误作「六」。

  

  [37] 「方」字,《金藏》作「亦」字。

  

  [38] 「种」字,《金藏》有,余无。

  

  [39] 《金藏》作「顿断」,余作「断顿」。

  

  [40] 「我」字,《金藏》有,余无。

  

  [41] 「数数断」三字,《金藏》有,余无。

  

  [42] 谓俱生我、法二执。

  

  [43] 即见道位。

  

  [44] 「言之」二字,《金藏》有,余无。

  

  [45] 「我」字,《义蕴》谓有本作「乘」。

  

  [46] 「相翻」二字,《金藏》有,余无。

  

  [47] 「此释分别」,《金藏》作「自下别解分别之执」八字。

  

  [48] 「显横计起」四字,《金藏》有,余无。

  

  [49] 《金藏》有「可」字,余无。

  

  [50] 「邪分别」三字,《金藏》无。

  

  [51] 「第」字,《金藏》无。

  

  [52] 「断」字,《金藏》有,余无。

  

  [53] 「识」字,《金藏》有,余无。

  

  [54] 如理《义演》云︰

  

  即不间、不浅,据初地人来说也。

  

  [55] 唯在第六识中所以,参看卷二法执中解。

  

  [56] 即影像依他,及当情显现所遍计相。

  

  [57] 如理《义演》云︰

  

  意云:离蕴计我所变相分,皆是法同分摄。以心上相分是法同分故。

  

  [58] 即相分。

  

  [59] 即影像。

  

  [60] 影像依他及当情显现所遍计相。

  

  [61] 如《枢要》卷上末云︰

  

  分别二执,既不说总则,即蕴之我二十句等。论唯说别,无总之文。此有二解︰一、依文义,实无总别,然未见文,但与前俱生不同,所以不说。二解、实有总别:与前同故,略而不论。如即蕴计我,岂简总耶?此解为胜,离蕴之我,不说总别。

  

  [62] 「准」字,《义演》、《义蕴》牒文、《金藏》作「准」,余作「唯」。

  

  [63] 「行」等六字,《金藏》无。

  

  [64] 「相」字下,《金藏》有「翻」字。

  

  [65] 「故」字,《金藏》无。

  

  [66] 即疏所缘缘唯有。

  

  [67] 必以依他起性相分为依。

  

  [68] 外境离缘,横加妄计。

  

  [69] 今引《杂阿含经》卷十中文为例,如云︰

  

  若凡愚众生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色,言色是我。彼色复断。如是不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识,言识是我。识复随断。

  

  与此处所引契经义同。

  

  [70] 「沙门」,梵文「wramana」。

  

  [71] 「婆罗门」,梵文「brahmana」。

  

  [72] 余三种姓:剎帝利﹝梵文作「ksatriya」﹞,王种也;吠舍﹝梵文作

  

  「vaiwya」﹞,商贾也;戍陀罗﹝梵文作「wudra」﹞,楚人也。

  

  [73] 「等」,《了义灯》卷四复等典狱、屠夫、淫女、断狱官等行业。

  

  [74] 即有我见之人。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五、我执差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