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苑谈丛▪P8

  ..续本文上一页地;(四)是凤翔法门寺--佛骨圣地。南宋宁宗时,由于史弥远的奏请,制定禅院等级,有「五山十刹」的规定。以杭州径山的兴圣万福寺、灵隐山的灵隐寺、南屏山的净慈寺、宁波天童山的景德寺、阿育王山的广利寺为五山;杭州中天竺的永祚寺、湖州的万寿寺、江宁的灵谷寺、苏州的报恩光孝寺、奉化雪窦资圣寺、温州的龙翔寺、福州雪峰崇圣寺、金华的宝林寺、苏州虎丘灵岩寺、天台的国清寺为十刹,成为禅徒游方参请集中之地。到了明代,这些山刹久已衰歇,当时佛教界中也少有可以指导诸方的尊宿大德;于是在佛教徒中出现了参拜名山的习惯。一般佛教徒集中参拜的地方是四大名山:一是山西五台山,二是浙江普陀山,三是四川峨眉山,四是安徽九华山。四山之中以五台山为最有名。明代曾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除四大名山之外,还有宁波的阿育王寺和云南的鸡足山等。

  五台山在山西省五台县东北四十里。有东西南北中五峰对峙,相距各数十里,峰顶平广如台,所以叫作「五台」。又叫作清凉山,因为山中盛暑时不觉炎热。相传此山是文殊菩萨示现之处。不仅中国汉藏蒙族如此传说,即在印度和尼泊尔等国也同样有此传说。晋译《华严经·菩萨住处品》(卷二十九)中说:「东北方有菩萨住处,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在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又唐菩提流志译《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元魏孝文帝时,此山即有盛名,建有寺院。唐仪凤元年(676)罽宾国僧佛陀波利来唐,就是专为人山求见文殊菩萨的。据说他来到山中进入金刚窟、不再出来了。山中寺院甚多,有汉僧寺院,也有喇嘛寺院、各有十大刹最为著名。

  普陀山为浙江定海县东一百五十里海中的一个岛。「普陀洛迦」是梵语。义为小白花或光明,原是印度南方秣罗矩吒国海中山名,相传是观世音菩萨住处(見《大唐西域记》卷十)。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有梵僧来浙江,于此岛潮音洞中见观音菩萨瑞相,因建茅而居,并取以为名。梁贞明二年(916),日本僧慧锷于五台山得观音像,取归日本,舟行至此,因筑庵奉之。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王舜封出使三韩,遇风涛,舜封望潮音洞叩祷,得平安济渡。事还,以事奏闻;赐名宝陀观音寺。自此以后,凡往来三韩、日本、阿黎、占城、渤海,取道放洋的人,多望山归命,祈求平安,遂成为名山中的观音圣地。山中有普济寺(俗称前寺)和法雨寺(俗称后寺)二大刹。其余寺庵甚多。有元代修建的多宝佛塔,传为元宣让王建,所以俗称太子塔。

  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县西南,两山对峙如峨眉故名。相传古时有蒲翁入山采药,得见普贤菩萨瑞相,其实是宋人的附会。原因宋太祖乾德六年(968),嘉州屡奏普贤显相,因遣内侍张重进前往庄严瑞相。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0),又造普贤铜像,高二丈余,建大阁安置。其后屡加装饰,增修寺宇。于是峨眉山成为普贤菩萨的圣地。

  九华山在安徽青阳县西南四十里。唐天宝中,新罗王子金乔觉出家为僧,名地藏,航海至此。至德中(755一757),诸葛节为购地建寺。贞元十三年(797),金地藏寂,年九十九。明代因以金地藏为地藏菩萨化身而崇祀之。山中现有金地藏塔(俗称肉身塔)。此山便成为地藏菩萨的圣地。

  阿育王寺在浙江宁波。相传印度阿育王于一日一夜造八万四千塔,供养释迦佛舍利,布置于南赡部洲各地。中国有十九处(见《法苑珠林》卷三十八),现在唯存此一处,为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慧达(原名刘萨诃)在此处掘得。其塔非金玉铜铁,又非岩石,作紫黑色。塔身四方形,每面刻一佛本生故事:萨埵王子变、舍眼变、出脑变、救鸽变等。上有露盘,塔中有悬钟。佛舍利在钟内,因建寺供奉,名阿育王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广利寺。历代以来,佛教徒来寺参拜舍利,未尝中止。

  鸡足山在云南大理洱海东北一百里,地属宾川县。印度摩揭陀国有鸡足,是佛弟子迦叶遵奉佛命,持释迦佛的僧伽黎衣(袈裟)入灭尽定,以候将来弥勒佛下生处(见《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卷九)。此山原亦名鸡足山,明人因附会此山即是摩诃迦叶入定处,兴建许多寺院。滇、川、康的佛教徒多来此山参拜。

  (二)祖庭

  1.三论宗祖庭

  栖霞寺在江苏南京东北四十里摄山。刘宋明帝泰始中,处士明僧绍住此。时有法度自黄龙来,与僧绍交游甚厚。僧绍殁后,舍宅为法度造寺,称栖霞精舍。僧绍子仲璋秉父遗志,于山崖雕无量寿佛并二菩萨像。梁时辽东人僧朗,善《三论》及《华严》,来师事法度,称为三论宗初祖。朗殁,弟子僧诠,诠弟子慧布继住山寺。隋文帝于天下各州立舍利塔,此寺是其一。现有佛舍利塔,是五代时重修。基座及塔身雕饰精美。塔基上雕八相成道像。寺门外有唐高宗制《明征君碑》。

  嘉祥寺在浙江绍兴县。三论宗僧诠传弟于法朗,朗传吉藏,藏居此寺讲学,世因称之为嘉祥大师。唐初吉藏入长安,其学说有所改变,世称其学派为新三论宗。

  2.天台宗祖庭

  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北三里。晋宋时名僧多在此山修习禅定。天台宗初祖慧文在河北,二祖慧思住湖南南岳,三祖智顗于陈太建七年(575)来居此山,大弘祖业。世因称此学派为天台宗。山下国清寺是天台宗根本道场。寺前岗上有九层砖塔,是隋代所建,宋代重修。寺门前有宝塔七座。山上真觉寺是智者塔院,祖殿中有六角智者大师真身宝塔。正面有龛,内奉大师像。拱壁间原雕大师生平事迹。山中寿院甚多,宝相寺是大师入灭处,有弥勒像及智者大师入灭塔。国清寺门前有唐天文家一行禅师墓塔。

  王泉寺在湖北当阳县玉泉山东南麓。智者大师,在此寺讲《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今寺大殿前有隋大业十二年(616)造大铁锅及元代铸钹钟、铁釜各二。寺左有观音像碑,相传是唐吴道子画,碑高七尺。寺前隔溪有宋嘉佑六年(1061)建十三级铁塔,高一七·九米,形式优美。

  延庆寺在浙江宁波市。北宋时中兴天台教观的知礼于至道二年(996)居此,世称之为四明尊者。明永乐中列此寺为天下诸宗名山的第二山。

  3.慈恩宗祖庭

  慈恩寺在陕西西安市。唐贞观二十二年(648)高宗为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建,所以名为慈恩寺。寺极宏大,总有房舍一千八百九十七间。延玄奘为上座,于寺西北立翻经院,玄奘在此译经。弟子窥基秉承其学。玄奘卒后,窥基继任此寺,所以世称其学派为慈恩宗。永徽三年(652),玄奘仿西域制,造五级砖塔,高一百八十尺,面方一百四十尺,以安置梵箧,名曰「雁塔」(印度摩揭陀国昔有伽蓝,住小乘僧,食三净肉,后时求三净肉不得,会有台雁飞翔。有僧戏曰:「今日僧供不充,菩萨应知是时」。时有一雁应声自堕而死。群僧惭愧,更不食三净肉。乃建塔埋之,名曰雁塔。见《大唐西域记》卷九)。武后长安中改建为七级,其后屡经重修。原有四门楣尚是唐初原物,刻有佛像。塔外壁有褚遂良书《大唐圣教序》碑。

  兴教寺在陕西长安县。寺有玄奘三藏及其弟子窥基、圆测三塔。玄奘塔在中央,南面五层,约高七十尺。塔后有唐刘轲撰《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碑。窥基塔在玄奘塔东,面西;圆测塔在西,面东,皆三层,高约十七尺。有《大慈恩寺基公塔铭)及《大唐西明寺大德圆测法师舍利塔铭》二碑。二塔初层中有木雕窥基及圆测像,皆宋代作品。今不存。

  4.贤首宗祖庭

  法顺和尚塔在陕西西安市南樊川岗上,是贤首宗初祖法顺和尚墓塔。

  五台山清凉寺贤首宗初祖法顺,二祖智俨均住终南山至相寺。三祖法藏,号贤首,世因称其学派为贤首宗。法藏殁后,澄观私淑其学,住五台山清凉寺,撰新译《华严经疏》及《随疏演义钞》,以竟法藏未竟之志。世称澄观为清凉大师。

  草堂寺在陕西户县东南圭峰下,相传是姚秦鸠摩罗什译经之处。贤首宗五祖宗密居此,世称宗密为圭峰禅师。寺有鸠摩罗什塔。宗密葬于东小圭峰,有唐裴休撰并书圭峰禅师碑,今移置于草堂寺鼓楼内。

  5.律宗祖庭

  道宣律师塔在陕西长安终南山。印度的律学有五部不同:一、摩诃僧祇部《僧祇律》;二、萨婆多部《十诵律);三、昙无德部《四分律);四、弥沙塞部《五分律》;五、迦叶遗部律:未传汉地。姚秦以后,《十诵律》甚弘南北;《僧祇律》行于江南;元魏以后《四分律》大盛。入唐又分为三家:一、法砺住相州(今河南安阳)同光寺,著《四分律疏》,为旧疏,称为相部宗。二、怀素住长安崇福寺东塔院,著《四分律疏》,为新疏,称为东塔宗。三、道宣住终南山丰德寺,著《四分律行事钞》,称为南山宗。其后新旧二家失传,南山一宗独盛。

  大明寺在江苏扬州市。原名栖灵寺,唐称大明寺,清改名法净寺(1980年鉴真和尚像回国巡礼,恢复大明寺名——编者)。唐道宣的再传弟子鉴真在此寺讲律。后赴日本,大弘律学,开日本佛教和文化的先河。在日本奈良建唐招提寺,鉴真塔即在该寺后院。

  宝华山隆昌寺在江苏句容县北七里。元代律学废绝,明末寂光居此寺,中兴律宗,为宝华第一世。其后读体、德基、真义、常松、实泳、福聚相承,为有清一代律宗根本道场。

  6.真言宗祖庭

  大兴善寺在陕西西安市。唐天宝中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不空三藏居此,屡设灌顶道场,建立了真言宗,并译出众经。寺有徐浩书不空三藏碑。真言宗的传承是以毗卢遮那为初祖,普贤金刚萨埵为第二祖,龙猛为第三祖,龙智为第四祖,金刚智为第五祖。金刚智于开元七年(719)来华,传弟子不空为第六…

《法苑谈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求知与力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