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苑谈丛▪P9

  ..续本文上一页祖。

  青龙寺在陕西西安市,原唐长安城延兴门内新昌坊。唐不空三藏弟子惠果住此寺东塔院,世称为真言宗第七祖。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空海入唐求法,从惠果受灌顶,传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并受传法阿阇梨灌顶。回日本后,在高野山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其后日本僧圆仁、圆载、圆珍、真如、宗睿先后入唐,皆在此寺受学真言宗法。此寺宋时己圯废,今立碑其处以为纪念(按:今于遗址建惠果空海纪念堂)。

  7.净土宗祖庭

  东林寺在江西庐山西北麓。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刺史桓伊为慧远建。慧远于山中立般若台,安弥陀三圣像,集道俗一百二十三人立誓,期生西方极乐世界,号为「莲社」。宋时尊慧远为莲社初祖。寺东岗石室中有八角覆钵形慧远塔。塔右方有石造圆窦、藏骨室。宋元以来,净土宗成立,奉慧远为净土宗初祖。

  玄中寺在山西交城县西北二十里石壁山中。元魏昙鸾在此依《十六观经》修净业,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唐初,道绰于玄中寺见昙鸾遗迹,因专修净业,并教人念佛,用木槵子记数。善导从道绰学,后至长安教化道俗,一心持名念佛。宋人奉善导为净土宗二祖。在净土法门的传承上,昙鸾的功绩是不可泯灭的。日本净土宗亦尊此寺为祖庭。

  灵岩寺在苏州灵岩山。原是春秋时吴王夫差馆西施处,叫作「馆娃宫」,梁天监中始建为寺。其后为禅寺,近代印光法师住此寺,改宗净土,专修念佛法门。

  8.禅宗祖庭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孝文帝为佛陀禅师建。菩提达摩来此,于寺凝修壁观,建立了禅宗。历代以来屡经重修。现存鼓楼仍是元大德六年(1302)原建筑,柱石雕刻甚为富丽。禅宗的传承以达摩为初祖。在少林寺西北二里许有初祖庵,建于宋代,石柱上有宋宣和七年(1125)题字。寺西南八里原有二祖庵,中有二祖像。

  匡救寺在河北成安县。二祖慧可于此说法,相传达摩为二祖说法于此。

  山谷寺在安徽潜山西北三十里三祖山。有三祖僧璨大师塔。宋黄庭坚居此寺,因自号山谷。

  真觉寺在湖北黄梅东北二里冯茂山上。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居此。禅宗至五祖始盛,门徒常过千人。世称之为东山法门。

  南华寺在广东韶关南六十里处;原名宝林寺。禅宗六祖慧能开法于此,有六祖肉身塔,六祖真身犹存,供于六祖殿内。六祖以下分为南岳、青原二支。南岳支下分出临济、沩仰二宗;青原支下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临济宗后又分为黄龙、杨歧二派。杨歧下又有虎丘和大慧两派。

  沩仰宗

  唐灵佑居沩山,佑弟子慧寂居仰山,共建立伪仰宗,但是流传不广,自晚唐以至宋初,约一百五十年便衰歇了。

  沩山在湖南宁乡县。山顶为广野,平田千亩。古来住僧耕作,人称「罗汉田」。山有密印寺,即灵佑所居。

  仰山在江西宜春县南八十里。山有栖隐寺,宋时改名太平兴国寺,慧寂于此大建法幢。

  曹洞宗

  唐良价住洞山,弟子本寂住曹山,共建立曹洞宗。

  洞山在江西宜丰县东北五十里。山有普利院,唐大中年间,良价住此,世称其禅风为洞上禅风。

  曹山在江西宜丰县东北三十里,山有荷玉寺,木寂住此,大振洞上禅风。

  天童山在浙江宁波。晋初创建寺宇,原名太白山,寺名天童。其后寺屡有兴废,唐代复兴。宋建炎三年(1129),正觉禅师住此,为寺第十六世,于曹洞宗为第十世,大振曹洞宗旨,立「默照禅」。宝庆元年(1225)如净住持(曹洞宗第十三世)此寺。日本道元入宋,从如净受学,回国后建立日本的曹洞宗,即为始祖。明代以此山为天下禅宗五山的第二山。明成化中(1465一1487),有日本僧雪舟来此寺为首座。雪舟善绘画,名振艺坛。

  云门宗

  大觉寺在广东乳源县北云门山,原名光泰禅院。五代时文偃住此,大弘禅法,建立云门宗。在北宋时极为繁盛,南宋未便衰歇,流传约二百年。

  临济宗

  临济禅师塔亦名「青塔」,在河北正定。正定城南二里临济村有临济寺。唐义玄住此,建立临济宗。此寺于抗日战争时被毁,今唯存临济禅师塔。

  黄龙山在江西宁州西南八十里。山有永安寺,一名黄龙院。宋仁宗时慧南(临济宗八世)住此,大振禅风,建立黄龙派。

  杨歧山在江西萍乡县北七十里,是战国时杨朱泣歧之处,寺名普通禅院。宋时方会(亦临济宗第八世,与慧南为同门)住此,大弘道法,建立杨歧派。

  虎丘灵岩寺在江苏苏州虎丘。春秋时吴王阖闾葬此。晋竺道生说法处。宋绍兴四年(1134),临济宗杨歧第五世绍隆住此,建立虎丘派。

  径山在浙江余杭县,寺名能仁兴圣万寿寺,简称径山寺。宋绍兴七年(1137),杨歧派第五世宗杲居此(与绍隆为同门),立话头禅,世称大慧派(大慧是宗杲的封号)。

  黄檗山在福建福清县西二十里,有寺名万福寺,唐希运禅师(临济义玄之师)曾居此。明崇祯九年(1636)隐元隆琦住持此山,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渡日本,在日本宇治县建万福寺,创日本黄檗宗。

  金山寺在江苏镇江。东晋元帝时创建。宋时以修水陆法会知名,一度为云门宗道场。苏东坡相熟的佛印禅师(云门宗第五世)住此,南宋以后便成为临济宗的主要寺院。

  法眼宗

  清凉寺在江苏南京城内。五代时文益居此,立法眼宗(法眼是文益的封号)。流传大约百年,便衰歇了。

  第五章 佛教文化艺术

  (一)佛画

  中国佛画,创始于三国时的曹不兴,他见到康僧会所设佛像,便仪范写之。到东晋时,其弟子卫协,时称画圣,画有七佛图。卫协的弟子顾恺之,在瓦官寺壁画维摩像,时人捐十万钱争取一观。刘宋时有陆探微,梁时有张僧繇。旧时画法多系平面而无阴阳明暗之分,僧繇创为没骨皴法,不先以笔墨钩研而以色渲染。齐时著名佛画家有曹仲达,隋有展子虔,唐初有尉迟乙僧等。到开元中吴道子集诸家之大成,为古代佛画第一人,其弟子以卢楞伽为最。中唐德宗时周昉创作水月观音之体。五代时贯休以画罗汉知名。其他如王资翰等亦为名家。五代以前绘画佛教图画,都能庄严妙好,从形容仪范中体现佛菩萨清净端严,慈悲静穆的道德品质。宋代以后文人画兴,于是佛教画分为两种流派。其一继承隋唐规矩,不失尺度,如宋李公麟、马和之,明丁云鹏、仇英、商喜,清禹之鼎、丁观鹏等;其一则不拘绳墨,以古朴奇谲为高,如宋梁楷,明陈洪绶,清金农、罗聘等是。若就佛法言之,诡谲形态是画佛菩萨像所不应取法的。

  (二)版刻

  中国是发明造纸和印刷术最早的国家,公元前一世纪已有纸张出现。二世纪初,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此后书籍全靠人们在纸上抄写来传播。到了八世纪前后,又发明了刻版印刷术,几百部几千部书可以一次印成,比过去手写时代,向前踏进了一大步。

  寺院和佛教徒们很旱就利用民间新兴的刻版印刷术,作为宣传佛教的工具。除了捺印的小块佛像以外,有时刻些大张佛像和律疏。唐末司空图为洛阳敬爱寺僧惠确写的雕刻律疏文,曾说印本共八百纸,可见那时寺院已有施舍用的律疏印本了。敦煌发现的公元868年(即唐咸通九年)王玠出资雕刻的卷子本《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木刻印书,用纸七张缀合成卷。第一张扉画释迦牟尼佛说法图,刀法遒美,神态肃穆,是一幅接近版画成熟期的作品。这卷举世闻名的唐代刻本佛经,已于五十多年前被英国人斯坦因窃去,真令人切齿痛心。

  近年成都唐墓中出土了一张成都府卡家印的梵文陀罗尼经,中央刻一小佛经坐莲座上,外刻梵文经咒,咒文外又围刻小佛像,这是国内仅存的最古的唐刻本。那时成都是西南文化出版的中心。唐时刻印的书籍,只限于广大市民阶层常用的通俗书和佛教经典,这为两宋蜀本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公元971年(即北宋开宝四年),宋朝政府派人到成都雕造大藏经五千余卷,这是一次规模巨大的出版工作,蜀本由此知名。

  公元975年(即北宋开宝八年),吴越国王钱俶倡刻的陀罗尼经(雷峰塔内藏经),是现存最古的浙本,字体工整,和后来杭州刻的小字佛经相似。近年浙江龙泉塔下发现的北宋初年刻的佛经残叶,字体宽博,和南宋官版书相似。可见杭州和浙江其他地区从五代末年起,已有大批刻版技术熟练的工人。这就无怪北宋监本多数都是浙本了。

  宋时除浙本外,建本(福建建阳刻本)也颇有名。宋、金、元三朝中,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四川成都眉山、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是四个文化区,刻印了大量书籍,行销四方。元代道藏就是在平阳刻成的。其他地区也有一些书坊或私人刊刻了不少大字的小字的佛经和其他书籍,多有精工之品。

  明清两朝的首都北京,也是全国性的刻藏中心。北藏、道藏、龙藏以及其他私家刻书,纸墨之精、雕刻之工、装璜之美,都是前所罕见的。所用的纸张,如棉纸、竹纸、开化纸、毛太纸等新品种也不断增加。

  远在刻版印刷术大兴以前;中国木刻画就已经出现了。七世纪中叶,唐代玄奘法师以回锋纸印普贤菩萨像,布施四方。唐末王玠刻的《金刚经》扉画,和敦煌发现的许多宗教画,艺术已渐趋纯熟。宋元刻本书的扉页画从宗教书籍發展到一般书籍。明代各地书肆刻印了大量佛经,几乎没有不附插图的。

  公元1340年(元朝至元六年),湖北江陵资福寺刻的无闻和尚《金刚经注解》,卷首灵芝图和经注都用朱墨两色套印,这是现存最早的木刻套色印本。十六世纪末吴兴、杭州、南京等地书肆也用朱墨和多色套印各种书籍,绚丽夺目。

  刻版印刷是中国特殊的文化艺术之一。各地寺院中保存着不少古代刊刻的具有文物价值的佛经和图书,这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理应妥善保存。对于图书和佛经,首先应当查明是什么年代、什么地方、什么人出资刊刻的;第二是确认装璜的形式,是卷子式、梵箧式…

《法苑谈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求知与力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