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苑談叢▪P9

  ..續本文上一頁祖。

  青龍寺在陝西西安市,原唐長安城延興門內新昌坊。唐不空叁藏弟子惠果住此寺東塔院,世稱爲真言宗第七祖。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空海入唐求法,從惠果受灌頂,傳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大法並受傳法阿阇梨灌頂。回日本後,在高野山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其後日本僧圓仁、圓載、圓珍、真如、宗睿先後入唐,皆在此寺受學真言宗法。此寺宋時己圯廢,今立碑其處以爲紀念(按:今于遺址建惠果空海紀念堂)。

  7.淨土宗祖庭

  東林寺在江西廬山西北麓。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刺史桓伊爲慧遠建。慧遠于山中立般若臺,安彌陀叁聖像,集道俗一百二十叁人立誓,期生西方極樂世界,號爲「蓮社」。宋時尊慧遠爲蓮社初祖。寺東崗石室中有八角覆缽形慧遠塔。塔右方有石造圓窦、藏骨室。宋元以來,淨土宗成立,奉慧遠爲淨土宗初祖。

  玄中寺在山西交城縣西北二十裏石壁山中。元魏昙鸾在此依《十六觀經》修淨業,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唐初,道綽于玄中寺見昙鸾遺迹,因專修淨業,並教人念佛,用木槵子記數。善導從道綽學,後至長安教化道俗,一心持名念佛。宋人奉善導爲淨土宗二祖。在淨土法門的傳承上,昙鸾的功績是不可泯滅的。日本淨土宗亦尊此寺爲祖庭。

  靈岩寺在蘇州靈岩山。原是春秋時吳王夫差館西施處,叫作「館娃宮」,梁天監中始建爲寺。其後爲禅寺,近代印光法師住此寺,改宗淨土,專修念佛法門。

  8.禅宗祖庭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縣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孝文帝爲佛陀禅師建。菩提達摩來此,于寺凝修壁觀,建立了禅宗。曆代以來屢經重修。現存鼓樓仍是元大德六年(1302)原建築,柱石雕刻甚爲富麗。禅宗的傳承以達摩爲初祖。在少林寺西北二裏許有初祖庵,建于宋代,石柱上有宋宣和七年(1125)題字。寺西南八裏原有二祖庵,中有二祖像。

  匡救寺在河北成安縣。二祖慧可于此說法,相傳達摩爲二祖說法于此。

  山谷寺在安徽潛山西北叁十裏叁祖山。有叁祖僧璨大師塔。宋黃庭堅居此寺,因自號山谷。

  真覺寺在湖北黃梅東北二裏馮茂山上。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居此。禅宗至五祖始盛,門徒常過千人。世稱之爲東山法門。

  南華寺在廣東韶關南六十裏處;原名寶林寺。禅宗六祖慧能開法于此,有六祖肉身塔,六祖真身猶存,供于六祖殿內。六祖以下分爲南嶽、青原二支。南嶽支下分出臨濟、沩仰二宗;青原支下分出曹洞、雲門、法眼叁宗。臨濟宗後又分爲黃龍、楊歧二派。楊歧下又有虎丘和大慧兩派。

  沩仰宗

  唐靈佑居沩山,佑弟子慧寂居仰山,共建立僞仰宗,但是流傳不廣,自晚唐以至宋初,約一百五十年便衰歇了。

  沩山在湖南甯鄉縣。山頂爲廣野,平田千畝。古來住僧耕作,人稱「羅漢田」。山有密印寺,即靈佑所居。

  仰山在江西宜春縣南八十裏。山有棲隱寺,宋時改名太平興國寺,慧寂于此大建法幢。

  曹洞宗

  唐良價住洞山,弟子本寂住曹山,共建立曹洞宗。

  洞山在江西宜豐縣東北五十裏。山有普利院,唐大中年間,良價住此,世稱其禅風爲洞上禅風。

  曹山在江西宜豐縣東北叁十裏,山有荷玉寺,木寂住此,大振洞上禅風。

  天童山在浙江甯波。晉初創建寺宇,原名太白山,寺名天童。其後寺屢有興廢,唐代複興。宋建炎叁年(1129),正覺禅師住此,爲寺第十六世,于曹洞宗爲第十世,大振曹洞宗旨,立「默照禅」。寶慶元年(1225)如淨住持(曹洞宗第十叁世)此寺。日本道元入宋,從如淨受學,回國後建立日本的曹洞宗,即爲始祖。明代以此山爲天下禅宗五山的第二山。明成化中(1465一1487),有日本僧雪舟來此寺爲首座。雪舟善繪畫,名振藝壇。

  雲門宗

  大覺寺在廣東乳源縣北雲門山,原名光泰禅院。五代時文偃住此,大弘禅法,建立雲門宗。在北宋時極爲繁盛,南宋未便衰歇,流傳約二百年。

  臨濟宗

  臨濟禅師塔亦名「青塔」,在河北正定。正定城南二裏臨濟村有臨濟寺。唐義玄住此,建立臨濟宗。此寺于抗日戰爭時被毀,今唯存臨濟禅師塔。

  黃龍山在江西甯州西南八十裏。山有永安寺,一名黃龍院。宋仁宗時慧南(臨濟宗八世)住此,大振禅風,建立黃龍派。

  楊歧山在江西萍鄉縣北七十裏,是戰國時楊朱泣歧之處,寺名普通禅院。宋時方會(亦臨濟宗第八世,與慧南爲同門)住此,大弘道法,建立楊歧派。

  虎丘靈岩寺在江蘇蘇州虎丘。春秋時吳王阖闾葬此。晉竺道生說法處。宋紹興四年(1134),臨濟宗楊歧第五世紹隆住此,建立虎丘派。

  徑山在浙江余杭縣,寺名能仁興聖萬壽寺,簡稱徑山寺。宋紹興七年(1137),楊歧派第五世宗杲居此(與紹隆爲同門),立話頭禅,世稱大慧派(大慧是宗杲的封號)。

  黃檗山在福建福清縣西二十裏,有寺名萬福寺,唐希運禅師(臨濟義玄之師)曾居此。明崇祯九年(1636)隱元隆琦住持此山,于清順治十一年(1654)渡日本,在日本宇治縣建萬福寺,創日本黃檗宗。

  金山寺在江蘇鎮江。東晉元帝時創建。宋時以修水陸法會知名,一度爲雲門宗道場。蘇東坡相熟的佛印禅師(雲門宗第五世)住此,南宋以後便成爲臨濟宗的主要寺院。

  法眼宗

  清涼寺在江蘇南京城內。五代時文益居此,立法眼宗(法眼是文益的封號)。流傳大約百年,便衰歇了。

  第五章 佛教文化藝術

  (一)佛畫

  中國佛畫,創始于叁國時的曹不興,他見到康僧會所設佛像,便儀範寫之。到東晉時,其弟子衛協,時稱畫聖,畫有七佛圖。衛協的弟子顧恺之,在瓦官寺壁畫維摩像,時人捐十萬錢爭取一觀。劉宋時有陸探微,梁時有張僧繇。舊時畫法多系平面而無陰陽明暗之分,僧繇創爲沒骨皴法,不先以筆墨鈎研而以色渲染。齊時著名佛畫家有曹仲達,隋有展子虔,唐初有尉遲乙僧等。到開元中吳道子集諸家之大成,爲古代佛畫第一人,其弟子以盧楞伽爲最。中唐德宗時周昉創作水月觀音之體。五代時貫休以畫羅漢知名。其他如王資翰等亦爲名家。五代以前繪畫佛教圖畫,都能莊嚴妙好,從形容儀範中體現佛菩薩清淨端嚴,慈悲靜穆的道德品質。宋代以後文人畫興,于是佛教畫分爲兩種流派。其一繼承隋唐規矩,不失尺度,如宋李公麟、馬和之,明丁雲鵬、仇英、商喜,清禹之鼎、丁觀鵬等;其一則不拘繩墨,以古樸奇谲爲高,如宋梁楷,明陳洪绶,清金農、羅聘等是。若就佛法言之,詭谲形態是畫佛菩薩像所不應取法的。

  (二)版刻

  中國是發明造紙和印刷術最早的國家,公元前一世紀已有紙張出現。二世紀初,蔡倫改進了造紙方法。此後書籍全靠人們在紙上抄寫來傳播。到了八世紀前後,又發明了刻版印刷術,幾百部幾千部書可以一次印成,比過去手寫時代,向前踏進了一大步。

  寺院和佛教徒們很旱就利用民間新興的刻版印刷術,作爲宣傳佛教的工具。除了捺印的小塊佛像以外,有時刻些大張佛像和律疏。唐末司空圖爲洛陽敬愛寺僧惠確寫的雕刻律疏文,曾說印本共八百紙,可見那時寺院已有施舍用的律疏印本了。敦煌發現的公元868年(即唐鹹通九年)王玠出資雕刻的卷子本《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木刻印書,用紙七張綴合成卷。第一張扉畫釋迦牟尼佛說法圖,刀法遒美,神態肅穆,是一幅接近版畫成熟期的作品。這卷舉世聞名的唐代刻本佛經,已于五十多年前被英國人斯坦因竊去,真令人切齒痛心。

  近年成都唐墓中出土了一張成都府卡家印的梵文陀羅尼經,中央刻一小佛經坐蓮座上,外刻梵文經咒,咒文外又圍刻小佛像,這是國內僅存的最古的唐刻本。那時成都是西南文化出版的中心。唐時刻印的書籍,只限于廣大市民階層常用的通俗書和佛教經典,這爲兩宋蜀本打下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公元971年(即北宋開寶四年),宋朝政府派人到成都雕造大藏經五千余卷,這是一次規模巨大的出版工作,蜀本由此知名。

  公元975年(即北宋開寶八年),吳越國王錢俶倡刻的陀羅尼經(雷峰塔內藏經),是現存最古的浙本,字體工整,和後來杭州刻的小字佛經相似。近年浙江龍泉塔下發現的北宋初年刻的佛經殘葉,字體寬博,和南宋官版書相似。可見杭州和浙江其他地區從五代末年起,已有大批刻版技術熟練的工人。這就無怪北宋監本多數都是浙本了。

  宋時除浙本外,建本(福建建陽刻本)也頗有名。宋、金、元叁朝中,浙江杭州、福建建陽、四川成都眉山、山西平陽(今山西臨汾)是四個文化區,刻印了大量書籍,行銷四方。元代道藏就是在平陽刻成的。其他地區也有一些書坊或私人刊刻了不少大字的小字的佛經和其他書籍,多有精工之品。

  明清兩朝的首都北京,也是全國性的刻藏中心。北藏、道藏、龍藏以及其他私家刻書,紙墨之精、雕刻之工、裝璜之美,都是前所罕見的。所用的紙張,如棉紙、竹紙、開化紙、毛太紙等新品種也不斷增加。

  遠在刻版印刷術大興以前;中國木刻畫就已經出現了。七世紀中葉,唐代玄奘法師以回鋒紙印普賢菩薩像,布施四方。唐末王玠刻的《金剛經》扉畫,和敦煌發現的許多宗教畫,藝術已漸趨純熟。宋元刻本書的扉頁畫從宗教書籍發展到一般書籍。明代各地書肆刻印了大量佛經,幾乎沒有不附插圖的。

  公元1340年(元朝至元六年),湖北江陵資福寺刻的無聞和尚《金剛經注解》,卷首靈芝圖和經注都用朱墨兩色套印,這是現存最早的木刻套色印本。十六世紀末吳興、杭州、南京等地書肆也用朱墨和多色套印各種書籍,絢麗奪目。

  刻版印刷是中國特殊的文化藝術之一。各地寺院中保存著不少古代刊刻的具有文物價值的佛經和圖書,這是中國文化遺産的一部分,理應妥善保存。對于圖書和佛經,首先應當查明是什麼年代、什麼地方、什麼人出資刊刻的;第二是確認裝璜的形式,是卷子式、梵箧式…

《法苑談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求知與力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