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書冊式。從這兩方面審查其文物價值。具有文物價值應當保存的,便要確定每版的高度、寬度、每行字數,查明函數、冊數、卷數、頁數,注明完整或殘缺情形。即使殘缺不全,並不減損其文物價值。這是應當注意的。
(叁)大藏經
大藏經是彙集佛教一切經典成爲一部全書的總稱。古時也叫作「一切經」,又略稱「藏經」。其內容主要是由經、律、論叁部分組成,又稱爲「叁藏經」,分別稱爲經藏、律藏和論藏。經是佛爲指導弟子修行所說的理論;律是佛爲他的信徒製定的日常生活所應遵守的規則;論是佛弟子們爲闡明經的理論的著述。「藏」有容納收藏的意義。
佛教叁藏的分類,起源很早。相傳佛滅不久,他的弟子們爲了永久保存佛所說的教法,開始進行了遺教的結集,即通過會議的方式,把佛說的話加以統一固定下來。佛教的經藏是經過幾次結集(編纂)會議才形成的。
在佛教傳世二千五百年間,經典的流傳大體上經過了背誦、書寫、印刷叁個時代。印度民族是慣于記憶的。他們最初結集叁藏時,只是通過問答的形式,把佛所說的教法編成簡短的語句,以便佛弟子們能夠共同背誦而已。其後才有書寫流傳的作法。
我國現存漢譯大藏經,是自後漢(公元一世紀)以來,直接和間接從印度和西域各國輸入的寫在貝葉(貝多羅樹葉)上的各種佛經原典翻譯過來的。自漢至隋唐,都靠寫本流傳。到了晚唐(九世紀時)才有佛經的刻本。現存唐鹹通九年(868)王玠所刻的《金剛經》便是世界上一本最古的,並附有美麗版畫的印刷佛經。
由于佛經的翻譯越來越多,晉宋以後就産生了許多經錄,記載曆代佛經譯本的卷數、譯者、重譯和異譯等。在現存許多經錄之中,以唐代智升的《開元釋教錄》最爲精詳。該書著錄當時已經流傳的佛經五千零四十八卷,並用梁周嗣興撰的《千字文》編號,每字一函(又稱一帙),每函約收佛經十卷。《千字文》自「天」字至「英」字,共四百八十字,每字一函,合四百八十函。曆代刻藏,相沿不改,使漢文大藏經的規模基本定型。
大藏經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它是佛教及有關文化的一部大叢書。在大藏經裏面,保存著現在印度久已失傳的許多佛教經典,也包括了中國學者對于佛教原理所作的創造性的闡釋。大藏經不僅是佛教徒研究佛學的重要典籍,也是一般學者研究古代東方文化非常重要的資料。
此外,在西藏地區,自唐宋以來,由梵文和漢文譯成藏文的經典,也經過整理彙編成爲西藏文大藏經。其中佛說的經律稱爲「甘珠爾」;佛弟子及祖師的著作稱爲「丹珠爾」。自元以至近代分別在西藏的拉薩、日喀則、奈塘,甘肅的卓尼,四川的德格,北京,都有過多次刻本。西藏文大藏經的內容約十分之八是漢文藏經中所沒有的,特別是密教部分。清代還將西藏文佛典譯爲蒙文、滿文,刻成蒙文大藏經和滿文大藏經。這種藏經流傳稀少,甚爲名貴。
在雲南傣族地區流傳著的上座部佛教,其佛經是用巴利文寫的小乘叁藏。一般還是用書寫的方式流傳,國內還沒有刻印過巴利文大藏經。
(四)寺塔
中國最古的寺院是洛陽的白馬寺,是佛教最初傳入漢地時,漢明帝爲攝摩騰等所創建的,但是現在這座寺院的建築已經過後代多次重建。關于中國佛教建築的最早記載,是《後漢書·陶謙傳》所說;「笮融大起浮圖祠,上累金盤,下爲重樓,又堂閣周回,可容叁千許人」。所謂「上累金盤」,就是用金屬作的刹(刹是梵語「刹多羅」之略,義是土田,印度塔上立竿柱,也叫作「刹」);所謂「重樓」,就是多層木結構的高樓,這正是後來中國塔的基本式樣。最早的佛寺建築,是以塔爲中軸線上的主體,而僧房散布其四周。後來的寺院,中軸線以殿堂爲主體而塔建在附近了。
中國現存的最古佛寺建築是五臺山的南禅寺(建于公元783年)和佛光寺(建于公元867年)。佛光寺大殿是一座七開間的佛殿。殿中有叁十幾尊唐代佛像,梁柱間有唐代題字,壁上有唐代壁畫。可以說,唐代四種藝術集中保存在這裏。
其次,河北薊縣獨樂寺有一座結構精美的山門和一座高大的觀音閣(均建于公元984年)。閣中奉有十一面觀音像,高十六公尺。還有河北正定隆興寺(建于公元971年)和山西大同善化寺。隆興寺的主要建築有大悲閣、左右側樓、轉輪藏殿、戒壇、牟尼殿、大覺六師殿及锺鼓樓。其中大覺六師殿和鍾鼓樓已經倒塌。大悲閣中供奉著高大的千手觀音像。轉輪藏是現存唯一的十世紀造的可以轉動的大藏經架。牟尼殿中有優美的宋代壁畫。善化寺是十一世紀中到十二世紀中葉建成的,現在還保存著四座主要建築和五座次要建築。大同下華嚴寺的薄伽教藏,原來是規模宏大的華嚴寺的藏經殿。殿中四壁保存著遼代製作精巧的藏經櫥,櫥的上部有「天宮樓閣」。
山西趙城縣的霍山廣勝寺,是元代建築(建于十四世紀),有上寺和下寺兩部分。上寺有一座琉璃塔,是十五世紀建成的。
北京西山碧雲寺是明代建築。寺中殿堂、廊庑的布局,是結合地形,並把泉石樹木組織在內。大殿和菩薩殿保存著明代的精美塑像(現已不存)。寺中有田字形羅漢堂和漢白玉砌成的金剛寶座塔,是清代修建的。寺內有明淨的清池,涓涓的流泉,密茂的松柏。這種布局與浙江杭州的靈隱寺、江西廬山諸大寺院大致相同。
中國南方的寺院,多半依山布局,在建置上、風格上與北方寺院不同。院落雖比較局促,而寺外有茂林、有峰巒,氣象仍顯開闊。如峨眉山麓的報國寺、半山的萬年寺、山頂的接引殿都如此。
在十四五世紀間,中國佛寺建築上出現一種拱券式的磚結構殿堂,通稱爲「無梁殿」,如山西五臺山顯通寺、南京靈谷寺。寶華山隆昌寺中都有此種殿堂建築。
清代修建的喇嘛寺,以北京雍和宮和承德的「外八廟」爲最。雍和宮(建成于公元1735年)中*輪殿的殿脊形成金剛寶座塔的「五塔」形狀。萬福閣與左右兩閣以飛橋相連,閣中供奉十八公尺高的彌勒佛立像。承德的外八廟是公元1713一1870年間陸續建成的,其建築風格有摹仿新疆維吾爾族形式的,有藏式的,也有漢族形式而帶有西藏風趣的,兼收並蓄,多彩多姿。
以上只敘述現存曆代佛寺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各地還保存著不少宋、明建築的佛寺,不能一一列舉。在過去,僧衆對于寺院的古建築不很重視,不知愛護,不少古建築在維修時被拆改,致使寶貴的文化遺産遭到破壞,這是深爲可惜的。
塔與寺幾乎是同時存在的。中國塔的建築形式豐富多彩。曆史記載中的最大木塔是元魏時建造的洛陽永甯寺塔,高一千尺,百裏以外便能望見。可惜這座塔建成不久便被焚毀了。現存最古的塔是公元520年建的河南嵩山嵩嶽寺十二角十五層密檐式磚塔。塔身有用蓮瓣作柱頭和柱基的八角柱,有用獅子作主題的佛龛,有火焰形的券間,形式優美。自此以後,磚塔逐漸增加,木塔逐漸減少。到十世紀以後,新建的木塔已極爲稀有了。
唐代以後的磚塔大概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形同木塔,層層相累,這可以叫作「多層塔」;一種是在一個高大的塔身上加多層密檐,這可以叫作「密檐塔」;此外還有單層的僧人墓塔。唐代的塔一般都是四方形的。多層塔是在塔的表面上表現出木結構的柱梁鬥拱等,如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公元652年)、薦福寺的小雁塔、香積寺塔(公元681年)、興教寺的玄奘塔(公元669年)等都屬此類。密檐塔一般不用柱梁鬥拱等裝飾,而輪廓線條呈現優美,如嵩山永泰寺塔和法王寺塔(八世紀建),雲南昆明慧光寺塔和大理崇聖寺塔都是此類。墓塔中以山東長清靈岩寺的惠崇塔(七世紀前半期建)爲最典型。此類塔一般是兩層重檐。頂上有磚或石製的刹。只有唐代嵩山會善寺的淨藏塔(公元746年建)是單層八角形的,塔身用磚砌出柱梁鬥拱門窗等。
到了十世紀以後,八角形的佛塔成爲標准形式。建造方法也改變了過去外部用磚砌成筒形,內部用木樓梯、木樓板的方法,)而是改用各種角度和相互交錯的筒形券,把樓梯、樓板、龛室等砌成一個整體。山東長清靈岩寺的辟支塔,河北正定開元寺的瞭敵塔(公元1055年建)都是此種類型。河南開封六角形的繁塔(公元977年建),開始采用琉璃造的佛像和花紋處理塔面。其後開封佑國寺塔(公元1041一1048年建),俗稱「鐵塔」,即采用二十八種琉璃面磚砌出牆面、門窗、柱梁、鬥拱等,塔有十叁層。河南濟源延慶寺塔也是同一類型。宋代在長江流域也出現很多八角形塔。杭州靈隱寺大殿前有石雕雙塔(公元960年建),高僅十公尺,而有九層,雕刻成仿木結構的形式。蘇州報恩寺塔。杭州六和塔和保俶塔,都是用磚砌成的仿木結構形式的塔,檐椽部分雜用木料。至清代,這些塔的木檐椽多已朽敗,修理時采用了不同的處理方法。重修後的報恩塔接近于原形;六和塔在塔身外加上一層木結構,極不相稱;保俶塔只保存了塔身,形成了柱形塔。
中國現存的唯一木塔是山西應縣佛宮寺的釋迦塔(公元1056年建),全高六十六公尺,共有五層。河北涿縣雙塔(公元1090年建)是仿應縣木塔建的磚塔。
遼代在河北中部以至遼甯等地出現了八角形的密檐塔,傑出的典型是北京天甯寺塔,這一類型曾被普遍應用。特殊的是福建泉州的雙石塔(十二世紀叁四十年代建),全部用石料仿木結構建成。四川宜賓的白塔(公元1102一1109年建)和洛陽白馬寺塔(十二世紀後半期建),都保存唐代四方形密檐塔的風格。自此以後,密檐塔的風格變化繁多,難以盡述了。
元代由于西藏地區的佛教傳入內地,在漢地出現了西藏式覆缽狀塔。北京妙應寺的白塔(公元1271年建),是尼泊爾的工藝師阿尼哥所設計的,山西五臺山塔院寺塔(公元1577年建)和北京北海公園的白塔(1651年建),都繼承了這一類型。…
《法苑談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