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经》之研究法
周叔迦
绪 说
般若为三世佛母,如来一切功德皆从般若生。是故研究佛教,必须先兴般若之观照。行人先读《法华》,知佛教之用意,便能立志。次读大乘律,知佛教之行事,便能励行。其后便当读般若,然后方能遍读群经,得有正确之认识。假使不明般若,纵读诸经,皆成偏执。研究般若经典之次第有二:第一讽诵经本,第二研读疏记。其法如下:
一 讽诵经本
般若非可以文字求,然亦不能离文字,要在藉经本之力,含润熏习而默启其悟性,故非讽读不可,而尤非讽读大经不可。大经者,唐玄奘译《大般若经》六百卷是。以每日两卷计,一年可毕功一遍也。
《大般若经》梵本都有二十万颂,总四处十六会。唐玄奘译之成六百卷。其目次具列如下:
第一会王舍城鹫峰山说 梵文一十三万二千六百颂,唐译成四百卷,七十九品。从卷一至卷四百。
第二会王舍城鹫峰山说 梵文二万五千颂,唐译成七十八卷八十五品。从四百一卷至四百七十八卷。
第三会王舍城鹫峰山说 梵文一万八千颂,译成五十九卷三十一品。从四百七十九卷至五百六十七卷。
第四会王舍城鹫峰山说 梵文八千颂,译成十八卷二十九品。从五百三十八卷至五百五十五卷。
第五会王舍城鹫峰山说 梵文四千颂,译成十卷二十四品。从五百五十六卷至五百六十五卷,此上五会并同。但佛适时广略异说耳。
第六会王舍城鹫峰山说 梵文二千五百颂,译成八卷一十七品。从五百六十六卷至五百七十二卷。
第七会室罗筏城给孤园说曼殊室利分梵文八百颂,译成二卷,无品。从五百七十四卷至五百七十五卷。
第八会室罗筏城给孤独园说那伽室利分 梵文四百颂,译成一卷,无品。当第五百七十六卷。
第九会室罗筏给孤独园说能断金刚分 梵文三百颂,译成一卷,无品。当第五百七十七卷。
第十会他化自在天天宫说般若理趣分 梵文三百颂,译成一卷,无晶。当第五百七十八卷。
第十一会室罗筏城给孤独园说布施波罗密多分 梵文二千颂,译成五卷,无品。从五百七十九卷至五百八十三卷。
第十二会室罗筏城给孤独园说净戒波罗密多分 梵文二千颂,译成五卷,无品。从五百八十四卷至五百八十八卷。
第十三会室罗筏城给孤独园说安忍波罗密多分 梵文四百颂,译成一卷,无品。当第五百八十九卷。
第十四会室罗筏城给孤独园说精进波罗密多分 梵文四百颂,译成一卷,无品。当第五百九十卷。
第十五会王舍城鹫峰山说静虑波罗密多分 梵文八百颂,译成二卷,无品。从五百九十一卷至五百九十二卷。
第十六会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说般若波罗密多分 梵文二千五百颂,译成八卷,无品。从五百九十三卷至六百卷。
二研读疏记
《大般若经》十六会中,初会太广,只可讽诵。馀会或无疏记,难可寻绎。有疏记可资研习者,为《摩诃般若经》、《金刚般若经》、《般若心经》、《般若理趣分》及《仁王般若经》,凡五部而已。然研习诸经之先,应将《大般若经》诸会序及异译各本序细读数遍,俾知其大概。
甲 《摩诃般若经》
《摩诃般若经》,古简称《大品经》。即《大般若经》第二会之同本异译。古译有三本。如下:
《放光般若波罗密经》三十卷 西晋昙无罗叉共竺叔兰译。
《光赞般若波罗密经》十五卷 西晋竺法护译。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三十卷 姚秦鸠摩罗什共僧睿译。
其光赞文来未竟,比于他经:三分缺一。至散华品后文并缺。而《大般若》第二会,比于旧经,复缺《常啼》等品。通行研习,则用罗什译本。其西土论释,及东土疏记,凡有三部:
《大智度论》一百卷 龙树菩萨造 姚秦鸠摩罗什译。
此论若具足翻,应有千卷,什师以秦人识约,故自第二品下十倍略之,取其足以开释文意而已。论初半卷释说经缘起,次释初品尽三十四卷,释馀品经文只六十六卷。此论古代疏钞甚繁,今皆不存,只有一家,复残缺不全。
《大智度论疏》二十四卷 隋释慧影撰。
今存卷一、卷六、卷十四、卷十五、卷十七、卷二十一、卷二十四,凡七卷耳。
《大品经游意》一卷、《大品经义疏》十卷 唐释吉藏撰。
《游意》中以五重释义:一释名、二辨宗、三会教、四出部党、五明缘起。《义疏》卷一为玄义,以十门分别:一释经题、二序说经意、三明部党、四辨开合、五明前后、六辨经宗、七明显密、八辨教、九明传译、十依文解释。卷二释序品,今佚亡。自卷三释习相应晶始,大半采取《智论》,以己意会通,增以科判而已。
《大慧度经宗要》一卷 唐新罗元晓撰。
文以六门分别:初述大意,谓赞般若功德。次显经宗,就三性辨实相义,以如来藏为实相般若,广明观照般若相见自证三分有无。三释名题,以四义释大,十义释慧,四对八义释到彼岸。四明缘起,略说六因。五判教,述五时三时之说。六消文,云应依论。
乙 《金刚经》
是经先后凡有六译。列举于下:
一、《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
二、《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元魏菩提留支译。
三、《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陈真谛译。
四、《金刚能断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隋达磨笈多译。
五、《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一卷 唐玄奘译,即《大般若经》第九会。
六、《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唐义净译。
《金刚经》自晚唐以后,盛行于世。乃至外道邪见,亦皆崇奉,妄加解说,遂使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盖鱼不可冒为龙,而鱼目可混骊珠。《大品经》者,犹若龙也。《金刚经》者,骊珠也。学者若不先研习《大品智论》,而遽习《金刚般若》,最易流为偏执邪外。且举世通行皆用三十二分本,相传为梁昭明太子所科。虽无大谬,然使灵虚经宗,反成固滞。自古经师无有用之者。凡世间所传《金刚经注》,依三十二分而解义者,皆当废弃也。其人手研习之方,应先西土诸论,次分宗习之。西土之论,凡有三家、二释。东土疏记,凡有天台、三论、慈恩、贤首、禅宗五家也。
(一)西土论释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三卷 无著菩萨造,隋达磨笈多译。
以七句十八行所住处解经义。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三卷 无著菩萨颂,天亲菩萨造,元魏菩提留支初译,唐义净第二译。
以二十七疑明经义。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二卷功德施菩萨造,唐地婆诃罗译。
地婆诃罗为唯识宗译师,此论虽多就真俗二谛明性空义,亦应是相宗名著也。
《金刚仙论》十卷 金刚仙菩萨造,元魏菩提留支译。
此论解世亲之《金刚经论》,但文中多明梵汉音义,可证明非西土之作。然唐时盛行,吉藏、道氲、昙旷、知恩等《金刚经记》皆引之。窥基《金刚赞述》中云:“金刚仙所造,即谓南地吴人,非真圣教也。”据《开元释教录》卷十二注云:“《金刚仙论》十卷,寻阅文理,乃是元魏三藏菩提留支所撰,释天亲论。既非梵本翻传,所以此中不载。”窃以为《开元录》所说最为平允。盖是菩提留支于译场讲说之作。菩提留支为古地论师所宗,而与窥基学说旨趣甚异,故斥其为伪。
《金刚般若经论会释》三卷 唐释窥基撰。
合解无著、世亲二家之论,每章皆先解隋译无著论,后据世亲论比量考释,兼对证秦魏陈隋唐五译经文。
(二)天台宗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疏》一卷 隋智顗说。
先略明名体、宗、用、教、相五重,次以序、正、流通三分解经,文甚简略,于天台教观无所阐明。
《金刚经破空论》一卷,《金刚经观心释》一卷 明释智旭撰。
《破空论》就名句文身显如实不空之义,以对治心取空之邪执。《观心释》以彼法义纳归一念,使成观行。
(三)三论宗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义疏》六卷 唐释吉藏撰。
此疏于诸解中为最详明恳切。初分十重玄义,释文中以须菩提两番问答为广略二周,广说中开为般若体门、信受门、格量门三章,略说中开为十五章,大致取论意而斥菩提流支十二分之说。
(四)慈恩宗
《金刚经注》三卷唐释慧净撰。
净为志念弟子,念为小乘论师,专精毗昙杂心,兼通《智度》、《地论》。净居纪国寺,尝预波罗颇译场。是故此注能卷舒性相之长,剖判大小之乘。虽在玄奘以前,实肇慈恩风气之先也。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赞述》四卷 唐释窥基撰。
初分三章:一彰因起,二明年主,三释本文。于中又有三分,即序、正、流通。正宗中依世亲科为二周,各有当宗请说,广众疑二分。处处融通和会无著、世亲二论。而以世亲为主。
《御注金刚般若经宣演》三卷 唐释道氲撰。
氲为慧沼弟子,居青龙寺,奉玄宗敕撰此疏。玄宗《御注金刚经》一卷今不传。此书乃依御注敷宣其意,绎演其文,故名也。当时号为青龙疏。四海向风。学徒麟萃焉。
《金刚般若经义记》二卷 唐释知恩撰。
此为敦煌经藏本,缺其下卷。依天亲论略释,凡以五门分别:一辨教因缘,二定经宗旨,三明处会,四叙翻译,五正释文。正宗中不以判分二周为然。开答问、断疑二章。断疑即有二十七段,别有三十二疑,于一一疑取论旨略释。下卷今佚。
《金刚般若经旨赞》二卷 唐释昙旷撰。
旷为道氲弟子,此疏自序云:“无著、天亲、金刚仙、功德施四论。若不会通诸说,何以委赞幽宗。”然考其文,实偏宗无著也。
《金刚经义瑛》三卷唐释宝达撰。
三卷之中今缺中下,乃解释道氲之宣演者。原本三卷,今存卷上。叙记明赡,援引详博,惜不全耳。
(五)贤首宗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略疏》二卷 唐智俨撰。
先以五门分g0:一教兴所由,二藏摄分齐,三所诠宗趣、能诠教体,四释经题目,五分文解释。立科甚细,以四疑为纲骨,以解行为次第,解释虽简,而全经大旨昭然若揭。
…
《《般若经》之研究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