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經》之研究法

  《般若經》之研究法

  周叔迦

  緒 說

  般若爲叁世佛母,如來一切功德皆從般若生。是故研究佛教,必須先興般若之觀照。行人先讀《法華》,知佛教之用意,便能立志。次讀大乘律,知佛教之行事,便能勵行。其後便當讀般若,然後方能遍讀群經,得有正確之認識。假使不明般若,縱讀諸經,皆成偏執。研究般若經典之次第有二:第一諷誦經本,第二研讀疏記。其法如下:

  一 諷誦經本

  般若非可以文字求,然亦不能離文字,要在藉經本之力,含潤熏習而默啓其悟性,故非諷讀不可,而尤非諷讀大經不可。大經者,唐玄奘譯《大般若經》六百卷是。以每日兩卷計,一年可畢功一遍也。

  《大般若經》梵本都有二十萬頌,總四處十六會。唐玄奘譯之成六百卷。其目次具列如下:

  第一會王舍城鹫峰山說 梵文一十叁萬二千六百頌,唐譯成四百卷,七十九品。從卷一至卷四百。

  第二會王舍城鹫峰山說 梵文二萬五千頌,唐譯成七十八卷八十五品。從四百一卷至四百七十八卷。

  第叁會王舍城鹫峰山說 梵文一萬八千頌,譯成五十九卷叁十一品。從四百七十九卷至五百六十七卷。

  第四會王舍城鹫峰山說 梵文八千頌,譯成十八卷二十九品。從五百叁十八卷至五百五十五卷。

  第五會王舍城鹫峰山說 梵文四千頌,譯成十卷二十四品。從五百五十六卷至五百六十五卷,此上五會並同。但佛適時廣略異說耳。

  第六會王舍城鹫峰山說 梵文二千五百頌,譯成八卷一十七品。從五百六十六卷至五百七十二卷。

  第七會室羅筏城給孤園說曼殊室利分梵文八百頌,譯成二卷,無品。從五百七十四卷至五百七十五卷。

  第八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那伽室利分 梵文四百頌,譯成一卷,無品。當第五百七十六卷。

  第九會室羅筏給孤獨園說能斷金剛分 梵文叁百頌,譯成一卷,無品。當第五百七十七卷。

  第十會他化自在天天宮說般若理趣分 梵文叁百頌,譯成一卷,無晶。當第五百七十八卷。

  第十一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布施波羅密多分 梵文二千頌,譯成五卷,無品。從五百七十九卷至五百八十叁卷。

  第十二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淨戒波羅密多分 梵文二千頌,譯成五卷,無品。從五百八十四卷至五百八十八卷。

  第十叁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安忍波羅密多分 梵文四百頌,譯成一卷,無品。當第五百八十九卷。

  第十四會室羅筏城給孤獨園說精進波羅密多分 梵文四百頌,譯成一卷,無品。當第五百九十卷。

  第十五會王舍城鹫峰山說靜慮波羅密多分 梵文八百頌,譯成二卷,無品。從五百九十一卷至五百九十二卷。

  第十六會王舍城竹林園白鹭池側說般若波羅密多分 梵文二千五百頌,譯成八卷,無品。從五百九十叁卷至六百卷。

  二研讀疏記

  《大般若經》十六會中,初會太廣,只可諷誦。馀會或無疏記,難可尋繹。有疏記可資研習者,爲《摩诃般若經》、《金剛般若經》、《般若心經》、《般若理趣分》及《仁王般若經》,凡五部而已。然研習諸經之先,應將《大般若經》諸會序及異譯各本序細讀數遍,俾知其大概。

  甲 《摩诃般若經》

  《摩诃般若經》,古簡稱《大品經》。即《大般若經》第二會之同本異譯。古譯有叁本。如下:

  《放光般若波羅密經》叁十卷 西晉昙無羅叉共竺叔蘭譯。

  《光贊般若波羅密經》十五卷 西晉竺法護譯。

  《摩诃般若波羅密經》叁十卷 姚秦鸠摩羅什共僧睿譯。

  其光贊文來未竟,比于他經:叁分缺一。至散華品後文並缺。而《大般若》第二會,比于舊經,複缺《常啼》等品。通行研習,則用羅什譯本。其西土論釋,及東土疏記,凡有叁部:

  《大智度論》一百卷 龍樹菩薩造 姚秦鸠摩羅什譯。

  此論若具足翻,應有千卷,什師以秦人識約,故自第二品下十倍略之,取其足以開釋文意而已。論初半卷釋說經緣起,次釋初品盡叁十四卷,釋馀品經文只六十六卷。此論古代疏鈔甚繁,今皆不存,只有一家,複殘缺不全。

  《大智度論疏》二十四卷 隋釋慧影撰。

  今存卷一、卷六、卷十四、卷十五、卷十七、卷二十一、卷二十四,凡七卷耳。

  《大品經遊意》一卷、《大品經義疏》十卷 唐釋吉藏撰。

  《遊意》中以五重釋義:一釋名、二辨宗、叁會教、四出部黨、五明緣起。《義疏》卷一爲玄義,以十門分別:一釋經題、二序說經意、叁明部黨、四辨開合、五明前後、六辨經宗、七明顯密、八辨教、九明傳譯、十依文解釋。卷二釋序品,今佚亡。自卷叁釋習相應晶始,大半采取《智論》,以己意會通,增以科判而已。

  《大慧度經宗要》一卷 唐新羅元曉撰。

  文以六門分別:初述大意,謂贊般若功德。次顯經宗,就叁性辨實相義,以如來藏爲實相般若,廣明觀照般若相見自證叁分有無。叁釋名題,以四義釋大,十義釋慧,四對八義釋到彼岸。四明緣起,略說六因。五判教,述五時叁時之說。六消文,雲應依論。

  乙 《金剛經》

  是經先後凡有六譯。列舉于下:

  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姚秦鸠摩羅什譯。

  二、《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

  叁、《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陳真谛譯。

  四、《金剛能斷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隋達磨笈多譯。

  五、《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一卷 唐玄奘譯,即《大般若經》第九會。

  六、《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唐義淨譯。

  《金剛經》自晚唐以後,盛行于世。乃至外道邪見,亦皆崇奉,妄加解說,遂使顛倒是非,混淆黑白。蓋魚不可冒爲龍,而魚目可混骊珠。《大品經》者,猶若龍也。《金剛經》者,骊珠也。學者若不先研習《大品智論》,而遽習《金剛般若》,最易流爲偏執邪外。且舉世通行皆用叁十二分本,相傳爲梁昭明太子所科。雖無大謬,然使靈虛經宗,反成固滯。自古經師無有用之者。凡世間所傳《金剛經注》,依叁十二分而解義者,皆當廢棄也。其人手研習之方,應先西土諸論,次分宗習之。西土之論,凡有叁家、二釋。東土疏記,凡有天臺、叁論、慈恩、賢首、禅宗五家也。

  (一)西土論釋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叁卷 無著菩薩造,隋達磨笈多譯。

  以七句十八行所住處解經義。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叁卷 無著菩薩頌,天親菩薩造,元魏菩提留支初譯,唐義淨第二譯。

  以二十七疑明經義。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功德施菩薩造,唐地婆诃羅譯。

  地婆诃羅爲唯識宗譯師,此論雖多就真俗二谛明性空義,亦應是相宗名著也。

  《金剛仙論》十卷 金剛仙菩薩造,元魏菩提留支譯。

  此論解世親之《金剛經論》,但文中多明梵漢音義,可證明非西土之作。然唐時盛行,吉藏、道氲、昙曠、知恩等《金剛經記》皆引之。窺基《金剛贊述》中雲:“金剛仙所造,即謂南地吳人,非真聖教也。”據《開元釋教錄》卷十二注雲:“《金剛仙論》十卷,尋閱文理,乃是元魏叁藏菩提留支所撰,釋天親論。既非梵本翻傳,所以此中不載。”竊以爲《開元錄》所說最爲平允。蓋是菩提留支于譯場講說之作。菩提留支爲古地論師所宗,而與窺基學說旨趣甚異,故斥其爲僞。

  《金剛般若經論會釋》叁卷 唐釋窺基撰。

  合解無著、世親二家之論,每章皆先解隋譯無著論,後據世親論比量考釋,兼對證秦魏陳隋唐五譯經文。

  (二)天臺宗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疏》一卷 隋智顗說。

  先略明名體、宗、用、教、相五重,次以序、正、流通叁分解經,文甚簡略,于天臺教觀無所闡明。

  《金剛經破空論》一卷,《金剛經觀心釋》一卷 明釋智旭撰。

  《破空論》就名句文身顯如實不空之義,以對治心取空之邪執。《觀心釋》以彼法義納歸一念,使成觀行。

  (叁)叁論宗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義疏》六卷 唐釋吉藏撰。

  此疏于諸解中爲最詳明懇切。初分十重玄義,釋文中以須菩提兩番問答爲廣略二周,廣說中開爲般若體門、信受門、格量門叁章,略說中開爲十五章,大致取論意而斥菩提流支十二分之說。

  (四)慈恩宗

  《金剛經注》叁卷唐釋慧淨撰。

  淨爲志念弟子,念爲小乘論師,專精毗昙雜心,兼通《智度》、《地論》。淨居紀國寺,嘗預波羅頗譯場。是故此注能卷舒性相之長,剖判大小之乘。雖在玄奘以前,實肇慈恩風氣之先也。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贊述》四卷 唐釋窺基撰。

  初分叁章:一彰因起,二明年主,叁釋本文。于中又有叁分,即序、正、流通。正宗中依世親科爲二周,各有當宗請說,廣衆疑二分。處處融通和會無著、世親二論。而以世親爲主。

  《禦注金剛般若經宣演》叁卷 唐釋道氲撰。

  氲爲慧沼弟子,居青龍寺,奉玄宗敕撰此疏。玄宗《禦注金剛經》一卷今不傳。此書乃依禦注敷宣其意,繹演其文,故名也。當時號爲青龍疏。四海向風。學徒麟萃焉。

  《金剛般若經義記》二卷 唐釋知恩撰。

  此爲敦煌經藏本,缺其下卷。依天親論略釋,凡以五門分別:一辨教因緣,二定經宗旨,叁明處會,四敘翻譯,五正釋文。正宗中不以判分二周爲然。開答問、斷疑二章。斷疑即有二十七段,別有叁十二疑,于一一疑取論旨略釋。下卷今佚。

  《金剛般若經旨贊》二卷 唐釋昙曠撰。

  曠爲道氲弟子,此疏自序雲:“無著、天親、金剛仙、功德施四論。若不會通諸說,何以委贊幽宗。”然考其文,實偏宗無著也。

  《金剛經義瑛》叁卷唐釋寶達撰。

  叁卷之中今缺中下,乃解釋道氲之宣演者。原本叁卷,今存卷上。敘記明贍,援引詳博,惜不全耳。

  (五)賢首宗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略疏》二卷 唐智俨撰。

  先以五門分g0:一教興所由,二藏攝分齊,叁所诠宗趣、能诠教體,四釋經題目,五分文解釋。立科甚細,以四疑爲綱骨,以解行爲次第,解釋雖簡,而全經大旨昭然若揭。

  …

《《般若經》之研究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