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經》之研究法▪P2

  ..續本文上一頁《金剛經疏論纂要》叁卷 唐宗密撰。

  立科多依世親論,兼取無著意,及旁采余論。正宗分依二十七疑以分段。宋元之間此疏盛行。

  《金剛經疏論纂要刊定記》 宋子璿撰。

  圭峰撰纂要,宋石壁法師因之作廣錄,文義繁長,後學不便,乃剪削繁亂,以成此書。科判大致准纂要而更加細釋。

  《金剛經決疑》一卷 明德清撰。

  以頓了此心解釋經義,別出叁十二疑,爲之抉擇。

  《金剛新眼疏經偈合釋》二卷 清通理述。

  前以羅什經與菩提留支譯偈,對照合會而後合釋。先以五門述經大意,正宗分中以信解修證四分立科。

  (六)禅 宗

  《金剛經注解》一卷 明宗泐、如玘撰。

  宗泐、如玘奉明太祖敕撰《楞伽》、小b經》、《金剛》叁經注,頒行天下。此經先依天臺明五重玄義,次依世親論以二十七疑科釋經文。

  《金剛經宗通》九卷 明曾風儀撰。

  此書采錄傅大士頌及禅宗諸老宿機緣語句,以申經意。分科用世親論二十七疑,兼考證異譯及功德施之《破取著不壞假名論》,與宋子璿之《刊定記》。

  丙 《心經》

  《心經》有大小本之殊,大本前有序分,小本無之。先後凡有十二譯,羅什、玄奘、義淨譯者爲小本,余皆大本。注釋可取者凡有五宗,謂慈恩、賢首、天臺、禅宗、密宗是也,茲將十二譯列舉于下:

  一、《摩诃般若波羅密大明咒經》姚秦天竺叁藏鸠摩羅什譯。

  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唐叁藏法師玄奘譯。

  叁、《般若波羅密多那經》 唐天竺叁藏菩提流支譯。今缺。

  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唐叁藏義淨譯。

  五、《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唐叁藏法師沙門法成譯。

  六、《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唐廚賓國叁藏般若共利譯。

  七、《普遍智藏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唐摩竭提國叁藏沙門法月重譯。

  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唐大興善寺大廣智不空譯。今缺。

  九、《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唐叁藏沙門智慧輪譯。

  十、《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宋西天譯經叁藏施護譯。

  十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宋契丹慈賢譯。今缺。

  十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清顯親王譯。

  (一)慈恩宗

  《般若心經疏》一卷 唐釋慧淨撰。

  此爲現存心經注中之最古者,釋玄奘譯本。科經爲十分,每分疏終,皆以七言偈一章爲結。末分無頌,文似未竟,申釋理性,皆甚詳盡,與淨師他疏之簡潔者不類。

  《般若心經疏》一卷唐釋靖邁撰。

  邁預玄奘譯場,爲證義大德。奘師所譯,邁公多有疏釋,今皆不傳。心經疏贊,初唐四家,慧淨疏多存邺下舊解;窺基贊多約法相有觀,申明空相;邁公疏多約法相空觀,申明空性;兼之者圓測也。

  《般若心經幽贊》二卷 唐釋窺基撰。

  基公爲奘師弟子,此贊以有情計著空有,故並申兩端以贊經旨。每段釋文,皆先述勝空者言,即性宗義;後述爲應者言,即相宗義。于行深般若句下,詳釋五位一切行門,囊括聖教大意,甚精審也。

  《般若心經贊》一卷唐圓測撰。

  測新羅人,爲奘師弟子。此贊多申明清辨、護法釋文差別,以顯性相二宗遣法不同,而意不相妨。多立諸章門,以釋處界、緣谛、涅架、菩提、四智、叁身等,經末咒文,略出叁種诠釋。

  《般若心經還源述》一卷 唐失名撰。

  此爲敦煌經卷本,首端殘佚,不著撰人。觀其辭旨,爲法相宗達者,其釋色不異空等四句及四咒義,甚精。

  《般若心經幽贊崆峒記》叁卷 宋守千撰。

  千爲真定府龍興寺沙門,法窺基之幽贊,但隨文補釋其名相而已。間有考正,雖並缺宏旨,然頗簡要。

  (二)賢首宗

  《般若心經略疏》一卷 唐法藏撰。

  此藏公晚年所作。前序王竟,以五門分別,心經疏中,以此疏最精要,宋元明代諸家鈔記以輔翼之者,甚多也。

  《般若心經略疏連珠記》一卷 宋師會撰。

  記中廣引清涼諸文,然門戶之見頗深,故于天臺拒違甚厲。诋吳興曰坐井觀天,斥孤山曰浪名江表,頗非學者之言。

  《般若心經略疏顯正記》叁卷 宋仲希撰。

  此記言教觀則不及連珠,而平允過之。論名相則不及文才,而詳明過之。雖非傑作,不可廢也。

  《般若心經略疏慧燈記》二卷 元文才撰。

  委釋賢首本疏,簡要有法,最爲允當。

  《般若心經直說》一卷 明德清撰。

  文甚簡潔,不立科判,凡有十節,發明五蘊皆空及般若離過之意,後有函星序雲:“可深救禅病。”

  《般若心經略疏小鈔》二卷 清錢謙益撰。

  前有緣起論,列舉作鈔因緣,又有緣起後語一章,及序當經傳釋。鈔文援引該博,泛瀾法海,雖未能嚴遵賢首家法,然可爲博覽之助。

  《般若心經事觀解》一卷、《理性解》一卷 清續法撰。

  二解各有自序。《事觀解》者,謂依聖教量銷釋文句典章,然後會事歸理,融相通性,首立十門懸談科釋。《理性解》者,不立懸談及科判,直顯自性宗旨也。

  (叁)天臺宗

  《般若心經略疏》一卷 唐明曠撰。

  曠爲荊溪弟子,此疏約圓融叁谛以達其旨,謂叁般若即叁觀之智,是諸法空相即心性自性,清淨空寂,而具足百界叁千諸法。于十二因緣四谛四咒,皆約藏通別圓四教以通之,文雖簡要,然習天臺者不可廢也。

  《般若心經疏注牒鈔》一卷 宋智圓撰。

  疏文明谛觀,鈔文釋名相,雖不及明曠疏之精當,然以叁觀之義以弘經者,舍此更無余作。

  《般若心經釋要》一卷 明智旭撰。

  不分科判,文凡五節,亦就五蘊皆空之意發明經旨。雖有叁智一心中得爲深般若之言,而于叁谛叁觀無多申述。

  (四)禅 宗

  《般若心經注》一卷唐失名撰。

  此卷乃敦煌經卷本,不著撰人。注中發揮性空之旨,頗類中唐禅宗之作。

  《般若心經注解》一卷 明宗泐、如圮撰。

  前有明太祖禦製序,宗泐、如圮奉诏撰《心經》、《楞伽》、《金剛》叁經疏,二人雖爲禅侶,然于心性尚未能了了觀照,于教義尤爲疏闊。此注極泛常,但無邪俗之解而已。

  《心經說》四卷 明真可撰。

  此說凡四種:一爲心經注解,二爲心經直談,叁爲心經要論,四爲心經說。前叁皆依經釋文,末一但明玄義,前叁中又以直談爲最略石o

  (五)密 宗

  《般若心經秘鍵》一卷 唐日本空海撰。

  空海大師爲日本真言宗初祖,此其傑作之一,後代鈔釋近數十家。以五分科經:一人法總通分,二分別諸乘分,叁行人得益分,四總歸持明分,五秘藏真言分。諸乘中分爲普賢、文殊、彌勒、釋迦、觀音五門,依真言密義,開般若寶藏,號爲秘鍵,洵不虛欤。

  丁《般若理趣分》

  顯教中《大般若經》凡十六會,第十會說《般若理趣分》。密乘之《金剛頂經》凡十八會,第六會名《大安樂不空叁昧耶真實瑜伽》,是中亦說《般若理趣》。顯密雖殊,法義則一。密經之中又有廣略二本,廣本詳述一切密行,略本則與《般若理趣分》相同,是故是經顯密總有六譯。

  《大般若經般若理趣分》一卷 唐玄奘譯。

  此顯教也。

  《實相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唐菩提流支譯。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一卷 唐金剛智譯。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昧耶般若波羅密多理趣經》一卷 唐不空譯。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密經》一卷 宋施護譯。

  以上四部同本異譯,皆密部略本也。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叁昧大教王經》七卷 宋施護譯。

  此《金剛頂經》第六會之廣本也。

  至于疏解則唯有慈恩與密宗兩家而已。

  (一)慈恩宗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贊》六卷 唐窺基撰。

  此贊顯述行般若之境行果及性相二宗之差別,最爲鞭辟人理,習慈恩者不可不讀。

  (二)密 宗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昧耶經般若波羅密多理趣釋》二卷 唐不空譯。

  《般若波羅密多理趣經大安樂不空叁昧真實金剛菩薩等一十七聖大曼荼羅義述》一卷 唐不空譯。

  密乘宗旨,重在師傳,若不經授受,其中義趣無從通曉。今述其名,倘有欲深研此經者,從師而問道焉。

  戊《仁王般若經》

  《仁王般若經》不在《大般若經》中,是經先後凡有四譯,兩存兩缺,舉列如下:

  一、《仁王般若經》二卷 晉竺法護譯。今缺。

  二、《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二卷 凡八品,姚秦鸠摩羅什譯。

  叁、《仁王般若經》一卷 梁真谛譯。今缺。

  四、《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二卷 唐不空譯。較之秦譯多《護國真言》一首。

  此經與《璎珞本業經》、《梵網經》相貫通,宋竺道生頓悟之說即本于此。經唯佛一人居淨土等,曆代疏家多據此經證釋要義,是故學者不可不深加玩味。其疏則可分五宗如下。

  (一)天臺宗

  《仁王般若經疏》五卷 隋智顫說。

  此釋秦譯本,疏前有宋晁說之序,述此疏佚存始末甚詳,疏初明五重玄義,釋《觀空品》中明實相、觀照、文字叁般若教,及依教發觀,《教化品》明五忍觀行,《二谛品》明不二門,以申明白行因果之宗,甚精要也。

  《仁王般若經疏神寶記》四卷 宋善月撰。

  月南宋時人,于天臺教觀未嘗洞達無滯,是故此記釋智者疏,極爲粗淺,間有錯謬,不足觀也。

  (二)叁論宗

  《仁王般若經疏》六卷 隋吉藏撰。

  此釋秦譯本。疏前雲:“天臺智者于衆經中洞明五義,今于此部例亦五門分別。”是作于投足天臺之後。釋《序晶》科判解文,十有八九依天臺疏中因緣義,釋《觀空品》不用智者科,而釋義猶多用之,至釋《教化品》,則全不用天臺義。蓋叁論家要旨,唯以實相理境爲觀解之資也。

  (叁)慧恩宗

  《仁王般若經疏》六卷 唐圓測撰。

  此釋秦譯本。文中引義淨叁藏說。測卒于義淨歸國之翌年,是此疏乃測公晚年之作。《仁王》古疏叁家:天臺疏多明四教觀心,嘉祥疏多明法性,西明此疏多明法相。行者若能淹貫叁疏,庶乎能自利利他,護持內外欤。

  《仁王般若經疏》七卷 唐良贲撰。

  釋不空譯本。贲爲慧沼再傳弟子,嘗參助不空叁藏翻譯此經,因受诏命撰集此疏,故獨能詳盡。

  《仁王般若經疏法衡鈔》六卷宋遇榮鈔。

  此釋良贲疏。榮傳賢首而兼慈恩,所釋甚詳贍。

  (四)賢首宗

  《仁王般若經疏》四卷宋淨源撰。

  釋不空譯本,極簡略,疏前亦不開懸談,既無法相之扶疏,亦無教觀之啓迪。爲初學通經之助,未爲不可,若爲深研之門,似尚未備。

  《仁王般若經科疏》七卷 明真貴撰。

  此釋唐譯。貴爲明末時蜀東人,傳賢首宗第二十五世。疏前有自序,次列科文及懸談十門,文頗暢達。雖不及古疏之謹嚴,初學觀覽,不無啓發。

  (五)密 宗

  五、《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一卷 唐不空譯。

  六、《仁王般若念誦法》一卷 唐大興善寺叁藏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佛爲波斯匿王說念誦《仁王般若經》,持明之法。

  七、《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道場念誦儀軌》一卷 唐大興善寺大廣智不空譯。

  第一明五方五菩薩現威德,第二建立曼荼羅儀軌,第叁人道場儀軌,第四釋陀羅尼文字觀行法,第五明陀羅尼觀想布字輪。

  

  

《《般若經》之研究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