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经》之研究法▪P2

  ..续本文上一页《金刚经疏论纂要》三卷 唐宗密撰。

  立科多依世亲论,兼取无著意,及旁采余论。正宗分依二十七疑以分段。宋元之间此疏盛行。

  《金刚经疏论纂要刊定记》 宋子璿撰。

  圭峰撰纂要,宋石壁法师因之作广录,文义繁长,后学不便,乃剪削繁乱,以成此书。科判大致准纂要而更加细释。

  《金刚经决疑》一卷 明德清撰。

  以顿了此心解释经义,别出三十二疑,为之抉择。

  《金刚新眼疏经偈合释》二卷 清通理述。

  前以罗什经与菩提留支译偈,对照合会而后合释。先以五门述经大意,正宗分中以信解修证四分立科。

  (六)禅 宗

  《金刚经注解》一卷 明宗泐、如玘撰。

  宗泐、如玘奉明太祖敕撰《楞伽》、小b经》、《金刚》三经注,颁行天下。此经先依天台明五重玄义,次依世亲论以二十七疑科释经文。

  《金刚经宗通》九卷 明曾风仪撰。

  此书采录傅大士颂及禅宗诸老宿机缘语句,以申经意。分科用世亲论二十七疑,兼考证异译及功德施之《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与宋子璿之《刊定记》。

  丙 《心经》

  《心经》有大小本之殊,大本前有序分,小本无之。先后凡有十二译,罗什、玄奘、义净译者为小本,余皆大本。注释可取者凡有五宗,谓慈恩、贤首、天台、禅宗、密宗是也,兹将十二译列举于下:

  一、《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明咒经》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三、《般若波罗密多那经》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今缺。

  四、《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唐三藏义净译。

  五、《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

  六、《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唐厨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译。

  七、《普遍智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唐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

  八、《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唐大兴善寺大广智不空译。今缺。

  九、《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唐三藏沙门智慧轮译。

  十、《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宋西天译经三藏施护译。

  十一、《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宋契丹慈贤译。今缺。

  十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清显亲王译。

  (一)慈恩宗

  《般若心经疏》一卷 唐释慧净撰。

  此为现存心经注中之最古者,释玄奘译本。科经为十分,每分疏终,皆以七言偈一章为结。末分无颂,文似未竟,申释理性,皆甚详尽,与净师他疏之简洁者不类。

  《般若心经疏》一卷唐释靖迈撰。

  迈预玄奘译场,为证义大德。奘师所译,迈公多有疏释,今皆不传。心经疏赞,初唐四家,慧净疏多存邺下旧解;窥基赞多约法相有观,申明空相;迈公疏多约法相空观,申明空性;兼之者圆测也。

  《般若心经幽赞》二卷 唐释窥基撰。

  基公为奘师弟子,此赞以有情计著空有,故并申两端以赞经旨。每段释文,皆先述胜空者言,即性宗义;后述为应者言,即相宗义。于行深般若句下,详释五位一切行门,囊括圣教大意,甚精审也。

  《般若心经赞》一卷唐圆测撰。

  测新罗人,为奘师弟子。此赞多申明清辨、护法释文差别,以显性相二宗遣法不同,而意不相妨。多立诸章门,以释处界、缘谛、涅架、菩提、四智、三身等,经末咒文,略出三种诠释。

  《般若心经还源述》一卷 唐失名撰。

  此为敦煌经卷本,首端残佚,不著撰人。观其辞旨,为法相宗达者,其释色不异空等四句及四咒义,甚精。

  《般若心经幽赞崆峒记》三卷 宋守千撰。

  千为真定府龙兴寺沙门,法窥基之幽赞,但随文补释其名相而已。间有考正,虽并缺宏旨,然颇简要。

  (二)贤首宗

  《般若心经略疏》一卷 唐法藏撰。

  此藏公晚年所作。前序王竟,以五门分别,心经疏中,以此疏最精要,宋元明代诸家钞记以辅翼之者,甚多也。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一卷 宋师会撰。

  记中广引清凉诸文,然门户之见颇深,故于天台拒违甚厉。诋吴兴曰坐井观天,斥孤山曰浪名江表,颇非学者之言。

  《般若心经略疏显正记》三卷 宋仲希撰。

  此记言教观则不及连珠,而平允过之。论名相则不及文才,而详明过之。虽非杰作,不可废也。

  《般若心经略疏慧灯记》二卷 元文才撰。

  委释贤首本疏,简要有法,最为允当。

  《般若心经直说》一卷 明德清撰。

  文甚简洁,不立科判,凡有十节,发明五蕴皆空及般若离过之意,后有函星序云:“可深救禅病。”

  《般若心经略疏小钞》二卷 清钱谦益撰。

  前有缘起论,列举作钞因缘,又有缘起后语一章,及序当经传释。钞文援引该博,泛澜法海,虽未能严遵贤首家法,然可为博览之助。

  《般若心经事观解》一卷、《理性解》一卷 清续法撰。

  二解各有自序。《事观解》者,谓依圣教量销释文句典章,然后会事归理,融相通性,首立十门悬谈科释。《理性解》者,不立悬谈及科判,直显自性宗旨也。

  (三)天台宗

  《般若心经略疏》一卷 唐明旷撰。

  旷为荆溪弟子,此疏约圆融三谛以达其旨,谓三般若即三观之智,是诸法空相即心性自性,清净空寂,而具足百界三千诸法。于十二因缘四谛四咒,皆约藏通别圆四教以通之,文虽简要,然习天台者不可废也。

  《般若心经疏注牒钞》一卷 宋智圆撰。

  疏文明谛观,钞文释名相,虽不及明旷疏之精当,然以三观之义以弘经者,舍此更无余作。

  《般若心经释要》一卷 明智旭撰。

  不分科判,文凡五节,亦就五蕴皆空之意发明经旨。虽有三智一心中得为深般若之言,而于三谛三观无多申述。

  (四)禅 宗

  《般若心经注》一卷唐失名撰。

  此卷乃敦煌经卷本,不著撰人。注中发挥性空之旨,颇类中唐禅宗之作。

  《般若心经注解》一卷 明宗泐、如圮撰。

  前有明太祖御制序,宗泐、如圮奉诏撰《心经》、《楞伽》、《金刚》三经疏,二人虽为禅侣,然于心性尚未能了了观照,于教义尤为疏阔。此注极泛常,但无邪俗之解而已。

  《心经说》四卷 明真可撰。

  此说凡四种:一为心经注解,二为心经直谈,三为心经要论,四为心经说。前三皆依经释文,末一但明玄义,前三中又以直谈为最略石o

  (五)密 宗

  《般若心经秘键》一卷 唐日本空海撰。

  空海大师为日本真言宗初祖,此其杰作之一,后代钞释近数十家。以五分科经:一人法总通分,二分别诸乘分,三行人得益分,四总归持明分,五秘藏真言分。诸乘中分为普贤、文殊、弥勒、释迦、观音五门,依真言密义,开般若宝藏,号为秘键,洵不虚欤。

  丁《般若理趣分》

  显教中《大般若经》凡十六会,第十会说《般若理趣分》。密乘之《金刚顶经》凡十八会,第六会名《大安乐不空三昧耶真实瑜伽》,是中亦说《般若理趣》。显密虽殊,法义则一。密经之中又有广略二本,广本详述一切密行,略本则与《般若理趣分》相同,是故是经显密总有六译。

  《大般若经般若理趣分》一卷 唐玄奘译。

  此显教也。

  《实相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唐菩提流支译。

  《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一卷 唐金刚智译。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般若波罗密多理趣经》一卷 唐不空译。

  《佛说遍照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宋施护译。

  以上四部同本异译,皆密部略本也。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 宋施护译。

  此《金刚顶经》第六会之广本也。

  至于疏解则唯有慈恩与密宗两家而已。

  (一)慈恩宗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六卷 唐窥基撰。

  此赞显述行般若之境行果及性相二宗之差别,最为鞭辟人理,习慈恩者不可不读。

  (二)密 宗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密多理趣释》二卷 唐不空译。

  《般若波罗密多理趣经大安乐不空三昧真实金刚菩萨等一十七圣大曼荼罗义述》一卷 唐不空译。

  密乘宗旨,重在师传,若不经授受,其中义趣无从通晓。今述其名,倘有欲深研此经者,从师而问道焉。

  戊《仁王般若经》

  《仁王般若经》不在《大般若经》中,是经先后凡有四译,两存两缺,举列如下:

  一、《仁王般若经》二卷 晋竺法护译。今缺。

  二、《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二卷 凡八品,姚秦鸠摩罗什译。

  三、《仁王般若经》一卷 梁真谛译。今缺。

  四、《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二卷 唐不空译。较之秦译多《护国真言》一首。

  此经与《璎珞本业经》、《梵网经》相贯通,宋竺道生顿悟之说即本于此。经唯佛一人居净土等,历代疏家多据此经证释要义,是故学者不可不深加玩味。其疏则可分五宗如下。

  (一)天台宗

  《仁王般若经疏》五卷 隋智颤说。

  此释秦译本,疏前有宋晁说之序,述此疏佚存始末甚详,疏初明五重玄义,释《观空品》中明实相、观照、文字三般若教,及依教发观,《教化品》明五忍观行,《二谛品》明不二门,以申明白行因果之宗,甚精要也。

  《仁王般若经疏神宝记》四卷 宋善月撰。

  月南宋时人,于天台教观未尝洞达无滞,是故此记释智者疏,极为粗浅,间有错谬,不足观也。

  (二)三论宗

  《仁王般若经疏》六卷 隋吉藏撰。

  此释秦译本。疏前云:“天台智者于众经中洞明五义,今于此部例亦五门分别。”是作于投足天台之后。释《序晶》科判解文,十有八九依天台疏中因缘义,释《观空品》不用智者科,而释义犹多用之,至释《教化品》,则全不用天台义。盖三论家要旨,唯以实相理境为观解之资也。

  (三)慧恩宗

  《仁王般若经疏》六卷 唐圆测撰。

  此释秦译本。文中引义净三藏说。测卒于义净归国之翌年,是此疏乃测公晚年之作。《仁王》古疏三家:天台疏多明四教观心,嘉祥疏多明法性,西明此疏多明法相。行者若能淹贯三疏,庶乎能自利利他,护持内外欤。

  《仁王般若经疏》七卷 唐良贲撰。

  释不空译本。贲为慧沼再传弟子,尝参助不空三藏翻译此经,因受诏命撰集此疏,故独能详尽。

  《仁王般若经疏法衡钞》六卷宋遇荣钞。

  此释良贲疏。荣传贤首而兼慈恩,所释甚详赡。

  (四)贤首宗

  《仁王般若经疏》四卷宋净源撰。

  释不空译本,极简略,疏前亦不开悬谈,既无法相之扶疏,亦无教观之启迪。为初学通经之助,未为不可,若为深研之门,似尚未备。

  《仁王般若经科疏》七卷 明真贵撰。

  此释唐译。贵为明末时蜀东人,传贤首宗第二十五世。疏前有自序,次列科文及悬谈十门,文颇畅达。虽不及古疏之谨严,初学观览,不无启发。

  (五)密 宗

  五、《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一卷 唐不空译。

  六、《仁王般若念诵法》一卷 唐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佛为波斯匿王说念诵《仁王般若经》,持明之法。

  七、《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道场念诵仪轨》一卷 唐大兴善寺大广智不空译。

  第一明五方五菩萨现威德,第二建立曼荼罗仪轨,第三人道场仪轨,第四释陀罗尼文字观行法,第五明陀罗尼观想布字轮。

  

  

《《般若经》之研究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