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宗概要 第七章 净土宗

  第七章 净土宗

  第六十五节 略 史

  往生净土是大乘各宗的共同愿望。印度中观宗的龙树在所著《十住毗婆沙论》中盛赞念佛法门。瑜伽宗的世亲造《往生论》,立五念法门。中国自汉安世高译《无量寿经》,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而后,历吴、魏、晋、宋都有译出。可见西土法师对于此经的重视。晋时竺法旷就以《法华》为会三之旨,《无量寿》为净土之因,常吟咏二部,有众则讲,独处则诵。慧远于晋太元十五年(390)在庐山结白莲社,集一百二十三人于弥陀像前立誓,共期西方。是以后世奉慧远为莲社初祖。慧远既立般若台以奉弥陀像,所修念佛必定是实相念佛法门。这从其所作念佛三昧诗序中可以知其梗概的。一百三十年后元魏昙鸾(476--542)从菩提留支受《观无量寿佛经》,在汶水石壁玄中寺专修观想念佛,著有《往生论注》。初唐道绰(562—645)于玄中寺见昙鸾遗迹,因专修净业,教人念佛,穿木穗子以记数,克念缘数,观想幽明,是道绰以观想、持名二法合用的。道绰著《安乐集》二卷。善导(613--683)从道绰修方等忏,听讲《无量寿经》,笃勤精苦,得念佛三昧。后至长安教化道俗修净土业,著《观经四帖疏》、《往生赞》、《般舟赞》、《观念法门》等。怀感从善导精虔念佛三年得证念佛三昧,著《释净土群疑沦》。

  开元中慧日三藏(680--748)自印度还国,传天竺学者所赞净土法门,著《净土慈悲集》。承远(712--802)学于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资州处寂,其后从慧日受念佛三昧之法,于衡山弥陀台修般舟三昧。承远弟子法照于庐山结西方道场,修念佛三昧。复依承远受五会念佛诵经之法,于五台、并州、长安处处宏通。大历中奉为国师。著《五会念佛法事赞》。

  唐代净土教法有两系不同:一是昙鸾、道绰、善导、怀感相承的观想持名念佛;一是慧日、承远、法照相承的五会念佛法门。贞元中,少康于洛阳白马寺得善导的《西方化导文》因而盛弘持名,于睦州乌龙山立念佛道场,集众三千,日夜行道,高声念佛,时人称之为后善导。此后慧日的五会念佛法门便不传了。

  宋代弘扬净土教法提倡念佛的,在禅宗中有法眼宗的延寿,云门宗的宗赜,贤首宗的守真、宗坦,天台宗有省常、遵式,天台山外系有晤恩,居士中有杨杰、王龙舒、王古等。延寿(904-----975)有四料简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著有《万善同归集》、《栖神安养赋》等。省常(959—1020)于淳化中在杭州西湖昭庆寺结净行社,以丞相王旦为社首,专修净业。遵式(967—1032)于至道二年(996)率僧俗学修净业,撰《弥陀忏仪》、《净土决疑行愿二门》等。宗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于真定临济寺结莲花净土念佛社,劝道俗念佛。净土思想自汉末传人,辗转流传。至于北宋,是依教结社时代。南宋末天台宗宗晓撰《乐邦文类》,以慧远为莲社初祖,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为莲社继祖。志磐撰《佛祖统纪》,叙《净土立教志》,立莲社七祖:始祖慧远、二祖善导、三祖承远、四祖法照、五祖少康、六祖延寿、七祖省常。

  南宋初天台宗子元在殿山湖立莲宗忏堂,同修净业,编《莲宗晨朝忏仪》、《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西行集》等。乾道二年(1166)高宗诏人德寿殿,演说净土法门,特赐劝修净业莲宗导师慧照宗主之号。莲宗之名始于此。元代有东岩圆应净日禅师,住持东林十八年,常以念佛三昧开导缁俗。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迁于育王广利禅寺,以开先寺悦堂誾禅师继席。元贞元年(1295)敕为白莲宗善法堂,护持教法。元贞二年(1296)赐通慧大师白莲宗主之号。自宋末有所谓左道四果香缘吃菜事魔之说,自称为白莲教、白莲会社等。如彰德之朱镇宝、广西之高仙道,皆以白莲教起兵而被害。元时禁止莲社甚严。凡燃一香、点一烛者,小吏巡军便加以犯禁之罪,拆其堂、毁其像,甚至破家毁宅。大德九年(1305)普度撰《莲宗宝鉴》上之,并请凡在家念佛,白日道场,礼净土正忏,诵弥陀正经者,以及捐家财建立堂殿、造佛象者,应予护持。于是诏以普度为白莲宗头和尚。自此以后净土一宗正式成立,而以志磐所立莲社七祖,为莲宗七祖。

  元明以来,盛唱禅净教一致之说。习天台、贤首教观以及参禅者无不盛赞念佛,栖心净土。如元之中峰明本、天如惟则、楚石梵琦;明之恕中无愠、无明慧经、笑岩德宝、湛然圆湛、达观真可、憨山德清、幽溪传灯、蒲益智旭等举扬净土尤力。莲池株宏(1535—1615)人京参遍融。融教以老实念佛。晚居杭州云栖,痛斥狂禅,著《弥陀疏钞》,融会事理,旨归唯心。世称为莲宗第八祖。清代实贤(1694—1742)传灵峰四世天台正宗,后参念佛是谁话,恍然契悟。主阿育王山,讲《弥陀经》,示是心是佛之旨。晚年纯扬净土,结长期,昼夜六时互相策励。世称为莲宗第九祖。际醒(1741—1810)历主京师广通,觉生以红螺山资福寺,栖心净土,著《念佛伽陀》及《语录》,世称为莲宗第十祖。元明清三代是净土宗立宗传弘时代。

  第六十六节 净业正因

  修念佛法门而求生净土,这称为净业。净业的成就必须有善良的因缘。经中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如若善良的因缘不具备,净业是不可能成就的。经中虽说造十恶五逆的人能十念念佛也得以往生,是指未闻法以前曾由无知而造十恶五逆等罪,其后闻知佛法,深切改悔,所以十念能得往生,若闻法之后,尚不能改悔昔非,具备正因,那只能是信心不诚,愿心不切的表现,是无从往生的。净业正因据《观无量寿佛经》中说有三种,也名为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经中说这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可见其重要性。这三种净业正因之中第一因是共凡大法,是世间善;第二因是共二乘法,第三因是大乘不共之法,此二因都是出世间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敬行,慈心不杀是慈行,修行十善即是断除十恶,是止行。受持三归是在家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是出家戒乃至菩萨戒。远离性罪是具足众戒,远离遮罪是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是起愿趣求。深信因果是信行,读诵大乘是解行。此三是自利。劝进行者是利他。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也说:“未来众生具五因缘,得闻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何等为王

  一者慈心不杀,具佛禁戒,威仪不缺。二者孝养父母,行世十善。三者身心安寂,系念不乱。四者闻方等经,心不惊疑,不没不退。五者信佛不灭,于第一义,心如流水,念念不绝。”此五因缘与《观经》中三福相比,第一因即第二福,第二因即第一福,第三、四、五因即第三福。身心安寂,系念不乱,是发菩提心行相。闻方等经,心不惊疑,不没不退,是读诵大乘行相。信佛不灭,于第一义,心如流水,是深信因果行相。

  《观佛三昧海经·序观地品》也说:“未来世中诸弟子等应修三法。何等为三

  一者诵修多罗甚深经典;二者净持禁戒,威仪无犯;三者系念思维,心不散乱。”综合诸经所说,修念佛三昧,首先要注意勤修三福,具足正因。

  第六十七节 持名念佛

  智顗在所著《五方便念佛门》中总结念佛法门为五门:“第一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第二观想灭罪念佛三昧门,第三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第四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第五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是行人口中称念阿弥陀佛名,心中愿求往生彼佛国土。观想灭罪念佛三昧门是行人观想佛的相好,一心专注,久久便得见佛光明照触自己,如是所有罪障皆得消灭。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是观佛相好,见佛光明时,观此佛相从自心生,无别境界。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是进观此心亦无相可得。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是当观心境俱寂时,人深寂定,放舍一切心意识而将人涅槃。此时蒙十方佛加被护念,兴起智慧,于一念顷净佛国土,成熟众生。其后宗密在所著《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四中又总括为四种;一称名念,二观像念,三观相念,四实相念。称名念如《文殊般若经》中说,行人应在空闲处,舍离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专称一佛名号。观像念是观察如来塑画等像,然后系心专想。观相念是观佛相好,可以专观一相,如《观佛三昧海经》中所说,也可以专观全身,如《坐禅三昧经》中说。实相念是观佛法身,也即是观自身及一切法真实自性。智顗所述的五门中,第一门是持名念佛。第二、三两门是观相念佛,因为观相念佛得见瑞相时,必须了知自心所现而无执著,不然便生障碍。第四、五两门是实相念佛,是依体起用。宗密所述四门中,第一门是持名念佛。第二、三两门是观相念佛,因为观像念佛是观相的方便,不能进观相好,但停住于塑绘等像,是无所利益的。第四是实相念佛。

  持名念佛法门虽如宗密《普贤行愿品别行疏》中所引,是根据于《文殊般若经》,但《文殊般若经》所指示的是实相念佛,不过以称佛名为人相之门。持名念佛的目的在于称名往生,这就应以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为根本。经中佛对舍利弗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经中…

《八宗概要 第七章 净土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