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淨土宗
第六十五節 略 史
往生淨土是大乘各宗的共同願望。印度中觀宗的龍樹在所著《十住毗婆沙論》中盛贊念佛法門。瑜伽宗的世親造《往生論》,立五念法門。中國自漢安世高譯《無量壽經》,支婁迦谶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而後,曆吳、魏、晉、宋都有譯出。可見西土法師對于此經的重視。晉時竺法曠就以《法華》爲會叁之旨,《無量壽》爲淨土之因,常吟詠二部,有衆則講,獨處則誦。慧遠于晉太元十五年(390)在廬山結白蓮社,集一百二十叁人于彌陀像前立誓,共期西方。是以後世奉慧遠爲蓮社初祖。慧遠既立般若臺以奉彌陀像,所修念佛必定是實相念佛法門。這從其所作念佛叁昧詩序中可以知其梗概的。一百叁十年後元魏昙鸾(476--542)從菩提留支受《觀無量壽佛經》,在汶水石壁玄中寺專修觀想念佛,著有《往生論注》。初唐道綽(562—645)于玄中寺見昙鸾遺迹,因專修淨業,教人念佛,穿木穗子以記數,克念緣數,觀想幽明,是道綽以觀想、持名二法合用的。道綽著《安樂集》二卷。善導(613--683)從道綽修方等忏,聽講《無量壽經》,笃勤精苦,得念佛叁昧。後至長安教化道俗修淨土業,著《觀經四帖疏》、《往生贊》、《般舟贊》、《觀念法門》等。懷感從善導精虔念佛叁年得證念佛叁昧,著《釋淨土群疑淪》。
開元中慧日叁藏(680--748)自印度還國,傳天竺學者所贊淨土法門,著《淨土慈悲集》。承遠(712--802)學于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資州處寂,其後從慧日受念佛叁昧之法,于衡山彌陀臺修般舟叁昧。承遠弟子法照于廬山結西方道場,修念佛叁昧。複依承遠受五會念佛誦經之法,于五臺、並州、長安處處宏通。大曆中奉爲國師。著《五會念佛法事贊》。
唐代淨土教法有兩系不同:一是昙鸾、道綽、善導、懷感相承的觀想持名念佛;一是慧日、承遠、法照相承的五會念佛法門。貞元中,少康于洛陽白馬寺得善導的《西方化導文》因而盛弘持名,于睦州烏龍山立念佛道場,集衆叁千,日夜行道,高聲念佛,時人稱之爲後善導。此後慧日的五會念佛法門便不傳了。
宋代弘揚淨土教法提倡念佛的,在禅宗中有法眼宗的延壽,雲門宗的宗赜,賢首宗的守真、宗坦,天臺宗有省常、遵式,天臺山外系有晤恩,居士中有楊傑、王龍舒、王古等。延壽(904-----975)有四料簡雲:“有禅無淨土,十人九錯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爲人師,當來作佛祖。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著有《萬善同歸集》、《棲神安養賦》等。省常(959—1020)于淳化中在杭州西湖昭慶寺結淨行社,以丞相王旦爲社首,專修淨業。遵式(967—1032)于至道二年(996)率僧俗學修淨業,撰《彌陀忏儀》、《淨土決疑行願二門》等。宗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于真定臨濟寺結蓮花淨土念佛社,勸道俗念佛。淨土思想自漢末傳人,輾轉流傳。至于北宋,是依教結社時代。南宋末天臺宗宗曉撰《樂邦文類》,以慧遠爲蓮社初祖,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宗赜爲蓮社繼祖。志磐撰《佛祖統紀》,敘《淨土立教志》,立蓮社七祖:始祖慧遠、二祖善導、叁祖承遠、四祖法照、五祖少康、六祖延壽、七祖省常。
南宋初天臺宗子元在殿山湖立蓮宗忏堂,同修淨業,編《蓮宗晨朝忏儀》、《圓融四土叁觀選佛圖》、《西行集》等。乾道二年(1166)高宗诏人德壽殿,演說淨土法門,特賜勸修淨業蓮宗導師慧照宗主之號。蓮宗之名始于此。元代有東岩圓應淨日禅師,住持東林十八年,常以念佛叁昧開導缁俗。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遷于育王廣利禅寺,以開先寺悅堂誾禅師繼席。元貞元年(1295)敕爲白蓮宗善法堂,護持教法。元貞二年(1296)賜通慧大師白蓮宗主之號。自宋末有所謂左道四果香緣吃菜事魔之說,自稱爲白蓮教、白蓮會社等。如彰德之朱鎮寶、廣西之高仙道,皆以白蓮教起兵而被害。元時禁止蓮社甚嚴。凡燃一香、點一燭者,小吏巡軍便加以犯禁之罪,拆其堂、毀其像,甚至破家毀宅。大德九年(1305)普度撰《蓮宗寶鑒》上之,並請凡在家念佛,白日道場,禮淨土正忏,誦彌陀正經者,以及捐家財建立堂殿、造佛象者,應予護持。于是诏以普度爲白蓮宗頭和尚。自此以後淨土一宗正式成立,而以志磐所立蓮社七祖,爲蓮宗七祖。
元明以來,盛唱禅淨教一致之說。習天臺、賢首教觀以及參禅者無不盛贊念佛,棲心淨土。如元之中峰明本、天如惟則、楚石梵琦;明之恕中無愠、無明慧經、笑岩德寶、湛然圓湛、達觀真可、憨山德清、幽溪傳燈、蒲益智旭等舉揚淨土尤力。蓮池株宏(1535—1615)人京參遍融。融教以老實念佛。晚居杭州雲棲,痛斥狂禅,著《彌陀疏鈔》,融會事理,旨歸唯心。世稱爲蓮宗第八祖。清代實賢(1694—1742)傳靈峰四世天臺正宗,後參念佛是誰話,恍然契悟。主阿育王山,講《彌陀經》,示是心是佛之旨。晚年純揚淨土,結長期,晝夜六時互相策勵。世稱爲蓮宗第九祖。際醒(1741—1810)曆主京師廣通,覺生以紅螺山資福寺,棲心淨土,著《念佛伽陀》及《語錄》,世稱爲蓮宗第十祖。元明清叁代是淨土宗立宗傳弘時代。
第六十六節 淨業正因
修念佛法門而求生淨土,這稱爲淨業。淨業的成就必須有善良的因緣。經中說“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如若善良的因緣不具備,淨業是不可能成就的。經中雖說造十惡五逆的人能十念念佛也得以往生,是指未聞法以前曾由無知而造十惡五逆等罪,其後聞知佛法,深切改悔,所以十念能得往生,若聞法之後,尚不能改悔昔非,具備正因,那只能是信心不誠,願心不切的表現,是無從往生的。淨業正因據《觀無量壽佛經》中說有叁種,也名爲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經中說這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可見其重要性。這叁種淨業正因之中第一因是共凡大法,是世間善;第二因是共二乘法,第叁因是大乘不共之法,此二因都是出世間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敬行,慈心不殺是慈行,修行十善即是斷除十惡,是止行。受持叁歸是在家戒,具足衆戒不犯威儀是出家戒乃至菩薩戒。遠離性罪是具足衆戒,遠離遮罪是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是起願趣求。深信因果是信行,讀誦大乘是解行。此叁是自利。勸進行者是利他。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中也說:“未來衆生具五因緣,得聞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何等爲王
一者慈心不殺,具佛禁戒,威儀不缺。二者孝養父母,行世十善。叁者身心安寂,系念不亂。四者聞方等經,心不驚疑,不沒不退。五者信佛不滅,于第一義,心如流水,念念不絕。”此五因緣與《觀經》中叁福相比,第一因即第二福,第二因即第一福,第叁、四、五因即第叁福。身心安寂,系念不亂,是發菩提心行相。聞方等經,心不驚疑,不沒不退,是讀誦大乘行相。信佛不滅,于第一義,心如流水,是深信因果行相。
《觀佛叁昧海經·序觀地品》也說:“未來世中諸弟子等應修叁法。何等爲叁
一者誦修多羅甚深經典;二者淨持禁戒,威儀無犯;叁者系念思維,心不散亂。”綜合諸經所說,修念佛叁昧,首先要注意勤修叁福,具足正因。
第六十七節 持名念佛
智顗在所著《五方便念佛門》中總結念佛法門爲五門:“第一稱名往生念佛叁昧門,第二觀想滅罪念佛叁昧門,第叁諸境唯心念佛叁昧門,第四心境俱離念佛叁昧門,第五性起圓通念佛叁昧門。”稱名往生念佛叁昧門是行人口中稱念阿彌陀佛名,心中願求往生彼佛國土。觀想滅罪念佛叁昧門是行人觀想佛的相好,一心專注,久久便得見佛光明照觸自己,如是所有罪障皆得消滅。諸境唯心念佛叁昧門是觀佛相好,見佛光明時,觀此佛相從自心生,無別境界。心境俱離念佛叁昧門是進觀此心亦無相可得。性起圓通念佛叁昧門是當觀心境俱寂時,人深寂定,放舍一切心意識而將人涅槃。此時蒙十方佛加被護念,興起智慧,于一念頃淨佛國土,成熟衆生。其後宗密在所著《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卷四中又總括爲四種;一稱名念,二觀像念,叁觀相念,四實相念。稱名念如《文殊般若經》中說,行人應在空閑處,舍離亂意,不取相貌,系心專稱一佛名號。觀像念是觀察如來塑畫等像,然後系心專想。觀相念是觀佛相好,可以專觀一相,如《觀佛叁昧海經》中所說,也可以專觀全身,如《坐禅叁昧經》中說。實相念是觀佛法身,也即是觀自身及一切法真實自性。智顗所述的五門中,第一門是持名念佛。第二、叁兩門是觀相念佛,因爲觀相念佛得見瑞相時,必須了知自心所現而無執著,不然便生障礙。第四、五兩門是實相念佛,是依體起用。宗密所述四門中,第一門是持名念佛。第二、叁兩門是觀相念佛,因爲觀像念佛是觀相的方便,不能進觀相好,但停住于塑繪等像,是無所利益的。第四是實相念佛。
持名念佛法門雖如宗密《普賢行願品別行疏》中所引,是根據于《文殊般若經》,但《文殊般若經》所指示的是實相念佛,不過以稱佛名爲人相之門。持名念佛的目的在于稱名往生,這就應以鸠摩羅什譯《阿彌陀經》爲根本。經中佛對舍利弗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經中…
《八宗概要 第七章 淨土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