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說少善根福德者不能往生極樂世界者,即是生死凡夫于正法教不能願行。由于善根淺薄,所以不能發起大願;由于福德淺薄,所以不能如實修行。所以說善男子善女人,即是于正教法能淨信者,即是多善根者;聞說持名法門,便即如說而修,便是多福德。一日乃至七日持彌陀佛名號一心不亂,是要聲聲持名,念念願求往生,此願心不離不亂。所以佛自結勸說,“若有衆生聞此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智顗也解釋持名往生念佛叁昧說:“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時,心必願生彼國。”若但一心持,系念在名而無願生之心,雖能生多福德,未必能成往生極樂之因。《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卷五)中說念佛叁昧要如子憶母。如是母子相憶,便不相違遠。也正說明持名念佛必須與願求往生相聯系的道理。
第六十八節 觀相念佛
念佛有兩種:一念佛法身或真身,便是實相念佛;二念佛生身或應身,便是觀相念佛。觀相念佛又有兩種:一通、二別。通觀一切佛所共有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不專注某一佛,便是通。這如《觀佛叁昧海經》所說。別觀某一世界某一佛的形相莊嚴,便是別。淨土宗正是專一觀念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阿彌陀佛的形相妙好的。其根據是《觀無量壽佛經》,又名《十六觀經》。這經中說觀法十六重次第:一、日觀,二、水觀,叁、地觀,四、樹觀,五、八功德水觀,六、總相觀,七、華座觀,八、象觀,九、無量壽佛觀,十、觀世音菩薩觀,十一、大勢至菩薩觀,十二、普想觀,十叁、雜相觀,十四、上品生想觀,十五、中品生想觀,十六、下品生想觀。
十六觀中凡有五重次第。第一、二、叁觀是粗見極樂國土,第四、五、六觀是粗見極樂世界,第七、八觀是粗想見極樂世界,第九、十、十一、十二觀是具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第十叁、十四、十五、十六觀是具見無量壽佛十方應化普度衆生。
第一在粗見極樂國工觀中,首先正坐西向,觀日落時圓如懸鼓之狀(日觀),次想遍世界是一大海,其水澄清。水結爲冰,冰轉成琉璃,琉璃地下有七寶幢擎承,琉璃地上有黃金繩,七寶界道。空中有光明樓阇和無數華幢、樂器。清風鼓動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水觀)。乃至逐漸更加明了(地觀)。其中數量廣大,具如經中所說。
第二粗見極樂世界觀中,首先觀此琉璃地上有七寶樹,行行相當。樹上有網,網中有宮殿,宮中有諸天童子,身被璎珞,放大光明。樹上有葉,葉間有花,花上有果,果中出生寶蓋,蓋中映現極樂世界一切佛事,亦現十方佛國(樹觀)。琉璃地中有八大池,池中有八功德水。水中有蓮花,水流注花間,演說苦空無常無我及贊歎念佛念法念僧(八功德水觀)。又觀樓阇有諸天作諸伎樂,虛空中有樂器自然演說念佛念法念僧(總相觀)。此中數量倍大于前,應具依經所說。
第叁重粗想見極樂世界,首先觀阿彌陀佛所坐蓮花座。蓮瓣間有珠,放大光明。蓮臺是妙寶所成。臺上有幢,幢上有幔,飾以寶珠,放光十方,作種種相,施作佛事。有一阿彌陀佛像坐此蓮臺上。乃至如前所觀寶地、寶池、寶樹皆令分明。坐在佛左蓮華臺上有一觀世音菩薩像,在佛右蓮華臺上有一大勢至菩薩像。如是遍極樂世界一一樹下皆有一佛二菩薩像。其間水流光明及諸樹鳥皆說妙法(像觀)。
第四重具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首先觀阿彌陀佛,其身金色。身高六十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白毫右旋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圓光中有無數化佛,各有無數菩薩以爲侍者。佛有八萬四千相,相有八萬四千好,好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阿彌陀佛觀)。次觀觀世音菩薩,頂有肉髻,首戴天冠,冠中有一化佛。圓光中有無數化佛化菩薩。身光中現一切五道衆生一切色相。次觀毫相、臂相、足相(觀世音菩薩觀)。次觀大勢至菩薩,天冠中顯十方佛國。頂上肉髻有一寶瓶,普現佛事。身諸毛孔放光照十方國(大勢至菩薩觀)。如是觀是身往生極樂世界,坐于佛前,見佛菩薩滿虛空中,具聞水鳥樹林及佛所說法音(普想觀)。
第五重觀佛分身十方,阿彌陀佛于十方國,或現大身,或現小身,皆真金色。觀音勢至亦助佛普化一切衆生(雜想觀)。然後十方衆生隨其根性,上中下品皆得往生(上、中、下品往生觀)。
如是十六觀中,數量廣大。自第二觀中即觀地下寶幢八楞,一面有百寶,一面有千光,一光有八萬四千色,這便不是凡夫心量所及。何況其後諸觀逐步增廣,雖經中在第十叁觀中說,由阿彌陀佛宿緣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經中又爲初學開示方便,在日觀成後便觀·化身一丈六像在地水上,即便可得無量福。
第六十九節 實相念佛
實相念佛並不是離開持名及觀相以外別觀實相,只有持名觀相的同時,由于智慧漸開,能深體無生之旨,便是實相念佛。《十住毗婆沙》卷十《助念佛叁昧品》中說念佛次第。新發意菩薩應當先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佛,即是念生身佛。然後得中勢力,便應念法身佛,佛四十不共法等。再進而得上勢力,便應以實相念佛。此時不染著色身,亦不染著法身,知一切法永寂如虛空。實相念佛如《維摩經·見阿閦佛國品》中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在,今則不住。”又如須菩提在石室中端坐念諸法實相,名念佛法身。亦名一行叁昧,又名般舟叁昧。般舟是梵語,其義爲佛立叁昧,謂觀在佛悉在前立。其依據即是《文殊般若經》牙口《般舟叁昧經》。
《文殊般若經》解釋一行叁昧說:“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叁昧。”又說:行人欲人一行叁昧,應當先聽聞般若波羅蜜,並且如說修行般若波羅蜜,然後方能人一行叁昧。行人欲人一行叁昧,應當在空閑處,舍離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若能于一佛念念相續,便是于念念中見叁世諸佛。因爲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便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無別,不思議佛法是平等無差別的,一切佛都乘一如而成等正覺,同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叁昧,便盡知恒河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這正是以無差別心而持一佛名號以通達法界一相之理,是由持名念佛面進入實相念佛。
《華手經·法門品》(卷十)中說一相叁昧,若有人聞其世界有某佛現在說法,便取某佛相,或坐道場成正覺,或與大衆圍繞說法,“以不亂念守攝諸根,心不馳散。專念一佛”。同時也念此佛世界之相。然而對于“如來相及世界相,了達無相”。若能常常如此觀念,便是佛現在前而爲說法,知一切法皆敗壞相,于是壞滅佛相緣,亦壞自身,以壞相壞一切法,了達一切法皆平等相。這便是由觀相念佛而進入實相念佛。
《般若叁昧經·一行品》中說,無論沙門或白衣,聞西方阿彌陀佛,應當具戒完具,不得缺戒,獨處一處,一心念西方阿彌陀佛一晝夜乃至七晝夜,便能見阿彌陀佛。這是由佛的威神力、佛的加持力和自己的功德力而獲得的。修此叁昧不得有一彈指頃思念世間,叁月中不得臥,經行不得休息,除飲食便利。爲人說法不得望報。修般舟叁昧,首先要具緣:一遠離親友,獨住一處;二不貪衣食,無所求索;叁莊嚴道場,具足清潔;四依止善師,恭敬供養;五須外護如母養子,須同行如共涉險路;六起大信,大精進。然後于道場中九十日身常經行,口常念阿彌陀佛名,心常念阿彌陀佛。或唱念俱運,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唱念相繼,無休息時。更觀寶地、寶池、寶樹、寶樓阇等。更觀佛相好,從足下千幅輪相一一緣乃至無見頂相,又從頂相順緣乃至千輻輪相,亦令我得是相。然後觀察我當從心得佛耶
從身得佛耶
即知佛不可用心得,佛無心故;亦不可用身得,佛無色故。色盡乃至識盡是爲佛。亦不用智慧得佛,求智慧不可得故,求自我亦不可得。一切法本無所有,但如幻如夢,如鏡中象,不外來,不中生,鏡清淨故即見其形。如是行人身心清淨故,欲見佛即見,見即聞法得解。更自思惟,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但即心作佛,即心是佛。然而心不自見心,心不自知心。心有想即是癡,心無想即是涅槃。諸佛從心得解脫,心無垢即名清淨,如是無所貪、無所著、無所求、無所想、無所從生、無所可滅、無所敗壞。即是由持名、觀相而進入實相念佛。
第七十節 五念十念
修行念佛法門有五念、十念之別。五念是恒常的行儀,十念是簡要的行儀。世親的《往生論》中說,若人修五念門成就決定得生極樂世界。五念門是:第一身業禮拜;第二口業贊歎;第叁止門,一心專念決意尋求往生極樂世界,也名爲作願門;第四觀門,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第五以大悲大舍一切衆生共同往生極樂世界,又願自得往生已,回人死生教化一切衆生共聞佛道。此後叁門是意業。這是一切修淨土行的日常行儀。
《無量壽經》中說阿彌陀佛在因地時爲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以求佛道。其中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又《無量壽經》卷下叁輩往生中說:“其下輩者,十方世界堵天人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彼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彼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觀無量壽佛經》中敘下品下生者說:“若有人造十惡五逆等罪,應墮地獄。但于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爲作安慰,教令念佛。此人爲苦所逼不能念佛,善知識便教令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令聲不絕。以此功德便見金蓮華住其人前,于一念頃往生極樂。”這便是十念的根據。各家解十念不同。昙鸾《往生論注》中以爲憶念阿彌陀佛總相、別相,心無他想爲一念。如是十念相續,名爲十念。善導《往生禮贊偈》、《般舟叁昧行道贊》、《觀經四帖疏》中都以十聲稱名爲十念。懷感《釋淨土群疑論》卷叁中同善導說。元曉《無量壽經宗要》中用昙鸾說,一念佛名,不雜余念之間,爲一念。宋遵式依此立晨朝十念法,每日晨朝以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氣爲一念。如是十氣名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惟長惟久,氣極爲度。要盡此一生,不得一日暫廢,作此念已仍須發願回向。此十念法爲後世在家信徒,具有信願而俗務煩冗,無暇進修者所奉行。
第七十一節 九品往生
念佛的目的是願求往生極樂世界。隨行人的善根不等而往生的程度也有上中下之別,具如《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佛經》所說。
《觀無量壽佛經》中說,行人必須有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方能往生。但隨其所做功德及行事久暫,也就隨所修淨業正因的深淺而生品有高下不同。上品上生是要能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以此功德回向發願往生,這就是具修叁福。上品中生是不能讀誦方等經典,若能善解意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以此功德願求往生。上品下生只是不謗大乘,然而信因果,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願求往生。這上品生是就淨業正因第叁福中的深淺而有差別的。
中品上生是受持五戒,持八齋戒,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惡,以此功德願求往生。中品中生是僅一日一夜持八戒或沙彌戒或具足戒,戒儀不缺,以此功德願求往生。此二種生就淨業正因中不能修第叁福,但就第二福的深淺而有差別,其中當然具修第一福。中品下生只能養父母,行世仁慈。平時亦無回向發願,但于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這就是只能修淨業正因中第一福的。
下品是造罪有情,隨其造惡深淺,但于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而得往生。下品上生是不謗方等經典,然而作衆惡業,多造惡法,無有慚愧的人,這僅是違反了淨業正因中第一福而造罪的。下品中生是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盜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的人,這就是違反了淨業正因中的第二福。下品下生是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的人,這就是完全違反了淨業正因叁福的人。
在《無量壽經》中只說叁輩往生。上輩是出家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求往生。中輩生是在家衆,也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象,飯食沙門,懸缯燃燈,散華燒香,以此功德願求往生。下輩生是不能作諸功德,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求往生。其他譯本中對上輩生作爲要奉行六波羅蜜,這就說明叁輩往生都以發菩提心爲因,而上品是具修福慧,中品是但能修福,下品是但發心而已。
兩經所說往生品第的情況,加以在《觀經》下品下生中包括造五逆罪的人,而在《無量壽經》中說法藏比丘所發願,十念往生除五逆誹謗正法者。曆來釋經家曾作種種和會。《十六觀經》所說是觀法,是體現如來的悲願;《無量壽經》著重在衆生的信修,這就是所以不同的原因。
有人因爲《攝大乘論》卷中說如來說法有四種意趣,其中引例說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是佛別時意趣,便不信由于念佛而能決定往生。這是誤解別時以爲必須是長時。其實佛所教導任何修行法門,都是要以精進勇猛心要期即時取證的。所有念佛法門,無論老少,無論久暫,乃至一心不亂,惟有等待臨命終時方能實現其果,而不是即時念,即時生,此所以說爲別時意趣。
《八宗概要 第七章 淨土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