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宗概要 第七章 净土宗▪P2

  ..续本文上一页所说少善根福德者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者,即是生死凡夫于正法教不能愿行。由于善根浅薄,所以不能发起大愿;由于福德浅薄,所以不能如实修行。所以说善男子善女人,即是于正教法能净信者,即是多善根者;闻说持名法门,便即如说而修,便是多福德。一日乃至七日持弥陀佛名号一心不乱,是要声声持名,念念愿求往生,此愿心不离不乱。所以佛自结劝说,“若有众生闻此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智顗也解释持名往生念佛三昧说:“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时,心必愿生彼国。”若但一心持,系念在名而无愿生之心,虽能生多福德,未必能成往生极乐之因。《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卷五)中说念佛三昧要如子忆母。如是母子相忆,便不相违远。也正说明持名念佛必须与愿求往生相联系的道理。

  第六十八节 观相念佛

  念佛有两种:一念佛法身或真身,便是实相念佛;二念佛生身或应身,便是观相念佛。观相念佛又有两种:一通、二别。通观一切佛所共有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不专注某一佛,便是通。这如《观佛三昧海经》所说。别观某一世界某一佛的形相庄严,便是别。净土宗正是专一观念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阿弥陀佛的形相妙好的。其根据是《观无量寿佛经》,又名《十六观经》。这经中说观法十六重次第:一、日观,二、水观,三、地观,四、树观,五、八功德水观,六、总相观,七、华座观,八、象观,九、无量寿佛观,十、观世音菩萨观,十一、大势至菩萨观,十二、普想观,十三、杂相观,十四、上品生想观,十五、中品生想观,十六、下品生想观。

  十六观中凡有五重次第。第一、二、三观是粗见极乐国土,第四、五、六观是粗见极乐世界,第七、八观是粗想见极乐世界,第九、十、十一、十二观是具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观是具见无量寿佛十方应化普度众生。

  第一在粗见极乐国工观中,首先正坐西向,观日落时圆如悬鼓之状(日观),次想遍世界是一大海,其水澄清。水结为冰,冰转成琉璃,琉璃地下有七宝幢擎承,琉璃地上有黄金绳,七宝界道。空中有光明楼阇和无数华幢、乐器。清风鼓动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水观)。乃至逐渐更加明了(地观)。其中数量广大,具如经中所说。

  第二粗见极乐世界观中,首先观此琉璃地上有七宝树,行行相当。树上有网,网中有宫殿,宫中有诸天童子,身被璎珞,放大光明。树上有叶,叶间有花,花上有果,果中出生宝盖,盖中映现极乐世界一切佛事,亦现十方佛国(树观)。琉璃地中有八大池,池中有八功德水。水中有莲花,水流注花间,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及赞叹念佛念法念僧(八功德水观)。又观楼阇有诸天作诸伎乐,虚空中有乐器自然演说念佛念法念僧(总相观)。此中数量倍大于前,应具依经所说。

  第三重粗想见极乐世界,首先观阿弥陀佛所坐莲花座。莲瓣间有珠,放大光明。莲台是妙宝所成。台上有幢,幢上有幔,饰以宝珠,放光十方,作种种相,施作佛事。有一阿弥陀佛像坐此莲台上。乃至如前所观宝地、宝池、宝树皆令分明。坐在佛左莲华台上有一观世音菩萨像,在佛右莲华台上有一大势至菩萨像。如是遍极乐世界一一树下皆有一佛二菩萨像。其间水流光明及诸树鸟皆说妙法(像观)。

  第四重具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首先观阿弥陀佛,其身金色。身高六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白毫右旋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圆光中有无数化佛,各有无数菩萨以为侍者。佛有八万四千相,相有八万四千好,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阿弥陀佛观)。次观观世音菩萨,顶有肉髻,首戴天冠,冠中有一化佛。圆光中有无数化佛化菩萨。身光中现一切五道众生一切色相。次观毫相、臂相、足相(观世音菩萨观)。次观大势至菩萨,天冠中显十方佛国。顶上肉髻有一宝瓶,普现佛事。身诸毛孔放光照十方国(大势至菩萨观)。如是观是身往生极乐世界,坐于佛前,见佛菩萨满虚空中,具闻水鸟树林及佛所说法音(普想观)。

  第五重观佛分身十方,阿弥陀佛于十方国,或现大身,或现小身,皆真金色。观音势至亦助佛普化一切众生(杂想观)。然后十方众生随其根性,上中下品皆得往生(上、中、下品往生观)。

  如是十六观中,数量广大。自第二观中即观地下宝幢八楞,一面有百宝,一面有千光,一光有八万四千色,这便不是凡夫心量所及。何况其后诸观逐步增广,虽经中在第十三观中说,由阿弥陀佛宿缘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经中又为初学开示方便,在日观成后便观·化身一丈六像在地水上,即便可得无量福。

  第六十九节 实相念佛

  实相念佛并不是离开持名及观相以外别观实相,只有持名观相的同时,由于智慧渐开,能深体无生之旨,便是实相念佛。《十住毗婆沙》卷十《助念佛三昧品》中说念佛次第。新发意菩萨应当先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即是念生身佛。然后得中势力,便应念法身佛,佛四十不共法等。再进而得上势力,便应以实相念佛。此时不染著色身,亦不染著法身,知一切法永寂如虚空。实相念佛如《维摩经·见阿閦佛国品》中说:“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在,今则不住。”又如须菩提在石室中端坐念诸法实相,名念佛法身。亦名一行三昧,又名般舟三昧。般舟是梵语,其义为佛立三昧,谓观在佛悉在前立。其依据即是《文殊般若经》牙口《般舟三昧经》。

  《文殊般若经》解释一行三昧说:“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又说:行人欲人一行三昧,应当先听闻般若波罗蜜,并且如说修行般若波罗蜜,然后方能人一行三昧。行人欲人一行三昧,应当在空闲处,舍离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若能于一佛念念相续,便是于念念中见三世诸佛。因为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便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无别,不思议佛法是平等无差别的,一切佛都乘一如而成等正觉,同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便尽知恒河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这正是以无差别心而持一佛名号以通达法界一相之理,是由持名念佛面进入实相念佛。

  《华手经·法门品》(卷十)中说一相三昧,若有人闻其世界有某佛现在说法,便取某佛相,或坐道场成正觉,或与大众围绕说法,“以不乱念守摄诸根,心不驰散。专念一佛”。同时也念此佛世界之相。然而对于“如来相及世界相,了达无相”。若能常常如此观念,便是佛现在前而为说法,知一切法皆败坏相,于是坏灭佛相缘,亦坏自身,以坏相坏一切法,了达一切法皆平等相。这便是由观相念佛而进入实相念佛。

  《般若三昧经·一行品》中说,无论沙门或白衣,闻西方阿弥陀佛,应当具戒完具,不得缺戒,独处一处,一心念西方阿弥陀佛一昼夜乃至七昼夜,便能见阿弥陀佛。这是由佛的威神力、佛的加持力和自己的功德力而获得的。修此三昧不得有一弹指顷思念世间,三月中不得卧,经行不得休息,除饮食便利。为人说法不得望报。修般舟三昧,首先要具缘:一远离亲友,独住一处;二不贪衣食,无所求索;三庄严道场,具足清洁;四依止善师,恭敬供养;五须外护如母养子,须同行如共涉险路;六起大信,大精进。然后于道场中九十日身常经行,口常念阿弥陀佛名,心常念阿弥陀佛。或唱念俱运,或先念后唱,或先唱后念。唱念相继,无休息时。更观宝地、宝池、宝树、宝楼阇等。更观佛相好,从足下千幅轮相一一缘乃至无见顶相,又从顶相顺缘乃至千辐轮相,亦令我得是相。然后观察我当从心得佛耶

  从身得佛耶

  即知佛不可用心得,佛无心故;亦不可用身得,佛无色故。色尽乃至识尽是为佛。亦不用智慧得佛,求智慧不可得故,求自我亦不可得。一切法本无所有,但如幻如梦,如镜中象,不外来,不中生,镜清净故即见其形。如是行人身心清净故,欲见佛即见,见即闻法得解。更自思惟,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但即心作佛,即心是佛。然而心不自见心,心不自知心。心有想即是痴,心无想即是涅槃。诸佛从心得解脱,心无垢即名清净,如是无所贪、无所著、无所求、无所想、无所从生、无所可灭、无所败坏。即是由持名、观相而进入实相念佛。

  第七十节 五念十念

  修行念佛法门有五念、十念之别。五念是恒常的行仪,十念是简要的行仪。世亲的《往生论》中说,若人修五念门成就决定得生极乐世界。五念门是:第一身业礼拜;第二口业赞叹;第三止门,一心专念决意寻求往生极乐世界,也名为作愿门;第四观门,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第五以大悲大舍一切众生共同往生极乐世界,又愿自得往生已,回人死生教化一切众生共闻佛道。此后三门是意业。这是一切修净土行的日常行仪。

  《无量寿经》中说阿弥陀佛在因地时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以求佛道。其中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又《无量寿经》卷下三辈往生中说:“其下辈者,十方世界堵天人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彼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彼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观无量寿佛经》中叙下品下生者说:“若有人造十恶五逆等罪,应堕地狱。但于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作安慰,教令念佛。此人为苦所逼不能念佛,善知识便教令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令声不绝。以此功德便见金莲华住其人前,于一念顷往生极乐。”这便是十念的根据。各家解十念不同。昙鸾《往生论注》中以为忆念阿弥陀佛总相、别相,心无他想为一念。如是十念相续,名为十念。善导《往生礼赞偈》、《般舟三昧行道赞》、《观经四帖疏》中都以十声称名为十念。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三中同善导说。元晓《无量寿经宗要》中用昙鸾说,一念佛名,不杂余念之间,为一念。宋遵式依此立晨朝十念法,每日晨朝以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惟长惟久,气极为度。要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作此念已仍须发愿回向。此十念法为后世在家信徒,具有信愿而俗务烦冗,无暇进修者所奉行。

  第七十一节 九品往生

  念佛的目的是愿求往生极乐世界。随行人的善根不等而往生的程度也有上中下之别,具如《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所说。

  《观无量寿佛经》中说,行人必须有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方能往生。但随其所做功德及行事久暂,也就随所修净业正因的深浅而生品有高下不同。上品上生是要能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以此功德回向发愿往生,这就是具修三福。上品中生是不能读诵方等经典,若能善解意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以此功德愿求往生。上品下生只是不谤大乘,然而信因果,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愿求往生。这上品生是就净业正因第三福中的深浅而有差别的。

  中品上生是受持五戒,持八斋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功德愿求往生。中品中生是仅一日一夜持八戒或沙弥戒或具足戒,戒仪不缺,以此功德愿求往生。此二种生就净业正因中不能修第三福,但就第二福的深浅而有差别,其中当然具修第一福。中品下生只能养父母,行世仁慈。平时亦无回向发愿,但于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这就是只能修净业正因中第一福的。

  下品是造罪有情,随其造恶深浅,但于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而得往生。下品上生是不谤方等经典,然而作众恶业,多造恶法,无有惭愧的人,这仅是违反了净业正因中第一福而造罪的。下品中生是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盗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的人,这就是违反了净业正因中的第二福。下品下生是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的人,这就是完全违反了净业正因三福的人。

  在《无量寿经》中只说三辈往生。上辈是出家众,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求往生。中辈生是在家众,也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象,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以此功德愿求往生。下辈生是不能作诸功德,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求往生。其他译本中对上辈生作为要奉行六波罗蜜,这就说明三辈往生都以发菩提心为因,而上品是具修福慧,中品是但能修福,下品是但发心而已。

  两经所说往生品第的情况,加以在《观经》下品下生中包括造五逆罪的人,而在《无量寿经》中说法藏比丘所发愿,十念往生除五逆诽谤正法者。历来释经家曾作种种和会。《十六观经》所说是观法,是体现如来的悲愿;《无量寿经》着重在众生的信修,这就是所以不同的原因。

  有人因为《摄大乘论》卷中说如来说法有四种意趣,其中引例说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是佛别时意趣,便不信由于念佛而能决定往生。这是误解别时以为必须是长时。其实佛所教导任何修行法门,都是要以精进勇猛心要期即时取证的。所有念佛法门,无论老少,无论久暂,乃至一心不乱,惟有等待临命终时方能实现其果,而不是即时念,即时生,此所以说为别时意趣。

  

  

《八宗概要 第七章 净土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