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真如性以立种性,因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毕竟成佛。一切二乘都回心向大。因为都有佛性内熏为因,如来大悲外化为缘,尚有根本无明未尽,小乘涅槃是不究竟,所以无不回心向大菩提。佛果法身是常,因为随缘而不失自性;也是无常,因为随缘赴机。修生功德(报身)是无常,因为从修生;也是常,因为一得之后同于真如。佛果报身有八万四千相,并是实德,释迦佛的报土在三界外,化境非但百亿四天下而以无量恒河沙世界海为一佛所化。以妙智为法身,或境智合为法身。或立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或立四身:法身、自性身、受用身、应化身,如《楞严经》说如如佛、智慧佛、功德佛、应化佛。修行阶段有三贤十圣,不立见、修分别。亦不立十信位,以十信是行而不是位。初住以上即得不退。三贤初位即得法身,能于十方世界,现八相成道。修行经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或定或不定,亦可经不可计数阿僧祇劫。不说百劫修相好。地前菩萨受分段身,地上受变易身。以上是终教义。
顿教不依言语文字,不定位次而要求顿彻法性,所以称为顿教。顿教主张一切法惟一真如,差别相尽,言亡虑绝。即此唯一真如,离言说相,即是佛种性。一切二乘非回心非不回心,因为离一切相。既然相尽念离,佛只是一实性身,不可说有功德差别,也不说是常或是无常。释迦身即是法身,而非报身化身,因为是相尽念离。如来法身,也非心非境。一切行位也都不可说,所依身分也不可说是分段或是变易,经过的时劫也不可说,因为离一切相。只要一念不生就是佛。一念即是无念,时也即是无时。以上是顿教义。
圆教之中有两门:一别教一乘,如《华严经》直显圆融不可思议的法门,与三乘截然不同,是别教一乘。二同教一乘,如《法华经》会三乘为一乘,小乘三乘都是一乘的方便,摄人在一乘中。借小乘三乘法以显一乘无尽之旨,是同教一乘。圆教主张是性海圆明,法界缘起,无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主伴圆融。因此种性有两种义:一就同教说,便是小、始、终、顿四教所立种性义,普皆具定,共成圆宗。二就别教说,便是一切理事、解行、依正、因果等本来满足,成就无遗。二乘回心的问题也有二义:一就同教说,前四教所说都是圆教的方便;二就别教说,便是二乘无所回,因为对一乘说都即是空,便无可回。又一切二乘即已究竟圆满,便是已回竟而无可回。佛果具足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四句;圆融无碍。佛果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一一相都遍法界。就别教说,释迦佛身即是十身,具足主伴,本来圆融;就同教说,释迦佛身即是报身,说华严处即是十佛境界。修行位次,就同教说,总摄前四教所说,都是方便;就别教说,随得一位即是一切位,因为是六相圆融,主伴圆融,相人相即的。约报而成三生成道:一成见闻位,二成解行位,三证果海位。一切时分皆不定,因为诸劫相人相即,该遍一切世界的。不说有变易身,只说分段身直至十地离垢定前(如善财以分段身穷于因位)。以上是圆教义。
第三十七节 五教断惑
修行断惑,五教所说不同。小乘教说惑有九十八使。根本烦恼有十:即是贪、嗔、无明、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此十各有分别(见所断)、俱生(修所断)二种。此二种十烦恼对三界四谛成九十八使:欲界见苦所断有十,见集所断有七(除身见、边见、戒禁取),见灭所断有七(同集),见道所断有八(除身见、边见),总为三十二使。色界、五色界见四谛所断同上除嗔,各有二十八使,共有八十八使是见所断,亦名见惑。欲界修所断有四(贪、嗔、无明、慢),色界、无色界除嗔各有三,共有十使是修所断,亦名思惑。三界修所断惑就欲界、四禅地、四空处等九地而分其轻重,各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有八十一品思惑。断三界见所断惑为须陀洹果,断欲界前六品思惑为斯陀含果,断欲界思惑尽为阿那含果,断色、五色界思惑尽为阿罗汉果。是为小教断惑次第。
始教也说十根本烦恼,各有分别、俱生二种。但就三界而言,便是一百二十八使而不是九十八使。即是见所断惑中欲界四谛各有十使,便是四十;色界、无色界各只除嗔,便就四谛各有九使,共三十六使。三界合有见所断惑一百一十二使。其修所断惑中欲界有六(贪、嗔、无明、慢、身见、边见),色界无色界各除嗔有五,三界共有修所断惑十六使。总为一百二十八使。其断惑次第有二种:一渐出离人与小教所说同;二顿出离人,得初果已,即顿断三界,渐除九品,乃至得阿罗汉,中间无有别果。菩萨修行不具三界分别,只分见所断和修所断两种的所知障和烦恼障。见所断的所知障和烦恼障,在地前便伏现行,初地真见道时一刹那中顿断其种。修所断的烦恼障是自初地已上自在能断,但为润生以教化众生,为不堕于二乘涅檠,为要断所知障,为要证得佛菩提,留而不断,到金刚后心顿断。修所断的所知障是每地分分断除,至佛地断尽。断惑位次约有九说不同:(一)一二三地断三界中色烦恼,四五六地断三界中心烦恼,七八九地断三界中色习烦恼,十地佛地断三界中心习烦恼。(二)七地已来灭三界色心二习果报,八地色习无明尽,九地心习无明尽,十地二习无明灭尽。(三)见道位不得遍计所执性,修道位灭染分依他起性。(四)见道位断见所断惑,修道位断修所断惑。(五)邪师邪教所起见所断惑,于资粮位伏,邪思维所起见所断惑于加行位伏。(六)修所断六七识惑,十地以来尚有现行,八地已去永伏不起。(七)四地断六识烦恼障,七地断末那烦恼障,八地已去唯有所知障。(八)自初地至佛地,地地断一分无明,即有十一分无明。(九)自初地至佛地,地地有真俗二智,各断一分无明,即有二十二品无明。
终教说声闻只能折伏烦恼障而不能断烦恼障,更不能断所知障。菩萨断惑也不分见所断与修所断,只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正使和习气。地前伏正使现行,初地断正使种子,地上除习气,佛地究竟清净。断惑位次约有九种不同的解释:(一)地前渐除烦恼障,地上渐除智障。(二)第一阿僧祇劫断皮烦恼,第二阿僧祇劫断肉烦恼,第三阿僧祇劫断心烦恼。(三)十地之中,每地有人住出三心,人心断皮,住心断肉,出心断心。(四)二障粗细通于三处:地前、地上、佛地。地前意识尽,得显化身;地上末那尽,得显应身;金刚后心阿赖耶识尽,得显法身。(六)烦恼障清净能显应身,业障清净能显化身,智障清净能显法身。(七)能解遍计所执性,得至应身;能灭染分依他起性,得至报身;能净圆成实性,得至法身。(八)灭阐提不信障,显十信位,成信乐大乘行,为净德因,及铁轮王报。灭外道执我障,显十解位,成般若行,为我德因,铜轮王报。灭声闻畏苦障,显十行位,成破虚空器三昧行,为乐德因,银轮王报。灭独觉舍大悲障,显十回向位,成大悲行,为常德因,金轮王报。初二三地灭阐提不信习,得大乘光明三昧,成于净德,除因缘生死变易报。四五六地灭外道我执习,得集福德王三昧,成于我德,除方便生死。七八九地灭声闻畏苦习,得贤护三昧,成于乐德,除有有生死。十地佛地灭独觉舍大悲习,得首楞严三昧,成于常德,无有生死。(九)三地终心以来断二障修惑正使皆尽,四地已去但有微习。
顿教以为一切烦恼本自性离,不可说断与不断。
圆教以为一切烦恼不可说其体性,但其用甚深广大,因为所障、能障一即一切,具足主伴。如法界一得一切得,烦恼也一断一切断。若就同教而言,前诸教所说都是此教的方便。
《八宗概要 第四章 贤首宗》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