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是明。这是一切法之本源,所以要显一体。
依这一体而起二用:第一海印森罗常住用,是就法说的;第二法界圆明自在用,是就行说的。此心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如同大海,风平波静,海水澄清,万象齐现。如是自心,妄念止息,心即澄静,万法齐彰,乃至一切众生行相、行业、音声等无不普门示现。这名为海印三昧,即是海印森罗常住用。行能感果,如华能结实。行成契理,炳然显著,如华之严饰。这契真之行便叫做华严。然而契真之行必定是从真而起,所以真该妄末,行无不修;妄彻真源,相无不寂。上供诸佛,下度众生,具行六度等无不自在,这名为华严三昧,即是法净圆明自在用。
依二用而示三遍,遍是用的相,也正是止观的境。一、一尘普周法界遍,这是就理事无碍法界而论;二、一尘出生无尽遍,这是就事事无碍法界而论;三、一尘含容空有遍,这是就理法界而论。尘无自性,是揽真如理体而成的。真理既无边,一尘当然也无边,所以一尘普周法界。尘无自体,是依真如理体而生起。真如既具恒沙功德,一尘也必须具恒沙功德。由此一相,便知一尘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依即正、即染即净、即因即果、即同即异、即一即多、即广即狭、即情即非情,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一时顿显,所以一尘出生无尽。尘无自性便是空,幻相宛然便是有。幻色无体,色即是空;真空具德,空即是色。如是观色即空,便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观空即色,便成大悲而不住涅槃。如是色空不二,悲智无殊,便是一尘含容空有遍。
依三遍而行四德:一随缘妙用无方德,二威仪住持有则德,三柔和质直摄生德,四普代众生受苦德。这四德是发心修行的根本,在天台止观十法成乘中称为发菩提心。以大悲心故能随缘,以大智心故能妙用。不坏假名而常度众生,便是随缘,了知众生性空实无度者,便是妙用。如日光无心而明照十方,似明镜不动而显现万象,这便是随缘妙用无方德。行住坐卧是四威仪,在四威仪中净持戒律,常护讥嫌,便是威仪住持有则德。大悲救物称为柔和,大智照真称为质直。又柔是伏灭烦恼,和是顺理修行,诚信朴实便是质,言行相符便是直。用此四法以摄受众生,便是柔和质直摄生德。一切修行不为自身,但为普利群生,以大悲心自处生死乃至于三恶趣,救赎一切受苦众生,令其得乐,尽未来际心无退屈,不于众生希望一毫受报之心,便是普代众生受苦德。
依四德而人五止:一、照法清虚离缘止,是法空止。二、观人寂泊绝欲止,是人空止。此二是就理法界建立的。三、性起繁兴法尔止,是依体起用,此一是就事法界建立的。四、定光显现无念止,此一是就事事无碍法界建立的。五、理事玄通无相止,此一是就理事无碍法界建立的。法指真俗二谛之法。真谛之法本性空寂,俗谛之法似有而空,便是清虚。所缘真俗二谛之境既空,能缘之智亦寂,如是因缘即离,便是照法清虚离缘止。人是五蕴和合,假名而无主,称为寂泊;此中无可希求,便是离欲,这是观人寂泊离欲止。,依体起用称为性起。性起万差,所以叫作繁兴。古今常然名为法尔。真如随缘而兴起万法,万法兴起而总归本性,就是经中所说:“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这是性起繁兴法尔止。心体明照十方,无念无虑而任运一切事,便是定光显现无念止。幻相之事,无性之理互隐互显,名为理事玄通。又真理必由修行而德显,所以幻事贯彻于真理,修行必定依于真理而起,所以真理贯彻于幻事,互存互夺,叫做理事玄通。又大智故体周法界,大悲故万行纷然。悲智双融,叫作理事玄通。这便是理事玄通无相止。
依五止而起六观:一、摄境归心真空观。此一是就理法界建立的。二、从心现境妙有观。此一是从事法界建立的。三、心境秘密圆融观。四、智身影现众缘观。此二是从理事无碍法界建立的。五、多身入一镜象观。六、主伴互观帝网观。此二是从事事无碍法界建立的。三界万法唯是一心,心外更无一法可得。尘既非有,识亦不生,便是真空,如是摄相归体,显出法身,这是摄境归心真空观。事不停滞于理体,而纷然显现,如是依体起用,具修万行,庄严报土,成就报身,这是从心现境妙有观。前两观各述一边。今此观会通智境。诸佛证无碍心而成法身,证无碍境而成净土,如是身土圆融无碍,或身中现剃,或刹中现身,无有分齐,便是心境秘密圆融观。有为之法称为众缘。如如智体唯一而能普照众缘,一切有为之法无不俱含真性,这是智身影现众缘观。毗庐遮那十身互用,无有障碍。十身是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如是随举一身便摄其余九身。如是六根互作佛事,一身多身互人互作,人定出定自在回互等,是多身人一镜象观。一法为主,一切法为伴;一身为主,一切身为伴。如是随举一法即主伴齐收,重重无尽,即是主伴互显帝网观。如是六重观门,随举一门,其他五门为伴,无有前后始终的分限。任何一门都全摄法界圆满教理,所以说初心即成等正觉,这便是贤首宗止观的大纲。
第三十六节 五 教
贤首宗概括佛教各经论对各项问题不同的解释以及各宗派不同的理论体系,判为五教。贤首宗的判教与天台宗的判教在旨趣上是有所不同的。天台宗的判教,虽然是把各经论、各派系不同的主张各各给以合法的地位而免除争论,但是更重要的是指导现行,考验观行。天台宗认为在修行上有人和法的不同。如若法是圆法,人是钝根,所成就也只能是小果;法是偏法,人是利根,也可以成就圆果。因此建立四教可以指导不同根器的人随意乐修,可以考验悟解,知落于何乘。贤首宗的法界观,不是下根劣器所能企及,而其判教的目的是在于弭争,使不同的主张各各有其地位,兼带可以使圆宗学人总摄名种不同的见解而归于圆解。贤首宗判教的五教是小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圆教。小教是小乘教;始教、终教、顿教通为三乘教;圆教是一乘教。
小教的主张,在种性上有六种种性之分,所谓退、思、护、住、升进、不动。退种性者于所得果遇恶缘便退。思种性者于所得果常常惧畏退失。护种性者于所得果常能防护。住种性者于所得果安住不退。升进种性者于所得果常能上达。不动种性者直达究竟终不退转。不动种性又有三品:下品是声闻,中品是缘觉,上品是佛。而佛种性唯佛一人有之,余一切众生所无。一切二乘都不回心向大,因为所求的是无余涅槃,得已便即满足,更无他求。佛果也是无常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实法。娑婆世界秽土即是释迦如来报土,这个阎浮提是报佛所依,其他百亿四天下是化佛之境。王宫生、双林灭的释迦佛即是报身。对于佛身立生身、法身二身。修行的阶段有四位:方便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或立十二住:一、声闻自种性住,二、人正未越次取证方便住(七方便),三、越次取证住(见道及初果),四、得不坏净味圣戒转上漏尽住(戒学),五、依增上戒增上慧学出生住(定学,断欲界思惑),六、七、八、得真谛智增上慧学住(六断上三品惑,七断中三品惑,八断下三品惑),九、观察生无相三昧住(得四根本定),十、究竟无相住(三无色),十一、解脱学处住(断非想九无碍及得灭定),十二、一切种阿罗汉住(阿罗汉果)(见《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八、梁译《摄论》卷十一)。或立三界九地,即是有漏九地,欲界、四静虑地,四无色地。若就无漏九地,须除欲界和非想,加未至、中间两地,或合立十一地,即是欲界、四静虑、未至、中间、四无色。修行至四加行中忍位即得不退。声闻修行,最疾三生得阿罗汉果,最迟六十大劫。缘觉修行最速四生得果,最迟百劫。菩萨要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劫数以十进为数)。其中有四时:一、三大劫修因,二、百劫修相好业,三、出家习定苦行,四、菩提树下成道。佛也是受分段身,是实而不是化。以上等是小教义。
始教中有:(一)相始教、(二)空始教之分。《解深密经》、《成唯识论》等分别五种种性,建立依他方法是相始教;《般若经》、《三论》等说万法皆空,显无所得是空始教。因为不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立义不究竟,所以是大乘始教。
始教主张:真如凝然,不生诸法,就缘起生灭事中建立阿赖耶识。关于种性立五种种性:一佛种性,二独觉种性,三声闻种性,四不定种性,五无种性。无种性众生无有出世功德,永不灭度。其种性有两种:一本性住,二习所成。有种性有情必具足性、习二法成一种性,方能发心,随阙一不成,亦不可说性先习后。一切二乘中,决定种性者趣于涅槃,不回心向大;不定种性者可以向大。佛的法身是常,因为是自性;也是无常,因为常与无常二者不可分离。修生功德(报身)也是无常,因为是从修生的;也是常,因为相续生起而无间断。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化身之相。报身在摩醯首罗天,化身充满百亿阎浮提。以清净法界为法身,四智为报身。释迦身是化而非报。或立二身:合他受用身与化身,名为生身;合自受用身与法身,名为法身。或立法、报、应三身。或立四佛:法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应化身。修行的阶段有四位:方便、见道、修道、究竟。或开方便位为二:资根位、加行位。或立十地,乾慧等地。或立十二住,如小乘名。或立五十二位: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声闻自苦忍以上,缘觉当世第一法,菩萨当十回向皆得不退。菩萨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成佛(劫数以倍倍为数)。七地以前菩萨受分段身,八地以上受变易身。或说:十地菩萨仍有惑障,便仍有分段身。以上是始教义。
终教就体相融熔门说,真如随缘与无明和合,成阿赖耶识,如《起信论》说:“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真如随缘作诸法时(俗谛),不失自体(真谛)。真俗虽有二义而无二体…
《八宗概要 第四章 贤首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