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宗概要 第四章 賢首宗▪P3

  ..續本文上一頁即是明。這是一切法之本源,所以要顯一體。

  依這一體而起二用:第一海印森羅常住用,是就法說的;第二法界圓明自在用,是就行說的。此心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如同大海,風平波靜,海水澄清,萬象齊現。如是自心,妄念止息,心即澄靜,萬法齊彰,乃至一切衆生行相、行業、音聲等無不普門示現。這名爲海印叁昧,即是海印森羅常住用。行能感果,如華能結實。行成契理,炳然顯著,如華之嚴飾。這契真之行便叫做華嚴。然而契真之行必定是從真而起,所以真該妄末,行無不修;妄徹真源,相無不寂。上供諸佛,下度衆生,具行六度等無不自在,這名爲華嚴叁昧,即是法淨圓明自在用。

  依二用而示叁遍,遍是用的相,也正是止觀的境。一、一塵普周法界遍,這是就理事無礙法界而論;二、一塵出生無盡遍,這是就事事無礙法界而論;叁、一塵含容空有遍,這是就理法界而論。塵無自性,是攬真如理體而成的。真理既無邊,一塵當然也無邊,所以一塵普周法界。塵無自體,是依真如理體而生起。真如既具恒沙功德,一塵也必須具恒沙功德。由此一相,便知一塵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依即正、即染即淨、即因即果、即同即異、即一即多、即廣即狹、即情即非情,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一時頓顯,所以一塵出生無盡。塵無自性便是空,幻相宛然便是有。幻色無體,色即是空;真空具德,空即是色。如是觀色即空,便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觀空即色,便成大悲而不住涅槃。如是色空不二,悲智無殊,便是一塵含容空有遍。

  依叁遍而行四德:一隨緣妙用無方德,二威儀住持有則德,叁柔和質直攝生德,四普代衆生受苦德。這四德是發心修行的根本,在天臺止觀十法成乘中稱爲發菩提心。以大悲心故能隨緣,以大智心故能妙用。不壞假名而常度衆生,便是隨緣,了知衆生性空實無度者,便是妙用。如日光無心而明照十方,似明鏡不動而顯現萬象,這便是隨緣妙用無方德。行住坐臥是四威儀,在四威儀中淨持戒律,常護譏嫌,便是威儀住持有則德。大悲救物稱爲柔和,大智照真稱爲質直。又柔是伏滅煩惱,和是順理修行,誠信樸實便是質,言行相符便是直。用此四法以攝受衆生,便是柔和質直攝生德。一切修行不爲自身,但爲普利群生,以大悲心自處生死乃至于叁惡趣,救贖一切受苦衆生,令其得樂,盡未來際心無退屈,不于衆生希望一毫受報之心,便是普代衆生受苦德。

  依四德而人五止:一、照法清虛離緣止,是法空止。二、觀人寂泊絕欲止,是人空止。此二是就理法界建立的。叁、性起繁興法爾止,是依體起用,此一是就事法界建立的。四、定光顯現無念止,此一是就事事無礙法界建立的。五、理事玄通無相止,此一是就理事無礙法界建立的。法指真俗二谛之法。真谛之法本性空寂,俗谛之法似有而空,便是清虛。所緣真俗二谛之境既空,能緣之智亦寂,如是因緣即離,便是照法清虛離緣止。人是五蘊和合,假名而無主,稱爲寂泊;此中無可希求,便是離欲,這是觀人寂泊離欲止。,依體起用稱爲性起。性起萬差,所以叫作繁興。古今常然名爲法爾。真如隨緣而興起萬法,萬法興起而總歸本性,就是經中所說:“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這是性起繁興法爾止。心體明照十方,無念無慮而任運一切事,便是定光顯現無念止。幻相之事,無性之理互隱互顯,名爲理事玄通。又真理必由修行而德顯,所以幻事貫徹于真理,修行必定依于真理而起,所以真理貫徹于幻事,互存互奪,叫做理事玄通。又大智故體周法界,大悲故萬行紛然。悲智雙融,叫作理事玄通。這便是理事玄通無相止。

  依五止而起六觀:一、攝境歸心真空觀。此一是就理法界建立的。二、從心現境妙有觀。此一是從事法界建立的。叁、心境秘密圓融觀。四、智身影現衆緣觀。此二是從理事無礙法界建立的。五、多身入一鏡象觀。六、主伴互觀帝網觀。此二是從事事無礙法界建立的。叁界萬法唯是一心,心外更無一法可得。塵既非有,識亦不生,便是真空,如是攝相歸體,顯出法身,這是攝境歸心真空觀。事不停滯于理體,而紛然顯現,如是依體起用,具修萬行,莊嚴報土,成就報身,這是從心現境妙有觀。前兩觀各述一邊。今此觀會通智境。諸佛證無礙心而成法身,證無礙境而成淨土,如是身土圓融無礙,或身中現剃,或刹中現身,無有分齊,便是心境秘密圓融觀。有爲之法稱爲衆緣。如如智體唯一而能普照衆緣,一切有爲之法無不俱含真性,這是智身影現衆緣觀。毗廬遮那十身互用,無有障礙。十身是衆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如是隨舉一身便攝其余九身。如是六根互作佛事,一身多身互人互作,人定出定自在回互等,是多身人一鏡象觀。一法爲主,一切法爲伴;一身爲主,一切身爲伴。如是隨舉一法即主伴齊收,重重無盡,即是主伴互顯帝網觀。如是六重觀門,隨舉一門,其他五門爲伴,無有前後始終的分限。任何一門都全攝法界圓滿教理,所以說初心即成等正覺,這便是賢首宗止觀的大綱。

  第叁十六節 五 教

  賢首宗概括佛教各經論對各項問題不同的解釋以及各宗派不同的理論體系,判爲五教。賢首宗的判教與天臺宗的判教在旨趣上是有所不同的。天臺宗的判教,雖然是把各經論、各派系不同的主張各各給以合法的地位而免除爭論,但是更重要的是指導現行,考驗觀行。天臺宗認爲在修行上有人和法的不同。如若法是圓法,人是鈍根,所成就也只能是小果;法是偏法,人是利根,也可以成就圓果。因此建立四教可以指導不同根器的人隨意樂修,可以考驗悟解,知落于何乘。賢首宗的法界觀,不是下根劣器所能企及,而其判教的目的是在于弭爭,使不同的主張各各有其地位,兼帶可以使圓宗學人總攝名種不同的見解而歸于圓解。賢首宗判教的五教是小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頓教、圓教。小教是小乘教;始教、終教、頓教通爲叁乘教;圓教是一乘教。

  小教的主張,在種性上有六種種性之分,所謂退、思、護、住、升進、不動。退種性者于所得果遇惡緣便退。思種性者于所得果常常懼畏退失。護種性者于所得果常能防護。住種性者于所得果安住不退。升進種性者于所得果常能上達。不動種性者直達究竟終不退轉。不動種性又有叁品:下品是聲聞,中品是緣覺,上品是佛。而佛種性唯佛一人有之,余一切衆生所無。一切二乘都不回心向大,因爲所求的是無余涅槃,得已便即滿足,更無他求。佛果也是無常的。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實法。娑婆世界穢土即是釋迦如來報土,這個閻浮提是報佛所依,其他百億四天下是化佛之境。王宮生、雙林滅的釋迦佛即是報身。對于佛身立生身、法身二身。修行的階段有四位:方便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或立十二住:一、聲聞自種性住,二、人正未越次取證方便住(七方便),叁、越次取證住(見道及初果),四、得不壞淨味聖戒轉上漏盡住(戒學),五、依增上戒增上慧學出生住(定學,斷欲界思惑),六、七、八、得真谛智增上慧學住(六斷上叁品惑,七斷中叁品惑,八斷下叁品惑),九、觀察生無相叁昧住(得四根本定),十、究竟無相住(叁無色),十一、解脫學處住(斷非想九無礙及得滅定),十二、一切種阿羅漢住(阿羅漢果)(見《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八、梁譯《攝論》卷十一)。或立叁界九地,即是有漏九地,欲界、四靜慮地,四無色地。若就無漏九地,須除欲界和非想,加未至、中間兩地,或合立十一地,即是欲界、四靜慮、未至、中間、四無色。修行至四加行中忍位即得不退。聲聞修行,最疾叁生得阿羅漢果,最遲六十大劫。緣覺修行最速四生得果,最遲百劫。菩薩要叁大阿僧祇劫成佛(劫數以十進爲數)。其中有四時:一、叁大劫修因,二、百劫修相好業,叁、出家習定苦行,四、菩提樹下成道。佛也是受分段身,是實而不是化。以上等是小教義。

  始教中有:(一)相始教、(二)空始教之分。《解深密經》、《成唯識論》等分別五種種性,建立依他方法是相始教;《般若經》、《叁論》等說萬法皆空,顯無所得是空始教。因爲不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立義不究竟,所以是大乘始教。

  始教主張:真如凝然,不生諸法,就緣起生滅事中建立阿賴耶識。關于種性立五種種性:一佛種性,二獨覺種性,叁聲聞種性,四不定種性,五無種性。無種性衆生無有出世功德,永不滅度。其種性有兩種:一本性住,二習所成。有種性有情必具足性、習二法成一種性,方能發心,隨阙一不成,亦不可說性先習後。一切二乘中,決定種性者趣于涅槃,不回心向大;不定種性者可以向大。佛的法身是常,因爲是自性;也是無常,因爲常與無常二者不可分離。修生功德(報身)也是無常,因爲是從修生的;也是常,因爲相續生起而無間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化身之相。報身在摩醯首羅天,化身充滿百億閻浮提。以清淨法界爲法身,四智爲報身。釋迦身是化而非報。或立二身:合他受用身與化身,名爲生身;合自受用身與法身,名爲法身。或立法、報、應叁身。或立四佛:法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應化身。修行的階段有四位:方便、見道、修道、究竟。或開方便位爲二:資根位、加行位。或立十地,乾慧等地。或立十二住,如小乘名。或立五十二位: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聲聞自苦忍以上,緣覺當世第一法,菩薩當十回向皆得不退。菩薩經叁大阿僧祇劫修行成佛(劫數以倍倍爲數)。七地以前菩薩受分段身,八地以上受變易身。或說:十地菩薩仍有惑障,便仍有分段身。以上是始教義。

  終教就體相融熔門說,真如隨緣與無明和合,成阿賴耶識,如《起信論》說:“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真如隨緣作諸法時(俗谛),不失自體(真谛)。真俗雖有二義而無二體…

《八宗概要 第四章 賢首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